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蝶变 移动用户体验设计之道
定价:79.00元
作者:邓俊杰 主编 郑少娜 王梓铭 方馨月 副主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302494065
字数:257000
页码:206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金蝶作为企业服务领域的老兵已经深耕B端市场25年,旗下云之家产品也已经在移动办公领域走过了8年时间。与C端产品不同,B端产品需要了解企业,要为客户提供*为专业的服务,在这一点上金蝶云之家团队有着丰富的经验。金蝶云之家用户体验部拥有20多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不仅年轻有创意,还致力于为客户打造专业的产品。
目录
第 1 章 企业用户研究方法探讨1.1 发掘用户真实的需求1.2 如何设计问卷才能收集到高质量的数据1.3 企业实地访谈启思录1.4 企业用户访谈案例1.5 可用性测试:任务评估模型与计量方式1.6 论用户研究员的自我修养第 2 章 To B 产品设计研究2.1 关于用户故事地图的多种用法2.2 用户画像烹饪课2.3 产品设计需要考虑完整场景2.4 基于场景进行的 To B 产品设计2.5 如何做好 To B 产品需求第 3 章 交互和视觉设计技巧篇3.1 格式塔原则在移动办公设计中的运用3.2 费茨定律在移动办公设计中的运用3.3 表单设计技巧3.4 重要的视觉设计原则——对比3.5 黄金分割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3.6 如何做好视觉设计走查3.7 如何提高文本易读性3.8 移动办公产品设计案例第 4 章 平台建设和生态系统设计4.1 为什么要构建平台控件库4.2 设计规范和组件化4.3 快速建立控件的方法4.4 YunDesign 产品设计原则4.5 职场在移动办公产品中的探索第 5 章 设计案例精选5.1 如何利用签到提高二次传播5.2 智能审批设计探索5.3 审批表单设计实践5.4 To B 直播场景设计5.5 CRM 产品设计总结5.6 CRM 连接 ERP 项目5.7 如何提升报表体验第 6 章 设计能力提升篇6.1 交互设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6.2 设计用户的情绪6.3 如何解决傻瓜式交互动画6.4 产品设计师常常忽视哪些实际上很重要的事6.5 如何开展竞品分析6.6 如何创造体验、创造价值6.7 设计师应该如何跟程序员合作
内容提要
《蝶变:移动用户体验设计之道》结合云之家移动办公产品的实际案例,分析了各类不同场景下产品的设计方法,详细介绍了如何打造一款具备用户体验的智能手机App,主要内容括企业用户研究、To B产品设计研究、交互和视觉设计技巧、平台建设和生态系统设计技巧和相关的案例及经验总结。书中含大量实际调研数据,对设计的迭代过程进行了充分展示,侧重实战经验,并空洞的设计思想和理论。 《蝶变:移动用户体验设计之道》适合用户体验设计领域的从业者、图形界面设计师、交互设计师、用户研究员、产品设计规划人员、企业服务产品设计人员、移动办公产品行业相关人员阅读,也适合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还可作为相关专业培训机构的参考用书。
文摘
作者介绍
邓俊杰金蝶云之家用户体验部总监,首席用户体验架构师。曾就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任交互设计师、设计主管、产品经理等职位。在用户体验相关领域工作13年,著有设计发明专利文章20余篇。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精妙,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按部就班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具探索性的叙事方式,引导读者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揭开移动体验设计的神秘面纱。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微交互”的论述印象最为深刻,作者并未将微交互视为点缀或装饰,而是将其提升到了影响用户对整个产品“感知质量”的关键层面。通过对一些知名应用中标志性微动效的解构分析,书中揭示了这些细微之处如何有效地管理用户的等待时间,甚至在负面体验发生时起到情绪缓冲剂的作用。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体现了作者对移动端复杂交互生态的深刻理解。此外,书中多次提及了跨文化设计的重要性,探讨了不同地域用户在交互偏好上的差异,这对于当前我们团队正在拓展的海外市场项目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的指引。它提醒我们,设计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美学,而是需要深入扎根于目标用户文化土壤的精细雕琢。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到自己对“设计”这个词的理解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宁静又深邃的感觉,那种墨绿与淡金的搭配,仿佛在诉说着某种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交融。