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实战攻略——移动互联与大数据时代的城市变革9787121329029d3r

智慧城市实战攻略——移动互联与大数据时代的城市变革9787121329029d3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福亮 著
图书标签:
  • 智慧城市
  • 移动互联
  • 大数据
  • 城市规划
  • 城市管理
  • 信息技术
  • 数字化转型
  • 物联网
  • 智慧社区
  • 科技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海寻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29029
商品编码:26224307165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1
字数: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智慧城市作为信息技术的深度拓展和集成应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孕育突破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从技术变革对现代城市化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了城市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介绍了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建设内容和评价标准,阐述了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技术,详细讨论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等支撑技术以及这些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同时介绍了政府如何有效地开展智慧城市的IT项目管理,确保IT项目顺利完成。讨论了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对智慧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带来的变革,提出了政府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的思考;讨论了智慧城市媒体管理,为政府政务公开、关注民生、舆情应对提供了参考。后讨论了智慧城市的智库建设,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指导建议。本书适合ICT企业管理者、政府信息化主管领导及建设人员、智慧城市研究机构、高校师生等阅读参考。

图书目录

目 录
篇 技 术 篇
第1章 智慧城市驱动力2
1.1 技术变革与城市演进4
1.1.1 回顾历史——科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4
1.1.2 审视现实——现代城市化进程的瓶颈7
1.1.3 智慧城市——突破瓶颈的必由之路10
1.2 信息化带来的城市变革11
1.2.1 现实和虚拟的转换——数字化的城市11
1.2.2 去中心与城市群落——网络化的城市12
1.2.3 人与城市的深度融合——智慧化的城市13
1.3 新型城镇化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16
1.3.1 返璞归真——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外延16
1.3.2 去伪存真——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要点19
1.3.3 千与千寻——智慧城市建设助力新型城镇化21
第2章 构建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25
2.1 城市基础设施的组成要素——城市依赖的元素27
2.1.1 城市的神经元——城市的基本组成元素27
2.1.2 让神经元具有智慧——智慧城市的基本要素29
2.2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基础设施布局31
2.2.1 智行千里,规划先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规划31
2.2.2 脚踏实地,明确任务——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33
2.2.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36
2.3 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与评价39
2.3.1 健全体系,有章可循——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与标准化39
2.3.2 质量保证,有据可依——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45
2.3.3 积极推进,不断完善48
第3章 智慧城市的感知50
3.1 城市的神经元:感知的各个层面51
3.1.1 “环境”的感知51
3.1.2 “物”的感知51
3.1.3 “人”的感知52
3.2 感知数据的获取——感知的技术53
3.2.1 物联网的神经末梢——传感技术的变革53
3.2.2 感知信息的获取——数据采集技术54
3.2.3 传感网络——物联网60
3.3 遍地开花——感知的案例应用62
3.3.1 感知技术行业应用62
3.3.2 城市应用66
3.3.3 政府服务的大平台化——泛在网络70
第4章 云计算与智慧城市74
4.1 云的呼唤:智慧城市对云计算的诉求75
4.1.1 计算能力提升的渴望——IT技术的困境75
4.1.2 “云计算”来了——计算技术的变革76
4.1.3 智慧城市与云计算——智慧城市需要云计算79
4.2 云中探秘——云计算的结构80
4.2.1 飘来的云——认识云计算80
4.2.2 云计算的根基——数据中心85
4.2.3 云计算的平台架构88
4.3 城市之云——智慧城市云计算建设90
4.3.1 智慧城市云计算模型90
4.3.2 智慧城市云计算案例93
4.3.3 云的诱惑——智慧城市云计算前景95
第5章 大数据与智慧城市98
5.1 大数据真的来了100
5.1.1 数据是有价值的——大数据的爆发100
5.1.2 认识大数据——大数据的定义与特征102
5.1.3 我们身边的大数据104
5.2 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106
5.2.1 智慧需要大数据——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特征106
5.2.2 技术催生应用——大数据处理技术109
5.2.3 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应用111
5.3 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115
5.3.1 数据分析是决策的依据115
5.3.2 智能决策与智慧城市118
5.3.3 大数据的未来119
第6章 智慧城市之安全攻略122
6.1 网络世界危机重重123
6.1.1 识别,防患未然——信息安全与威胁123
6.1.2 有漏洞才会有攻击——安全漏洞与安全攻击124
6.1.3 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需求127
