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唠叨型父母:父母整天唠叨,孩子会“选择性失聪”
会教育孩子的父母,是宽容的、宽松的、宽厚的,而不是一味地唠叨;反过来,如果孩子长期被唠叨,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面对逃无可逃的处境,就会启动“选择性失聪”来保护自己。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父母的教育就不起作用了。
2014年的,我在小区门口遇见了薇薇妈,她一见到我拉着我诉苦:
唉,现在的孩子,怎么一点儿都不知道理解父母呢?早上,薇薇吃完饭,收拾书包准备上学,我一边帮她收拾,一边叮嘱她:“上课好好听讲;放学后别在路边摊买东西吃,上回乱吃东西拉肚子,你还记得吗?”……还没等我说完,她就不耐烦地皱了皱眉头,对我说:“妈,我知道了,你别啰嗦了!”
下午,薇薇坐在书桌前写作业,我走过去,说:“薇薇,都上什么课了?老师讲课都听懂了吗?能跟上老师讲课进度吗?跟不上我给你请个家教怎么样?你们老师的普通话不好,我和学校说说?”
我没觉得自己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啊,可是她却冲着我大喊:“哎呀,妈,我求求你别说了!你真唠叨!听得我耳朵都起茧子了!”
你看看,现在的孩子怎么这样和自己妈妈说话?我还不都是为了她好!
不难发现,薇薇妈犯的大就是喜欢唠叨女儿,以至于女儿产生了抵触情绪。
唠叨几乎是每位中国父母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父母爱孩子,为了让他们少犯、少遇到些挫折,时常喋喋不休地提醒他们:放学早点回家、下雨记得带伞、天冷了穿厚点儿……
要知道,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而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确实需要引导,但并不想每天父母重复同样的话。试想,工作中,如果你的上司整天对你唠唠叨叨,你会不会感到厌烦?如果你是个敏感的人,或许还会觉得领导不相信你的能力。孩子同样如此,他们需要父母的信任、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唠叨。父母整天以爱的名义唠叨孩子,他们迟早会疏远我们,那么如何不唠叨地爱我们的孩子呢?
一个夏天的午后,天气闷热,我骑着电动车送妞妞上学。炎热的太阳照着我,感觉皮肤都在发疼。终于快到学校了,我松了一口气,结果妞妞突然小声说:“妈妈,我差点儿忘了,老师让买水彩笔,下午有美术课。”
我感到阵阵“疲惫”,有点不耐烦地说:“你不早说呢,现在骑回去买,你就迟到了。下次如果老师要再让买东西,你早点说,可别想这次似的。再说,送完你,我还要工作呢……”我的话还没说完,女儿便跳下车,一脸不高兴地说:“不买了,学也不上了!”然后,大步流星地往家的方向走,全然不顾人来人往的车流。
我在后面骑车追,冲到她面前,刚想质问她为什么这么不听话,却看到她两眼红红的,眼泪不停往下掉:“妈妈,我觉得我很可怜!”
我的头像被木棍打了一下,闷闷的疼。妞妞越哭越大声:“妈妈,你心烦时可以冲我发火,可是我也委屈啊!……”
“我觉得我很可怜”这句话使我猛然惊醒,意识到可能在教育方面出了问题,给了孩子不好的感觉。这件事情后,我开始有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变说为听,认真听孩子内心的想法,不论自己多忙、多累。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是不是对孩子太疏于引导了。我反倒觉得,这是为人父母必须做到的一点。自从转变了相处模式,渐渐地,我发现与女儿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沟通也顺畅多了。
真正懂教育的父母,绝不会对孩子做的每件事指手画脚,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宽容。放手让孩子去做,只有在他们犯原则性时加以引导,往往这样更容易获得孩子的信任和认同。作为父母,更应该认真倾听孩子的话,做到真正、全面地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唠叨孩子。
我的一个同学,40岁时才怀孕,结果孩子早产,生下来才4斤多点,在北京儿研所的保温箱待了半个月才顺利活下来。为了表达孩子的来之不易,他们给孩子起名为星星。
星星简直就是他们一家人的心肝,我这个同学更是恨不得将好的都给孩子。星星不仅吃的是进口奶粉,穿的、用的也全是品牌货。星星渐渐长大,但体质比较弱,时不时生病,我同学就更心疼了。担心孩子吃不饱,就端着碗在后面追着喂;孩子不爱喝水,她就想方设法设置各种奖励。
星星上了小学,每天早上我同学都会叮嘱他说:“在学校要多喝水!”“天气有点冷,你多穿件衣服。”……开始星星耐心答应,慢慢他就厌烦了。有一次,星星被问急了,竟然瞪着眼说:“妈,你能不能别总唠叨我!”
