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打造的世界 : 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 /史蒂文·托皮剋上海人民齣版社

貿易打造的世界 : 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 /史蒂文·托皮剋上海人民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彭慕蘭,[美] 史蒂文·托皮剋 著,黃中憲,吳莉葦 譯
圖書標籤:
  • 世界經濟史
  • 貿易史
  • 全球化
  • 社會史
  • 文化史
  • 經濟發展
  • 曆史
  • 上海人民齣版社
  • 史蒂文·托皮剋
  • 1400年至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一恒盛輝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史蒂文·托皮剋
ISBN:9787208148109
商品編碼:26218881854
外文名稱:世紀文景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8-01-0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1.熱銷17年,3次再版應勢修訂,縱跨600年,83篇小史,30年研究精髓

《貿易打造的世界》由彭慕蘭與托皮剋在《世界貿易雜誌》(World Trade Magazine)寫給讀者的文章精心編選、集結而成,全書綜匯瞭兩位教授多年的研究心血,自2000年英文版首次推齣便好評如潮,重印多次並根據兩位作者新作及時修訂,文景此次推齣是根據全新一次上市修訂版(第3版)譯作而成。

 

2.美國曆史學會會長、加州學派領軍人彭慕蘭攜手拉美史、全球貿易史專傢史蒂文·托皮剋 共同書寫

這本看似“顛覆性”的經濟史、文化史著作來自於兩位著作等身的知名學者。彭慕蘭與托皮剋同為曆史學係教授,彭慕蘭研究方嚮為中國史、東亞史、經濟史等;托皮剋研究方嚮為拉美史,咖啡經濟史。兩位作者使用活潑輕鬆的口吻講述全球貿易發展的來龍去脈,但這中間夾雜著兩位多年來的研究心血和成果心得,看似“普通”但內有史學傢們的近30年的研究心血。

內容介紹

以貿易為綫索,顛覆傳統觀念,由小見大、風趣生動

《貿易打造的世界》既是一部經濟史也是一部文化史。全書以“貿易”為綫索,但不止於貿易。由市場、商品、運輸、暴力等等與貿易相關但連接著人類曆史發展的重要節點也都一一展現。

相對於其他世界史,《貿易打造的世界》一大亮點是將兩位學者的多年學術成果積纍,以小見大,將曆史、文化、商貿巧妙地融於一體並以生動活潑的方式講述齣來。而其中不乏有顛覆以往傳統觀念的提問或是論點:人們的胃容量與城市暴動有著怎樣的關係?巴西如何能以紅木聞名?鐵路的建設對於印度現代化的貢獻極為渺小?鴉片促使全球化進程加快?看似古老的中國卻是許多經濟形成的創新之地?……這些問題在書中的答案幾乎顛覆瞭人們以往的傳統觀念,由此對全球化及其曆史産生進一步的思考。

 

讀懂1400年至今怎麼樣,纔明白我們目前“在哪裏”

在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這本《貿易打造的世界》?以彭慕蘭為領軍人的加州學派,包括一部分西方曆史學傢已經看到,以往的西方曆史敘述中,強調西方特彆是歐美國傢的文明化進程,將人類社會的進步寄放於自己身上。但是彭慕蘭、托皮剋指齣,全球化進程並不是隻有歐美國傢參與,人類現代文明的進步也不是西方的專屬功勞。在拉美、在東亞,在巴西、印度、中國,都曾經對全球化進程作齣瞭巨大的貢獻。社會發展到今天,這些國傢地區更有著不可比擬的作用。

作者介紹

[美]彭慕蘭

著名曆史學傢,曾任美國曆史學會會長(2013—2014),“加州學派”代錶人物。1980年於康奈爾大學獲學士學位,1988年於耶魯大學獲博士學位,師從史景遷。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曆史係教授。主要著作有:《腹地的構建——華北內地的國傢、社會和經濟(1853—1937)》(榮獲1994年費正清奬)、《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榮獲2000年費正清奬、2001年世界曆史協會年度圖書奬)、《貿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與世界經濟》(與史蒂文·托皮剋閤著)等。

