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編推薦 | |
有自信的人,充滿富足的感覺, 總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蔣勛 ★ 蔣勛經典代錶作,十年心血。省思當下社會,為疲憊的現代人找迴生活的信仰。 ★ 精裝典藏版,全新問世,由作者親作全書修訂。 ★ 金鍾奬獲奬作品,風靡颱灣。 ★ 蔣勛坦然溫柔的文字,稱齣生活本來的重量,更指導我們看見自己。在百轉韆迴的人生旅程中,尋得一片自心的清明。 ★ 書中所承載的,是廣闊生活的十個側麵:新價值、新官學、新倫理、新信仰、談物化、創造力、文學力、愛與情、情與欲、新食代。內容悲憫卻不憂傷,寥寥數語,擲地有聲。 ★ 一個唯利是圖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會在物化自己與他人的過程中成為受害者。要氣節,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隻有讓等待變成一種態度,一種心態,它纔會成為生活中的信仰,成為我們作為人的新價值。 |
| 內容簡介 | |
| 《蔣勛說美與文學(套裝共5冊)》包括五本圖書:《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蔣勛說文學:從<詩經>到陶淵明》、《蔣勛說文學:從唐代散文到現代文學》和《美,看不見的競爭力》。隨套裝贈送蔣勛先生《生命裏的善與美》演講光盤。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盛世。纔華超卓而風采各異的詩人紛紛登場,呈現齣令人沉醉的生命意境。唐詩的迷人在於豐富,有發亮的激情,有纏綿的幽思,有昌盛時代的張揚,有繁華過後的悵惘,帶著我們迴到真實的世界,去感受美,去構築私人的文學空間。《蔣勛說唐詩》一書,既是在講文學之美,也是在講自己的生命情懷。珍視每一個個體的存在,珍視不同個性的美,珍視自由意誌的價值,這些寶貴的經驗,都是唐詩留給我們的財富。 “詞”並非始於宋代,卻與宋代的文化品質渾然天成。有淺吟低唱,有大江東去,有柔腸粉淚,有傢國愁思,美有不同的麵孔,卻未必要分齣高下。在《蔣勛說宋詞》裏,不僅講宋詞本身,也講宋詞的來路與根基。嘗試以一朵花或一枚雪片的姿態體會宇宙自然,在柔性與烈性之間遊刃有餘,與宋詞之美結一段善緣。這種美不僅存在於文字或音韻當中,也存在於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揮之不去的鄉愁裏。 在《蔣勛說文學:從<詩經>到陶淵明》、《蔣勛說文學:從唐代散文到現代文學》兩冊中,蔣勛先生憑藉深厚的美學功底及對現實生活的敏銳洞察,以平實的語言將《詩經》至現代中國文學中的經典作品娓娓道來,以文學特有的意境,觀照當下人們的內心世界,幫助大傢重拾對美與生命的感動。《詩經》的初民情懷,《楚辭》的南方激情,漢樂府的田陌市井,《古詩十九首》的文人憂思,魏晉文學的自在奔放,陶淵明的悠然恬淡,韓柳文章的質樸自然,《遊園驚夢》的夢幻純真,《紅樓夢》的青春與孤獨,張愛玲的荒涼淒艷,瀋從文的平和衝淡……韆年的文學之美、詩意與情思,經由蔣勛先生細緻入微的解讀,被賦予瞭新的生命。 在蔣勛先生眼中,美是無處不在的:花朵的綻放是美,花朵的凋落是美,“一枝紅艷露凝香”是美,“梨花一枝春帶雨”是美,繁華是美,蒼涼是美,收獲是美,遺憾是美,真是美,善是美……美常常凝結在具體的實物當中,也作為精神底色流傳於世間。 美並無定法,感受美、認識美卻有路可循。美不僅帶來感官上的觸動,也是曆練生命、豐沛情感、釋放思想的動力。《美,看不見的競爭力》一書,涵蓋7篇文章,包括《美,看不見的競爭力》、《山水閤璧:從<富春山居圖>說起》、《生命裏的善與美》等,在充塞著聲音、色彩與形體的世界,為讀者指畫一條通嚮美的小徑。 美潛伏於每個人的生命當中。珍重美,也就是珍重自己。 【孤獨六講】 殘酷青春裏野獸般奔突的“情欲孤獨”;眾聲喧嘩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於躊躇滿誌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 這本書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蔣勛以美學傢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於一體,創造瞭孤獨美學: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 【生活十講】 這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書—— 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定位和獨特的生命價值;要氣節,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舊倫理既衝突又融閤,更需個人自省和文化規範;信仰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由此我們可知自己有多貪心、多賴皮、多恐懼;物質和精神的快樂都不可或缺;完滿的心靈生活需要神話;人生的過程比結局更為重要;愛是一生的功課;拿掉濛蔽,就能看到情與欲的真實;學會用心,學會等待,學會放緩腳步;由此我們可以重拾生活的信仰。 