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与四十大道(小二眼中真实的阿里巴巴,带你零距离感知阿里文化、管理和日常;读懂阿里巴巴,读懂中国互联网。)
赵先超 著
ISBN 978-7-121-33723-9
2018年4月出版
定价:68.00元
292页
16开
编辑推荐
我一字一句通读了全书,我认为这本书可以让读者重拾更大的工作激情,顺便了解一个真实的阿里巴巴。
√“小企业是难为死的,大企业是舒服死的”一章,我震惊于阿里内部员工的那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不留情面,这章触动我的一句话是“一个只听好话的个人(团队)就是穿皇帝新装的人。”
√“马总,有你这样说话的吗”一章,我惊叹于小二竟然这样“怼”领导,尽管直言有讳,但确实敢于表达。这章触动我的一句话是“表达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责任。”
√我读到“湖畔花园,创业圣地”一章时,强烈感受到一个创业团队的艰辛和坚韧,突然间自己也正能量爆棚!
读这本书,能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仿佛他在与你促膝长谈!
所以,不论你是互联网生态下的从业者,还是阿里的伙伴,甚至是阿里员工和家属,都应该读这本书,读懂阿里巴巴,读懂中国互联网。
内容提要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道》,是一本阿里巴巴小二写阿里巴巴公司的书,全书40 章,汲取于阿里巴巴公司内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细节被作者总结成“四十大道”。这些“道”不是形而上的,时刻反映在小二与小二之间、小二与客户之间、客户与客户之间的感情和关系中。
就像溪水静流,流着流着,自然形成了阿里巴巴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凡而不凡,这是中国的阿里巴巴,也是阿里巴巴的世界。希望本书帮助您了解和感受一个真实的阿里巴巴。
目录
彩插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道》思维导图 I/II
1 花名是每个小二的心灵秘史 2
2 工号也是企业核心文化 10
3 一九九九 19
4 十八罗汉的阿里巴巴前传 25
5 阿里曾经只有5 个月活命期 47
6 让每个小二成为更的自己 55
7 信任是商业本质 65
8 很傻很天真 72
9 此时此刻,非我莫属 78
10 胸怀是委屈“撑”大的 85
11 一位小二父亲的铮铮“预言” 96
12 创意是床单睡过俩月后翻过来再睡 103
13 蜻蜓起飞先扇哪个翅膀 114
14 马总,有你这么说话的吗 119
15 阿里内网中的悲欢离合 124
16 从独孤九剑到六脉神剑 128
17 客户、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137
18 猪八戒和孙悟空,谁才是员工 144
19 变化在变化之前 151
20 诚信是阿里价值观红线 156
21 仿佛不夜城,这里灯火通明 164
22 《功守道》背后的太极战略 171
23 天马行空与脚踏实地 181
24 好(hǎo)玩又好(hào)玩 186
25 员工不是来帮公司不犯错的 194
26 没有女人就不可能有阿里 199
27 一出生就站在舞台中央的人 206
28 一双拐杖敲击世界的声音 213
29 阿里绝不交给一个不关心公益的CEO 215
30 良善是一切业务的根本源泉 223
31 打假“黑科技”一秒能读501 本《康熙字典》 228
32 小企业是难为死的,大企业是舒服死的 231
33 “宇宙‘搞笑’的公关部” 235
34 一所专门教“失败”的大学 242
35 湖畔花园,创业圣地 246
36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257
