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東亞的想象(作傢學者看世界)
定價:16.00元
作者:程光煒
齣版社:工人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3-01-01
ISBN:9787500828181
字數:120000
頁碼:12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作傢學者看世界》叢書之一。本叢書的作者,均為近年知名度較高的作傢和學者,他們曾經有過在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和韓國一年以上的遊曆。他們將以豐富、生動的描寫,把多彩繽紛的大韆世界帶入你的視野,將移動式的世界畫廊放上你的書桌。
知識性兼趣味性,強調書寫方式與讀者之間的親切交流,是本叢書的一大特色;讓讀者在心靈的喜悅中獲取思想的啓示,是它所追求的目標。叢書采用文化隨筆的形式敘述他們在異國留居時期的見聞,從見聞中提取人生的真義;或以讀書筆記的輕鬆筆調,筆走龍蛇地展現該國的曆史名城、文化名人遺跡,從震驚世界的大事件中體味生存的韻緻;或以旅遊為視角,掀開異鄉異地瑰麗的風情、民間風俗和藝術,使人們在五光十色的描述中受到精神和美的沐浴。
目錄
走過日本
東京灣
東京印象
遙想福岡
雨中的櫻花
從東京到埼玉
留學生記事
新宿
枕邊的濤聲
難忘
金達萊的韓國
灑吧的記憶
海美鎮
關於海美(之二)
春天之行
漢江的橋
教學的鍾聲
夜讀有記
東海日齣
大南門
釜山
韓國的大學
雪中憶往
關於中鞦節
朋友柳泳夏
散步
金達萊,金達萊
阿媽妮
永不消逝的王者
香港及域外筆記
夜遊香港
想起蕭紅
香江的詩意
午後、雨中、橋上
永遠的旅人的心——周作人與外國文化
作者介紹
程光煒,男,1956年12月齣生,江西省婺源縣人。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中文係教授。北京市十五社科規劃項目文學藝術語言組召集人,中國聞一多研究會理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著作有:《朦朧詩實驗詩藝術論》、《艾青傳》、《中國現代文學史》(主編)、《重返
文摘
序言
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與那些生活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東亞人進行著一場跨越世紀的對話。作者的文字極具畫麵感,仿佛能讓你聽到舊時街市的喧囂,感受到新思潮湧動的激蕩。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想象”這個概念的深入探討。它不僅僅是文學作品中的虛構,更是群體在麵對未知、睏惑時,為瞭尋求認同、構建未來而産生的共同願望與圖景。例如,書中對20世紀初一些知識分子關於“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雖然最終走嚮瞭災難,但作者卻剝離瞭其政治侵略的外衣,深入分析瞭其中蘊含的對區域閤作、共同發展的早期萌芽,以及在特定曆史條件下,這種“想象”是如何被扭麯和利用的。這種超越簡單批判的視角,極具啓發性。書中對東南亞各國在殖民主義影響下的社會變遷,以及在後殖民時代如何重塑國傢認同的描繪,也讓我大開眼界。不同於以往對東亞曆史的綫性敘述,作者巧妙地穿插瞭許多生動的故事和個體命運,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數據和事件,而是有血有肉、充滿情感的真實存在。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激發深度思考的書,它讓我們看到,曆史並非被動地發生,而是無數個體“想象”與行動交織的結果。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東亞某些國傢的一些刻闆印象。作者以一種極為審慎和細緻的態度,拆解瞭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宏大敘事,展現瞭曆史背後更加復雜和微妙的層麵。特彆是關於“邊緣”與“中心”的討論,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曆史事件的定位。過去我們習慣於以西方為“中心”,將東亞視為“邊緣”或被動接受者,但這本書通過對東亞內部互動、自我構建過程的詳盡考察,揭示瞭東亞自身演變的強大力量和獨特性。例如,書中對朝鮮半島在近代早期所扮演的文化橋梁角色,以及其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獨特地位的分析,就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認知邊界。作者並沒有迴避民族主義的興起和其帶來的衝突,但更著重於分析這些民族主義是如何在與外部世界互動中形成,又如何反過來塑造瞭東亞內部的格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鼓勵我們以一種更加平等的視角,去理解和研究非西方世界的曆史,去發現那些被忽視的、閃耀著獨特光芒的文明火花。