【品味四講】 這是一本講述品味的書—— 蔣勛鼓勵大眾從生活細微麵齣發,將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層次,從而能過一個有質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裏發現信仰;感受服裝的體溫;如何營造一個傢;怎樣將急躁、焦慮的心情轉化成緩慢的生活節奏;如何從生活細節中找到快樂,享受悠閑的文化…… 蔣勛希望忙亂步調下的現代人,可以放緩生活步調、舒緩生活壓力,從平易的生活麵來伸展感知的觸角,從美中獲得心靈釋放和寜靜。 |
| 作者簡介 | |
蔣勛,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颱灣。颱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颱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係係主任。 蔣勛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注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
| 精彩文摘 | |
孤獨是一種沉澱,而孤獨沉澱後的思維是清明。靜坐或冥想有助於找迴清明的心。因為不管在身體裏麵或外麵,雜質一定存在,我們沒辦法讓雜質消失,但可以讓它沉澱,雜質沉澱之後,就會浮現一種清明的狀態,此刻你會覺得頭腦變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靜。 所以,生命裏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裏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我相信,這個生命走齣去時不會慌張。相反地,一個在外麵如無頭蒼蠅亂闖的生命,怕孤獨。 成熟的愛是倚靠不是倚賴,倚靠是在你偶爾疲倦的時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倚賴則是賴著不走瞭。 我想,有沒有可能生命的意義就是在尋找意義的過程,你以為找到瞭,卻反而失去意義,當你開始尋找時,那個狀態纔是意義。現代的文學顛覆瞭過去“生下來就有意義”的想法,開始無止盡地尋找,很多人提齣不同的看法,都不是終的答案,直到現在人們還是沒有找到真正的答案。 我們心靈一旦不再那麼慌張地去亂抓人來填補寂寞,我們會感覺到飽滿的喜悅,是狂喜,是一種狂喜。就像氣球,被看起來什麼都沒有的氣體充滿,整個心靈也因為孤獨而鼓脹瞭起來,此時便能感覺到生命的圓滿自足。 每個人都急著講話,每個人都沒把話講完。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裏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我想談的就是這樣子的孤獨感。因為人們已經沒有機會麵對自己,隻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裏的話丟齣去,卻無法和自己對談。 思維孤獨是六種孤獨裏麵大的孤獨。作為一個不思考的社會裏的一個思考者,他的心靈是寂寞、孤獨的。因為他必須要先能夠忍受,他所發齣來的語言,可能是彆人聽不懂的、無法接受的,甚至是彆人立刻要去指責的。作為一個孤獨者,他能不能堅持著自己的思維性?是很大的考驗。 當你被孤獨感驅使著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會處於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彆人相處,無法和彆人相處會讓你感覺到巨大的虛無感,會讓你告訴自己:“我是孤獨的,我是孤獨的,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你忘記瞭,想要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 即使我們與親密的人擁抱在一起,我們還是孤獨的,在那一刹那就讓我們認識到倫理的本質就是孤獨,因為再綿密的人際網絡,也無法將人與人閤為一體,就像柏拉圖說的,人注定要被劈開,去尋找另一半,而且總是找錯。大團圓的文化是讓我們偶爾陶醉一下,以為自己找到瞭另一半,可是隻要你清醒瞭,你就知道個體的孤獨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 孤獨的同義詞是齣走,從群體、類彆、規範裏走齣去,需要對自我很誠實,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氣,纔能走到群眾外圍,迴看自身處境。 我擁抱著一個摯愛的身體時,我知道,自己是徹底的孤獨的,我所有的情欲隻是無可奈何的占有。我試圖用各種語言與人溝通,但我也同時知道,語言的隻是更大的孤獨。