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未完成(精)》是于娟作为一个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 在本书中,你将看到,与命运抗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于娟通过反省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告诫读者特别是年轻人不要任意挥霍健康,任意挥霍幸福,要感恩生活,善待生命,并且呼吁要理性看待死亡,然后珍惜生命,珍惜感情,珍惜生活。
《此生未完成(精)》收录了作者于娟作为一个母亲、妻子、女儿在与乳腺癌抗争时期写下的生命日记,包括癌症治疗的经历、对人生的理解、自己忙碌前半生的一些回忆与反思。文中感悟打动了许多读者,令人重新审视“活着的意义”。
**部分 无畏施
1 我的坚强与柔软
2 义气和义乳
3 走钢丝的孩子
4 小瑞
5 孔雀爷爷
6 土豆的圣诞节
7 黑色幽默话自杀
8 我可爱的朋友们
9 无畏施反被无畏施
10 病中病
11 谁是我的下一任
12 病中之*散记
13 “为啥是我得癌症”的非学术报告
14 落发
15 由来笑我看不穿
第二部分 病中记
16 我的2010(1)
17 我的2010(2)
18 我的2010(3)
19 我的2010(4)
20 我的2010(5)
21 我的2010(6)
22 我的2010(7)
23 我的2010(8)
24 我的2010(9)
25 我的2010(10)
第三部分 写给我的宝贝
26 不期之孕
27 宝贝
28 幸福生活
29 分离
第四部分 故乡
30 一个人的团圆
31 生死相隔的断想
32 清明的风不止
33 无处安放的枫斗
34 碎落在身后的时光
第五部分 在挪威
35 卖报歌
36 一簟食
37 翡冷翠
38 子不语
第六部分 生为女人
39 十年
40 平川之爱
41 勇敢爱了就要勇敢分
42 遇见
43 流年
44 结婚话题
45 秦香莲的思维定势
46 爱一把智慧
47 俗世凡尘里
48 人生如华章
49 成功的意义
50 心烛
51 女人三十
后记
编辑感言 热烈而淡定的生命之花
附录 山东曲阜能源林项目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一个挥之不去的“质感”。我指的不是印刷质量,而是情绪和氛围的质感。它成功地捕捉到了一种特定时代背景下,个体面对宏大历史必然性时,那种既无力又倔强的姿态。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显得极为扎实,这使得即便是虚构的部分,也拥有了令人信服的真实感,仿佛翻开的每一页都是旧日泛黄的信件。书中对“时间”这一概念的处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时间在这里不是一个均匀流动的刻度,而是可以被压缩、被拉伸、被截断的,它随着人物的心理状态而扭曲变形。这种对时间的哲学性探讨,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文学作品的范畴,更像是一份对人生复杂性的深刻剖析报告。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漫长而富有仪式感的冥想,它要求你慢下来,去感受每一个词语背后承载的重量,最终收获的,是一种被深刻洗涤后的平静。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语言的精准度和力量感。作者的词汇量令人惊叹,但更厉害的是他知道如何克制。那些本可以用华丽辞藻堆砌的段落,他却选择了最简洁、最犀利的表达方式,往往寥寥数语,便能击中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读懂了之后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必须停下来深呼吸一下。例如,书中描写主角面对抉择时的那种“心如死灰却又不得不前行”的状态,那种描述简直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剖开了人性的弱点与坚韧并存的矛盾体。这本书的章节标题设计也颇具匠心,每一个标题都像是电影中的定格画面,暗示了随后将要爆发的情感风暴。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故事本身,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和审视自我的独特滤镜,它让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情感阴影,得到了一个清晰的注脚和出口。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叙事节奏一度让我感到非常考验耐心,但正是这种“慢”才体现出作者的野心。它拒绝了传统故事线性发展的套路,大量使用了意识流和多重叙事线索的交织,初看时,你可能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的时间点和人物视角间来回跳跃,感觉像是要解开一个极其复杂的密码锁。我第一次尝试阅读时,在第三章那里卡住了,反复看了好几遍,才勉强理清A和B两段回忆片段之间微妙的逻辑关联。然而,一旦你跨过了那道门槛,你会发现所有看似散乱的碎片,最终都汇聚成了一张异常精准的网。它探讨的议题非常深刻,涉及到了存在主义、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个体在巨大历史洪流中的宿命感。这本书更像是哲学思辨和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体,它不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抛出一系列尖锐的问题,逼迫着读者去进行自我审视。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挑战,但对于追求深度体验的同好而言,这无疑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智力探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复古又充满现代感的封面处理,触感上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立刻就给人一种“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读物”的心理预期。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微凉的午后,泡了一杯浓郁的伯爵茶,才翻开它的。初读时的感觉是那种强烈的、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入另一个时空的体验。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每一个场景的描摹都像是用高清镜头捕捉下来,色彩和光影的运用简直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水准。尤其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那种微妙的情绪波动,比如一个眼神的闪烁、一次不经意的停顿,都被赋予了极深的含义,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反复咀嚼。它不像某些小说那样急于推进情节,而是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壁画,你需要时间去欣赏每一个角落里隐藏的细节。我尤其欣赏作者构建世界观的功力,那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挣扎,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沉郁而又富有张力,读完后,心里会留下很长一段时间的余韵,久久不能散去。这本书绝对适合在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下,全身心投入地去品味。
评分从结构上来说,这本书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对“非线性叙事”的纯熟运用,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代入感。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利用叙事中的“留白”,他从不把话说满,很多关键信息的揭示都隐藏在对话的潜台词或者环境的烘托之中。这迫使读者必须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你需要自己去填补那些空白,去推测人物未说出口的动机。这种互动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书中对特定场景氛围的营造,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或是一个空旷广场上的回响,都不仅仅是背景描写,它们似乎具有了独立的情感生命,与主要人物的命运紧密纠缠。读完之后,我有一种感觉,仿佛自己也参与了这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那些风景、那些对话,都成为了我记忆的一部分,而不是作者虚构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