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如何正确地去爱,却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好,溺爱、缺爱、错爱,以及父母角色的缺失,都会带给孩子一生难以修复的伤害。
没有人天生会当父母,所以育儿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父母自我成长与提升的过程。
关于如何养育孩子,我们知道太多的理论,但知道和实践总是两回事,所以我们每天都在见识失败的养育,甚至自己便身在其中。作为一名家庭教育研究者,一名全职奶爸,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养育孩子的点滴心得,关于爱,关于如何读懂孩子,关于父母的修行,关于阅读……每一位父母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一幕幕熟悉的情景,或使人猛然惊醒,或使人掩卷反思,或使人顿感温暖,或使人暗生决心。
鱼爸童书编辑,阅读推广人,家庭教育研究者。
85后爸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奶爸。
“养育男孩”公众号创始人,家庭育儿分享原创作者,文章曾多次发表于《中国教育报》《读者》杂志等。
曾为童书策划,同时专注于家庭教育研究,致力于亲子阅读的推广。他坚信,所有的理论离开实际教养的土壤都开不了花,愿在陪伴孩子的成长中找到教育的方法,接近教育的真谛。
第一篇 爱与规矩,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
我要给妈妈留点儿 / 002
你不教育孩子,这个世界会狠狠教育他 / 008
别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 012
孩子太懂事,并非好事 / 018
妈妈,我们家有钱吗 / 023
没有规矩的爱,就是一把伤人的刀 / 029
你讲的那些道理,为什么对孩子不起作用 / 035
爱发脾气的孩子,到底缺什么 / 041
妈妈,你生气的样子真可怕 / 045
第二篇 其实你不懂孩子的心
尊重,成就内心强大的孩子 / 052
暗示的可怕力量 / 059
读懂孩子的心,是*有效的管教 / 064
**的父母都善用同理心 / 070
你越禁止,孩子越想要做 / 075
失望过的孩子,*不愿等待 / 082
有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幸福 / 089
这些破坏孩子安全感的话,你或许也说过 / 096
孩子磨蹭,因为你一直催催催 / 103
男孩的世界,需要正确的打开方式 / 109
孩子被忽视的情绪,是成长路上的地雷 / 115
第三篇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好的教养
被吼的孩子,会经历怎样一种恐惧 / 122
你若足够**,孩子自会精彩 / 127
母亲的素养,影响孩子的一生 / 133
做父母的黄金期,只有十年 / 137
有一种**品叫爸爸 / 143
你所谓的面子,其实是在伤害孩子 / 148
管得太多,是大多数父母的通病 / 154
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 / 160
夸奖孩子是一门艺术 / 166
家有男孩,请狠狠地爱 / 172
第四篇 阅读,藏着孩子的未来
孩子阅读的关键十年,你在做什么 / 180
**阅读的父母,孩子才会爱阅读 / 188
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六条建议 / 195
孩子爱撕书怎么办 / 201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要趁早 / 205
阅读,决定孩子一生是贫瘠还是丰厚 / 210
给孩子留一套房,不如留一屋书 / 215
绘本到底该怎么读 / 220
再贵的礼物,都不如给孩子一个阅读空间 / 225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读完后的感受,那就是“赋能”。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是说“你应该怎么做”,而是“你拥有可以做好的能力”。它把父母从那种时刻需要“扮演完美角色”的巨大压力中解脱了出来。书中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章节,尤其值得称赞。它不再鼓吹家长要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脚手架”搭建方法论。比如,当孩子面临挫折时,作者巧妙地引导我们提问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种引导式的对话技巧,我已经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了多次试验,效果惊人地好。孩子从一开始的依赖转变为思考,从抱怨转变为尝试。此外,书中对于“家庭文化”的构建有着独到的见解。它强调,家庭的氛围和仪式感,远比昂贵的早教班更有价值。这种从宏观到微观都考虑周全的系统性论述,让我觉得手里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像是一份家庭生活哲学的蓝图。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合上书,然后立刻去观察我的孩子,将书中的理念投射到眼前的现实中进行对照和反思,这种即时反馈让学习效果倍增。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似乎完全避开了传统教养读物中常见的“家长控制”和“规则至上”的叙事框架,转而将焦点放在了“关系”的建构上。