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65元
作者:李碧妍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303183876
字数:
页码:56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代的一个转折,而且是中国古代史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其中*为重要的是藩镇割据的出现,隐然牵动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态势。但是对于这一重大问题,中国学术界缺乏足够的研究。本书处理主题安史之后唐帝国的重建,将西方新史学中的空间观念引入唐史研究领域,极具学术敏锐度,对于此一问题有了极大的推进,也是很吸引人的话题。
不过这种僵持局面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河北、河南的战局又渐渐开始倒向叛军一边。首先是河北,到至德元载(即天宝十五载)十月时,受安禄山之命稳固后方的史思明、尹子奇已经成功地将河北的大局重新控制在叛军手里。身为河北招讨采访等使的颜真卿不得不放弃平原等郡,渡河南走。
“多对话”的叙事方式,更是这本书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李碧妍教授显然不满足于单向度的权威阐释,而是试图在历史的“现场”构建一种多方互动的景象。书中,我们仿佛能听到不同身份、不同立场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交锋,他们的言语、他们的行动,共同编织出唐帝国复杂而生动的图景。这种“对话”并非简单的文献引述,而是作者对史料深度解读后,对其背后人物心理、动机、策略的富有想象力的重构。通过这种方式,历史不再是尘封的文本,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特定语境下的生存挣扎与权力博弈。这种处理手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唐朝各个时期,不同地域和阶层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它挑战了我们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他们作为有血有肉、有思考、有情感的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抉择,如何影响历史的走向。
评分这本书,虽然以唐帝国和地方诸侯为对象,但其所探讨的“危机与重构”的主题,以及“新史学”的叙事理念,都具有普遍的历史意义。李碧妍教授通过对唐朝历史的深入挖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王朝兴衰、权力转移、地方自治与中央集权之间关系的绝佳案例。她所倡导的“多对话”的叙事方式,也为我们如何在复杂的历史语境中,呈现多元化的声音和观点,提供了生动的范例。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学界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对于任何对中国古代史、政治史、以及历史叙事方法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它会让你重新审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并在字里行间,发现更多被忽视的真相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们这些对唐帝国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作者李碧妍教授通过“新史学”的视角,对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度剖析。这不仅仅是一次对既有史实的梳理,更是一场思想的碰撞与重塑。读这本书,你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在史料运用上的独到之处,她不拘泥于传统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到那些被边缘化的细节中,去发掘那些被遗忘的声音和逻辑。地方诸侯,这个在过去常被视为中央权力附庸的角色,在这本书中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李教授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描绘成野心勃勃的叛乱者,而是将其置于唐朝整体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中,去理解他们的存在逻辑、利益诉求以及与中央王朝的互动模式。这种“地方视角”的转换,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理解唐帝国疆域治理和权力分散 dynamics 的维度。
评分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李碧妍教授的《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颠覆性的视角和扎实的考证。传统的史学著作,往往给人一种宏大叙事、结论先行之感,而这本书则更加注重历史现场的还原和多方视角的呈现。特别是作者对地方诸侯的重新定位,不再是简单地贴上“忠臣”或“叛逆”的标签,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分析他们的崛起、他们的权谋、他们的妥协与反抗。这种对“地方”在帝国构成中作用的强调,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运作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让我们看到,一个看似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其内部蕴含着如何复杂的力量平衡,以及这些力量如何在危机时刻推动帝国的“重构”。
评分“新史学”的学术旨趣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碧妍教授不仅仅是复述历史事实,更是在对历史的“生产过程”进行反思。她质疑了传统史学对史料的解读方式,以及叙事模式中存在的偏见。通过“地方诸侯”这一具体切入点,她挑战了“大一统”的历史叙事,强调了地方的能动性和复杂性。这种对“地方性”的关注,让我们看到,一个庞大的帝国,其内部的张力、活力以及潜在的危机,恰恰孕育在那些看似边缘却又至关重要的区域。作者的分析,极富层次感,她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唐朝。
评分“新史学”的注入,让这本书充满了理论的张力与学术的深度。李碧妍教授并非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用一种全新的理论工具,去解构旧有的历史认知。她对“权力”、“合法性”、“地方性”等概念的重新审视,为我们理解唐朝的政治运作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她对于地方诸侯与中央之间“危机与重构”辩证关系的阐释,更是直指唐朝由盛转衰,乃至最终走向分裂的深层原因。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中央集权出现裂痕时,地方诸侯如何抓住机遇,扩张自身势力;而这种扩张,又反过来加剧了中央的危机。然而,作者并非止步于展现危机,她更关注的是在危机之后,地方势力如何寻求新的平衡,如何进行“重构”,从而开启唐朝新的历史阶段。这种动态的、辩证的分析,让历史的演进过程更加丰满和真实。
评分北京师范大学李碧妍教授的新著,无疑为我们认识唐帝国,尤其是其地方政治生态,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作者在“危机与重构”这一核心议题的引领下,深刻地揭示了唐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动态演变。过去,我们对唐朝地方诸侯的理解,常常局限于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似乎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权力失控。然而,李教授通过细致入微的史料梳理和独到的理论分析,指出这种“危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以来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博弈的必然结果。更重要的是,她并没有将地方诸侯仅仅视为王朝衰败的催化剂,而是将其视为唐帝国在不同历史阶段进行“重构”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存在,他们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也维系着帝国的运转,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评分“多对话”的叙事手法,在《危机与重构》一书中,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技巧,更是作者对历史理解深度的体现。李碧妍教授并非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历史评判者位置,而是试图通过模拟历史人物之间的互动,来展现当时政治生态的复杂性。这种“对话”式的呈现,使得书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他们的动机和决策也更加容易被理解。我们能够感受到,在唐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地方诸侯并非是孤立的存在,他们与中央,与其他地方势力,以及与各种社会力量之间,都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联系。通过这些“对话”,读者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历史的脉搏。
评分这本书的“对话”式叙事,让历史的厚重感与鲜活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李碧妍教授在书中,不仅仅是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索“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和应对的”。她通过多角度的引述和推演,仿佛让当年的对话在读者眼前重现。我们能够听到不同藩镇首领之间的谋划,也能体会到中央官员面对地方挑战时的焦虑,甚至能够窥探到普通民众在权力更迭中的生存之道。这种多声部的呈现,打破了历史叙事中单一的、宏大的视角,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它提醒我们,历史是由无数个体和群体共同创造的,他们的声音,无论大小,都应该被听见。
评分李碧妍教授在《危机与重构》一书中,对唐帝国地方诸侯的解读,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传统的史学研究,往往将目光聚焦于中央的宫廷斗争和王朝的兴衰更替,而对地方势力的描绘,多半是脸谱化的,要么是忠诚的藩镇,要么是叛乱的军阀。然而,这本书彻底打破了这种惯性思维。作者巧妙地运用“新史学”的理论框架,将地方诸侯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提升到了主动的政治参与者和塑造者的位置。她深入分析了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社会阶层的地方精英,在唐朝中央权力真空期或权力摇摆期,是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影响力,进行政治博弈,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唐朝的“重构”。这种视角,让我们看到,唐帝国的命运,并非仅仅由少数皇帝和朝臣决定,而是地方各股势力,在相互角力与妥协中,共同塑造的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