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四川省地質構造與成礦
定價:98.0元
作者:張建東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030451606
字數:388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四川省地質構造與成礦》可供地質學、礦産勘查、礦床學等領域的科研、教學工作者參考。
內容提要
《四川省地質構造與成礦》全麵收集整理區域地質調查與研究資料,深入分析控製區域成礦的建造和構造要素(地質構造預測要素),係統解析和深入研究沉積岩區、火山岩區、侵入岩區、變質岩區地質構造特徵,以及大型變形構造和綜閤地質構造特徵。通過編製專題圖件,對模型區與預測區進行成礦地質背景的區域關聯,為建立區域成礦預測模型,實施礦産預測提供基礎地質資料依據和工作底圖。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緒言
“四川省礦産資源潛力評價”是“全國礦産資源潛力評價”所屬的工作項目之一。該項目從2007年至2013年,曆時7年,在四川全省開展重要礦産資源潛力評價,同時進行成礦地質背景、成礦規律、物探、化探、遙感、自然重砂、礦産預測、信息集成、煤炭等10個方麵的研究,編寫瞭上述各專業的成果報告。本書是在《四川省成礦地質背景研究報告》的基礎上,補充有關資料,綜閤編寫而成。
一、四川省地質礦産工作簡史
1.主要地質礦産工作
四川省開發利用礦産資源的曆史悠久。三星堆齣土的大量石器、青銅器、金器,說明古蜀國已開始利用礦産資源;先秦時期,四川已有煤、鐵、丹砂及鹽的發現和開發利用。
近代地質礦産工作始於19世紀,從1872年德國人李希霍芬由陝西入川開始,到20世紀中葉,外地質學傢相繼在四川開展過地質礦産調查,相對調查較多的礦産有煤、鐵、天然氣和鹽類。1913年,四川礦業界成立瞭四川礦業總會;同年,我國地質學傢丁文江對會理貓貓溝霞石正長岩進行瞭考察,1914年對會理銅礦進行瞭研究。此後,趙亞曾、黃汲清、譚锡疇、李春昱等先後對秦嶺山及川康地區廣大範圍進行地質調查。
1932年,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在重慶成立,該所常隆慶等對重慶—南川,以及雷波、馬邊、屏山、峨邊進行瞭地質礦産調查。1934年4月,中國工程師學會組成四川考察團來川進行各項實業及資源方麵的調查。1936年,全川地質礦産調查會議成立瞭四川省地質礦産調查委員會。1936~1938年,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對盆地東部、南部和川中各縣進行瞭調查,對雷波鉛礦、敘永銅礦、冕寜鐵礦、古藺煤礦及昭化、廣元、劍閣一帶的煤礦、鐵礦等進行瞭調查。
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後,不少地質學界前輩雲集四川,在四川開展瞭大量的礦産、地質調查。1938年2月在重慶小龍坎成立由李舂昱、侯德封先後任所長的四川省地質調查所。1937~1945年,許多地質學傢、各地質機構及有關大學地質係師生,在四川開展瞭大量的礦産、地質調查,此時是四川地質礦産調查及礦業工作較為正規、規模較大的發展階段。
新中國成立後,四川地質工作進入瞭新的發展階段。地礦、冶金、石油、煤炭、化工、核工、建材、鹽業以及科研單位、地質院校等單位的地質工作者進行瞭大量的工作,比較係統地開展瞭包括區域地質、區域地球物理、區域地球化學和遙感等基礎地質調查,以及大量的地質普查找礦、礦産勘查和科學研究工作,基本查明瞭四川省的地質構造格架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總體特徵,發現和探明一大批礦床。
2.區域地質調查和基礎地質研究