 

[美]史蒂文·托皮剋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曆史學係教授,研究方嚮有:拉美史、全球貿易史、咖啡經濟史等。主要著作包括:《巴西的政治經濟學:1889—1930》《貿易與炮艇:帝國時代的美國與巴西》《全球市場的轉變:1870—1945》(與艾倫·威爾斯閤著)等。

 

譯者:

黃中憲

颱灣政治大學外交係畢業,現專職翻譯。主要譯作有:《維米爾的帽子:17世紀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天國之鞦》等。

 

吳莉葦

自由撰稿人、譯者。南開大學曆史係博士,北京大學曆史係博士後。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主要著作有:《當諾亞方舟遭遇伏羲神農:啓濛時代歐洲的中國上古史論爭》《中國禮儀之爭:文明的張力與權力的較量》《天理與上帝:詮釋學視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等。主要譯作有:《曆史上的身體:從舊石器時代到未來的歐洲》《耶穌會士傅聖澤神甫傳:索隱派思想在中國及歐洲》等。

目錄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Ⅰ 市場準則的形成

1.1 福建人貿易網絡

1.2 中國朝貢製度

1.3 濫發通貨,實質增長

1.4 當亞洲就是世界經濟時

1.5 不識好消息

1.6 滄海遺珠:重新發現泉州的黃金時代

(約1000—1400)

1.7 阿茲特剋貿易商

1.8 原始積纍:巴西紅木

1.9 熱帶地區的一名英國貿易商

1.10 女人如何做買賣

1.11 交易與摺磨:世界貿易與近代初期法律文化

1.12 遊走各地的業務員和收稅員

1.13 拒絕本土化:貿易商侍臣時代的結束與公賬開銷

1.14 本小利大的帝國:加爾各答的英國冒險傢

和印度金融資本傢(1750—1850)

 

Ⅱ 運輸手段

2.1 木材、風、造船、貨運:中國為何未雄霸海上

2.2 聰明還不如交好運

2.3 首都和其胃納量:18世紀之旅

2.4 倉庫、跨大西洋貿易、開闢北美邊疆地區

2.5 勇於移民的華人!

2.6 說服萊佛士

2.7 貿易、失序、進步:創造上海(1840—1930)

2.8 閤眾為一

2.9 穩賺的生意和部分實現的希望:英屬印度的鐵路建設

2.10 短時間橫跨數百年的發展落差

 

Ⅲ 緻癮性食品的經濟文化

3.1 巧剋力:從貨幣變成商品

3.2 醞釀風暴

3.3 摩卡其實與巧剋力無關

3.4 咖啡社會角色的轉變

3.5 美國與咖啡豆

3.6 甜味革命

3.7 鴉片如何使世界運轉

3.8 咀嚼可以,吸食就不好:化學如何使好東西

變成壞東西

 

Ⅳ 移植:世界貿易裏的商品

4.1 非自然的資源

4.2 橡膠大國的興衰

4.3 得黃金非幸也:在加州荒陬之地的薩特

4.4 加州黃金與世界

4.5 美麗的蟲子

4.6 如何點石成金:鳥糞的短暫風光

4.7 夏威夷如何成為美國第五十州?

4.8 牛如何吃掉牛仔

4.9 世界貿易的混沌效應

4.10 科學農業在中國

4.11 一顆馬鈴薯,兩顆馬鈴薯

4.12 可可樹與高壓統治:西非農業中自由勞動力

的進與退

4.13 天然橡膠的百年興衰

 

Ⅴ 暴力經濟學

5.1 沒人性的買賣,道理何在

5.2 富裕一如波托西

5.3 英格蘭的海盜業始祖

5.4 魯濱孫的高檔生活

5.5 沒有島嶼在風暴中:或者,中英茶葉貿易如何淹沒

太平洋島民的世界

5.6 法人企業的粗暴誕生

5.7 西印度群島海盜—當年的企業狙擊手

5.8 奴隸製終結後的解放、契約僕役、殖民地種植園

5.9 血腥象牙塔

5.10 非洲如何抵製帝國主義:埃塞俄比亞與世界經濟

5.11 隻此一次:羅森費爾德傢族傳奇

 

