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世界级瑜伽大师斯瓦米·拉玛首部简体中文译作《冥想》,一本书讲透冥想本质和修习方法。"冥想让你认识真正的自我,它带来的变化是别的任何事物都无法给予你的。"
作者在喜马拉雅山曾前后修行达四十余载,与山间雪溪及白熊为伴,《冥想》揭秘了山区隐居高人的简易修行方法。
在欧美,冥想早已成为从硅谷到好莱坞成功人士放松身心,增加灵感的重要修行方式。60、70年代,欧美兴起的新时代运动中,冥想即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乔布斯用其来锻炼自己的头脑,《穆赫兰道》导演大卫·林奇称其为"真理",奥普拉·温弗瑞、比尔·福特、对冲基金教父达里奥、传媒大亨默多克都是冥想的追随者。根据哈佛大学幸福课中的数据显示,冥想对于打破消极思维方式,建立积极思维方式有明显的作用,因而成为对抗抑郁的重要工具。
本书作者斯瓦米·拉玛大师曾经在喜马拉雅山区修行达四十余载,期间他跟随多位常年隐居的瑜伽大师生活和学习。1949年-1956年,这位颇具慧根的修行者来到欧洲学习,随后又远渡美国。在那里,他将二十余年间学到的隐秘而特别的修行方法融合西方现代瑜伽理念,创办了喜马拉雅瑜伽研究所,并开始传授他独特的练习方法,成为喜马拉雅瑜伽流派创始人。斯瓦米对瑜伽的理解精准又务实,他不强调瑜伽玄虚的一面,而强调真正能使习练者受益的方法和过程,对世界范围内的当代瑜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所有瑜伽知识当中,他特别提出"冥想"是简单可行,却又基础根本的一种练习。他认为当你通过简单日常的练习一步一步进入到真正的冥想状态时,身体和心灵的变化将会超出你的想象。
海报:
这是一本介绍如何进行内在修习的指南书。在这本书里,斯瓦米·拉玛大师教导我们如何通过冥想的练习处理日常思维给身体造成的压力和问题,进入到一种清晰的意识之中。这可以使我们获得指引,打开身体的能量,永保愉悦感和身心的平静。
本书内容从冥想概念入手,谈及呼吸、体式、饮食、睡眠、精神等多个方面在冥想练习中的表现,特别详细讲述了瑜伽呼吸控制法和唤醒中脉等练习方法,既有心灵的指引,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指南。正像作者所说的:他所写的是任何普通人都可以练习的冥想。
冥想练习的传授打开了我们通向自身内在的一扇门,这是与我们每天息息相关却从未被我们注意过的。书中传授的方法是印度瑜伽士千百年来和世间万物和谐共处的秘密以及面对人生困难、了解自我本真的方法。
斯瓦米·拉玛
(1925-1996)
斯瓦米·拉玛,喜马拉雅瑜伽创始大师。出生于印度,曾在西藏和喜马拉雅山中跟随多位隐居瑜伽士修行二十余载。是20世纪全世界具影响力的瑜伽大师之一。
刘海凝
毕业于俄罗斯建筑工程学院,曾在莫斯科、立陶宛、波兰等地游学。2003年起开始修习瑜伽至今。
原版前言
章 何为冥想
第二章 冥想的准备工作
第三章 冥想姿势
第四章 冥想、意念、曼陀罗
第五章 呼吸练习
第六章 冥想进阶计划
第七章 冥想Q&A;
附录 A 放松练习
附录 B 呼吸训练
为斯瓦米·拉玛大师的书《冥想》撰写序言令我非常喜悦。
许多年前,我曾有幸与拉玛大师相伴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他在瑜伽,特别是冥想方面的见解。拉玛大师诚挚地相信,帕坦伽利瑜伽传承中冥想的概念与哈达瑜伽及密宗传承中冥想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他认为:冥想技巧的练习和冥想本身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情。在当今许多著作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冥想技巧被定义为冥想本身,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仔细查阅帕坦伽利的著作,就可以看到他把阿斯汤加瑜伽分为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被他称为“外在的瑜伽练习”,另一部分则被称为“内在的瑜伽练习”。在这个划分当中,制戒、内制、体式、调息和制感属于外在瑜伽;总持、冥想和三摩地属于内在瑜伽。这意味着什么呢?帕坦伽利非常明确地描述到:外在瑜伽是瑜伽练习者可以练习的部分;而内在瑜伽,则是学习者练习瑜伽后产生的结果。你无法做出内在瑜伽,它是自然地发生,不是人为形成。一般来说,我们生活在外部世界,借助感官来探知一切。但我们不知道如何进入内在的世界。当我们用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和听觉感知事物的时候,这五个感官使你忙碌于外部的世界。我们的认知以及被认知的事物促使我们不断地进行思考。然而,真正的冥想是没有思维、无念的状态。事实上,在冥想当中,你不需要阻止自己的思维,它会自发地停止。这种冥想的内在状态会使你发生意义深远的转化。
在本书中,斯瓦米·拉玛就冥想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他就如何正确练习冥想技巧和真正的内在冥想是什么做出了清晰明确的划分。他还探讨了冥想中的障碍、意念的功能、进入超意识或无念状态的技巧等问题。冥想是觉知而非思考,它属于内在而非外在。斯瓦米·拉玛大师,是伟大的瑜伽修行者,他的书中少有人云亦云的陈述,内容更多的是建立在直觉和经验的基础上。阅读他的书,你会发现许多实用练习技巧取代了枯燥的理论知识。因此,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指南,它将指导你正确地进行冥想练习并深入地了解自我。
我高度推荐每一位练习者阅读它。
印度国家瑜伽联盟主席
印度卡瓦拉亚达翰幕瑜伽研究学院院长
缇瓦瑞
