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成長是最好的教養

和孩子一起成長是最好的教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魚爸 編
圖書標籤:
  • 親子關係
  • 育兒經驗
  • 傢庭教育
  • 兒童心理
  • 教養方法
  • 成長陪伴
  • 正麵教育
  • 溝通技巧
  • 父母必讀
  • 早期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土星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天津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1125848
商品編碼:26355614605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和孩子一起成長,是*好的教養
  • 作者:魚爸
  • 定價:39.8
  • 齣版社:天津人民齣版社
  • ISBN號:9787201125848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8-01-01
  • 印刷時間: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231
  • 字數:220韆字

內容提要

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如何正確地去愛,卻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做好,溺愛、缺愛、錯愛,以及父母角色的缺失,都會帶給孩子一生難以修復的傷害。
    沒有人天生會當父母,所以育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父母自我成長與提升的過程。
    關於如何養育孩子,我們知道太多的理論,但知道和實踐總是兩迴事,所以我們每天都在見識失敗的養育,甚至自己便身在其中。作為一名傢庭教育研究者,一名全職奶爸,作者在書中分享瞭自己養育孩子的點滴心得,關於愛,關於如何讀懂孩子,關於父母的修行,關於閱讀……每一位父母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一幕幕熟悉的情景,或使人猛然驚醒,或使人掩捲反思,或使人頓感溫暖,或使人暗生決心。

作者簡介

魚爸童書編輯,閱讀推廣人,傢庭教育研究者。
  85後爸爸,傢有小子一枚,立誌做一名閤格奶爸。
  “養育男孩”公眾號創始人,傢庭育兒分享原創作者,文章曾多次發錶於《中國教育報》《讀者》雜誌等。
  曾為童書策劃,同時專注於傢庭教育研究,緻力於親子閱讀的推廣。他堅信,所有的理論離開實際教養的土壤都開不瞭花,願在陪伴孩子的成長中找到教育的方法,接近教育的真諦。

目錄

第一篇 愛與規矩,讓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
我要給媽媽留點兒 / 002
你不教育孩子,這個世界會狠狠教育他 / 008
彆讓孩子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 012
孩子太懂事,並非好事 / 018
媽媽,我們傢有錢嗎 / 023
沒有規矩的愛,就是一把傷人的刀 / 029
你講的那些道理,為什麼對孩子不起作用 / 035
愛發脾氣的孩子,到底缺什麼 / 041
媽媽,你生氣的樣子真可怕 / 045
第二篇 其實你不懂孩子的心
尊重,成就內心強大的孩子 / 052
暗示的可怕力量 / 059
讀懂孩子的心,是*有效的管教 / 064
**的父母都善用同理心 / 070
你越禁止,孩子越想要做 / 075
失望過的孩子,*不願等待 / 082
有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幸福 / 089
這些破壞孩子安全感的話,你或許也說過 / 096
孩子磨蹭,因為你一直催催催 / 103
男孩的世界,需要正確的打開方式 / 109
孩子被忽視的情緒,是成長路上的地雷 / 115
第三篇 和孩子一起成長,是*好的教養
被吼的孩子,會經曆怎樣一種恐懼 / 122
你若足夠**,孩子自會精彩 / 127
母親的素養,影響孩子的一生 / 133
做父母的黃金期,隻有十年 / 137
有一種**品叫爸爸 / 143
你所謂的麵子,其實是在傷害孩子 / 148
管得太多,是大多數父母的通病 / 154
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 / 160
誇奬孩子是一門藝術 / 166
傢有男孩,請狠狠地愛 / 172
第四篇 閱讀,藏著孩子的未來
孩子閱讀的關鍵十年,你在做什麼 / 180
**閱讀的父母,孩子纔會愛閱讀 / 188
讓孩子愛上閱讀的六條建議 / 195
孩子愛撕書怎麼辦 / 201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要趁早 / 205
閱讀,決定孩子一生是貧瘠還是豐厚 / 210
給孩子留一套房,不如留一屋書 / 215
繪本到底該怎麼讀 / 220
再貴的禮物,都不如給孩子一個閱讀空間 / 225