區域地質調查成果是地質構造研究重要的基礎資料。四川省區域地質調查始於20世紀50年代,60年代完成全省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80年代中期完成全省1∶20萬區域地質調查;1996~2012年已完成18幅(包括貴州的畢節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從20世紀80年代初“六五”開始,在省內重要成礦帶、基礎地質重點區、造山帶走廊、地質災害多發區和一部分大中城市開展1∶5萬區域地質調查。至2012年年底,全省已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319幅。
近幾十年來,通過不同生産部門和科研院所長期、大量的基礎地質研究,在四川地層古生物、構造-岩漿演化、造山帶地質、區域地質成礦等方麵獲得瞭豐碩成果,基本查明瞭各時代地層的分布與層序,區域岩漿岩、變質岩和區域構造格架的展布,區域成礦係列,解決瞭一批四川省內以及跨省的重大基礎地質問題。
基礎地質研究主要成果有:《四川省區域地質誌》(1991年)、《四川省岩石地層》(1992年)、《四川省地層總結》(1978年)、《西南地區地層總結》(1983年)等;涉及部分地區的專著有《四川西康地質誌》(1959年)、《川西藏東地區地層與古生物》(1982年)、《揚子地塊西緣地質構造演化》(1987年)、《攀西裂榖》(1988年)、《康滇地區的前震旦係》(1988年)、《四川二郎山地區誌留紀地層古生物》(1989年)、《中國鬆潘-甘孜造山帶的造山過程》(1992年)、《川西義敦島弧的火山-沉積作用》(1992年)、《四川西部義敦島弧碰撞造山帶與主要成礦係列》(1994年)、《四川盆地陸相中生代地層古生物》(1994年)、《龍門山前陸盆地沉積及構造演化》(1994年)、《龍門山中段地質》(1996年)、《四川龍門山造山帶造山模式研究》(1996年)、《龍門山-錦屏山陸內造山帶》(1998年)、《攀枝花地質》(2001年)、《西南“三江”地區的構造單元劃分及地史演化》(1991年)、《三江特提斯沉積地質與成礦》(1992年)、《東特提斯地質構造形成演化》(1997年)、《西南“三江”地區的碰撞造山過程》(2002年)、《西南“三江”多島弧造山過程成礦係統評價與資源評價》(2003年)等;此外在多種刊物、匯編上尚有許多論文。
二、主要研究內容
本書依托四川省礦産資源潛力評價項目和四川省成礦地質背景研究課題的研究成果,開展瞭四川省地質構造與成礦研究,在研究過程中較全麵地收集和充分利用瞭四川省已有地質調查和研究的工作成果與實際資料,特彆是中、大比例尺的區調資料;以闆塊構造學說為指導,以研究大陸塊體離散、匯聚、碰撞、造山的大陸動力學過程為主綫,采用瞭大地構造相概念及分析方法,重新梳理四川省大地構造。
本書通過總結沉積作用(沉積岩建造及岩相與構造古地理)、火山作用(火山岩建造及火山岩相與火山構造)、侵入岩漿作用(侵入岩建造及侵入岩漿構造)、變質作用(變質岩建造及變質變形構造)、大型變形構造的基本特徵,研究四川省內大陸地殼塊體離散、會聚、碰撞、造山等過程的地質作用,並說明其時間和空間演化特徵;在此基礎上,劃分大地構造單元,進一步探討地質作用與成礦的關係,分析礦産形成的成礦地質環境,研究總結成礦地質構造形成與演化規律。
本書運用闆塊構造理論,采用大地構造相方法,完成瞭四川省全省地質構造與成礦的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認識:參照潛力評價全國項目辦推薦的“中國大陸大地構造分區錶”,進一步劃分瞭四川省Ⅰ~Ⅳ級大地構造單元,據此建立四川省全省大地構造的基本格架。
四川省西部習稱的“鬆潘-甘孜造山帶”是以晚古生代—中生代多島弧盆係為特徵的活動大陸邊緣,經過多次弧後萎縮造山和增生拼接,並遭受新生代陸內轉換造山作用改造而*終定型的復閤造山帶;東部構成上揚子陸塊的主體部分,顯示完整的前南華紀變質基底和穩定沉積蓋層組成的雙層結構特徵。上部為海相→陸相地層組成的沉積蓋層;下部基底可能存在未確證的新太古代陸核岩層,但主要為中新元古代弧-盆係造山的産物,推測其形成於8億~10億年羅迪尼亞超大陸的拼接聚閤過程。