从书籍的装帧和排版来看,出版方显然对这部作品的定位非常尊重。纸张的质感很好,虽然内容本身偏向严肃思辨,但字体和间距的安排非常人性化,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关于“内在声音”的描述,它让我联想起禅宗公案中那种看似无厘头的提问,但当你深入思考时,会发现它直指人心最柔软又最坚固的部分。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简化的答案,它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例如,它挑战了我们对“时间”的线性认知,认为过去和未来仅仅是心智对“当下”的加工残留。这种对基础认知的颠覆,要求读者必须放下已有的框架,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重新审视自己的存在。我发现,当我不再急于给书中的概念下一个定义时,书中的智慧才真正开始渗入我的日常行为模式,比如在面对冲突时,我能更慢一拍地做出反应,多了一秒钟的“观察空间”,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评分初次接触这种层面的东方哲学探讨,说实话,刚开始有点挑战性,它不像那种通俗读物读起来行云流水,它更像是一块需要你耐心打磨的璞玉。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回避难题的态度,他没有把“开悟”描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种可以通过持续、精准的训练达成的生命状态。其中关于“业力”与“潜意识模式”的论述,尤其让我醍醐灌顶。我一直以为自己的很多情绪反应是“天生的脾气”,但读完后我才意识到,那不过是陈旧的、未被清理的能量印记在特定情境下的自动播放。书里详细阐述了如何识别这些潜意识的“回声”,并且提供了一种近乎“内观手术”的方法,去温柔地解剖这些限制性的信念系统。我尝试着在日常中应用了其中一小段关于“观察呼吸时,不加评判地标记念头”的练习,效果立竿见影,起初我记录下来的是十几条抱怨和规划,十分钟后,这个数字骤降,思绪的频率明显慢了下来,空气都仿佛变得更厚实了一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告诉你“该做什么”,它更细致地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实现最大的内在转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又深邃的气息,那种深蓝底色上用金色描摹的古老符号,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重量感。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心态去翻开的。毕竟市面上讲“静心”的书太多了,很多都流于表面,无非是教你几个呼吸法,然后告诉你“放松、接纳”。但这本书的开篇,就立刻抓住了我,它没有急着贩卖“速成的心灵鸡汤”,而是非常扎实地探讨了“心”的本质,用一种近乎科学的、但又充满了灵性智慧的方式,解构了我们日常的思绪是如何像一群脱缰的野马一样,将我们的能量耗散殆尽。作者的叙述逻辑极其清晰,他把复杂的精神层面概念,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比喻,转化成了我们可以实际观察和体悟的现象。比如他提到“意识的投射与回收”,我过去一直以为的“专注”,其实更多是一种强迫性的“抓取”,而这本书引导我看到,真正的专注,是心如止水,信息自然流过,而不被其卷入。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穿越一片迷雾重重的丛林,每跨越一个段落,眼前的视野就开阔一分,对“自我”的认知也随之变得更加立体和柔韧。这绝不是一本读完就能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张地图,你需要时常拿出来对照和校准自己内在的航向。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力量是极其内敛而强大的,它有一种奇特的节奏感,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非常古老、但又无比精准的频率与你对话。我个人对宗教哲学的兴趣点在于其对“真理”边界的探索,很多经典往往会陷入冗长的宗教术语和教条的重复。但在这里,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跨越文化和教派的统一性。作者似乎能洞察到所有伟大智慧的共通核心——那就是对“二元对立”的超越。他用大量篇幅对比了“心智(Mind)”与“智慧(Wisdom)”之间的鸿沟。心智是工具,它负责分析、比较、判断,而智慧则是那个观照者,它站在所有对立之上,保持完整。读到关于“舍弃的艺术”那一章时,我深有感触。我们总是执着于“得到”好的,排斥“失去”坏的,但这本书教导我们,真正的自由不是得到更多,而是对“拥有”的依赖减少。这种哲学的深度,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知识的累积,而更像是一场深层次的自我重塑,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卸下一块沉重的外壳。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将深奥的形而上学探讨,非常务实地落地到了日常的“行动”层面。它不是让你去深山老林里闭关苦修,而是教你如何在通勤的地铁上、在充满压力的会议室里,保持那份内在的宁静和清晰。作者对“专注力即生命力”的阐释,远超我之前所理解的“提高效率”的层面。他将其提升到了“灵魂的完整性”的高度。每一次分神,每一次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都是对自身生命能量的一种慢性损耗。书中的许多练习,例如“在行走中觉察脚底与地面的接触”,看似简单到有些可笑,但实践起来却异常困难,因为它要求你完全放弃对“终点”的关注,而全然沉浸于“过程”本身。这种对“此时此刻”的极致强调,让我对“活着”这件事产生了全新的敬畏感。这本书像是一个无声的导师,它不要求你崇拜,只要求你实践,它的价值不在于被阅读多少次,而在于被实践了多少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