商品参数
书 名:生命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
作 者: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 J.)
I S B N :9787544730136
出 版 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8月
印刷时间:2012年8月
页 数:395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
重 量:780g
定价:42.8元
编辑
《生命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编辑:克里希那穆提在1934年曾经说过:“你为什么只想做书本的学生,而不想做人生的门徒?若是能在周遭的环境里发现孰真孰假,你自然会知道什么是实相。”他不断地指出,只有这本思想无法操纵的“生命之书”,这本永远在变化、充满活力的著作,才是值得阅读的,其他的都只是二手信息罢了。无穷的经验,深植于内心的恐惧、焦虑、痛苦、快乐及人类数千年来所累积的信念,全都在你的内心深处,你就是这本“生命之书”。
名人
当他进入我的屋里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是菩萨无疑了!”
——纪伯伦(Kahlil Gibran)
在我人生中,克里希那穆提曾深深地影响我,帮助我突破了重重的自我设限。
——迪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
克里希那穆提的话带给人一种非比寻常的切感:优美、富有诗意,其博大精深犹如浩瀚的虚空一般。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
克里希那穆提的语言赤裸而富有启发性,它替代了障碍竞赛和捕鼠器,令日常生活变成一种喜悦的过程。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
听克里希那穆提演讲,就像在听佛陀传法,如此的力道,如此原创的大家之言。
——赫胥黎(Aldous Huxley)
一种深奥而新颖的自我认识之道,为个人解脱及成熟之爱带来更深的洞识。
——罗洛?梅(Rollo May)
我认为克里希那穆提为我们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意义就是:人必须为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外在的宗教或灵性上的*所左右。
——范?莫里森(Van Morrison)
克里希那穆提带给我深思的机会,并促使我去追求自己几乎不理解的东西。
——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
媒体
当他进入我的屋里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是菩萨无疑了!
——纪伯伦
在我认识中,克里希那穆提曾深深地影响我,帮助我了重重的自我设限。
——迪帕克·乔普拉
克里希那穆提的话给人一种非比寻常的切感:优美、富有诗意,想博大精深犹如浩瀚的虚空一般。
——杰克·康菲尔德
克里希那穆提的语言赤裸而富有启发性,它替代了障碍竞赛和捕鼠器,令日常生活变成一种喜悦的过程。
——亨利·米勒
听克里希那穆提演讲,就像在听佛陀传法,如此的力道,如此原创的大家之言。
——赫胥黎
一种深奥而新颖的自我认知之道,为个人解脱及成熟之爱带来更深的洞识。
——罗洛·梅
我认为克里希那穆提为我们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意义就是:人必须为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外在的宗教或灵性上的*所左右。
——范·莫里森
克里希那穆提带给我深思的机会,并促使我去追求自己几乎不理解的东西。
——约瑟夫·坎贝尔
目录
译者序 无法被定位的解放者
导言 你就是这本《生命之书》
一月 聆听?学习?*?自我认识
二月 变成?信仰?行动?善与恶
三月 依赖?执著?关系?恐惧
四月 欲望?婚姻?性?热情
五月 智慧?感觉?语言?局限
六月 能量?觉知?无拣择的觉察?暴力
七月 快乐?哀伤?受创?痛苦
八月 实相?事实?观与被观?眼前的真相
九月 智能?思想?知识?心智
十月 时间?洞察?头脑?转化
十一月 生活?死亡?重生?爱
十二月 寂然独立?宗教?上帝?冥想
序言
无法被定位的解放者
胡因梦
要介绍克里希那穆提这个人,不能不提及与他渊源深厚的“通神学会”,因为没有“通神学会”,就没有这位影响全世界至深的精神导师了。
“通神学会”是一个创立于19世纪末期的宗教研究组织,其创始者是俄国杰出的神秘主义者勃拉瓦茨基夫人。这个组织的主旨在于促成*种族、性别、肤色、阶级和宗教派别的同体大爱,其研究范畴涵盖了卡巴拉犹太密教、诺斯迪密教、印度教、佛教、藏密及各种玄学体系。