6.2 构筑防线,针锋相对——智慧城市的安全体系129
6.2.1 打好根基——安全体系框架130
6.2.2 克敌之法——信息安全技术131
6.2.3 避险之道——信息安全管理135
6.3 以盾御矛,管控有道137
6.3.1 防范之盾——安全产品137
6.3.2 防范之术——智慧城市安全解决方案140
6.3.3 知己知彼,方能克敌——安全评估和等级保护143
第二篇 应 用 篇
第7章 运用项目管理方法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148
7.1 IT项目管理决定项目的成败149
7.1.1 IT项目149
7.1.2 IT项目的特殊性151
7.1.3 IT项目管理的要素、工具和方法152
7.1.4 IT项目的一般实施过程158
7.2 政府IT项目与智慧城市161
7.2.1 政府IT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61
7.2.2 政府部门IT项目的分析164
7.2.3 政府IT项目与未来智慧城市建设166
7.3 实行IT项目监理,确保IT项目成功167
7.3.1 IT项目监理的分类与监理内容167
7.3.2 IT项目监理的模式与资质169
7.3.3 IT项目监理中的控制模型171
第8章 智慧城市的移动互联网变革174
8.1 移动互联网技术变革175
8.1.1 宽带网络奠定移动互联网基础175
8.1.2 WiFi技术打造无线智慧城市180
8.1.3 形影不离的智能终端带动应用市场风起云涌182
8.2 移动互联网改变城市生活185
8.2.1 移动互联网打造智能交通网络185
8.2.2 移动互联网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186
8.2.3 移动互联网改变商务金融模式188
8.3 移动互联网改变城市管理190
8.3.1 位置信息的大数据190
8.3.2 移动电子政务使城市管理更高效193
8.3.3 移动互联网改变生产管理195
第9章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和O2O如何拉动地方经济196
9.1 城市商业业态的发展197
9.1.1 聚沙成塔——传统城市的商业业态197
9.1.2 继往开来——新型商业业态崛起198
9.1.3 新型业态——综合电商平台与跨境电商199
9.2 O2O助力传统行业焕发新生202
9.2.1 初见O2O202
9.2.2 传统行业的O2O转型“新业态”204
9.2.3 探寻O2O资源配置问题206
9.3 政府扶持,政策护航208
9.3.1 “”与政府保驾208
9.3.2 区块链与信息安全209
9.3.3 政府启示录212
第10章 智慧城市的新媒体管理214
10.1 新媒体的效力215
10.1.1 从看报到上网,传统媒体的变革215
10.1.2 从1天后见报到1分钟上网,新媒体抒发情怀217
10.1.3 从城门告示到官方门户,沟通方式的变革219
10.2 新媒体舆论管理221
10.2.1 网络舆情的产生221
10.2.2 如何用好网络舆情223
10.3 新形势下的媒体管理策略225
10.3.1 一个中心,多个基本点225
10.3.2 新媒体之后还有什么226
第11章 智慧城市的智库建设229
11.1 智库、专家、产业联盟的作用230
11.1.1 智库——建言献策230
11.1.2 专家——行业精英233
11.1.3 产业联盟——相互促进234
11.2 政府与智库的关系239
11.2.1 外脑的作用239
11.2.2 一个好汉三个帮241
11.2.3 **化的咨询242
11.3 深化推动才能全面推进——城市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新型智库244
11.3.1 国外智库建设的主要经验244
11.3.2 我国新型智库建设建议246
11.3.3 智库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47
参考文献249
重塑都市脉络:理解与驾驭数字时代的城市新图景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科技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席卷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核心载体,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颠覆性的变革。从熙攘的街头巷尾到庞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再到居民日常的生活点滴,数字化的力量正在重新定义城市的形态、功能乃至居民的体验。我们正身处这场宏大变革的中心,如何理解它、适应它、甚至引领它,成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课题。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说教,也不是冰冷的科技手册,而是一次深入探索数字时代城市脉络的旅程。它旨在帮助读者拨开迷雾,清晰地认识到驱动城市变革的核心力量是什么,这些力量是如何相互作用、层层递进的,以及它们最终将把我们的城市带向何方。我们将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出发,审视那些塑造我们未来都市生活的关键技术和理念,理解它们背后的逻辑和深层影响。 第一章:巨浪初起——数字技术如何唤醒沉睡的城市 城市的演进,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回顾历史,每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都曾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催生新的形态。蒸汽机的轰鸣带来了工业革命,火车和电报缩短了时空距离,电力点亮了夜晚,汽车改变了城市格局。而今天,我们正站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风口浪尖。 这一章,我们将首先聚焦于那些最直接、最具颠覆性的数字技术。移动互联,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却蕴含着改变一切的力量。智能手机的普及,将信息、服务、社交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连接起来,让城市的功能延伸到了每个人的指尖。它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是个人化的城市入口,是获取信息、参与互动、表达诉求的平台。我们将探讨移动互联如何打破信息壁垒,如何重塑消费模式,如何构建新的社区关系,以及它如何为更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和服务奠定基础。 紧随其后,大数据的概念将进入我们的视野。海量数据的产生、收集、存储、分析和应用,构成了数字时代城市运作的“血液”。从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测,到能源消耗的智能调配,从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到社会治安的精准防控,大数据无处不在,也无所不能。我们将深入剖析大数据的价值所在,理解它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洞察,如何帮助城市管理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如何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韧性。 