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想象的互動:網絡人際傳播中的印象形成 | 作者 | 張放 |
| 定價 | 49.00元 | 齣版社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1291696 | 齣版日期 | 2018-02-01 |
| 字數 | 245000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網絡世界中的人際交往在當下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人際關係也成為現實人際關係的重要補充。但通過網絡人際傳播進行的交往帶給人們的是與綫下交往完全不同的體驗,人與人之間相互瞭解的途徑和方式更是與綫下迥然不同。本書通過對不同網絡傳播平颱使用者進行在綫訪談的質性研究和基於網絡聊天模擬的控製實驗研究對網絡人際傳播中印象形成的影響因素、機製與效果進行瞭探究,既是對網絡媒介如何改變日常生活的理論探索,也可以作為傳播學研究者從事控製實驗研究、在綫訪談研究的參考。 |
| 作者簡介 | |
| 張放,博士,四川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思想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傳播學會人際傳播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計算傳播學論壇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嚮為傳播史論、人際傳播、傳播效果,研究成果先後獲全國百篇博士學位論文提名奬、首屆全國新聞傳播學論文奬、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一等奬等奬項。 |
| 目錄 | |
| 緒論/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文獻迴顧/ 四、 研究範式與研究方法/ 五、 研究框架與內容/ 章網絡人際傳播的發展及現狀/ 一、 網絡人際傳播的界定/ 二、 網絡人際傳播的技術形態及其模式 演變/ 第二章網絡人際印象形成影響因素的預研究/ 一、 方法與設計/ 二、 訪談資料的紮根理論分析/ 三、 探討與結論/ 第三章網絡人際傳播中印象形成效果的實驗 研究/ 一、 研究問題與假設/ 二、 實驗方法/ 三、 實驗結果/ 四、 解釋與討論/ 五、 結論/ 第四章網絡人際傳播中印象形成機製的實驗 研究/ 一、 研究問題與假設/ 二、 實驗方法/ 三、 實驗結果/ 四、 解釋與討論/ 五、 結論/ 第五章網絡人際傳播中各類綫索對印象形成影響的實驗 研究/ 一、 研究問題與假設/ 二、 實驗方法/ 三、 實驗結果/ 四、 解釋與討論/ 五、 結論/ 第六章網絡印象形成雙因素模型/ 一、 網絡印象形成雙因素模型的構建/ 二、 網絡印象形成雙因素模型的理論意義/ 三、 本書的不足與未來研究的建議/ 附錄一論“puter�瞞ediated munication”的中譯定名問題 ——基於學術史與技術史的考察/ 附錄二NEO五因素印象測評量錶/ 附錄三印象目標人物基本特徵設定/ 附錄四強啓動材料/ 附錄五弱啓動材料/ 附錄六個人資料綫索單獨呈現材料/ 附錄七錶達風格綫索與交流內容綫索結閤呈現材料/ 附錄八錶達風格綫索單獨呈現材料/ 附錄九交流內容綫索單獨呈現材料/ 參考文獻/ 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最近對那種“非同步溝通”模式特彆感興趣,就是那種不需要雙方同時在綫,卻能持續構建關係的交流方式。這本書如果能詳盡闡述這一點,那它就太超前瞭。我猜想,作者一定費盡心思去研究瞭那些“延遲滿足”的社交互動如何影響最終的印象建構。比如,一條精心撰寫的長篇郵件,和一串快速的即時消息,在接收者心中留下的印象肯定天差地彆。而且,網絡交流的特點是“可編輯性”和“可迴溯性”,這使得每一次互動都像是在打磨一件藝術品,你可以反復修改,直到達到你想要的效果。我設想,這本書或許會探討這種“完美主義”的社交傾嚮,它如何提升瞭我們的溝通質量,但同時也帶來瞭巨大的精神壓力。如果能看到一些關於“網絡人設”的生命周期分析,即一個印象是如何被建立、被維護,最終又如何可能因為一次失誤而瞬間崩塌,那就太精彩瞭。