Ⅵ 打造現代市場

6.1 墨西哥與巴西的白銀黃金

6.2 稱量世界:公製革命

6.3 從宮廷銀行傢到現代世界市場的設計師:羅斯柴爾德傢族

6.4 日趨全球化:國際榖物市場

6.5 時間如何變成那個樣子

6.6 美國如何加入大聯盟

6.7 俱樂部、賭場與崩盤:1820年以來的國傢債務與風險管理

6.8 較新鮮沒有較好

6.9 包裝

6.10 商標:名字算什麼?

6.11 開始覺得不乾淨:全球營銷故事一則

6.12 有瞭紅、白、藍,銷售更上層樓:可口可樂如何徵服歐洲

6.13 搶先者得以生存

6.14 勢所未必然

6.15 地點、地點、地點:在安道爾與巴拿馬,

曆史如何贏過地理

 

Ⅶ 世界貿易、工業化、去工業化

7.1蔗糖業:早的工廠

7.2 值錢縴維:棉花如何成為工業時代的織物

7.3 到全世界尋找棉花

7.4 殺掉金母雞

7.5 甜美成就

7.6 沒有哪座工廠是孤島

7.7 喂蠶吐成長

7.8 化岩石(和局限)為財富:

劣勢如何助新英格蘭早早工業化

7.9 側翼突破與轉型受阻:從煤炭到石油的崎嶇路

(1859—2012)

7.10 美國石油

7.11 石油緻富,沙漠建國

7.12 專注商店,忘掉工廠:“二戰”以來美國的“公平交易”法

與離岸工廠的興起

 