生于1895年的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是印度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中的第八个孩子。据说他从小就具有透视眼及天眼通的能力,是个看似迷糊而实则大智若愚的孩子。1909年当他年满十四岁的时候,有和弟弟尼亚到“通神学会”印度总部附近的沙滩游玩。当时“通神学会”的负责人是英国的社会改革者及思想家安妮·贝赞特,另外一位负责人则是欧美*的眼通*赖德·拜特,据说他能看见灵界众生以及人体的灵光,还能从灵光判断一个人的灵性进化程度,其著作颇多,相当受西方玄学界的尊崇。当时“通神学会”在欧美造成一股寻找新弥赛亚的旋风,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纷纷加入这个学会,而寻找弥赛亚的任务便自然落在这两位负责人的身上。克里希那穆提与尼亚毫无预警地巧遇漫步于沙滩上的赖德·拜特,并受到赖德·拜特透视眼的青睐而被誉为拥有*纯净灵光的弥赛亚候选人,这样的因缘际会令这两个印度男孩的命运从此彻底改观。
“通神学会”得到克氏父的首肯,把两个男孩接到印度总部加以悉心照料及严格训练,准备培养出未来的救世主。经过多年的式待遇及英式贵族教育的熏染,克里希那穆提与尼亚仍然保有害羞、体恤及温柔的特质,内在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1922年8月,克里希那穆提开始进入急剧的拙火觉醒过程,这股由空性中生起的大能,在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里,开始快速地净化他的脉轮。那是一场冷热交战、大死与重生的激烈转化历程。过程中克氏的神识曾离开身体飘浮到屋外的一棵胡椒树上,而让他尝到了宇宙大爱的滋味。1925年11月,尼亚因病去世,克氏在极度哀伤中进入了更深的悟境,故而推翻了过去所有的通灵经验,发展出独立无染的般若智慧。1929年8月,来自的信众正准备聆听这位新救世主的演说时,克氏竟然宣布解散为他专门设立的“世界星社”。他要求学会退还所有信徒的捐款,拒绝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并且宣布真理不在任何宗教组织中。下面这段话代表了他终生不移的立场:
我认为实相是无路可循的,你不能透过任何宗教派别
或方法而达到它。既然实相是无限、不受任何制约、无路
可循的,当然也就不需要人为组织了。没有任何组织有权
力强制人依循特定的道路。如果你们做了这件亨,实相就
会变成僵固的教条,同时也会变成那些懦弱之人和不满足
之人的玩物。实相无法屈就于人,人必须透过自己的努力
来近它。高山无法自动移到你的脚前,你必须不畏艰险
地穿越山谷、攀过悬崖峭壁,才能到达山顶……我只关切
一件事,那就是帮助人类得到无条件的*解脱。
这段宣言令“通神学会”在自创的尴尬剧中日渐没落,克氏也从众人期待的救世主转变成无人理睬的无名氏。在长达八年的隐居生涯里,克氏的悟境更加深化,而他所要传达的真理也开始透过直言不讳的演说传递到全世界。这位世界导师直到九十岁过世之前,一直未曾间断地在欧美及亚洲向众人提出他的见解与质疑。他的演说总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讲稿便自然而然涵盖人生所有的层面。他的用词如行云流水,优美而深富诗意。虽然他的语汇单纯而直接,但是在初次阅读时却很难理解。他曾经说过:“你必须熟悉我的语汇以及背后真实的含意。”他所采用的名相诸如爱、自由、真相、实相、热情、智慧、寂然独立、洞见、道心、突变,等等,都包含着*实相的意味在内,亦即佛家所说的无我及空寂的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读者未经咀嚼就把他的话语生吞下去,很可能出现心智上的消化不良反应,但如果有一些佛学基础,就能很快地领略他话中的真谛。或许桑都仁波切对克氏思想的评论是*贴切的,他说:“基本上,佛陀通常会从两个不同的层次——相对与究竟——来因机施教。但克氏不肯妥协,他所指出的解脱途径乃是要顿超时空,在当下产生心智上的突变。”不过这种“理入禅”的形式和中国、日本的禅宗是大异其趣的。表面上看来,克氏的教诲状似哲学推演,仔细探究之下却发现他采用的是只破不立的中道实相观。他不向任何组织、*、方便法门和意识形态妥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帮助人类挣脱的束缚,因为他认为渐悟渐修太*,太便利了,人类的头脑所制造出来的灾难和可能发生的浩劫,已经不容许耽溺和拖延;他认为当下解脱是可以做到的事,这显示出他对人类潜能给予了*高的肯定。虽然他在1980年曾表示其教诲的影响力“小之又小”,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诸如肯恩·威尔伯、佩玛’丘卓、阿玛斯或《平常禅》的作者艾兹拉·贝达,都认为克氏对他们的影响甚巨,更遑论无数受惠于克氏的各界精英及一般读者。
他虽然试图*所有宗教派别的制约,却被印度的佛家学者视为正宗佛法及吠檀多哲学的现代传法者,甚至有人认为他是龙树菩萨的再现。在西方世界,他的教诲是美国两百多所大学的选修课程,同时也是英国、法国与德国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在西方人的眼里,克氏的思想被视为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复兴者,也有人举出柏拉图思想来阐明克氏的论述,不过超个人心理学者肯恩威尔伯坚持克氏是“无法被定位的解放者”。
我译介克氏的教诲已经长达二十年之久,但这本每日一篇的精选集,却有许多内容是过去没见过的。查阅之下才发现,原来大部分是出自美国克氏基金会所发行的早期全集。