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到它的,当时正为手头一个关于用户界面优化的项目焦头烂额,急需一些能提供全新视角和灵感的读物。这本书的内容并非那种枯燥的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哲学之旅,探讨的重点在于“体验”本身,而非仅仅停留在“界面”的层面。作者在开篇引人入胜地描绘了人与技术之间互动关系的历史演变,从早期的笨拙试探到如今的无缝衔接,每一步的蜕变都充满了设计的巧思与对人性的洞察。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非视觉反馈”的章节,书中对触觉、听觉乃至空间感在移动交互中的潜在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我过去只关注屏幕上元素的习惯性思维形成了一次强有力的冲击。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万能公式”,但它提供的思维框架和方法论,却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让我开启对任何一个移动产品设计问题的全新思考模式。它强调的“以人为中心”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一系列扎实的案例分析和对用户心智模型的深度剖析,变得有血有肉,令人信服。
评分阅读完这本书,我的案头必备工具箱里似乎多了一把瑞士军刀,它不是一把单一功能的锤子,而是集合了多种精确工具的综合体。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书中对于“未来的移动范式”的预测部分,它没有停留在科幻的想象,而是基于当前的技术瓶颈和用户行为趋势,提出了几个极具可能性的发展方向,比如“沉浸式叙事化导航”和“意图驱动的界面自适应”。这些前瞻性的分析,激发了团队内部进行了一系列关于下一代产品形态的头脑风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设计技巧,更在于培养一种批判性的、面向未来的设计思维。它让我从一个“完成任务”的设计者,逐渐转变为一个“构建体验生态”的架构师。书中的语言充满了力量感,每当你觉得思路受阻时,总能从某一段话中汲取到重新出发的勇气和清晰的方向。它成功地将复杂的理论转化成了可感知的、可操作的智慧结晶,对于任何想在移动体验领域深耕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藏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本身就值得称赞,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原因,在于它对于“犯错设计”的反思性探讨。在推崇完美体验的业界风气中,这本书敢于正视和分析“设计失误”的价值所在——即如何通过清晰的错误指引、友好的恢复机制来构建信任感。作者用几个经典的案例说明了,一个设计并非完美无瑕时,其应对和补救策略,往往才是决定用户去留的关键。这种坦诚的态度,让我作为从业者感到十分受用和放松。它告诉我们,追求卓越并不意味着杜绝错误,而是要拥抱错误,并将其转化为提升用户体验的机会。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设计伦理的讨论,尤其是在数据隐私和用户知情权方面,提出了一些极具前瞻性的观点,引导设计师思考技术应用背后的社会责任。这种将商业目标、技术实现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的探讨深度,在同类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对这种主题的书籍抱持着审慎的态度,市面上充斥着太多华而不实、理论大于实践的作品。但《蝶变》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沉溺于炫技般的原型展示,而是把笔墨放在了那些“看不见”的底层逻辑上。我欣赏作者对“情境感知设计”的理解,那种将环境因素——比如光线、噪音、用户正在进行的其他活动——纳入设计考量的深度,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书中关于如何平衡设计的复杂性与操作的直观性,提出的“渐进式揭示”策略,非常具有实操价值。我立刻尝试将其应用到了我们最近迭代的一个复杂设置菜单中,结果发现用户完成任务的路径明显缩短,而且反馈的愉悦度也得到了提升。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沉稳而富有韵律感的,即便是讨论较为晦涩的设计理论时,作者也能用非常贴合生活经验的比喻来加以阐释,使得理解门槛大大降低。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能完全吸收的书,我发现自己会时不时地停下来,翻回前面的章节,重新咀嚼那些关于“预期管理”和“情绪化反应”的论述,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感悟,仿佛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深度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