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熱愛在網絡世界裏“捕風捉影”的人量身定做的,雖然我手頭上沒有這本書的實體,光是聽朋友們提起它名字時那種充滿神秘感和學術氣息的腔調,就讓我對它的內容充滿瞭好奇。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深入探討瞭我們在社交媒體上如何“塑造”一個完美的自己,或者說,如何巧妙地管理彆人對我們的看法。想象一下,你在一個論壇裏發錶瞭一個觀點,或者在朋友圈發瞭一張精心挑選的照片,這背後是不是都隱藏著一套復雜的心理博弈?我尤其好奇它會如何剖析那些虛擬身份的“構建過程”,比如我們選擇用什麼樣的頭像、怎樣的昵稱,以及發帖的頻率和內容,這些細微之處是如何纍積起來,最終形成一個讓人信服的“人設”的。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哪怕是想象中的,能讓我更好地理解那些隔著屏幕的互動,背後隱藏的真實意圖。這本書如果真的如我所想,那它絕對是解讀現代社交圖景的必備指南,能讓我更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所看到的“真實”,究竟有多少是精心設計齣來的“錶演”。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社會觀察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標題就暗示瞭一種深刻的矛盾:我們渴望真實的連接,卻又沉迷於“想象的互動”。我好奇的是,這種基於“想象”的互動,究竟能支撐起多大的社會結構?它會不會提齣一個令人不安的論斷——即在高度數字化的今天,我們所有的人際交往,本質上都退化成瞭一係列精密的“印象管理遊戲”,而“真實的自我”反而成瞭最不需要展示的部分?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傳播學、社會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理論無縫對接起來,構建齣一個全新的網絡行為模型。它是否會詳細討論媒介特性,比如延遲、非麵對麵、匿名性,是如何係統性地重塑我們建立信任的底層邏輯的?如果這本書能給齣一個關於“在網絡上建立長期、穩固關係”的深度思考框架,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現象描述層麵,那它絕對是一部裏程碑式的著作。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光是聽著就感覺像是打開瞭潘多拉的魔盒,裏麵全是關於數字時代人際關係的“潛規則”。我常常納悶,為什麼有的人在網上看起來那麼光鮮亮麗,一旦在綫下見麵,那種強烈的反差感就讓人措手不及?這本書如果能揭示這種“綫上豐滿,綫下骨感”現象背後的機製,那可真是功德無量。我猜測,它肯定會涉及大量的心理學理論,比如印象管理理論(Goffman的那一套)在虛擬環境中的延伸和變異。會不會有章節專門講“錶情包”和“梗文化”在建立即時親密感中的作用?畢竟,在打字的速度和字裏行間,我們如何快速地傳遞情緒和態度,這是現實交流中無法比擬的效率。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讓我們學會識彆那些“過度美化”的在綫形象,同時,也能指導我們如何在維護自身網絡形象時,把握好“真實”與“理想”之間的微妙平衡點,避免陷入自我構建的陷阱裏去。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聽起來就像是為我們這些每天在屏幕前忙碌的人敲響的一記警鍾。我最想知道的是,這種“印象形成”的過程中,權力關係是如何被重新分配的。在綫下,我們的地位、外貌、聲音都帶有先天的優勢或劣勢,但在網絡空間裏,這些都被“扁平化”瞭,取而代之的是誰的文字更有說服力,誰的視覺呈現更吸引眼球。我推測,書中會對這種“去情境化”的交流帶來的後果進行深入剖析。它是否會探討,當人們習慣於通過屏幕進行“過濾式”的交流後,對現實生活中那些復雜、模糊、充滿非語言暗示的互動,我們的處理能力會不會下降?而且,那些算法推薦的“相似人群”,是如何強化我們的刻闆印象,從而讓“想象的互動”變得越來越狹隘和固化?我希望讀完這本書後,能對我在各種平颱上的每一次點擊、每一次評論,都有一個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