对从未接触过克氏思想的人来说,这本《生命之书》算是到目前为止内容*9完整、*容易入门的默观教材。对已经入门的读者而言,本书能厘清许多克氏教诲所造成的困惑及曲解。有幸能再度译介克氏的思想及智慧,仍然受益良多。但愿有缘的读者也能领受这位“世界导师”的启蒙,体悟到冥想、日常实修与*真理的精髓。
文摘
一月一日 自在地聆听
你可曾安静地坐着,既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力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详地坐在那里?这时你就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声响,对不对?你会听到远处的喧闹声以及近在耳边的声音,这意味着你把所有的声音都听进去了,你的心不再是一条狭窄的管道。若是以这种方式轻松自在地听,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在不强求的情况下产生了惊人的转变。这份转变里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识。
一月二日 放下心中的障碍,倾听万籁
你以何种方式在听?是不是透过自己的企图、欲望、恐惧、焦虑和各种的投射在听?是不是只听自己想听的那些能够带来慰藉、满足和减轻痛苦的东西?如果你是透过欲望的屏障在听,那么很显然你听到的只可能是自己的独白和自己的欲求。还有别的聆听方式吗?其实你不但得听清楚别人在说什么,还得听见街上的噪音、鸟儿的啼声、一波波的海浪声、丈夫或妻子的说话声、朋友的嗓音以及小婴儿的哭声。只有不投射任何欲求,才能听得出声音里的意义。因此你能不能放下心中的屏障,真的去倾听万籁?
一月三日 *语言
聆听是不易达成的一门艺术,但其中确实埋藏着美与高度的理解。我们应该怀着生命的深度去听,但我们听的方式之中总是有成见与某种既定的观点。我们无法单纯地听,我们的思想、结论和偏见总是会造成阻隔……若想真的聆听,我们的心必须安静,没有任何欲求,只是放松地觉知着。处在这种警醒而被动的状态里,才能听到成见之外的东西。
语言往往会造成困惑,它只是一种表面的沟通工具。若想进入*语言的神交,你的听觉就必须维持在被动的警醒状态。心中有爱或许就懂得聆听了,不过真正能聆听的人是极为罕见的。大部分的人都在追求结果,达成目标;我们不断地在征服和克服问题,因此听的能力已经不见了。只有真正的聆听才能听到话中的诗意。
一月四日 安静地听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真的听过鸟叫。若想真的听见某个声音,你的心必须安静——这种静默并没有任何神秘色彩。譬如我想告诉你某件事,那么你的心就不能有各式各样的想法,你必须安静地听我说话。当你看着一朵小花时,你不能替它定名,不能将它归类,也不能说它属于哪一个物种——如果一直忙着做这些事,就看不见这朵花了。因此聆听是*困难的事之一,不论你的对象是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国会议员、资本家、妻子、小孩、邻居、公交车的司机,还是窗外的鸟儿,都要全心全意地听。只有在没有任何念头的情况下,你才能直接和对方的心相印,如此才能洞察对方的话是真是假。
一月五日 聆听能带来自由
如果你费力地去听,那算不算是真正的聆听?费力的本身不就是一种阻碍听觉的内在扰动吗?当你在听某个令你喜悦的声音时,会不会觉得费力?你的心如果充满着谴责、辩解、比较等分心之事,就看不见真相,也无法如实见到了。
聆听本身便是一种完整的行动,这种行动能够带来解脱。然而你是真的想要听,还是只想去除内在的扰动?若是能一边聆听,一边觉知内心的冲突与矛盾,而不形成特定的思想模式,那么内在的扰动或许能止息下来。我们总是不断地企图做这个做那个,总想达到某种状态,或执著于某种经验而排斥另一种,所以我们的心才会充满着妄念,它永远无法倾听自己的挣扎和痛苦。简单一点!不要想变成什么或是想抓住某个经验。
作者简介
作者:(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胡因梦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1895—1986),印度哲学家,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六十多册著作,都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讲话结集而成,目前已经译成了四十七种语言出版。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一开始让我有点措手不及,但很快就被它那种不动声色的穿透力所吸引了。它没有使用过多华丽的辞藻或者故作高深的术语,而是像一位非常耐心的老朋友,用最日常、最直接的白描方式,将那些深奥的哲学概念层层剥开。有些段落的句子结构非常简洁,像一把锋利的刻刀,直指核心问题,读完后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含义。比如某一天关于“观察念头而不卷入”的阐述,它没有长篇大论地解释“为什么”,而是直接给出了一个场景,让读者自己去“看”。这种“不教而教”的方式,恰恰是最高明的引导。