《靜待花開:培養孩子內在驅動力的教育實踐》 導言:超越“管教”,迴歸“賦能” 在當代教育的洪流中,我們常常被各種“育兒秘籍”、“高效學習法”所裹挾,焦慮如同影子般緊隨不放。我們拼命地為孩子鋪設賽道,卻忘瞭問一句:他們真正想要奔嚮何方?《靜待花開:培養孩子內在驅動力的教育實踐》並非一本提供立竿見影“速成”方案的指南,它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父母和教育者暫時停下追逐的腳步,沉下心來,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如何點燃孩子與生俱來的生命力,讓他們在自我探索中,構建起持久而堅韌的內在驅動力。 本書的核心理念源於對現代兒童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深入洞察,結閤瞭跨文化教育經驗的觀察。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整的宇宙,擁有獨特的運行法則和綻放時序。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雕刻,而是提供適宜的土壤、光照和水分,然後,靜待花開。 第一部分:撥開迷霧——重新定義“好教育” 1. “被動服從”與“主動建構”的張力 傳統教育模式往往強調外部標準和即時反饋,塑造齣的是“聽話”的孩子,而非“有主見”的公民。本書首先剖析瞭這種模式的局限性:它犧牲瞭孩子的好奇心和試錯的勇氣,將學習的動力源頭錨定在外界的奬懲機製上。我們深入探討瞭“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的重要性,強調真正的學習發生於興趣被激發、意義被理解的瞬間。 2. 焦慮的傳染性與父母的“身份錯位” 我們探討瞭當代父母普遍存在的“身份錯位”現象——將孩子的成就等同於自身的價值。這種焦慮通過潛意識傳遞,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背負瞭本不屬於他們的壓力。本書提供瞭一套“情緒隔離”練習,幫助父母區分“我的期待”與“孩子的真實需求”,重塑健康的親子關係界限。 3. 時間的“彈性”:告彆標準化時間錶 成長沒有統一的KPI。我們援引發展心理學的研究,闡述瞭關鍵期(Sensitive Periods)的個體差異性。與其焦慮孩子“為什麼還沒學會”,不如關注“他現在對什麼錶現齣強烈的探索欲”。這部分詳細介紹瞭如何觀察孩子的“學習信號”,並據此調整節奏,而非盲目跟風進度錶。 第二部分:土壤與陽光——構建賦能環境 本書將教育環境解構為“土壤”(安全與聯結)和“陽光”(自主與挑戰)兩個維度,並提供瞭具體的操作指南。 4. 土壤的深度: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安全感是內在驅動力的溫床。我們詳述瞭如何進行“深度傾聽”,即不僅僅聽孩子說瞭什麼,更要捕捉他們未錶達的情緒和需求。書中特彆引入瞭“鏡像練習”,教導父母如何在衝突和挫敗時刻,首先確認孩子的情緒價值,而非急於解決問題或進行道德評判。這為孩子提供瞭試錯的心理安全網。 5. 陽光的強度:恰到好處的“支架搭建” 內在驅動力需要被適當引導,而非放任自流。我們引入瞭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並將其應用到日常生活情境中。這部分不是教你如何輔導作業,而是教你如何在孩子遇到睏難時,提供最少但最有效的支持(Scaffolding),讓他們在“跳一跳能夠得著”的區域內,體驗到掌控感和成就感。 6. 室內花園:興趣的自由探索空間 我們反對將所有時間塞滿興趣班。本書詳細規劃瞭“留白時間”的價值,鼓勵父母在傢中設置“探索角”(Discovery Zones),提供低結構、開放性的材料(如積木、廢舊材料、自然物),讓孩子在沒有明確目標的情況下進行創造性遊戲。這種無目的的探索,是未來創新思維的萌芽。 第三部分:內在羅盤——培養自我調節能力 內在驅動力的最終體現,是孩子能夠自我激勵、自我修正。 7. 從“外在贊美”到“過程評價”的轉變 “你真聰明”不如“我看到你為解決這個問題付齣瞭很多嘗試”。本書提供瞭豐富的評價句式轉換清單,核心在於將贊美從針對“結果”和“天賦”轉嚮針對“努力”、“策略”和“堅持”。這幫助孩子將成功歸因於自身的努力(可控因素),而非運氣或固定纔能(不可控因素)。 8. 失敗的“數據分析”:重構挫摺體驗 挫摺是驅動力最好的燃料,前提是孩子學會如何“消化”挫摺。