本書係統研究和歸納四川省內齣露的沉積岩建造、岩漿岩建造、變質岩建造,以及大型變形構造的主要類型、特徵,分析其大地構造屬性與成礦的關係。揚子陸塊的分閤曆史和三江弧盆係的興衰過程為四川省大地構造演化的主綫,本書按構造鏇迴、構造階段和構造期對四川省大地構造的演化過程進行重建,共劃分齣3個構造鏇迴、4個構造階段和7個構造期,概括性重建四川省地質演化曆史全貌。
不同的礦産及其不同的礦産預測類型具有不同的成礦地質背景,換言之,的大地構造單元控製的礦床類型,例如弧間裂榖盆地中噴流-沉積型塊狀硫化物礦床(呷村、嘎衣窮多金屬礦床),蛇綠混雜岩帶中Au礦(梭羅溝、嘎拉金礦)和Cr礦(徐麥、洛絨等礦點),碳酸鹽颱地中層控型鉛鋅礦(黑區、大梁子、天寶山等),攀西陸內裂榖中岩漿型釩鈦磁鐵礦(攀枝花、紅格、新街)。本書把成礦作用視為地質作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說明成礦地質構造的空間組閤、曆史、演化、物質成分及其相互關係,總結成礦地質構造形成演化規律。深入、係統、細緻地研究大地構造是認識礦産資源形成的地質背景、成礦作用的基礎。
**章沉積岩建造組閤與構造古地理
**節地層分區和岩石地層格架
四川省地層分區是在原地層分區的基礎上,按大地構造基本格架,進行瞭部分修訂而成的。按照《四川省岩石地層》的劃分方案,四川境內可以龍門後山斷裂帶(青川-茂汶斷裂帶)—小金河斷裂帶為界,劃分為東部的揚子地層區和西部的巴顔喀拉地層區,西緣跨昌都-思茅地層區一角,北部與甘肅省交界的摩天嶺一帶原劃分為南秦嶺-大彆山地層區,由於分布範圍比較小,與巴顔喀拉地層區一並描述。各地層區(分區)如圖1-1所示,岩石地層劃分如錶1-1、錶1-2所示。本節原則上按地層區和分區分彆總結岩石地層格架,局部地層變化復雜地區,分小區綜述其特徵。
圖1-1四川省地層區劃圖(據1991年四川區域地質誌修改)
序言
第二段: 作為一個常年跑野外的地質工作者,我對區域成礦規律的總結總抱有一種近乎挑剔的眼光。這本書的價值,在我看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對四川盆地周緣復雜成礦帶的梳理深度。特彆是對金、銅、鉬等優勢礦種的賦存規律,如果能詳細闡述它們與特定的岩漿活動期、特定的斷裂帶(比如著名的龍門山斷裂帶及其伴生地質構造)的耦閤關係,那將是極具應用價值的。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熱液成礦作用”的論述,具體到流體來源(是深部地幔來源還是地殼熔融?),交代溫度壓力條件,以及流體遷移通道的控製因素。如果書裏能提供幾處關鍵礦床的詳細剖麵圖和物化探異常的疊加分析,甚至給齣一些潛在的找礦靶區預測的思路,那就不僅僅是教科書式的總結瞭,而是真正的“找礦指南”。目前來看,書中的礦床實例介紹略顯分散,缺乏一個貫穿始終的、能夠體現“構造控製成礦”主綫的邏輯框架,讓我在試圖構建四川省整體成礦模型的過程中,感到信息點有些零散,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去重新整閤這些散落的礦床信息。
評分書名: 四川省地質構造與成礦 第一段: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考究的,封麵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感覺內容一定非常紮實。我本來是衝著它標題裏那個“構造”二字去的,畢竟我對地質學的基礎理論,特彆是闆塊運動對區域地貌的影響特彆感興趣。我期望能看到一些詳細的區域構造單元劃分,比如川西褶皺帶和川東斷拗帶之間那些錯綜復雜的界綫是如何通過地質填圖和地球物理勘探來確定的。書裏對於地質曆史時期的應力場演變,如果能結閤具體的構造圖件來解釋,那就太好瞭,比如晚古生代以來的走滑斷裂活動如何控製瞭後期的沉積盆地形態。我特彆期待那些能將宏觀構造運動與微觀岩石學證據結閤起來的章節,比如角礫岩中變形結構的分析,或者變質岩帶中礦物組閤隨壓力溫度變化的梯度圖。可惜的是,我翻閱瞭幾頁後發現,盡管書裏涉及瞭大量的地質名詞,但對於這些構造現象背後的力學機製探討似乎略顯保守,更多是描述性的陳述,缺少一些大膽的、基於現代動力學模型的假說驗證,這讓我這個偏愛理論推導的讀者稍微有點意難平。
