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全18册/传世经典文白对照 中华书局精装简体横排司马光撰传全本全译白话译文中国通史历史

资治通鉴/全18册/传世经典文白对照 中华书局精装简体横排司马光撰传全本全译白话译文中国通史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资治通鉴
  • 司马光
  • 历史
  • 通史
  • 古籍
  • 文白对照
  • 中华书局
  • 精装
  • 经典
  • 全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菁韵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7163
商品编码:25854262085

具体描述

书 名: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十八册)

I S B N :9787101067163
作 者:(宋)司马光 编撰,沈志华,张宏儒 主编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页 数:全十八册
开 本:大32开

 价:866元

前言
凡例
资治通鉴序 御制
 第一册 周纪 秦纪 汉纪(卷1——卷16)
卷第一 周纪一起戊寅(前403)尽壬子(前369)凡三十五年
卷第二 周纪二起癸丑(前368)尽庚子(前321)凡四十八年
卷第三 周纪三起辛丑(前320)尽癸亥(前298))凡二十三年
卷第四 周纪四起甲子(前297)尽戊子(前273)凡二十五年
卷第五 周纪五起己丑(前272)尽乙巳(前256)凡十七年
卷第六 秦纪一起丙午(前255)尽癸酉(前228)凡二十八年
卷第七 秦纪二起甲戌(前227)尽壬辰(前209)凡十九年
卷第八 秦纪三起癸巳(前208)尽甲午(前207)凡二年
卷第九 汉纪一起乙未(前206)尽丙申(前205)凡二年
卷第十 汉纪二起丁酉(前204)尽戊戌(前203)凡二年
卷第十一 汉纪三起己亥(前202)尽辛丑(前200)凡三年
卷第十二 汉纪四起壬寅(前199)尽癸丑(前188)凡十二年
卷第十三 汉纪五起甲寅(前187)尽癸亥(前178)凡十年
卷第十四 汉纪六起甲子(前177)尽辛未(前170)凡八年
卷第十五 汉纪七起壬申(前169)尽丙戌(前155)凡十五年
卷第十六 汉纪八起丁亥(前154)尽庚子(前141)凡十四年
第二册 汉纪(卷17——卷36)
卷第十七 汉纪九起辛丑(前140)尽丁未(前134)凡七年
卷第十八 汉纪十起戊申(前133)尽丙辰(前125)凡九年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起丁巳(前124)尽壬戌(前119)凡六年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起癸亥(前118)尽辛未(前llO))凡九年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起壬申(前109)尽壬午(前99)凡十一年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起癸未(前98)尽甲午(前87)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起乙未(前86)尽丙午(前75)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起丁未(前74)尽癸丑(前68)凡七年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起甲寅(前67)尽己未(前62)凡六年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起庚申(前61)尽壬戌(前59))凡三年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起癸亥(前58)尽壬申(前49)凡十年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起癸酉(前48)尽己卯(前42)凡七年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起庚辰(前41)尽戊子(前33)凡九年
卷第三十 汉纪二十二起已丑(前32)尽戊戌(前23)凡十年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起己亥(前22)尽丁未(前14)凡九年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起戊申(前13)尽癸丑(前8)凡六年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起甲寅(前7)尽乙卯(前6)凡二年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起丙辰(前5)尽戊午(前3)凡三年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起己未(前2)尽壬戌(2)凡四年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起癸亥(3)尽戊辰(8)凡六年
第三册 汉纪(卷37——卷52)
第四册 汉纪(卷53——卷68)
第五册 魏纪 晋纪(卷69——卷89)
第六册 晋纪(卷90——卷102)
第七册 晋纪(卷103——卷118)
第八册 宋纪(卷119——卷134)
第九册 齐纪 梁纪(卷135——卷156)
第十册 梁纪 陈纪(卷157——卷176)
第十一册 隋纪 唐纪(卷177——卷192)
第十二册 唐纪(卷193——卷207)
第十三册 唐纪(卷208——卷222)
第十四册 唐纪(卷223——卷236)
第十五册 唐纪(卷237——卷249)
第十六册 唐纪(卷250——卷265)
第十七册 后梁纪(卷266——卷279)
第十八册 后晋纪 后汉纪 后周纪(卷280——卷294)
进书表
奖谕诏书
校勘人姓名

《通鉴》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为开端,这一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分晋,因为史书的目的即在于“史鉴”,司马光于此作了第一篇议论——“臣光曰”。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和《史记》有所不同,司马迁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重视天人关系和朝代更替的规律;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则更加现实,他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通鉴》极其重视腐败政治,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其表现出编年史的优点。比起纪传体的一事互见于不同传记,《通鉴》在记述一件事、一项制度的时候,可以更清晰地表现出全貌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通鉴》的议论部分沿袭了以往史书的形式,即书中的“臣光曰”。全书共186篇,沿用前人的84篇,出于自己之手的102篇。内容主要是有关国家治乱和君臣之道的。
概括地说,《通鉴》的史料价值极高,尤其是隋唐五代部分。在现存的史书中,《通鉴》可以和两《唐书》、《册府元龟》并列,制度的记述则可以和《唐会要》、《唐六典》相提并论。