当同学跟我说起这件事时,她满脸的无奈:“我也知道这样喋喋不休地问,孩子肯定会厌烦,可是我真的担心他的身体。”
我安慰她,并给她分析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然后提出一些建议。从那以后,她减少了对星星的唠叨、叮嘱,也不再追问学校发生的了,母子俩的关系也逐渐改善。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都想把好的给孩子,可是如何把握爱的分寸呢?孩子总有会长大,对孩子的事情件件插手,饮食起居事事操心,不停地叮咛嘱咐,不厌其烦,很容易让孩子出现负面影响。好的方法就是给孩子适当的爱。
独裁型父母:不懂平等,再怎么沟通都是无用功
很多父母不懂得与孩子之间也是平等了,总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说什么就是什么,孩子必须言听计从。长期下去,父母与孩子之前就会因为缺乏沟通而出现矛盾。2015年的一个,妞妞叫了几个关系很好的小伙伴到家里玩。这几个小家伙中午都没吃多少,我怕他们下午玩太疯早早就饿了,打算做些小甜点。之后,妞妞便跟小伙伴商量吃什么,蛋挞还是曲奇。
一个名叫静静的孩子说:“阿姨,我非常喜欢你!我爸妈从来不会听我的意见,而且我说什么他们都认为不对。妞妞有你这么好的妈妈,真幸福!”
我问她为什么这么说,她便说了一下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原来,他们家一个月前买了新房子,爸爸妈妈商量着如何装修。有,妈妈问:“静静的房间怎么弄?”
“她的房间放张书桌,放一张床就够了。”静静还没有回答,爸爸就直接说道。
“我想把我的房间刷成蓝色,和天空一样的颜色!”静静忍不住插嘴道。
“你懂什么?小孩子的房间越简单越好!”爸爸不耐烦地说。
“我们班的板报都是我画的,大家都说我画得好……”静静小声嘟囔了一句。
“你喜欢这样的,也许明天就不喜欢了,刷一次墙很费功夫的。”看着爸爸不满的神情,静静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孩子与母体分离的一刻,就成了独立的个体,虽然他们一直在父母身边,却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当他们开始认识与感知这个世界时,更有了独立的思想。作为父母,应该大程度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千万不能因为孩子小就不跟他们沟通。那么,如何沟通才有效呢?
孩子的内心是非常丰富的,不耐心听他们说话,只知道训斥他们,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他们,甚至认为他们的话无足轻重,采取敷衍的态度来对待他们……都是的。
妞妞上幼儿园的时候,只要在家,她就围着我转,并把她遇到的有趣的事说给我听,上了小学之后也会给我讲有关同学和老师的事。
那段时间,正是我事业的上升期,工作非常忙,根本没有时间去听她说那些“小事”。不论她对我说什么有趣的事,我都会说:“好,我知道了。”如果她跟我说自己遇到的困难,我会停下手头的工作,安慰她一下:“这次已经这样了,下次要注意避免。”多余的话,一句都不说。
有,妞妞回到家,沮丧地对我说:“妈妈,运动会,我参加了100米赛跑,是后一名。”当时,我正忙着写稿,听她这么说,我捧着她的脸蛋说:“没事,下次努力就行了。我现在很忙,你自己先玩会啊。” 听了我的话,妞妞转身回了自己的房间。
后来,班主任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妞妞运动会比赛时本来可以跑,可是跑到一半,一个同学不小心摔倒了,她为了帮助同学才影响了比赛成绩。老师为此夸奖了妞妞,说她关爱同学的品德值得表扬。我突然意识到,那天妞妞或许想把整件事告诉我,我却因为写稿没能听她把话说完。
我知道自己做错了,也很后悔,从此以后,妞妞只要跟我说她的事,我都会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倾听。妞妞做得好时,我表扬她;妞妞犯错时,我耐心纠正。现在,妞妞什么都愿意对我说,我们的关系更贴近了。
在孩子向你陈述一件事情时,如果你只顾自己而忽视了他们的感受,他们就会觉得你是不关心他们、不爱他们的,很可能下次再发生了什么事情时,他们就不会跟你说了。做父母的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当孩子跟你说话时,一定要认真听,千万不要让他们觉得你心不在焉,敷衍他们,这样只会让他们不信任你。
我的父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只上过小学,没有太多文化,但他对我的教育却一直影响着我。
在许多人看来,父都是高高在上的、威严的象征,可是在我的印象中,父从来没有对我严厉过,不会把我当成一个孩子来看待。我小时候,他跟我说话总会蹲下来,保持跟我的目光平行,一边注视着我,一边耐心地告诉我应该如何做,他听我说话时也是如此。
由于受父的影响,妞妞出生后,我和妞妞爸就做了一个约定:要倾听孩子。
很多人都说“孩子是一种神奇的生物,与孩子简直是无法沟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无法做到与孩子平等。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父母站在那里大声呵斥孩子“快过来”“一边去,别烦我”……诸如此类居高临下、命令式的语言腔调确实能显示出父母的威风,可是在孩子心目中,这样的父母是不可敬的,所以才导致双方沟通不畅——不论父母说什么,孩子都仿佛没有听到。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父母身上。而且,孩子年龄越大,父母在与他们沟通时,越要注意纠正这一点。
或许你不是教育专家,但是只要选择了本书,你就可以成为大家眼中的父母!