我之前读过很多强调建立权威的书籍,但往往读完后更觉自己像个严厉的教官,而不是孩子的亲人。然而,这本书却细腻地描绘了如何通过高质量的互动,去滋养亲子间相互信任的土壤。它没有提供一键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而是强调了倾听、共情以及允许犯错的重要性。书中关于“情绪的接纳”那几章,对我触动极大。它教会我,在孩子发脾气或表现出负面情绪时,首要任务不是压制情绪本身,而是先去确认和命名那个情绪,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看见的。这种做法极大地改善了我与孩子之间的冲突频率,因为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尊重,自然更愿意配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非常诗意的叙述,像散文一样优美,但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却坚实有力,是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理所当然”的教育方式,并愿意放下身段,真正去和孩子成为学习的伙伴。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案例选择极其接地气,没有那种遥不可及的“别人家孩子”的样本,而是充满了我们身边真实家庭可能遇到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从餐桌上的偏食到睡前的拖延,从同伴关系中的嫉妒到面对失败时的退缩,作者总能精准地捕捉到这些瞬间,并提供既充满人情味又不失教育原则的应对策略。我特别喜欢它处理“规则”与“弹性”之间关系的方式。它承认规则的重要性,但更强调规则背后的意图和在特定情境下的灵活性调整。例如,书中讨论“屏幕时间”的一章,没有简单粗暴地设定“一小时”,而是引导家长去思考“为什么需要这个时间限制”,以及如何与孩子共同协商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边界。这种基于协商和理解的规则建立,远比家长单方面下达的命令有效得多。这本书的语言是朴实中带着智慧的光芒,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直接、最温暖的方式,传递出教育的真谛:看见、理解、尊重,然后,一起成长。它是一本值得放在床头,随时翻阅,并且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焕发新意的书籍。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育儿路上的一盏明灯,它没有那些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理论说教,而是真正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让人读完就有一种“原来可以这样想、这样做的豁然开朗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充满耐心的解读。记得有一次,我为孩子总是沉迷于某个看似无意义的重复行为而感到焦虑,翻开书的相应章节,作者用生动的案例解析了这种行为背后的探索欲和秩序建立的内在需求,瞬间让我放下了对“效率”和“进度”的执念。书中的文字充满了温度和理解,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的“问题行为”,其实是孩子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学习和适应世界。它提醒我,真正的教育不是塑形,而是守护和陪伴。从阅读体验上来说,它的排版非常舒服,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读起来毫不费力,就像是和一个经验丰富、智慧和蔼的长辈在客厅里聊天一样,轻松却收获颇丰。它不是那种读完后束之高阁,只供参考的工具书,而是真正融入到我日常思考框架中的一本宝典,每当我遇到育儿困境时,总能从中找到恰到好处的指引和慰藉。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对“父母自我成长”的关注,这一点在很多育儿书籍中常常被边缘化。作者深知,一个焦虑的、未被满足的父母,很难养育出一个内心平和的孩子。它没有回避父母自身的童年创伤和局限性,反而鼓励我们带着“自我觉察”的心态去面对育儿挑战。书中提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不耐烦,其实是我们内心未被处理好的旧有情绪的投射。这个观点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审视自己为何会对某些特定的行为反应过度,并尝试在自己情绪爆发前按下“暂停键”。书中的自我反思练习和引导性问题,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不会让人感到被审判,而是温柔地邀请你深入自己的内心。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远比死记硬背育儿技巧更具持久性。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疗愈和重塑的过程。它让我意识到,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先成为更好的自己,然后带着完整的爱去陪伴孩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