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细菌感染与抗菌治疗 贾杰 科学出版社

当代细菌感染与抗菌治疗 贾杰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杰 著
图书标签:
  • 细菌感染
  • 抗菌治疗
  • 临床医学
  • 感染病学
  • 药物治疗
  • 贾杰
  • 科学出版社
  • 医学教材
  • 微生物学
  • 耐药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福州文豪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5785
商品编码:2669192258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当代细菌感染与抗菌治疗 作者 贾杰
定价 98.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565785 出版日期 2018-03-01
字数 页码 300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WHO2017年2月公布的当代急需新型抗生素治疗的重点病原体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内容包括五个部分,即细菌耐药:流行、机制与控制;WHO列举的当代细菌感染性疾病与抗菌治疗;特殊人群抗菌药物的应用;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几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展。本书是临床医生治疗细菌感染的实用手册,重点介绍了耐药性知识,突出了当今治疗药物的使用规范,并着重介绍了几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进展,拓展了危重症感染的治疗方法。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细菌耐药:流行、机制与控制 1
节 细菌耐药的流行状况 1
第二节 细菌耐药机制 4
第三节 细菌耐药控制 14
第二章 WHO列举的当代细菌感染性疾病与抗菌治疗 20
节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20
第二节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28
第三节 大肠杆菌感染 34
第四节 克雷伯肺炎杆菌感染 43
第五节 肠球菌感染 50
第六节 葡萄球菌感染 65
第七节 弯曲杆菌感染 70
第八节 幽门螺杆菌感染 78
第九节 沙门菌属感染 96
第十节 淋球菌感染 107
第十一节 肺炎链球菌感染 117
第十二节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 133
第十三节 志贺菌感染 144
第十四节 未明致病菌感染抗菌药物的经验性治疗 152
第三章 特殊人群抗菌药物的应用 161
节 儿童抗菌药物的应用 161
第二节 老年人抗菌药物的应用 170
第三节 孕妇抗菌药物的应用 191
第四节 哺乳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195
第五节 肝病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197
第六节 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201
第四章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206
节 毒性反应 207
第二节 反应 213
第三节 二重感染 216
第五章 几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219
节 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复合剂 219
第二节 利奈唑胺 222
第三节 替加环素 229
第四节 碳青霉烯类药物 236
第五节 多黏菌素B 239
第六节 万古霉素 245
第七节 达托霉素 274
第八节 多西环素 285
彩图 289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跨学科前沿探索:现代生物医学视角下的感染与免疫调控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代生物医学领域中最具挑战性与活力的前沿方向之一:由微生物引发的复杂感染性疾病的分子机制、宿主免疫应答的精细调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新型诊疗策略的开发与应用。本书的编写旨在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临床医生、微生物学家以及生物技术研发人员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具备高度前瞻性的知识框架。 全书内容涵盖了从宏观流行病学变化到微观分子生物学相互作用的多个维度,力图全面解析现代社会中感染性疾病所面临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我们着重探讨了以下几个核心模块的内容: --- 第一部分:新兴与再现性病原体的分子流行病学与致病机制 本部分首先概述了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化背景下,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各类病原体的流行病学趋势变化。重点分析了气候变化、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以及全球贸易如何加速了新型人畜共患病和耐药菌株的传播。 A. 细菌感染的“隐秘战场”:生物膜形成与群体感应 我们深入剖析了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系统在调节毒力因子表达、抗生素耐药性、以及生物膜(Biofilm)结构维持中的关键作用。生物膜被认为是慢性感染和医疗器械相关感染的温床,本书详述了其在不同病原体(如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中形成机制的差异性,以及如何通过靶向QS通路或破坏生物膜结构来提高现有抗生素的效力。 B. 病毒性疾病的跨物种传播与宿主适应性 本章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RNA病毒(如冠状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等)的演化特性。内容涉及病毒的基因组不稳定性、跨物种感染的分子基础(如受体结合域的亲和力变化),以及病毒如何劫持宿主细胞的翻译与复制机器以实现高效增殖。我们还探讨了宿主对病毒感染的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初级防御反应,特别是干扰素(IFN)系统的激活与逃逸策略。 C. 机会性病原体与免疫受损宿主 随着免疫抑制疗法(如器官移植、肿瘤化疗、自身免疫病治疗)的普及,机会性感染的威胁日益凸显。本书详细讨论了如曲霉菌、隐孢子虫以及特定分枝杆菌等在HIV/AIDS、中性粒细胞减少或T细胞功能缺陷患者中的致病模式,强调了快速准确诊断及针对性抗感染策略的必要性。 --- 第二部分:宿主免疫系统的双刃剑:抗感染应答与组织损伤 感染的后果不仅取决于病原体的毒力,更关键地取决于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强度与精准度。本部分着重于阐述免疫调控的复杂网络。 A. 炎症级联反应的分子开关 炎症是宿主抵御感染的核心机制,但过度或失控的炎症反应是导致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的主要原因。本书细致解析了模式识别受体(PRRs,如TLRs、NLRs)如何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进而激活NF-κB和MAPK信号通路,驱动促炎细胞因子(如IL-1β, TNF-α)的释放。同时,也讨论了如何通过负反馈机制(如SOCS蛋白家族)来限制炎症反应的范围。 B. 适应性免疫记忆的建立与维护 本书深入探讨了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清除特定病原体中的作用。内容包括抗原提呈过程的效率、初始T细胞的克隆扩增、效应T细胞向记忆T细胞的转化,以及体液免疫中抗体亲和力成熟的关键步骤。特别关注了疫苗接种后持久免疫记忆的形成机制,以及宿主如何在长期休眠状态下维持对既往感染的“警戒”。 C. 免疫逃逸与免疫调节剂 病原体进化出多种策略来规避或抑制宿主免疫系统。