媒体评价宣传语:辨兴亡之事,明安邦之道,树为人之本,立报国之节。
本书特点:
1、《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跨16个朝代,录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迹,成书二百九十四卷,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
2、《资治通鉴》问世以来,深受世人推崇。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资治通鉴》,曾17次通读批点,并广为推荐。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同志历来重视我国古籍的整理和普及工作,在90年代初了解本书的编译情况后,欣然题词:“做好经典古籍的今译工作。”
3、本书约请人民大学、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学术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对其进行全文翻译,追求流畅、准确、生动。著名学者黄永年、吴树平等担任编委会顾问,著名学者陈祖武、张双棣、林冠夫等承担审稿工作。编辑加工认真、严谨。
4、此书是90年代风靡全国的“改革版”《资治通鉴》的修订版。本次除对文字作了大量修订外,还沿用“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系列”的新式排版方式,以展开面的方式排版(即左页是原文,右页是译文),便于读者对照阅读。
5、分册科学,煌煌18册按照朝代合并成册。各分册均有目录,便于检索阅读。
6、为避免图书损坏,方便读者整套购买并保存,本套图书用特质纸箱包装。


《资治通鉴》:一部纵览千载的史学巨著,洞悉治乱兴衰的智慧宝典 司马光耗时十余载,倾注毕生心血编纂而成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严谨的史学态度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乃至世界史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并非单纯的史料堆砌,而是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宗旨,旨在为后世统治者提供借鉴,阐明治乱兴衰的规律,探究政治得失的根源。 编纂严谨,体系宏大,彰显史学大家的风范 《资治通鉴》以时间为序,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60年),贯穿十六朝,历时一千三百余年。司马光及其团队,从浩如烟海的史书中精心筛选、考证、辨析,去伪存真,力求史料的准确可靠。全书共计三百卷,百万言,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它将原本分散的史料,按照编年体例,整合成一部逻辑严密、脉络清晰的中国通史。 书中对于史实的记述,不仅注重大事记,更深入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力求全面展现历史的面貌。司马光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展现出非凡的史学眼光和判断力,他注重从不同史料中交叉印证,力求客观公正地还原历史真相。其史学方法之严谨,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堪称典范。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以史为鉴,洞察治乱兴衰 《资治通鉴》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鉴戒”意义。司马光撰书的初衷,是为宋代统治者提供治国的经验教训。因此,本书并非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对一个个历史片段的分析,提炼出治乱兴衰的规律。书中对历代王朝的兴衰原因,帝王的治国方略,臣下的忠奸善恶,制度的得失利弊,都有深刻的阐释和评价。 例如,书中对秦朝暴政速亡的分析,对汉朝休养生息的肯定,对唐朝盛世的经验总结,对宋朝积贫积弱的教训,都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司马光善于从具体事件中抽丝剥茧,揭示其背后深层的历史逻辑。他通过对比分析,展示了不同治国理念和政策所带来的不同历史走向,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哪些做法能够带来繁荣,哪些做法会招致灭亡。 文白对照,全本全译,为现代读者搭建通往经典的高速公路 《资治通鉴》原文为文言文,对于现代读者而言,阅读起来存在一定的障碍。而本书的出版,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辅以详尽的白话翻译,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这使得普通读者也能够轻松地理解和吸收这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文白对照: 读者可以在阅读白话文翻译的同时,对照原文,体会古人的语言韵味和精妙之处,既能理解内容,又能学习文言。 全本全译: 确保了内容的完整性,没有删减,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司马光的思想和史学成就。详细的白话翻译,能够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每一个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司马光的评价。 精装简体横排: 采用了现代读者熟悉的排版方式,精美的装帧也体现了对这部经典的尊重。简体字使得阅读更加便捷,横排的格式符合现代阅读习惯。 中国通史的宏伟画卷,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史,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中国通史。它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长卷,涵盖了政治制度的演变、经济发展的轨迹、军事战略的智慧、思想文化的交流,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阅读《资治通鉴》,我们能够: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中央集权的确立到皇权与相权的博弈,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架构的形成与发展。 把握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脉络: 了解不同朝代的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变化。 学习古代军事战略的智慧: 深入分析历代著名的战役,理解兵法谋略的运用,以及战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了解不同时代的思想流派,文学艺术的成就,以及儒、释、道等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洞悉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司马光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不拘泥于简单的褒贬,而是深入分析其行为动机和历史作用,展现出人物的立体性和复杂性。 现代意义的价值: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启迪当下 在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资治通鉴》的价值愈发凸显。它提供的历史智慧,能够帮助我们: 提升战略思维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宏观分析,培养长远眼光和全局观念,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 认识人性与权力: 深入了解人性的弱点与光辉,以及权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 培养批判性思维: 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轻信,从历史的长河中吸取经验教训,做出明智的判断。 坚定文化自信: 通过这部巨著,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资治通鉴》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史学经典。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启迪我们思考历史的规律,洞察人性的深邃,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下,启迪未来。它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等待着每一个热爱历史、追求智慧的读者去探索和发现。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之前我对《资治通鉴》一直抱着一种“敬畏”但又“不敢轻易尝试”的心态。总觉得这部巨著太过庞大艰深,不是我等普通读者能够轻易驾驭的。直到我看到了这套中华书局的精装简体横排版本,我才下定决心入手。它最大的亮点在于“文白对照”和“全译白话文”的结合。这意味着我既可以轻松地通过白话文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又能够随时翻阅原文,感受司马光先生的原文魅力,甚至可以借此机会提升自己的古文水平。这套书十八册的体量,让我感觉可以真正地“啃”下一部史书,而不是碎片化地阅读。中华书局的出品,一向是品质的保证,这套书的精装设计,纸张的触感,印刷的清晰度,都让我感到非常满意,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和价值感。我常常会结合书中的记载,去查找相关的历史地图,去理解当时的地理环境对事件发展的影响,这让我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中国历史,绕不开《资治通鉴》这部巨著。而这套中华书局精装简体横排的版本,绝对是我心目中的“最优解”。我尤其看重它“文白对照”的设置。很多时候,阅读纯粹的白话文译本,虽然方便,但总觉得少了些原汁原味的风味,也容易忽略原文中蕴含的更深层的信息。这套书的对照设计,让我能够兼顾阅读的流畅性和学习的深度。我可以先通过白话文快速把握内容,再对照原文,体会古人的表达方式和智慧。全本全译的设计,更是让我能够毫无障碍地阅读这部鸿篇巨制。十八册的体量,也让我能够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春秋战国一直梳理到五代十国。中华书局的品质保证,在这套书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精装的封面,优质的纸张,清晰的印刷,都让人爱不释手。我喜欢在周末的午后,泡上一杯茶,静静地翻阅这套书,感受历史的脉搏,思考人生的哲理。