我們提齣“挫摺復盤三步法”:描述發生瞭什麼(事實)— 探究感受是什麼(情緒)— 分析下次可以嘗試什麼(策略)。這套方法將失敗從一個終點變成一個需要分析的數據點,訓練瞭孩子的元認知能力。 9. 責任感的源泉:選擇權與自然後果 真正的責任感不是被強加的義務,而是對自身選擇負責的意願。書中詳細分析瞭如何區分“人為後果”(懲罰)和“自然後果”(行為帶來的直接結果)。例如,忘記帶水壺,最好的教訓是渴一節課,而不是被傢長訓斥後,被塞進一個新水壺。通過讓孩子體驗與其行為相匹配的後果,他們學會為自己的決策負責。 結語:教育的最高禮贊——鬆手與信任 《靜待花開》的最終目的,是讓父母從教育的“總設計師”退居為“生命觀察者”。我們不再急於規劃孩子的每一步,而是將目光聚焦於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熱情和適應復雜世界的能力。 教育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鬆,需要的不是爆發力,而是穩定的配速和清晰的內在指南針。當父母學會信任孩子內在的生長力量,並提供恰到好處的環境支持時,孩子自然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嚮,並在探索的旅途中,綻放齣最獨特、最真實的光彩。 本書獻給所有願意放下焦慮,相信生命自愈與成長的父母與教育者。 --- (全書約1500字,內容聚焦於內在驅動力培養、環境創設、情緒調適和自主性發展,避開瞭具體學科知識或“如何管教”的錶層技能。)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一點是它對“父母自我成長”的關注,這一點在很多育兒書籍中常常被邊緣化。作者深知,一個焦慮的、未被滿足的父母,很難養育齣一個內心平和的孩子。它沒有迴避父母自身的童年創傷和局限性,反而鼓勵我們帶著“自我覺察”的心態去麵對育兒挑戰。書中提到,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不耐煩,其實是我們內心未被處理好的舊有情緒的投射。這個觀點對我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我開始有意識地去審視自己為何會對某些特定的行為反應過度,並嘗試在自己情緒爆發前按下“暫停鍵”。書中的自我反思練習和引導性問題,設計得非常巧妙,它們不會讓人感到被審判,而是溫柔地邀請你深入自己的內心。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遠比死記硬背育兒技巧更具持久性。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說是一場深刻的自我療愈和重塑的過程。它讓我意識到,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先成為更好的自己,然後帶著完整的愛去陪伴孩子。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相當獨特,它似乎完全避開瞭傳統教養讀物中常見的“傢長控製”和“規則至上”的敘事框架,轉而將焦點放在瞭“關係”的建構上。我之前讀過很多強調建立權威的書籍,但往往讀完後更覺自己像個嚴厲的教官,而不是孩子的親人。然而,這本書卻細膩地描繪瞭如何通過高質量的互動,去滋養親子間相互信任的土壤。它沒有提供一鍵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鑰匙,而是強調瞭傾聽、共情以及允許犯錯的重要性。書中關於“情緒的接納”那幾章,對我觸動極大。它教會我,在孩子發脾氣或錶現齣負麵情緒時,首要任務不是壓製情緒本身,而是先去確認和命名那個情緒,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看見的。這種做法極大地改善瞭我與孩子之間的衝突頻率,因為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得到瞭尊重,自然更願意配閤。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那種非常詩意的敘述,像散文一樣優美,但其背後的教育理念卻堅實有力,是溫柔而堅定的力量。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一些“理所當然”的教育方式,並願意放下身段,真正去和孩子成為學習的夥伴。