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法律文献学引论
:46.00元
作者:田庆峰,何青洲,邢文艳 编著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62055358
字数:300000
页码:2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前言
章 中国法律文献学学科概论
一、中国法律文献学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法律文献学学科属性
三、中国法律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与体系
第二章 中国法律文献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正史、类书、政书、律学之法律文献学成就
二、现代法律文献学的研究成果述评
三、中国法律文献学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第三章 中国法律文献学之基本范畴
一、法律文献与法律文献学
二、法律文献载体
三、法律文献的记录
四、法律文献的分类
五、法律文献目录
六、法律文献版本
七、法律文献整理
第四章 综合类法律文献整理概述
一、综合类传世法律文献
二、综合类出土法律文献
第五章 先秦法律文献的整理与利用
一、先秦法律文献的特征
二、先秦法律文献整理概述
第六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法律文献整理与利用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法律文献的特点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法律文献整理概述
第七章 隋唐五代时期法律文献整理与利用
一、隋唐五代时期法律文献的特征
二、隋唐五代时期法律文献整理概述
第八章 宋辽夏金元时期法律文献整理与利用
一、宋辽夏金元时期法律文献的特征
二、宋辽夏金元法律文献的整理综述
第九章 明清时期法律文献整理与利用
一、明清时期法律文献的特征
二、明清时期法律文献整理综述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提要
由田庆锋、何青洲、邢文艳编著的《中国法律文 献学引论》共分为九章,主要对中国法律文献学相关 基本理论进行初步探讨, 对中国法律文献学史进行初步考察,重点对中国先秦 至清代法律文献的特点 及其整理工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综述,以期能够 为初入理论法学研究殿 堂的学子提供一部入门的小书。本书不足之处,敬请 方家批评指正。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田庆锋,男,汉族,1977年8月出生,河南洛阳人,甘肃政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2011计划”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基地专职研究员、甘肃政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专长为法史学、法律与宗教等。
何青洲,男,汉族,1979年12月出生,甘肃庆阳人,甘肃政法学院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2011计划”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基地专职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甘肃政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多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专长为法理学、政治学法学理论、法律社会学等。
邢文艳,女,汉族,1975年6月出生,河北石家庄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我一直对法律文献的源流和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在浩瀚的法律条文和判例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印记和智慧的光芒。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好奇心。作者们在序言中提及的梳理和研究思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似乎预示着一段令人期待的学术旅程。我非常欣赏那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能够让读者在理解复杂的概念时,不至于感到迷失。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中国法律文献的历史长河,认识那些里程碑式的文献,理解它们在中国法律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们是如何看待不同历史时期文献的特点和价值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有逻辑的体系的。这种期待,如同即将踏上一场未知的探险,充满了期待和一丝小小的紧张。
评分在我的求学经历中,阅读一本优秀的教材或导论,往往能够极大地影响我对某一学科的认知和兴趣。这本书的作者阵容,让我对它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信心。我非常期待作者们能够以一种既严谨又不失生动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中国法律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我尤其关心作者们是如何处理那些年代久远、信息相对零散的古代法律文献的,以及他们是如何运用现代学术研究的工具和理论来解读这些宝贵遗产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传授知识,更能激发我深入思考和独立研究的兴趣,让我能够真正理解法律文献的意义所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更广阔的领域。这种对知识的渴望,是我在翻开这本书时,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评分我一直深信,理解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离不开对其法律文献的深入研究。这本书的出版,对我而言,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法律文献研究宝库的钥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中国法律文献学的研究历史、主要流派以及当前的学术前沿。我非常好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法律文献的研究侧重点有何不同,以及有哪些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也期待作者们能够分享一些他们自己对于中国法律文献学的独到见解和研究方法。这本书的价值,对我来说,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能否启发我独立思考,培养我批判性分析的能力,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法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种期待,源于我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术的向往。
评分我一直认为,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入门书籍,其最核心的价值在于能否构建起一个清晰、准确且易于理解的知识框架。我对于“文献学”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好感,觉得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各种信息。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其主题,让我立刻感受到了它的专业性和深度。在阅读的初期,我非常关注作者们是如何定义“法律文献”这个概念的,它是否涵盖了法律条文、司法解释、学术著作,还是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文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曾经接触过的法律文本,理解它们是如何被创造、传播和解读的。同时,我也期待作者们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有效检索、分析和评价法律文献的实用方法,这对于我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都将大有裨益。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沉稳而学术的气息,纸张的手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我是在一个雨天的下午,翻开它的。书页的裁剪和装订都很精致,翻阅起来毫不费力,不会出现纸张粘连或者松散的情况,这对于长期阅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尤其喜欢它排版的间距,看起来舒服,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字体的选择也恰到好处,清晰易读。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扉页的设计、目录的清晰度,以及索引的编排,都透露出严谨的态度。有时候,一本好书不仅仅是内容本身,它的载体,也就是这本书的“形”,同样能够影响阅读的体验。这本书无疑给了我一个非常愉悦的开始,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探索它所蕴藏的知识。这种初见的触感和视觉上的舒适,为我后续的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让我对作者和出版社的专业性有了初步的认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