评分

入手这套《资治通鉴》纯属偶然,但绝对是我近些年来最满意的一次购书体验。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史和军事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很多通史类的书籍,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学术化,很难找到一本既能满足我深入了解的需求,又不会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的。这套书完全解决了我的困扰。首先,全本全译白话文的设定,让我在阅读原著的同时,不必担心因为古文功底不足而错过关键信息。译文的质量非常高,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做到了通俗易懂,这对于理解司马光严谨的论述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译文中对一些重要概念和历史事件的解释,这使得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和人物动机。其次,文白对照的设计,让我能够随时回到原文,去感受那种古色古香的语感,去体会古人是如何看待和记录历史的。中华书局的出品,品质一直是有保障的,这套书的精装简体横排,不仅美观大方,而且非常适合阅读,横排的格式对于习惯现代阅读方式的人来说,更加友好。十八册的厚度,也意味着我可以花足够的时间去深入研究,去体会司马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良苦用心。每次翻开,总能学到新的东西,对历史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套能够真正带领我深入理解中国历史的书籍。《资治通鉴》无疑是我的首选,而这套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简体横排版本,则是我认为最理想的选择。我尤其看重它全本全译的特点。很多时候,只看原文会觉得晦涩难懂,而只看白话译文又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套书的译文质量非常高,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清晰的阐释,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当时的背景和动机。文白对照的设计更是锦上添花,让我有机会随时对照学习,提升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十八册的体量,让我能够沉浸其中,系统地了解从战国到五代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喜欢花一个下午的时间,静静地坐在书桌前,翻阅这套书,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它就像一位老者,在向我娓娓道来那些曾经的辉煌与沉沦,让我从中汲取智慧,反思人生。中华书局的品质一直是我信赖的,这套书的精装版本,无论是用料还是做工,都达到了我个人的高标准。