37 一心只为赚钱的企业没有未来 262
38 马云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 266
39 杭州为何能孕育出阿里巴巴 275
40 诘问 281
附录 阿里巴巴102 句土话 282
精彩节摘
小企业是难为死的,大企业是舒服死的
早在2007年,马云就说,阿里要痛批官僚主义:“应聘者在楼下坐了五十分钟,我们的人迟迟不来见面,把自己看得太高了。”马云还透露,他2015年严重的一次发火,就是因为听说有招商小二对商家态度傲慢。“我们运营的是世界大的网上商业群体,客户就是我们的上帝,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这个公司就完了。”当年年底,阿里巴巴向全体小二印发“三项纪律八大注意”,要求所有人真正把对客户的尊重和敬畏落实在行动上。其中一项纪律是跟客户开会不能看手机。
有一位朋友因和阿里巴巴有业务来往,按照阿里定的开会时间,提前一天开车,赶了一个晚上,准时到达阿里开会,会议室空无一人,半小时后来了个,后一人迟到1 个钟头,来待了10 分钟后,说领导有事,一走了之。
故事还没完,好不容易算是对接好了业务,多少天没有反馈,客户催一催,小二动一动,一个多月后,没有音信了。不守时,不践行。还有一个客户有一次怒气冲天打电话给我,说你们阿里太瞧不起人了。他说,好不容易约好一个小二,等了近半小时见到了,内心还在劝自己说,阿里这么大的公司,小二忙也正常。小二坐在他面前说“稍等”,头发挡着脸,又去敲键盘了,良久,抬起头,说:“我们领导说了……”连用5 个“领导说了”表达完了自己的观点,基本没让客户插上话,后说,领导说了就2000 元,你们做就做,不做就算了。
客户非常恼火,我劝他说,这是个别现象。他说,我只见到了阿里巴巴这一个人,她就代表阿里巴巴的,我走了,再也不会来。是的,阿里组织架构再大,它只是一个无形品牌,需要一个个小二来有形呈现,小二的态度决定了大众对阿里的整体感知。
彭蕾在2016年蚂蚁金服高年级同学会中谈了四种怪现象:
一是,好大喜功捂盖子。一点小事发战报,七大姑八大姨表扬一遍,小题大做,只讲好的,不讲坏的,就像猴子爬树,上面看到的永远是猴子的笑脸,下面看到的是猴子的屁股。一个小二发了一封关于春节红包的邮件,很长,表扬了很多人,各种细节,非常详细。“我根本没有耐心看完,拉到后,想看看到底有没有反省的内容,没有。”
彭蕾说,春节敬业福,不能说做得不好,但是难道看不到骂我们的那些文章?有多少“大V”在微博吐槽?我们视而不见,还是故意屏蔽?还是说我们今天只需要自我麻痹,自己给自己打鸡血,掩耳盗铃就可以?
彭蕾直接回复邮件:我看了之后,非常失望,心里很不安。更担心的是,有很多这样的邮件,我根本看不到,有些问题是不是就随着一封一封的战报,从此不被我们发现,直到有一天成为一颗定时炸弹突然爆掉。
二是,随波逐流不进步。每一个人要自问,你是不是全身心投入,没有丝毫懈怠,每天带着敬畏和勤勉之心,每时每刻不放松,认认真真面对客户的问题,面对团队的问题?彭蕾质问,有没有南郭先生,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有人这么多年下来,几乎原地踏步,没有进步。蚂蚁金服业务裂变如此之快,对整个行业影响如此之大,可你跟得上这种裂变吗?很多问题出在中层,有的员工为了梦想而来,但因中层管理者而离开,中层管理者是不好做,如果好做要你干什么呢?
“我去年批评了Eric,有一段时间出现危机以后,所有问题只有Eric 有解,他不出面主持大局,事情没有办法收拾,一个人能顶到什么时候?”彭蕾说,问问你们自己今天为此承担了多少?业务复杂到这样的程度,岂能靠几个人搞定?
阿里巴巴的组织愿景是“一群有情、有义的人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有情”是有感情;“有义”是有道义、规则、底线;“有价值”是创造客户价值;“有意义”是因为有你而不同。
随波逐流不进步,只是个体层面的现象,但或多或少是一种心态,觉得树大好乘凉,大家必须反过来思考:今天有你,会有什么不一样。如果今天有你没你一个样,你的价值在哪里?
