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既非製圖史,也非地圖的曆史,而是一本通過十二幅SJ地圖講述SJ史的著作。
  書中精選的十二幅SJ地圖來自不同曆史階段,齣自不同國傢、不同文化中的製圖師之手。作者嚮我們揭示,地圖遠非客觀的真實記錄,而是受到一時一地的觀念和動機的左右。通過解讀地圖背後的觀念和動機,我們可以窺視製圖師所處時代的風尚與精神。每一幅都蘊含著某種重大主題,從科學、政治、宗教、帝國,到地理大發現、民族主義和QQ化,皆為SJ史發生重大變革的關節點。
  在這段圖像背後的SJ史中,作者嚮我們呈現瞭人類長久以來的一個渴望,那J是將地球完美地呈現在二維平麵上。但是,無論因為客觀條件所限,還是主觀意識的乾擾,這始終是人類難以達成的夢想。在作者的解讀中,作為人類理解SJ的工具的地圖,成瞭“人─圖像─SJ”三位一體的棱鏡,摺射齣人類的曆史進程和精神曆程,描繪瞭一幅的SJ史立體畫捲。
  傑裏 布羅頓,倫敦大學瑪麗王後學院文藝復興研究中心教授,主要著作有《領土交易:現代早期SJ的地圖繪製》《QQ性角度:東西方之間的文藝復興藝術》(閤著)等。
  一本有關製圖藝術的曆史書,迷人、全麵、新穎。在地圖中追蹤人類思想的模式,這是一個絕妙的想法。
  ——湯姆 霍蘭德,《衛報》
  正如這本插圖精美的書所指明的,從古代時期起,地圖J承載瞭大量的象徵意義。本書內容豐富,讓人無法自拔。
  ——辛剋萊 麥凱,《每日電訊報》
  布羅頓捕捉地圖的社會、政治、宗教背景的視角FC敏銳,揭示瞭地圖為何、為誰而作,隱藏著何種目的。
  ——羅伯特 梅休,《JR曆史》
  通過地圖講述SJ曆史——為什麼直到現在纔有人想齣這個妙招?布羅頓這本書不僅博學,而且扣人心弦。
  ——《法蘭剋福匯報》
引言 1
西帕爾(現今伊拉剋的阿布哈巴遺丘),公元前六世紀
D一章科學 1
托勒密,《地理學指南》,約公元150年
埃及亞曆山大港,約公元150年
D二章交流 33
伊德裏西,1154年
西西裏巴勒莫,1154年2月
D三章信仰 57
赫裏福德《SJ地圖》,約1300年
意大利奧爾維耶托,1282年
D四章帝國 85
《疆理圖》,1402年
中國東北遼東半島,1388年
D五章發現 109
馬丁·瓦爾德澤米勒,《SJ全圖》,1507年
德國漢堡,1998年
D六章QQ主義143
D奧古·裏貝羅,《SJ地圖》,1529年
卡斯蒂利亞托爾德西利亞斯,1494年6月
D七章寬容171
傑拉杜斯·麥卡托,《SJ地圖》,1569年
比利時魯汶,1544年
D八章 金錢207
約翰·布勞,《大地圖集》,1662年
阿姆斯特丹,1655年
D九章國傢237
卡西尼傢族,《法國地圖》,1793年
法國巴黎,1793年
D十章地緣政治273
哈爾福德·麥金德,《曆史的地理樞紐》,1904年
倫敦,1831年5月
D十一章平等305
彼得斯投影法,1973年
印度,1947年8月17日
D十二章信息331
榖歌地球,2012年
虛擬軌道空間,地球上空11000公裏,2012年
結語曆史之眼? 357
緻謝 365
注釋 369
  《疆理圖》,1402年
  中國東北遼東半島,1388年
  1388年,高麗右軍都統使李成桂(1335—1408年)準備發兵遼東半島。高麗王朝決定派兵攻打剛剛建立不久的大明王朝(1368—1644年),而李成桂J隸屬於這支遠徵軍。遼東半島是中國東北的一部分,在未來6個世紀中還將經曆更多的腥風血雨,但在1389年,李成桂拒不齣戰。李成桂與明朝關係友好,批評高麗對其強大鄰國采取的政策,反對齣兵的決定。在鴨綠江河口的威化島,李成桂下令軍隊止步,並做齣瞭一個重大的決定。他下令軍隊停止攻打明朝,而且迴師都城鬆都。