评分

我一直认为,《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学的巅峰之作,能够拥有一套完整的、高质量的版本,是每个热爱历史的人的梦想。这套中华书局精装简体横排的版本,简直是满足了我对完美版本的全部想象。从封面设计到内页排版,都透着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纸张的选用和印刷的质量,都让人赏心悦目,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文白对照和全译白话文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相对轻松地走进司马光的历史世界。我尤其欣赏译文的严谨性,它并没有因为追求通俗而牺牲掉原文的准确性,很多地方的翻译都经过了仔细斟酌,能够清晰地表达出原文的含义。这种既保留了学术价值,又兼顾了可读性的做法,实在是难能可贵。十八册的规模,让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历史学家,能够系统地梳理中国古代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脉络,去探究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去理解那些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结合地图和人物关系图,更加清晰地勾勒出历史的图景。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种精神的熏陶,让我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对中国古代史有一个系统性、全面性认识的著作,《资治通鉴》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而这套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简体横排版本,更是让我欣喜若狂。我最看重的是它“文白对照”的设计,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古文功底相对薄弱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可以轻松地通过白话文译文理解历史事件,同时又能通过原文,感受古人朴实而深刻的表达。这种对照学习的方式,不仅提升了我的阅读效率,更让我有机会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古文水平。全本全译的特点也让我非常满意,它确保了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会错过任何重要的史料和司马光的精辟论述。十八册的厚度,意味着我可以花足够的时间去细细品味,去深入探究历史的细节。中华书局的出品,品质向来有保证,这套书的精装设计,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让我觉得非常满意,摆在书架上也显得格外大气。我常常会根据书中的记载,去想象当时的人物对话,去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入手这套《资治通鉴》纯粹是出于对中国历史的热爱,而中华书局的精装简体横排版本,更是让我看到了对这部史学巨著的极致用心。我一直非常欣赏“文白对照”的学习方式,它能够让我既享受到流畅的阅读体验,又不至于脱离原文的精髓。这套书的译文质量非常高,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必要的解释,这对于我深入理解历史非常有帮助。十八册的篇幅,无疑能让我系统地、深入地了解中国从春秋到五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华书局的精装设计,不仅美观大方,更是对这部经典之作的尊重。每次翻开,都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精良,阅读体验极佳。我喜欢在阅读的时候,结合一些历史纪录片或者相关的历史研究著作,这样能够让我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这套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我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深刻体悟。

评分

这套《资治通鉴》绝对是我近年来阅读体验最好的一套书。我曾经尝试阅读过其他版本的《资治通鉴》,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未能坚持下来。要么是原文过于艰深,要么是译文过于粗疏,要么是排版不佳,让人读起来很吃力。直到遇到这套中华书局的精装版,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物有所值”。首先,它的文白对照让我感觉非常舒服。我可以一边阅读流畅的白话译文,快速理解历史事件的梗概,一边对照着原文,去体会那些古朴而充满智慧的语言。这种学习方式,既能保证阅读的效率,又能保证学习的深度。其次,全本全译的设计,让我不用担心错过任何重要的细节。司马光先生的论述,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任何一个疏漏都可能影响对整体历史脉络的理解。这套书的译文质量很高,准确、流畅,并且在一些关键的地方,还会有注释,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十八册的体量,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仿佛能够一窥中国古代史的全貌。每次翻开,都像是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让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

这套《资治通鉴》真的是太棒了!我之前也读过一些断代史,但总是感觉缺乏一个宏观的视角,很难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更别提理解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了。翻开这套书,立刻就被它宏大的叙事所吸引。司马光老人当年编纂这部巨著,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历史功底,哪怕隔着千年的时光,也能让人深深感受到。特别是文白对照的设计,简直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绝佳工具。很多时候,直接读白话文译文,虽然能快速了解大意,但总觉得少了点原汁原味的风味,那种古朴的表达方式,往往蕴含着更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时代背景。有了原文对照,我可以反复揣摩,对照着译文,渐渐地,那些佶屈聱牙的古文也变得亲切起来。更不用说中华书局的精装版本,纸张的质感、装帧的设计,都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当我拿起它,都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十八册的体量,更是足以让人沉浸其中,细细品味。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重要的政治斗争,重要的文化演变,都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常常会根据书中的记载,去想象当时的场景,去感受那些人物的决策和命运。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过去,理解当下,也为未来提供借鉴。

评分

拿到这套《资治通鉴》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它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政治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许多书籍要么过于零散,要么过于艰深。这套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需求。首先,它的全本全译白话文版本,让我这个古文功底不扎实的人,也能轻松地进入司马光的世界。译文的质量非常高,流畅且准确,能够清晰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并且作者还会在一些关键的地方进行必要的解释,这对于理解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历史事件非常有帮助。文白对照的设计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我可以随时对照原文,去感受那种古朴而严谨的语言风格,这对我提升古文阅读能力非常有益。十八册的规模,足够让我沉浸其中,系统地梳理中国从春秋到五代的历史脉络。中华书局的精装版本,无论是纸张、印刷还是装帧,都堪称精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种视觉享受。我常常在阅读时,会结合自己的思考,去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和决策,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