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書中那些意想不到的聯係和對比所震撼,也更加理解瞭“世界”是一個多麼多元而充滿可能性的概念。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時,並沒有預設它會帶給我如此震撼的閱讀體驗。作者並沒有局限於單一的國彆史研究,而是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將整個東亞區域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考察。這種“區域研究”的思路,讓我看到瞭不同國傢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從而擺脫瞭孤立地看待某個國傢曆史的局限。書中對“現代性”在東亞的多元展開進行瞭深刻的剖析。它並非是西方現代性模式的簡單復製,而是在與各地本土文化、社會結構互動中,産生瞭豐富多彩的變體。例如,書中對南洋地區華人社群在異域文化中如何保持並發展自身文化的描繪,就極具韌性與智慧。作者通過大量鮮活的史料和細緻的分析,展現瞭不同社會群體,包括知識分子、商賈、普通民眾,在麵對現代化浪潮時的不同反應和行動。這種從微觀入手,摺射宏觀趨勢的研究方法,使得書中的論述既有理論深度,又不失生動性。對我而言,這本書不僅是一次知識的積纍,更是一次思維的啓迪,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無限可能,也讓我對如何理解當下充滿復雜性的世界,有瞭更深層次的感悟。
評分我一直對東亞地區的曆史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對更深層次理解的渴望。作者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將厚重的曆史文獻轉化為引人入勝的篇章。書中對“想象”這一主題的反復探討,讓我看到瞭,曆史的進程並非完全由物質條件決定,而是與人們的精神世界、價值觀念、以及對未來的期許息息相關。我特彆喜歡書中對20世紀初東亞知識分子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思考民族復興、國傢齣路的論述。他們既吸收西方思想,又試圖從中找到符閤自身文化特質的發展道路,這種跨文化對話和自我建構的過程,充滿瞭智慧和掙紮。書中對不同區域之間文化傳播、觀念碰撞的描繪,也讓我看到瞭東亞區域內部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它並非是一個鐵闆一塊的整體,而是在交流與融閤中不斷演變的動態共同體。這種對曆史細節的挖掘和對復雜因果關係的梳理,使得這本書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閱讀趣味。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動蕩而充滿變革的年代,與那些偉大的思想傢、探索者們一同思考,一同前行。
評分終於讀完瞭這套描繪近現代東亞社會變遷的史學巨著,雖然書名聽起來像是學術論文,但實際閱讀起來卻充滿瞭故事性和人文關懷。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為我們徐徐展開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東亞畫捲。我尤其被書中對不同國傢在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挑戰和選擇的細緻分析所吸引。例如,在探討日本明治維新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功於天皇的開明或西方的技術援助,而是深入剖析瞭其背後復雜的社會結構、文化傳統以及精英階層的博弈。書中對“和魂漢纔”這一概念的解讀,讓我對日本如何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形成獨特的現代化模式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作者對中國近代史的梳理也並非流於錶麵,而是著重於剖析辛亥革命後,國傢如何在動蕩與分裂中艱難探索新的發展道路,以及不同思想流派如何相互碰撞、演變。他並沒有迴避曆史的黑暗麵,比如軍閥混戰、列強侵略的痛苦,但更重要的是,他展現瞭知識分子、普通民眾在逆境中的抗爭與思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曆史的復雜性,去理解不同文明之間是如何互動、影響、又各自前行的。這種層層遞進、多角度審視的方式,讓我在掩捲之時,仍舊迴味無窮,對東亞的未來發展也多瞭一份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