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是刘若英创作的电影随笔集,也是刘若英执导的电影同名作品。书中收录了刘若英全新创作了18篇随笔以及电影原著小说,刘若英说:“我希望我还有很多个蕞佳的Timing,永远都有不同的事情可以去尝试,一直到老。”
本书记录了在《后来的我们》电影拍摄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点点滴滴。在这本书中,你能看到不同身份和心境下的刘若英,也能看到刘若英视角的井柏然、周冬雨和张一白,还有寒冷的海拉尔和镜头下的四季。摄影大师李屏宾,著名导演/监制张一白,著名演员井柏然等为此书倾情作序。
“我想,身为地球人的我,跟大家一样,
有各式各样俗世的烦恼,一样感到困惑,会快乐开心,也会哀伤痛苦。
但幸运的我,多了份能够唱歌、写书、演戏的机缘,
我蕞想做的是透过不同的方式让大家看到我们每个人自己。
听我的歌,你会觉得那不是刘若英的歌,那就是你的歌,
看我的电影,我希望你会感受到那不是刘若英的电影,而是能让你在里面看到你自己。”
——刘若英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充满了女性特有的敏锐和韧性。它不是那种追求辞藻华丽或故作高深的文字,而是非常接地气,却又在日常用语中提炼出了诗意。这种“大白话里的高级感”是很难拿捏的,但作者却信手拈来。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一个句子,感觉它就像是一句突然被点亮的灯语,照亮了自己长期以来未曾清晰表达过的某些想法。尤其是一些关于女性在社会、在亲密关系中如何自处和平衡的探讨,显得尤为真诚且有力,没有口号式的呐喊,只有基于自身体验的娓娓道来,这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来得更有说服力。它让人感到被理解,被陪伴,仿佛在人海茫茫中,找到了一个同样细腻、同样在努力生活着的同路人。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心理按摩,既放松,又有所启迪。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慢节奏的自我对话,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作者设置了很多开放式的场景和情绪入口,引导读者自行走入,去填补那些留白之处。这一点做得非常巧妙,因为它尊重了阅读行为本身的主观性。对我个人而言,书中有些情节触发了我自己尘封已久的回忆,那些原本以为已经风干的情绪,在文字的触碰下又重新焕发出了色彩。这种交互性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那种需要反复翻阅、在不同人生阶段会有不同感悟的“常备书”。它更像是一个情绪的容器,你可以随时将自己此刻的心情倾倒进去,然后从中汲取相应的力量或安慰。最终,读完合上书本时,留下的不是情节的记忆,而是一种更稳定、更接纳自己的心境,这才是阅读真正赋予人生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布局,说实话,初看之下有些跳跃,但正是这种看似随性的安排,反而营造出一种非常贴近真实生活的质感。它没有固定的时间线索或者明确的主题框架去强行束缚情感的流动,更像是收集了许多散落的星光,然后用一种近乎梦幻的方式将它们串联起来。我欣赏作者这种对叙事自由度的把握,它让读者拥有了更大的解读空间,也更贴近我们记忆碎片化的处理方式。每一篇短文或片段,都像是一颗打磨光滑的鹅卵石,独立存在,却又共同构成了整条河流的意境。尤其是对某些特定场景和人物情感的捕捉,那种精确到令人咋舌的细节描写,常常让我拍案叫绝。她总能用最朴素的词汇,描绘出最复杂的人心波动。读这本书,就像是跟着作者一起走了一趟人生中的“迷宫”,虽然路径曲折,但最终导向的都是对自我更深刻的理解。我喜欢这种阅读体验,它不强求你“理解”什么,而是邀请你“感受”什么,是一种非常主动且私密的交流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简直就像是深夜里的一盏暖光,轻柔地洒在心头,让人忍不住想一直窝在它的羽翼下。作者的笔触是那么的细腻,仿佛能捕捉到那些我们平时匆匆略过,却又在某个不经意间占据我们思绪的微小瞬间。我尤其喜欢她叙事时那种不急不躁的节奏感,就像是老友在娓娓道来一段陈年的往事,没有太多激烈的转折,却处处暗藏着生活的哲理和情感的暗涌。读着读着,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恍惚的状态,感觉自己就是书中的那个角色,体验着那些酸甜苦辣。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和解的描写,都带着一种特有的“刘若英式”的温柔和坦然,不煽情,却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它不是那种读完会让你激动得想立刻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的书,而是那种读完后,你会更愿意静下心来,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的力量。整本书的氛围是沉静而富有内省的,非常适合在独处的时候,伴着一杯热茶,慢慢品味。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咂摸出不同的味道,这或许就是好作品的魅力所在吧,它随着读者的心境变化而展现出新的面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极其克制的,这种克制并非是情感的缺失,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将浓烈情感沉淀到平静叙事下的高超技巧。就好像深海中的暗流,表面风平浪静,水面下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很多时候,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一个场景,但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却是无限延展的。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处理“遗憾”和“错过”这些永恒的主题时所采取的态度,它不是抱怨,也不是沉溺,而是一种近乎接受命运的豁达。这种豁达不是说服自己“就这样吧”,而是真正理解了人生的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圆满。这种成熟的视角,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青春伤感文学,上升到了对生命状态的深刻反思层面。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命中那些“如果当初”的选择,然后释然地明白,所有的发生都是此刻的注脚。这种平静的力量,是需要阅历才能沉淀出来的,读到这些文字,我也感觉自己的内心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熨平了褶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