但同时,它的某些句子又带着一种诗意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虽然没有明显的韵脚,却在气息的流动中蕴含着一种内在的节奏感,非常适合在清晨或睡前,用一种舒缓的语调来朗读,让文字的力量在耳边轻柔地渗透进来。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清澈”。它不像某些心灵作品那样,似乎总是在试图说服你相信某种信仰体系,或者加入一个特定的社群。它的声音是极其独立的,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但这权威不是来自于作者的名望,而是来自于其思想本身的逻辑自洽和生命力。每一次翻阅,我都能感觉到,那些文字不是写给“大众”的,而是写给那个正在阅读的、独一无二的“我”的。它要求你负责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不提供任何拐杖。这种对读者主体性的尊重,使得每一次阅读都变成了一次深刻的个人探险。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强烈的邀请感——邀请你放下评判、放下期待,仅仅是“存在”在那里。这种纯粹的邀请,使得这本书超越了普通心灵指南的范畴,更像是一面映照自我本质的镜子。
评分我通常不太习惯于每天都强迫自己进行“规定动作”,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巧妙地规避了这种心理障碍。它并不是那种“今天你必须完成这个任务”的架子,而更像是一个贴心的向导,在你需要的时候轻轻推你一把。我发现它的每日主题设置非常灵活,不像某些日历书那样有着严格的先后顺序,你可以随意地跳跃,或者重读让你产生强烈共鸣的那一天。这种自由度,反而让我更愿意坚持下去,因为它没有制造出一种“打卡”的压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对时间节点的把握非常精准。有些篇章短小精悍,可能只需要两分钟就能读完,非常适合在会议间隙或者通勤路上,像“快速充电”一样汲取能量。而另一些篇章则明显需要更长的沉思时间,那样的内容通常会放在周末的早晨,搭配一杯热茶,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对话。这种对阅读节奏的体贴入微,让“静心”这件事真正融入了生活的缝隙,而非成为额外的负担。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个人成长领域内容的人,我必须说,这本书最令人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觉察”这一核心概念的阐述,没有陷入那种“寻求某种开悟状态”的陷阱。很多心灵书籍往往会设置一个很高的目标,让读者觉得必须达到某种境界才算成功。但这本书却始终强调“如实地看到当下”,它不许诺任何神奇的转变,不描绘遥远的彼岸。它更像是在告诉你,你此刻的烦躁、疑惑、甚至是不想阅读的状态,本身就是可以被观察的对象。这种完全不设防的、接纳一切的态度,反而卸下了我内心深处对“完美冥想”的执念。我感觉自己被允许存在于此刻的不完美之中,这才是真正获得平静的第一步。它提供的不是捷径,而是一条坚实可靠的道路,让你明白,真正的深度不是向外寻找答案,而是向内挖掘真相,即便那个真相可能并不如你想象中美好。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让人眼前一亮了。打开快递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那种沉静而又富有质感的外壳,那种略带粗粝的纸张触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人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了出来。封面上的字体排版非常讲究,疏密有致,虽然主题是心灵成长,但它完全没有那种矫揉造作的“鸡汤”感,反而透露着一种历经沉淀后的朴素和力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考量,米白色调,护眼的同时,也让阅读体验变得更为舒适和专注。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留白艺术,每一则冥想的篇幅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压迫,而是给予思想足够的呼吸空间。那种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间极简主义的禅房,所有的装饰都被去除,只留下最纯粹的体验。即便是随手翻阅,都能感受到设计者对“静心”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这种从外在到内在的整体一致性,极大地提升了我想去深入阅读的欲望。拿到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我的每日修行,它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心安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