彭蕾又说到那封邮件,她回复邮件时,抄送了老蔺,想让他明白这是一种现象,非常担心和焦虑。老蔺单独回复说,其实也可以理解,大家很辛苦,就是想鼓励鼓励。
彭蕾说,老蔺和他的团队非常牛,做得很好,可是被表扬多了以后,是不是任何批评都不能听了,或者至少听得不是那么顺耳了?彭蕾跟老蔺直说,你今天是不是要反省你自己,如果所有事情你都是对的,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说给谁听的?我今天必须要用一记狠榔头敲大家一下,以免陷入集体无意识,觉得今天做得够好了,但事实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今天,所有的质疑,就是当年因、今日果。
三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老虎屁股上写着四个字:功劳、苦劳,摸一下,跳三尺高。有人对客户、对合作机构傲慢,把客户逼到墙角,让他们俯首听命,这样还算是生态吗?这样做,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版 次:1
页 数:138千字
印刷时间:2016-4-1
开 本:16开
纸 张:纯质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
书号ISBN:9787121281372
定价:59元
作者:天机(李川)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4月
《三板斧》是一整套的管理思想与实践的体系,他包括了对于高层管理者的三部书籍《揪头发》,《照镜子》,《闻味道》,以及对于中层管理者的三部《hire&fire;(召之即来)》,《team buiding(来之能战)》,《get result(战之能胜)》,还有基层管理者的三部《定目标》,《追过程》,《拿结果》,这套书籍覆盖管理的多个层面,不仅有特色的阿里巴巴的管理思想,也有期间真实地案例与分析,同时也有可以借鉴的策略与工具,是互联网时代的管理经典。
本书是一部探讨与总结阿里巴巴内部实战管理的书籍,它不是一个基于完备管理体系的理论,而是一套来自于阿里巴巴创业及发展十五年的点滴实战的复盘。本书讲述的是阿里巴巴自从创业初期就一直坚持的管理原则与方法,而且到目前为止依然在坚持的策略,相信也是指导未来阿里巴巴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难得的这套体系是一个几十人的团队,乃至于几万人的组织都适应的,验证过的管理原则与实战精髓。 三板斧对于互联网企业、电商企业和传统企业转型会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一章 三板斧管理之道解读 / 1
一节 三板斧的起源 / 3
三板斧的由来 / 3
何为三板斧? / 4
二节 三板斧的定义与详解 / 9
关于基层管理者 / 9
关于中层管理者 / 12
关于高层管理者 / 14
三节 三板斧的戒定慧 / 19
三板斧之戒:戒律 / 19
三板斧之定:定心 / 20
三板斧之慧:智慧 / 29
二章 借假修真——项目操练解析 / 35
一节 项目雏形要考虑的因素 / 37
看清你的竞争对手在哪里 / 37
拷问关键问题 / 38
你的定位是什么 / 40
共享经济对闲置资源的整合 / 43
拷问关键问题 / 44
人才是互联网竞争中的核心 / 45
越厉害的团队越容易犯错 / 46
传统行业互联网+ / 48
拷问关键问题 / 49
众筹运营 / 51
关键问题解析 / 52
二节 在混沌中破冰 / 55
系统化思考商业问题的工具 / 62
团队要在分工中合作 / 63
三节 项目立项的修炼 / 65
导师点评 / 74
四节 整合上容易遇到的坑 / 81
五节 项目落地的考量 / 89
要有打磨的精神和体系 / 89
赚钱,那是创业者的根 / 91
美的风景在哪里? / 93
走遍天下找诸葛亮 / 95
太开心的团队死得快 / 95
老板不能心太软 / 96
把情感融入到你的产品 / 97
我用产品表达对世界的理解 / 99
从一个场景入手 / 100
成功须有胸怀 / 103
时间相对论 / 104
零摩擦才是新商业 / 106
弱关系强链接 / 106
出一个决心也是结果 / 110
情怀是有成本的 / 111
六节 商业地产O2O的乡村实验之路 / 115
三章 借事修人 / 127
一节 一轮团队建设 / 129
关于断言 / 129
不破不立 / 134
指明方向 / 135
奖惩制度 / 136
三板斧管理之道 / 137
271:去与留 / 143
直言不讳是不成熟的表现 / 147
二节 团队建设锦囊 / 152
三板斧亦如道场 / 152
自卑能成大业 / 155
慈不长兵,义不长财 / 162
三节 管理者的故事 / 165
管理者:任重而道远 / 165
管理者的目的:给人方向 / 170
无能管理者下场:崖山海战 / 174
四节 移动互联网产业升级的背后思考 / 176
下凡 / 176
未来的商业逻辑 / 179
移动互联网对于商业逻辑和互联网带来的变化 / 191
MOT(关键时刻) / 201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对“阿里巴巴”这三个字背后庞大商业帝国的窥探。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极其坦诚和深刻的方式,揭示了一个组织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不断迭代的管理理念和实践,实现自我超越。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成功企业,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智慧,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 书中关于“文化驱动”的论述,让我看到了阿里巴巴超越一般企业之处。他们并没有将企业文化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将其渗透到每一个决策、每一次沟通、每一项业务流程中。我读到了关于价值观如何塑造团队行为,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以及如何在这种高度一致的文化下,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执行力。特别是对“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这种看似“反常识”的排序,作者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让我理解了其背后深刻的逻辑和长远的市场考量。 “人才观”的部分更是令人拍案叫绝。阿里巴巴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激励方面,有着一套非常成熟且独到的体系。我了解到,他们是如何在早期就建立起一套严格的招聘标准,如何通过“政委”制度来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心理健康,以及如何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让员工与公司一同成长,成为利益共同体。这种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雇佣关系,上升到了伙伴关系的高度。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将书中提到的管理方法与我自身的工作经历进行对比。我发现,很多我们工作中遇到的瓶颈和难题,在书中都有相应的解答思路。