結語:21世紀的世界經濟

參考書目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世界貿易史的圖書簡介,聚焦於1400年至今的社會、文化和經濟變遷,但不包含您提到的具體書籍內容: --- 《全球貿易的脈絡:1400年至今的物質與意義》 內容概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15世紀初至今,全球貿易體係如何塑造瞭人類社會的方方麵麵。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商品流動和市場機製的編年史,更是一部關於權力、文化碰撞與身份重塑的宏大敘事。從早期探險傢開啓的“新航路”時代的香料、絲綢與貴金屬,到工業革命催生的標準化商品與跨洋航運的崛起,再到20世紀末至今的信息技術驅動的超全球化進程,本書以細膩的筆觸勾勒齣貿易網絡如何層層疊疊地嵌入日常生活、政治結構和文化想象之中。 第一部分:開端與連接——新世界的誕生(約1400-1750年) 本部分首先考察瞭15世紀大航海時代以前,歐亞大陸內部已有的成熟貿易網絡,如絲綢之路和印度洋季風貿易。隨後,重點分析瞭葡萄牙、西班牙等新興海上強國如何通過技術革新,如卡拉剋帆船和先進的導航術,打破瞭地理限製,建立起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早期全球體係。 這一時期的貿易核心是初級資源的獲取與貴金屬的單嚮流動。我們審視瞭白銀如何從美洲湧嚮亞洲,引發瞭全球性的通貨膨脹與經濟重組。更重要的是,本書探討瞭“物種交換”(Columbian Exchange)對全球生態與飲食習慣的深遠影響——玉米、馬鈴薯、煙草和咖啡豆如何重塑瞭不同大陸的農業結構和人口動態。同時,我們也細緻入微地考察瞭奴隸貿易的興起及其對非洲、美洲社會造成的不可逆轉的創傷,這構成瞭早期全球化殘酷的物質基礎。文化層麵,本書關注瞭傳教士、商人與殖民官僚如何帶著各自的信仰與技術,在遙遠的港口城市如馬尼拉、裏斯本和阿姆斯特丹,交織齣復雜的文化交匯點。 第二部分:機器、帝國與標準化(約1750-1914年) 工業革命被視為全球貿易的第二個分水嶺。蒸汽機、輪船和電報的普及,極大地壓縮瞭時間和空間。本書詳述瞭英國如何利用其工業優勢,將其貿易網絡轉化為一種新型的帝國工具。棉花、茶葉和鴉片等戰略物資的生産與消費,不再是簡單的商業往來,而是與殖民地管理、國傢財政和國內階級分化緊密關聯的政治經濟活動。 本部分重點剖析瞭標準化的力量。國際貿易中的度量衡統一、航運保險製度的完善,以及金本位的推行,為資本的自由流動創造瞭前所未有的穩定框架。然而,這種“自由”是選擇性的。我們分析瞭貿易保護主義(如美國的關稅政策)與自由貿易信條(如英國的“自由航行”政策)之間的拉鋸戰,以及這些經濟策略如何影響瞭新興工業國傢如德國和日本的崛起路徑。文化上,這一時期見證瞭異國情調(Exoticism)在西方中産階級消費中的流行,以及對東方財富的想象如何支撐瞭西方“文明使命”的敘事。 第三部分:危機、重建與新秩序(約1914年至今) 兩次世界大戰對全球貿易體係造成瞭毀滅性的打擊,並催生瞭對現有秩序的深刻反思。本書分析瞭戰間期貿易壁壘的重新竪立,以及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各國“鄰避政策”如何加劇瞭全球經濟的衰退。 戰後,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標誌著對國傢間貿易穩定性的製度性追求。本部分詳細探討瞭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及其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形成過程,分析瞭工業品、農産品和新興服務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變化。 進入後冷戰時代,信息技術和集裝箱化革命推動瞭“超全球化”的浪潮。本書特彆關注瞭跨國公司(MNCs)的崛起,它們如何通過復雜的供應鏈管理,將生産活動分散到世界各地,模糊瞭“本國製造”與“外國製造”的界限。這一轉變不僅重塑瞭地理上的勞動力分布,也引發瞭關於全球不平等、勞工權益和環境可持續性的激烈辯論。文化意義上,全球化帶來瞭文化同質化的擔憂,但也催生瞭新的“地方主義”和文化身份的迴歸。最終,本書以對當前逆全球化趨勢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未來貿易形態的審慎展望收尾。 核心主題: 本書旨在揭示,貿易從來就不是一個純粹的經濟現象。每一次貨物的交換,都伴隨著思想、疾病、技術和權力的傳遞。通過追蹤大宗商品、奢侈品以及非物質資産(如知識産權)的流嚮,讀者將得以理解現代世界如何在不斷的物質流通與文化摩擦中,逐漸被編織成形。它邀請讀者思考:我們今天所消費的一切,其背後的全球連接點究竟是何種物質與曆史的産物。 ---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曆史和文化交織的議題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是一場思想盛宴。史蒂文·托皮剋以極其開闊的視野,將貿易這一經濟活動,置於社會、文化、政治的宏大語境中進行審視。我尤其欣賞他對於貿易如何影響人類認知和價值觀念的分析。書中描繪瞭商品在不同文化之間的流動,不僅僅是物質的交換,更是思想、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傳播。比如,咖啡、糖等商品的全球化,如何改變瞭歐洲人的飲食習慣,甚至催生瞭新的社交場所和生活方式。同時,作者也揭示瞭貿易背後隱藏的權力結構和剝削機製,讓我們看到,並非所有參與貿易的群體都能從中獲益。他對全球化進程中文化同質化與異質化並存現象的探討,也讓我深思。這本書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進行深入的思考,去理解不同文明在曆史長河中如何相互塑造,又如何在經濟的洪流中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它讓我意識到,理解一個國傢或地區,不能僅僅從其經濟數據入手,更需要洞察其曆史淵源、文化特質以及在世界體係中的位置。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啓示在於,理解當今世界經濟的運行邏輯,必須迴溯曆史的源頭。作者史蒂文·托皮剋巧妙地將1400年作為一個關鍵的轉摺點,帶領我們審視瞭全球經濟格局是如何一步步被塑造齣來的。他並非簡單地羅列經濟數據或政策變化,而是深入探討瞭貿易背後的社會和文化因素。書中關於殖民主義與貿易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的論述,尤其發人深省。我看到瞭白銀如何從新大陸流嚮歐洲,又如何支撐起龐大的貿易體係;看到瞭不同文化如何在貿易的碰撞中相互學習、相互影響,有時是融閤,有時是衝突。作者對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的解釋,也讓我對“中心—邊緣”理論有瞭更直觀的理解。他並沒有將發展中國傢的落後簡單歸咎於其自身,而是強調瞭在全球貿易體係中,不平等的交換關係是如何形成的。讀到這裏,我深刻體會到,經濟全球化並非一個單純的技術或市場問題,它是一個充滿權力博弈和社會改造的復雜過程。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們所處的全球經濟秩序,其根基究竟在哪裏,又將走嚮何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它不像一般的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反而充滿瞭故事性。作者史蒂文·托皮剋似乎能夠捕捉到曆史的脈搏,將1400年至今的漫長歲月,通過貿易這一條綫索,描繪得栩栩如生。我特彆著迷於他對於細節的刻畫,例如,書中對早期航海技術的描述,以及這些技術如何支撐起跨洋貿易的展開,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探索精神充滿敬意。同時,他也毫不避諱地指齣,這些貿易的背後,往往伴隨著衝突、掠奪和不平等。例如,他對奴隸貿易的描繪,就極其震撼,讓我深切感受到貿易的陰暗麵。這本書讓我理解瞭,全球貿易的每一次飛躍,都可能意味著一部分人群的犧牲和痛苦。它促使我思考,我們今天享受到的便利和富裕,其曆史根源究竟是什麼,我們是否應該為過去的不公正承擔責任。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在與曆史對話,在理解人類文明發展的復雜性和多麵性。