  在隨後的政變中,李成桂推翻禑王及其親信大臣,結束瞭統治朝鮮半島近500年的高麗王朝。他自立為王,建立瞭新的王朝——朝鮮,接下來的500年中,這個王朝一直統治著朝鮮半島,是東亞王國中連續統治時間久的一個王朝。在高麗王朝盛行的佛教價值觀戰勝瞭古代薩滿教的部落習俗,但現在,因佛教寺院及其住持被賞賜大批土地,且免於稅收,緻使貪汙腐敗和任人W親的風氣日盛,使得許多統治精英也無法再支持佛教。從九世紀起,中國的統治王朝漸漸開始批判佛教,轉而倡導復興儒學,即“宋明理學”(“新儒學”),強調實際統治及官僚組織的重要性,而不是像佛教那樣追求齣世清修。像李成桂這樣的朝鮮人也開始信奉理學,這讓朝鮮發生瞭勢不可擋的變化。
  理學支持社會和政治革新,依據的是中國古代聖賢的經典文本。朝鮮的理學反對高麗王朝社會中盛行的薩滿教和佛教原則,宣揚積J參與公共生活有助於理解人類本性,維持社會秩序。學習實用的知識遠比研究深奧的學問有用:佛教講究自我的修為,而理學將個人修養融入國傢治理之中。對新的朝鮮王朝精英而言,理學強調入世觀點,佛傢宣揚靈性的解脫和拋棄俗世煩惱,兩者之間的對比足以為十四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推行的全麵社會改革和政治革新(即維新)提供十足的正D性。 1
  從高麗王朝到朝鮮王朝發生的轉摺被認為是朝鮮曆SS的關鍵時刻,通過改革政治、法律、公民和官僚結構,朝鮮的文化和社會發生瞭巨大變化。權力被集中到國王手中,新建造的軍事基礎設施使王國的疆土得以鞏固。官僚權力得以集中,引進瞭符閤理學理念的文官考試製度;土地被收歸國有;提齣瞭更公平的新賦稅製度;佛教幾乎被全麵廢除。 2 朝鮮王朝的崛起,也屬於帝國和文化地理學的一次重組。1368年建立的明朝標誌著濛古在東亞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再往東,東亞的另一個強權日本開始統一南北朝,與明朝和朝鮮王朝建立瞭相對和平與商業繁榮的關係。 3
  為瞭將謀權篡位的行為閤法化,李成桂與他的理學輔臣援引古代中國的“天命”觀念來解釋王朝的興衰。隻有上天可以賜予統治的道德權利。對於李成桂而言,天命不僅意味著更換一個新統治者,還需要選定一個新1都。朝鮮王朝將1都從鬆都(現今朝鮮的開城)遷往漢陽(現今韓國的1爾),李成桂在這裏建造瞭新的寢宮景福宮。新政府還下令繪製瞭兩幅地圖,一幅是“地”圖,一幅是“天”圖。“天”圖名稱為《天象列次分野之圖》,被刻在一塊高逾兩米的巨型黑色大理石石碑上,展示在景福宮之中。他是根據中國的星象圖繪製的,難得的是復製瞭希臘黃道十二宮的中文名字,黃道十二宮是中國從九世紀開始與伊斯蘭SJ接觸後傳過來的。盡管有許多不準確之處(許多星星排列有誤),但它顯示瞭十四世紀九十年代早期,李成桂和他的天文學傢眼中的天象位置。這幅星圖代錶瞭新王朝對天象的新看法,是為朝鮮王朝賦予天命正D性的途徑。 4
  1395年時,權近(1352—1409年)領導的天文學者團隊已經完成瞭這幅星圖,他是一位理學改革者,官拜議政府贊成事,是朝鮮政權品階高的職務。權近此時已經著手繪製另一幅地圖,那是一幅囊括全SJ的地圖,至1402年完成。初的原稿沒有留存下來,但有三份副本傳世,目前都在日本。京都龍榖大學圖書館保存的副本目前被確定為作於十五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公認是早也是保存完好的副本,其中包含權近所寫的跋文。這幅地圖叫作《混一疆理曆代國都之圖》,一般簡稱為《疆理圖》。這是東亞現存早的SJ地圖,比其他中國和日本現存的SJ地圖都要早,是早呈現李氏王朝統治時期的朝鮮的地圖,也是早展示歐洲的現存亞洲地圖。 5
  《疆理圖》以鮮艷彩墨繪於絲絹之上,是一件美麗而壯觀的藝術品。海洋是橄欖綠色,河流是藍色。山脈用鋸齒狀的黑色綫條勾勒,較小的島嶼用圓圈錶示。而作為這些地標的背景的整個地球是黃褐色。地圖來來迴迴寫滿瞭黑色的漢字,用來標注城市、山川、河流和重要的行政中心。地圖長寬各為171厘米和164厘米,原本係在一根棍子上,方便從上往下展開,其設計可能和星象圖一樣,是為瞭掛在景福宮這種顯著地點的屏風或牆壁上。星象圖使朝鮮王朝坐落在新的天空下,而《疆理圖》為李氏王朝在新繪的地球地圖上安排瞭位置。 6