比如,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团队的战斗力?如何通过授权而非集权来激发基层组织的活力?如何在这种快速迭代的环境中,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管理的本质。 总而言之,这本书并非一本教条式的管理手册,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企业灵魂”的探索。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组织是如何在不断的学习和进化中,构建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那些渴望在复杂商业环境中找到突破口的企业家、管理者,乃至每一位想要提升自己职业素养的职场人,这本书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一种行动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主要在于它打破了我对于“成功”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伟大的企业必然有着极其复杂的战略和精密的操作,但《阿里巴巴与四十大道+三板斧:阿里巴巴管理之道》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朴素的方式,展现了成功的基石往往在于那些最基本却又最核心的原则。 我被书中关于“使命感”的论述深深吸引。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够吸引和凝聚那么多优秀的人才,除了丰厚的物质回报,更重要的是他们所传递的一种崇高的使命感。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我看到了这种使命感是如何渗透在每一个员工的日常工作中的,它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是驱动大家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我尤其对他们如何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使命,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目标,感到非常震撼。 “敏捷与迭代”的思想,也是我在书中获得的宝贵财富。互联网行业的本质就是快速变化,而这本书恰恰详细阐述了阿里巴巴是如何在这种变化中保持敏捷,并且不断进行自我迭代的。我了解到,他们并非一成不变地遵循某个既定的计划,而是通过小步快跑、快速试错的方式,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这种“拥抱变化,持续改进”的思维模式,对于任何希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组织,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书中对“公平与公正”的强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组织能否长久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的公平机制。我看到了阿里巴巴是如何在绩效评估、晋升机会、资源分配等方面,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从而赢得员工的信任和尊重。这种对公平的追求,并非仅仅是为了笼络人心,更是为了建立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生态。 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哲学,它强调的并非是僵化的制度和严格的控制,而是通过赋能、信任和共同的使命感,来激发个体的潜力,最终实现组织的卓越。对于那些渴望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并且希望打造一支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团队的管理者,这本书将是一个极佳的参考。它让我看到,伟大的管理,往往源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共同目标的执着追求。
评分这本《阿里巴巴与四十大道+三板斧:阿里巴巴管理之道》简直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令人振奋的管理学著作之一。我一直对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模式感到好奇,而阿里巴巴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阿里巴巴从初创期到如今成为互联网巨头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管理哲学和实践方法。 我尤其对书中“四十大道”的解读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一些空洞的理论,而是渗透在阿里巴巴日常工作中的具体行为准则。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这些“大道”是如何帮助团队克服挑战、实现目标的。比如,他们如何在这种快速变化的行业中保持敏锐的嗅觉,如何建立起强大的执行力,以及如何凝聚人心,让每一个员工都对公司的愿景充满激情。读到“拥抱变化”这一点时,我深有体会,互联网行业的瞬息万变早已是常态,而阿里巴巴恰恰是把这种变化变成了常态,并从中抓住机遇。 “三板斧”的论述更是直击要害。它就像一把锋利的斧头,劈开了管理中的许多迷思,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了解到,这“三板斧”并非简单的工具,而是对人才、组织和战略的系统性思考。它们如何帮助阿里在招聘环节就筛选出最适合的人才,如何构建一个灵活而富有活力的组织架构,以及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定出清晰且富有前瞻性的战略。我发现,许多我们在其他管理书籍中看到的理论,在阿里巴巴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落地,而且效果显著。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宏观的管理理念,又不乏生动有趣的细节描述。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管理思想呈现出来。这使得即便是对管理学理论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从中获得启发。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想象着自己身处阿里巴巴的会议室,与那些充满活力和智慧的阿里人一起讨论问题,这种代入感非常强。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管理宝典。它不仅仅是关于阿里巴巴的故事,更是关于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取得成功的通用法则。对于任何想要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管理者、创业者,甚至是普通职场人士,这本书都能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实用的指导。它让我看到了管理的无限可能,也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方法得当,策略清晰,即便是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也能被一一攻克。