除了这两大核心驱动力,本章还将提及一些与之紧密相关的技术,例如物联网(IoT)。传感器、智能设备广泛部署,让城市中的每一个“物”都能够“说话”,能够被感知、被控制。智能路灯、智能垃圾桶、环境监测器……这些看似微小的个体,汇聚起来就构成了感知城市的神经网络,为大数据分析提供源源不断的输入,也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章:数据赋能——智慧城市的核心引擎 如果说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是驱动城市变革的“发动机”,那么数据本身,以及围绕数据所构建的分析、应用和服务体系,就是驱动智慧城市运转的“核心引擎”。本章将深入探讨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和价值实现路径。 城市运行的“智能大脑”: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对交通、能源、环境、人口流动等各类城市数据的整合与分析,构建起城市运行的“智能大脑”。这个“大脑”能够实时监测城市的脉搏,预测未来的趋势,识别潜在的风险,并发出预警。例如,通过分析交通流量数据,可以动态调整交通信号灯配时,缓解拥堵;通过分析能源消耗数据,可以实现能源的按需分配,提高效率,减少浪费。 提升公共服务的“精准度”:大数据分析能够帮助政府部门更精准地理解市民的需求,从而提供更贴心、更便捷的公共服务。例如,在医疗领域,通过分析居民健康数据,可以提前发现疾病传播的苗头,制定更有效的防控措施;在教育领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方案。 赋能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孕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沃土。本章将探讨大数据如何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例如基于位置的个性化推荐、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智能物流体系的建立等等。企业可以利用城市数据,开发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也为城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安全与隐私的博弈:在享受数据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本章将引导读者思考,在数据驱动的城市中,如何平衡效率与安全,如何在充分利用数据价值的同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这涉及到技术层面的加密、脱敏,也涉及到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伦理道德的约束。 第三章:城市新生——移动互联时代下的城市变革图景 移动互联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它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载体。本章将聚焦于移动互联如何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形态和功能的变化。 “指尖上的城市”: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市民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城市信息、办理业务、参与社区活动。从在线预约挂号、网上缴费,到实时查询公交信息、点外卖,移动互联将过去需要线下排队、繁琐办理的事务,转化为便捷高效的线上体验。我们将探讨这种“指尖上的城市”如何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重塑城市空间与互动:移动互联也正在重塑我们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和互动方式。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移动应用的结合,使得城市信息可视化成为可能。市民可以通过手机地图精准导航,发现身边的兴趣点,参与城市导览。同时,社交媒体和在线社区的兴起,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市民能够在线上建立连接,形成新的社群,甚至参与到城市治理的讨论中。 共享经济的崛起与城市效率:移动互联是共享经济得以蓬勃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撑。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再到共享办公空间,共享经济模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城市的资源利用方式。本章将探讨共享经济如何提升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交通压力,降低出行成本,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挑战,例如监管难题和资源损耗。 “连接”的经济与服务:移动互联创造了一个高度“连接”的经济和服务体系。平台经济、即时配送、远程办公、在线教育……这些都得益于移动互联带来的信息高速公路。我们将分析这些新型经济模式如何改变城市的产业结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对传统的商业模式构成冲击。 第四章:前行之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未来 任何伟大的变革都伴随着挑战,智慧城市的建设亦不例外。本章将目光投向未来,审视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和障碍,同时也指明蕴藏其中的巨大机遇。 技术鸿沟与数字包容:并非所有市民都能平等地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老年人、低收入群体、偏远地区的居民,可能面临技术应用的障碍,形成新的“数字鸿沟”。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普惠性的技术推广、培训和支持,实现数字时代的包容性发展,确保没有人被落下。 数据安全与伦理困境:随着数据应用的深入,数据泄露、滥用、隐私侵犯等风险也日益凸显。如何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体系,如何界定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如何在技术发展与公民权利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基础设施的升级与投资: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包括高速通信网络、数据中心、传感器网络等。这需要巨额的投资和长期的规划。