評分第三段: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典型的學術論著範式,行文嚴謹,術語使用精準,給人一種不怒自威的學術氣場。我喜歡那種嚴密的邏輯推導,比如如何通過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技術來確定某個關鍵岩體的侵位年齡,進而反推其對區域構造格局的改造時間。對於非地質專業的讀者來說,這可能意味著一個陡峭的學習麯綫,因為其中大量的專業術語和模型概念需要查閱其他參考資料來輔助理解。我嘗試理解其中關於“岩石圈減薄”與“沉積厚度”之間關係的討論,這涉及到地球深部過程如何影響地錶沉積,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命題。理論上,作者應該清晰地勾勒齣四川盆地在不同地質曆史階段的岩石圈厚度變化麯綫,並將其與沉積物源、物源區抬升速度關聯起來。然而,閱讀體驗中,我感覺某些關鍵的理論環節跳躍性略大,仿佛作者默認讀者已經對這些前沿的地幔動力學模型瞭如指掌,使得初次接觸該領域的讀者可能會在關鍵的“為什麼”上感到睏惑,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尋找支撐這些論斷的更基礎的地球物理證據。
評分第五段: 這本書如果定位是麵嚮省內地質勘查單位的業務參考手冊,那麼它在數據引用和方法論的更新速度上就顯得尤為重要。我關注的是,書中對近年來新發現或新論證的礦床類型,特彆是非常規能源(如頁岩氣、地熱資源)與特定地質構造的關聯性描述是否跟得上最新的科研進展。例如,對於川中地區中新生代地層的應力場演化,如果能引入更多的鑽井資料和裂縫密度分析數據來佐證其對油氣儲層滲透率的影響,那無疑會增加其實用價值。此外,成礦預測往往需要結閤地球化學異常數據,書中對區域背景值和異常值判定的標準是否有明確的界定?如果能有一章專門討論四川特有地質背景下,如何選取最優的地球化學采樣密度和分析方法,對一綫工作者會是極大的幫助。總而言之,這本書在係統性地總結既有成果方麵做得不錯,但在前沿技術的應用深度和對實踐工作的直接指導性上,似乎還有提升空間,顯得更像是一部權威的“曆史總結”,而非一本麵嚮未來的“行動指南”。
評分第四段: 我對這本書的圖件質量抱有很高的期望,因為對於地質構造和成礦分布這類空間信息密集型的學科而言,圖比字有效得多。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區域地質圖、構造剖麵圖,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地層、斷層和褶皺的分布,而是能夠清晰地展示齣空間上的相互關係和演化順序。比如,一個精細的區域重力異常圖或者磁法異常圖,如果能疊加到相應的地質平麵圖上,並進行閤理的解釋,就能直觀地揭示齣深部基底的構造形態,這對於理解淺層沉積盆地的構造背景至關重要。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三維地質建模的呈現方式,如果能提供一些三維可視化圖件或者剖麵圖,展示不同地質單元在空間上的相互切割關係和侵位關係,那將大大提高學習效率。遺憾的是,部分圖件的比例尺標注模糊,有些箭頭指示不清,再加上圖例的解釋不夠詳盡,導緻在解讀一些復雜的斷裂帶的上下盤關係和運動性質時,不得不反復核對文本描述,降低瞭整體閱讀的流暢性和直觀性,使得圖件的輔助功能未能完全發揮齣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