我試圖在傢族與社會裏扮演一個圓融和睦的角色,在倫理領域與每一個人和睦相處,但為什麼,我仍然感覺到不可改變的孤獨?我看到暴力者試圖以槍聲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槍聲隻是擊嚮巨大空洞的孤獨迴聲。 |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當代文化現象的觀察者,我發現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簡單的文學欣賞範疇。它提供瞭一種對時間流逝和個人存在價值的深刻反思工具。作者在探討審美和藝術時,總是不自覺地將時間維度拉得很長,讓你去思考一件作品如何經受住歲月的淘洗,以及我們自己的生命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留下印記。我特彆欣賞他那種對“慢”的執著,在一切都追求效率和即時滿足的時代,他提醒我們,真正的美和深刻的理解,都需要耐心去“耗費”時間。讀完整套書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待日常物品的態度,不再追求“新潮”,而是更關注其背後蘊含的“時間價值”和“情感承載”。這種從消費主義的狂熱中抽離齣來的能力,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寶貴的饋贈之一,它重塑瞭我的消費觀和生活觀。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初看之下似乎平易近人,但細品之下,卻發現其內部蘊含著極高的密度和豐富的意象。作者善於運用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的事物作為引子,比如一朵花、一盞燈、一首老歌,然後層層剝開,最終指嚮極其宏大的哲學命題。這種“由小見大”的寫作手法,使得復雜的理論不再是高懸在雲端的教條,而是變成瞭可以觸摸、可以感知的生命體驗。我尤其喜歡他在闡述一些美學觀點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對細節近乎偏執的捕捉能力,他能將視覺、聽覺、觸覺糅閤在一起,形成一種復閤的感官體驗。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次精緻的味覺訓練,讓你對世界的感知變得更加精細和敏感,那些曾經被忽略的細節,此刻都閃耀齣瞭彆樣的光芒。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戳我瞭,那種沉靜的米白色書脊,搭配燙金的字體,拿在手裏就覺得心頭一鬆,仿佛能聞到紙張特有的、略帶墨香的味道。我尤其欣賞齣版社在版式上的用心,字裏行間留齣的呼吸空間恰到好處,讀起來絲毫沒有壓迫感,即便是像作者這樣思想深邃的文字,也能讓人看得舒緩自如。這不僅僅是書籍,更像是一件可以陳列在傢中的藝術品。我把它們擺在書架上,光是看著那個組閤,就能感受到一種由內而外散發齣來的生活哲學,那種不張揚但又極其堅定的美感。每次翻閱時,都會不自覺地去觸摸那些紙張的紋理,這種觸感上的愉悅,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多重感官的享受,遠超齣瞭單純信息攝取本身。它讓人意識到,我們對待精神食糧的方式,本身也是對生活品味的一種體現。那種精緻而又不失溫度的設計,完美地詮釋瞭什麼叫做“恰到好處的留白”。
評分我一直覺得,文字的力量在於它能否構建起一個讓人願意久留的“場域”,而這本書的作者恰恰就是一位搭建場域的大師。他不像某些評論傢那樣高高在上地審判,而是用一種近乎於私密對話的口吻,引導你進入他構建的那個精神空間。這種敘事策略的高明之處在於,它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卻又在不知不覺中提升瞭讀者的審美認知。讀到某個關於“寂寞”的段落時,我甚至覺得作者像是坐在我對麵,非常溫柔地揭示瞭那些我原本不願正視的內心角落。他不是在教你如何“對抗”孤獨,而是在教你如何“款待”它,如何讓它成為你生命中一個重要的“座上賓”。這種由內而外的疏導,比任何空洞的口號都來得有力,它像是一股暖流,讓你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瞭一個可以安放所有不完美自我的角落。
評分這本書對我個人生活方式的啓發是潛移默化的,它沒有直接給齣“行動指南”,但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透鏡”。在閱讀關於“品味”的那幾篇時,我意識到品味不是與生俱來的優越感,而是一種持續不斷自我修剪和選擇的內在修行。它教會我如何區分“擁有”和“欣賞”,如何在一個物質豐裕的時代,保持精神上的清醒和節製。我開始有意識地減少那些嘈雜的、信息過載的輸入,轉而尋找那些能讓我內心沉澱下來的事物。這套書的魅力在於它的“反潮流”——它鼓勵你往內看,去挖掘自己靈魂深處的河流,而不是隨波逐流去追逐外界的喧囂。這種由內而外的力量,讓我在麵對生活的無常時,多瞭一份從容和定力,真可謂是心靈的“避世之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