本章将探讨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人才培养与创新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懂技术、懂管理、懂服务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和引进这些人才,如何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生态环境,是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面向未来的城市治理: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技术应用,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性、精细化和民主化水平。从“回应式治理”向“预测式治理”转变,从“单向管理”向“协同共治”迈进。 结语:拥抱变革,共创未来 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变革与机遇的时代。移动互联与大数据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我们的城市。理解这些力量的运作机制,把握它们带来的机遇,同时正视它们带来的挑战,是每一个生活在数字时代城市中的居民的必修课。 本书希望成为您探索智慧城市奥秘的向导,帮助您更清晰地认识数字时代城市的面貌,更深刻地理解城市变革的逻辑。它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激发您思考的动力,鼓励您积极参与到这场城市变革的洪流中,用您的智慧和行动,共同绘制更加美好、更加宜居、更加可持续的未来城市新图景。让我们的城市,在数字的脉络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我们安居乐业的沃土,成为孕育无限可能的舞台。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走路”。与其他只谈论未来愿景的书籍不同,它花了大篇幅讨论了在资源有限的现实条件下,如何进行智慧化改造的优先级排序。书中提出的“价值密度分析法”来评估不同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对我启发很大。它提醒我们,建设智慧城市不是一场军备竞赛,比拼的是谁堆砌了最多的传感器或应用了最前沿的AI模型,而是谁能最快地为市民和政府创造可感知的、可持续的价值。对商业模式的探讨也很有价值,它没有将城市视为纯粹的公益项目,而是探讨了如何通过公私合作(PPP)模式,引入市场化的效率和创新力,实现智慧化项目的自我造血和持续运营。这本书确实提供了一个全面且务实的路线图,让我对未来几年的工作有了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规划。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一线摸爬滚打的人量身定做的指南!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数据驱动决策”的深入剖析,那种将抽象的技术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流程图和案例分析的能力,真的让人眼前一亮。书中并没有停留在“大数据很重要”这种空洞的口号上,而是细致地拆解了如何从海量的城市运行数据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洞察,比如交通拥堵的热力图分析、公共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模型构建等等。我特别喜欢它强调的“迭代思维”,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瀑布模型,而是一个持续反馈、不断优化的过程。书中对不同技术栈的优劣势比较也十分客观,比如对边缘计算在提升实时响应速度方面的潜力分析,以及结合物联网传感器网络进行数据采集的实际挑战。读完后,感觉手中的工具箱瞬间充实了许多,不再是被动应对问题,而是能更主动、更科学地预测和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痛点。它提供的视角,更像是一个资深城市运营官而非纯粹技术专家的视角,注重的是系统的兼容性、运营的成本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评分

老实说,我对技术类书籍通常抱持一种谨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过于偏重理论而缺乏实践指导。但这本书成功地平衡了这两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城市治理中“数据孤岛”打破的策略分析。它不仅仅停留在呼吁“打通”的层面,而是详细描述了不同政府部门间数据标准统一的困难,以及如何通过建立中央数据交换平台和定义API接口规范来逐步实现互联互通。这部分内容对于那些负责信息系统集成的技术团队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实操手册。此外,书中对安全与隐私保护的讨论也相当到位,没有敷衍了事,而是深入探讨了在利用大数据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如何构建符合法规要求的匿名化和脱敏处理机制,这在当前强调数据合规的背景下尤为重要。它展现了一种负责任的技术应用态度,让读者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能时刻警惕潜在的风险。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逻辑层次感极强,仿佛是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智慧城市蓝图”。从宏观的顶层设计理念,到中观的平台架构搭建,再到微观的某一具体应用场景的落地细节,层层递进,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关注点选择性地深入阅读。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对“城市韧性”这一前沿概念的融入。在讨论大数据预警系统时,作者不仅仅关注如何预测灾害,更重要的是强调如何利用实时数据流来动态调整应急资源分配,确保在突发事件中城市系统能快速恢复。这种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适应”的思维转变,是传统城市管理模式急需突破的瓶颈。语言上,它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即便涉及复杂的算法或架构,也能通过图表和清晰的解释使其易于理解,使得即便是跨专业的读者也能快速跟上思路,这一点对于推动跨部门协作非常有益。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交流心得。我尤其欣赏它在阐述“移动互联如何重塑城市肌理”这一部分时,所采用的类比和生活化的例子。比如,书中对比了传统的一卡通管理系统和基于移动支付的无缝出行体验之间的本质区别,指出了后者如何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反哺基础设施的改进。这种对“用户体验优先”理念的坚持贯穿全书,它没有将技术视为目的,而是将其视为实现更高效、更人性化城市服务的手段。我个人觉得,对于那些刚接触智慧城市概念的管理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知道哪些技术是“锦上添花”,哪些是“雪中送炭”。它对成功案例的剖析,没有只展示“光鲜亮丽”的成果,而是坦诚地暴露了在数据整合、跨部门协作中遇到的阻力和陷阱,这种真实感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信任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