我们详细考察了病原体如何干扰抗原提呈(如干扰MHC I类分子表达)、直接靶向关键信号分子(如抑制STAT通路)、或诱导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如招募调节性T细胞,Treg)。这些机制是理解慢性感染持续存在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 第三部分:诊断技术的革新与感染控制策略的未来方向 面对耐药性挑战和新型病原体的威胁,诊断技术的速度和精度,以及治疗方案的创新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A. 快速、床旁诊断(POC)技术的发展 传统微生物培养耗时长,已无法满足急性感染的临床需求。本书介绍了基于核酸扩增技术(如数字PCR、LAMP)和免疫传感技术(如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或石墨烯的生物传感器)的最新进展。重点讨论了如何实现对病原体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并能同时识别耐药基因。 B. 感染治疗的“非抗生素”时代探索 鉴于多重耐药菌(MDR)的严峻形势,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介绍下一代抗感染策略: 1. 噬菌体疗法(Phage Therapy)的复兴: 详述了噬菌体的裂解机制、靶向特异性、以及如何克服细菌的溶源化屏障。讨论了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噬菌体鸡尾酒疗法的伦理与监管挑战。 2. 宿主导向的治疗(Host-Directed Therapies, HDTs): 探讨了通过调节宿主细胞因子网络、增强吞噬细胞功能或改善组织微环境,从而间接清除病原体的策略。这对于治疗那些难以根除的胞内病原体尤为重要。 3. 新型抗毒力因子药物的开发: 聚焦于抑制细菌致病相关功能(如毒素分泌、群体感应、或生物膜形成)的化合物筛选与设计,旨在降低选择压力,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C. 感染控制与生物安全体系 最后,本书回归公共卫生层面,分析了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关键环节,如手卫生依从性、环境消毒标准的优化、以及感染暴发预警系统的构建。强调了跨学科合作(临床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环境工程)在维护公共健康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力求在严谨的科学基础上,结合最新的临床数据与转化研究成果,为读者勾勒出当代感染性疾病研究的宏伟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物超所值。硬壳精装,触感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出版社的用心。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色彩搭配考究,既有学术书籍的严谨感,又不失现代气息。尤其是字体选择,既清晰易读,又透着一种专业范儿,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内页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印刷色彩还原度高,即便是复杂的图表和显微图像,也能看得非常清楚,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书脊的处理也很到位,翻阅起来非常顺滑,不用担心书本损坏的问题。总的来说,从外到内,这本书的制作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觉得很有分量。对于我们这些经常与专业书籍打交道的读者来说,一本好的实体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阅读体验的升华。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足以体现了科学出版社在出版质量上的不懈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特别是对于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体的适用性,是我最欣赏的一点。对于临床医生,它提供了详实的药物选择和方案调整的依据;对于基础研究人员,它提供了深入的分子生物学背景和未来研究的方向性指引;而对于医学院的学生来说,它更像是一本理想的进阶读物,能帮助他们从宏观病理学层面过渡到微观的分子层面。这种多维度的价值体现,证明了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充分考虑到了不同读者的认知起点和知识需求。我特别注意到,它在讨论特定感染的治疗时,会穿插一些关于“如何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的建议,这种人文关怀的融入,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冷冰冰的知识手册,更是一本充满温度的临床实践指南。它真正做到了知识的普及与应用的无缝对接,这在同类书籍中是相当难能可贵的成就。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严肃的学术论述和流畅的科普叙述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没有采用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的陈述,而是采用了更具启发性和引导性的写作手法。例如,在介绍某一关键的抗菌药物作用靶点时,作者会先用一个引人入胜的临床小故事或者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背景来引入,让读者立刻对这个知识点产生兴趣和代入感。随后才是严谨的机制阐述。这种“先吸引,后阐释”的结构,极大地降低了复杂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门槛。我发现自己不仅是在“学习”,更像是在“探索”细菌世界的奥秘,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这种富于生命力的文字,使得即便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钻研的细枝末节,也变得津津有味,确实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教学艺术,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乎了我的预期。我本以为它会像许多同领域的教材那样,停留在基础概念的罗列,但实际上,它对前沿研究的追踪和解读非常到位。特别是对于那些新兴的耐药菌株的讨论,分析得鞭辟入里,不仅罗列了它们的特性,更深入探讨了背后的分子机制,这一点对于临床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书中对不同感染部位的细菌病原体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类和鉴别诊断的路径梳理,逻辑清晰,步骤明确,让人在面对复杂病例时,心中有数。我特别欣赏它在“治疗”部分的处理方式,它并没有给出绝对化的“金标准”,而是提供了基于循证医学的推荐强度和可替代方案的权衡分析,这种成熟和审慎的态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临床经验和对学术规范的尊重。阅读过程中,我感觉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在耳边亲自指导,那种细致入微的关怀感,是单纯的文献综述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参考资料和图表设计上的专业性。作为一本面向专业读者的工具书,其引用的文献质量直接决定了其权威性。这本书的参考文献覆盖了近几年的顶级期刊成果,显示出作者对领域内最新进展的紧密跟踪。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大量使用的示意图和流程图,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它们不仅仅是对文字内容的简单复述,而是经过了精心设计的思维导图,将复杂的信号通路、耐药机制的传播图谱,用最直观、最简洁的方式展现出来。例如,关于新型抗生素筛选模型的流程图,我以前在很多地方都看不明白,但在这本书里,一步步的逻辑关系清晰可见,配色和布局都恰到好处,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和记忆。对于需要快速从知识点中提取关键信息的科研人员来说,这些图表是无价的资产,节省了大量的二次梳理时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