/>
老实说,我之前读过几本国外的育儿圣经,虽然理论很宏大,但总觉得和咱们国内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有点水土不服,特别是关于“界限设定”的部分,常常让人感觉过于理想化。但这本书的优势就在于,它非常贴合我们东方的家庭文化和人情世故。它没有鼓吹完全西式的“平等对话”,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具操作性的“有爱的权威”。比如,在处理孩子的学习问题上,我过去总是扮演“监督者”的角色,催促、检查,关系搞得很紧张。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设定清晰、一致的界限比情绪化的施压有效得多。它强调了“一致性”的重要性,指出即便是夫妻双方,在教养方式上出现分歧时,也需要私下达成共识,对外则必须保持统一战线。这解决了我们家长期存在的“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混乱局面。书中对“规则的建立与执行”的讲解逻辑缜密,让我这个过去做事比较随性的人,也能找到清晰的步骤去构建一个有秩序的家庭环境。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时,说实话,心里是有点抵触的,毕竟市面上关于“如何管教孩子”的书太多了,大多都是空洞的理论或者不切实际的口号。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异常接地气,它没有用太多复杂的心理学术语来吓唬人,反而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耳边细细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情绪管理”问题上的细腻观察。我家的孩子,一旦发起脾气来,简直就是小恶魔附体,我通常只会更激动,然后场面就失控了。书中提到,父母首先要“看见”并“命名”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急于“解决”问题。这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启示。我尝试着在孩子大哭时,先蹲下来,轻声说:“我知道你现在非常非常生气,因为你搭的积木倒了。” 仅仅是这一句话,孩子的情绪波动竟然奇迹般地平复了一半!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所谓的“管教”,很多时候只是在管理自己的焦虑。这本书真正帮我建立了一个更稳定、更有共情力的内心支点,让我从一个忙于“救火”的家长,变成了一个能够预见并化解“火灾隐患”的规划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就像一阵清新的山风,吹散了我心中长期积累的育儿迷雾。最让我感到宽慰的是,它彻底解构了“完美父母”这个虚无缥缈的概念。作者坦诚地承认,每个父母都会犯错,关键在于如何“修复”这些错误。这种对“不完美”的接纳,极大地减轻了我的心理负担。我不再因为一次发脾气而把自己打入“不称职父母”的深渊。书中关于“修复性沟通”的指导非常实用,它教会我如何真诚地向孩子道歉,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解释自己当时的情绪原因。这种坦诚不仅没有削弱我的权威,反而让孩子看到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榜样,学会了如何面对和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深层次的“情感连接”的建立,才是让孩子从内心深处变得“乖顺”的真正秘诀。它让我从“控制者”转变为“引路人”,这对我家庭关系的改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的指南,更像是一面深刻反思我们自身成长的镜子。我发现很多时候,孩子对我的反抗,其实是我童年未解决的议题在我身上投射出来的影子。作者在探讨“父母的自我成长”这一部分时,描述得极为深刻:我们如何被自己的父母教养,往往决定了我们会如何教养我们的孩子,形成一种代际传递的模式。我过去对于“权威”的理解非常僵化,认为只有“服从”才代表教育成功。但读了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自己对权威的恐惧和依赖,并努力打破这种循环。书中提供的一些练习,比如“每日十分钟的无干扰高质量陪伴”,听起来简单,但执行起来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意愿。我坚持了一段时间,惊喜地发现,当我们真正放下手机、关掉电视,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孩子的互动中时,孩子对我们的依赖和信任度会大幅提升,那种“熊孩子”的冲动行为反而减少了。这本书是真正的“育儿工具书”和“自我疗愈手册”的完美结合体。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醍醐灌顶,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孩子的“不听话”是他们天性使然,是叛逆期的正常表现,所以我的应对方式大多是吼叫、威胁,或者干脆冷战。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问题压根不在孩子,而是出在我自己身上。书中对“正面管教”的阐述非常透彻,它不是一味地溺爱,也不是强硬的压制,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引导。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责任感培养”那一章,作者没有提供那种一刀切的速成秘诀,而是通过非常生活化的案例,教我们如何让孩子从小事做起,真正理解“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区别。比如,孩子把玩具弄得一团糟,以前我会直接没收玩具一周作为惩罚,现在我学会了引导他自己收拾,并讨论如果下次再这样,他需要承担什么后果。这个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但效果却是立竿见影的,孩子开始主动承担自己的“小世界”的管理,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指令。这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育儿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