评分读完《阿里巴巴与四十大道+三板斧:阿里巴巴管理之道》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管理原来可以如此“有温度”和“有力量”。我一直认为,管理更多的是冰冷的规则和制度,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当管理与人性、与愿景紧密结合时,它能爆发出多么强大的能量。 书中关于“知人善任”的实践,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看到了阿里巴巴是如何将招聘和用人变成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流程。作者通过一些生动的小故事,讲述了他们在招聘过程中如何去识别和发掘那些具有阿里的DNA,并且能够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的人。这种对人才的深入洞察,以及如何根据不同人的特质去安排最适合的位置,让我看到了一个成熟组织的人才战略。 “授权与信任”的部分,也是我从中受益匪浅的章节。在很多企业中,领导者往往出于对失控的担忧,而习惯于将权力牢牢抓在手中。但这本书展示了阿里巴巴是如何通过充分的授权,去激发每一个团队和个人的潜能。我读到了阿里是如何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问责机制,让在被充分信任的前提下,员工能够更主动地承担责任,并且在出错中快速学习和成长。这种“以信任为基石”的管理模式,对于打破组织僵化,提升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还在书中看到了“拥抱不确定性”的智慧。在互联网这个充满变数的领域,失败似乎是常态。但阿里巴巴的管理之道,并没有回避失败,反而将其视为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作者通过讲述一些曾经的失误和教训,来阐释“从错误中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这种学习中不断调整战略和打法。这种开放和勇于承认错误的文化,对于一个组织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且具有实操性的管理视角。它让我不再将管理视为一种枯燥的技能,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能够凝聚人心、驱动创新、最终实现商业成功的智慧。对于任何希望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打造一支高效、有凝聚力、并且能够持续创新的团队的领导者,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必读之作。它让我看到了管理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更富有人情味,也更有力量的可能。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阿里巴巴的武林秘籍”,它没有用晦涩难懂的理论去搪塞读者,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套套朴实有效的“招式”,揭示了阿里巴巴如何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公司,成长为影响世界的互联网巨头。我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学习一种全新的“内功心法”,它教会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行动。 “执行力”是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关键词,而阿里巴巴的强大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够将想法转化为落地的行动。我了解到,他们是如何通过一套非常接地气的机制,来确保每一个目标都能被有效地执行,并且能够及时地得到反馈和调整。这种对执行的极致追求,让我看到了一个高效组织的运作模式。书中关于“说到做到,说到一定做到,做了一定做好”的理念,更是简单却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创新与颠覆”的精神,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阿里巴巴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好奇和探索。我读到了他们是如何在看似成熟的市场中,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并且敢于挑战传统,颠覆自我。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以及如何在这种勇气的背后,建立起一套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机制,是我从中学习到的重要一课。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用户体验”的论述。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够赢得用户的青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始终将用户放在首位,并且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卓越的体验。我读到了他们是如何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来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并且如何在这种持续的优化中,建立起强大的用户忠诚度。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对于任何一个商业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管理智慧,它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基于实践的深刻总结。它让我看到了,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组织需要具备怎样的韧性、怎样的智慧、怎样的勇气,才能不断向前。对于那些渴望在商业战场上取得成功的管理者、创业者,甚至是每一个希望提升自己职业能力的职场人,这本书都将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它教会我,伟大的成就,往往源于对简单原则的极致运用和对未来趋势的深刻把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