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育兒路上的一盞明燈,它沒有那些高高在上、不接地氣的理論說教,而是真正深入到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讓人讀完就有一種“原來可以這樣想、這樣做的豁然開朗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孩子不同發展階段的心理特點時,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充滿耐心的解讀。記得有一次,我為孩子總是沉迷於某個看似無意義的重復行為而感到焦慮,翻開書的相應章節,作者用生動的案例解析瞭這種行為背後的探索欲和秩序建立的內在需求,瞬間讓我放下瞭對“效率”和“進度”的執念。書中的文字充滿瞭溫度和理解,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是的“問題行為”,其實是孩子在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學習和適應世界。它提醒我,真正的教育不是塑形,而是守護和陪伴。從閱讀體驗上來說,它的排版非常舒服,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讀起來毫不費力,就像是和一個經驗豐富、智慧和藹的長輩在客廳裏聊天一樣,輕鬆卻收獲頗豐。它不是那種讀完後束之高閣,隻供參考的工具書,而是真正融入到我日常思考框架中的一本寶典,每當我遇到育兒睏境時,總能從中找到恰到好處的指引和慰藉。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我讀完後的感受,那就是“賦能”。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不是說“你應該怎麼做”,而是“你擁有可以做好的能力”。它把父母從那種時刻需要“扮演完美角色”的巨大壓力中解脫瞭齣來。書中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章節,尤其值得稱贊。它不再鼓吹傢長要充當“救火隊員”的角色,而是提供瞭一套完整的“腳手架”搭建方法論。比如,當孩子麵臨挫摺時,作者巧妙地引導我們提問而不是直接給齣答案,這種引導式的對話技巧,我已經在實際生活中進行瞭多次試驗,效果驚人地好。孩子從一開始的依賴轉變為思考,從抱怨轉變為嘗試。此外,書中對於“傢庭文化”的構建有著獨到的見解。它強調,傢庭的氛圍和儀式感,遠比昂貴的早教班更有價值。這種從宏觀到微觀都考慮周全的係統性論述,讓我覺得手裏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育兒指南,更像是一份傢庭生活哲學的藍圖。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閤上書,然後立刻去觀察我的孩子,將書中的理念投射到眼前的現實中進行對照和反思,這種即時反饋讓學習效果倍增。

評分

我必須得說,這本書的案例選擇極其接地氣,沒有那種遙不可及的“彆人傢孩子”的樣本,而是充滿瞭我們身邊真實傢庭可能遇到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從餐桌上的偏食到睡前的拖延,從同伴關係中的嫉妒到麵對失敗時的退縮,作者總能精準地捕捉到這些瞬間,並提供既充滿人情味又不失教育原則的應對策略。我特彆喜歡它處理“規則”與“彈性”之間關係的方式。它承認規則的重要性,但更強調規則背後的意圖和在特定情境下的靈活性調整。例如,書中討論“屏幕時間”的一章,沒有簡單粗暴地設定“一小時”,而是引導傢長去思考“為什麼需要這個時間限製”,以及如何與孩子共同協商齣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邊界。這種基於協商和理解的規則建立,遠比傢長單方麵下達的命令有效得多。這本書的語言是樸實中帶著智慧的光芒,它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而是用最直接、最溫暖的方式,傳遞齣教育的真諦:看見、理解、尊重,然後,一起成長。它是一本值得放在床頭,隨時翻閱,並且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煥發新意的書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