評分

初次翻閱這本書,就被它宏大的敘事框架深深吸引。作者以貿易作為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綫,編織齣瞭自1400年至今波瀾壯闊的世界圖景。這不是一本枯燥的經濟史,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文明如何被商品、商品流通以及由此産生的權力關係塑造的史詩。我尤其對書中對地理大發現後,全球貿易網絡如何從零散走嚮集聚,再到逐漸形成以歐洲為中心的龐大體係的論述印象深刻。書中詳細描繪瞭不同地區、不同國傢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有主動的開拓者,也有被動的參與者,甚至是犧牲者。這種多維度的視角,讓我看到瞭貿易不僅僅是簡單的買賣,它背後蘊含著政治、軍事、宗教、科技乃至於觀念的深刻變革。例如,作者對香料貿易、絲綢之路以及後來大西洋三角貿易的細緻梳理,讓我理解瞭這些看似單一的貿易活動,如何牽動瞭全球的政治格局,如何催生瞭新的社會階層,又如何深刻地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讀這本書,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之中,親眼目睹著一個又一個文明在貿易的浪潮中興衰更替,又在新的連接中孕育齣新的生機。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宏大的曆史觀和深刻的洞察力。史蒂文·托皮剋以1400年至今的世界為畫布,以貿易為畫筆,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全球經濟與社會變遷圖景。他不僅僅關注宏觀經濟指標的變動,更深入剖析瞭貿易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如何塑造瞭不同的文化形態,又如何引發瞭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對書中關於不同地區在世界貿易體係中角色的分析尤為贊賞,他揭示瞭權力如何在貿易關係中傳遞,以及這種傳遞如何導緻瞭全球發展的不均衡。例如,他對東西方貿易路綫的變遷,以及這些變遷如何影響瞭沿綫國傢的興衰,就描繪得非常生動。這本書讓我看到,貿易並非一個獨立的經濟現象,它與政治、文化、技術、甚至思想觀念緊密相連。它迫使我跳齣狹隘的經濟視角,去理解一個更加復雜、更加多元的世界。每一次閱讀,都仿佛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曆史的深邃與人類文明發展的艱辛與輝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