  我們在D三章中提到,基督教地圖以東為上,而許多伊斯蘭地圖以南為尊,《疆理圖》則以北為上。整個SJ是一片連續的大陸,沒有分離的陸塊和環繞周邊的海洋。地圖是矩形的,再加上陸地占據瞭地圖上方,似乎展現齣的是一個扁平的地球。處於中心的不是朝鮮,而是中國,是一塊垂下的遼闊陸地,從印度西岸一直延伸到中國東海。事實上,中國在地圖上太過搶眼,似乎吞掉瞭整個印度次大陸,連西海岸都消失瞭,而印尼群島和菲律賓群島則被縮略為一係列圓形島嶼,點綴在地圖底部。中國無處不在的政治和學術影響力從地圖1;CY =CY端的題字也可以看齣來,題字下方緊接著J是一連串中國曆代都城的列錶,隨後是對D時中國各州、縣及其之間路綫的描述。在中國的東麵是地圖上D二大的陸塊——朝鮮,環繞在周圍的一大串小島像是一支小型艦隊,它們其實是海軍基地。初看起來,製圖者對於自己祖國的描述似乎與現代朝鮮半島的輪廓FC相近,尤其是和伊德裏西描繪的西西裏,甚至與霍丁漢的理查德描繪的英格蘭比起來,更是如此。雖然北方邊界畫得比較平坦,但整個朝鮮還是細節完備,令人稱嘆。地圖上標注瞭425
  個地點,包括297個縣、38個海軍基地、24座山、6個州府,還有朝鮮王朝的新1都漢陽,用顯眼的帶有鋸齒的紅色圓圈標注。 7
  漂浮在地圖右下角的是東亞的另一個強權日本,比實際位置偏嚮西南許多。日本的JD分叉,指嚮中國和朝鮮,頗顯威脅意味。為瞭抵消這種明顯的威脅,日本與朝鮮的麵積相比大大縮水,地圖上的朝鮮比實際麵積大兩倍,而日本隻有實際麵積的一半。日本西端的九州在地圖上指嚮北方,把群島的實際位置順時針轉瞭90度。
  在現代人眼中更奇怪的是地圖對中國以西SJ的描述。碩大的斯裏蘭卡位於中國西岸(而不是印度的東南岸)的外海,但楔形的阿拉伯半島還是清晰可辨,紅海及非洲西岸也是如此。在葡萄牙1次發現可以環航非洲之前80多年,《疆理圖》中的非洲J已經畫有我們熟悉的南端,盡管整個非洲的大小被大大低估(實際非洲大陸比現代中國大兩倍以上)。更奇怪的是,非洲大陸中間看似有一片巨大的湖泊,不過這也可能代錶的是撒哈拉沙漠。非洲、歐洲和中東的許多地點的名字是阿拉伯語地名的中文翻譯,這錶明,在這個相對較早的階段,伊斯蘭製圖術所覆蓋的地理範圍已經FC廣泛(朝鮮是伊德裏西地理學知識的邊界)。 8
  地圖對非洲上麵的歐洲的描繪也很有趣。地中海(奇怪的是,它沒有像地圖上其他的海洋一樣被畫成綠色)的形狀畫得很粗略,但很容易辨認,伊比利亞半島也是如此。亞曆山大港由一個塔狀符號代錶。還有一個被畫成紅色的都城,可能是君士坦丁堡,而歐洲輪廓中大約包含的100個地名,其中大多數還沒有可靠的翻譯。上麵甚至標有日耳曼,漢字的語音為“A-lei-man-i-a”。 9 在地圖遠的邊緣上有一個很小的矩形,似乎代錶不列顛群島,但更可能是亞速爾群島,即《地理學指南》中的SJ西端,很可能是因為托勒密的部分觀念傳到瞭東亞,地圖上纔會如此復製。
  地圖上關於非洲和歐洲的地名及形狀的知識可能是來自托勒密,但其影響也JX於此。《疆理圖》沒有明顯的經緯網格、比例尺或朝嚮;意料之中的是,它對南亞地區的描繪FC詳細,而托勒密對此地的地理描述則越來越趨於理論推斷,同時也沒有地名標注。與延續瞭希臘傳統的中世紀基督教地圖和伊斯蘭地圖(比如在赫裏福德或西西裏製作的地圖)相比,《疆理圖》秉承的製圖傳統FC不同,它根植於朝鮮對地球在廣袤宇宙中的位置的認知,而從根本上來說,這種認知來自中國。
  ……
............
本書版權已售齣荷蘭、法國、德國、意大利、韓國、日本等11個國傢及地區,風靡QQ。
全書圖文並茂,收錄近100幅珍貴地圖及50餘幅精美曆史圖片,半數以上為彩色。
通過十二幅地圖切入描述十二個SJ曆史的關鍵節點,剖析SJ曆史與人類精神的進程。
WQ顛覆你觀看地圖的視角,帶你進入一個陌生而新奇的SJ。
.........
引?言? 1
西帕爾(現今伊拉剋的阿布哈巴遺丘),公元前六世紀
D一章?科?學? 1
托勒密,《地理學指南》,約公元150年
埃及亞曆山大港,約公元150年
D二章?交?流? 33
伊德裏西,1154年
西西裏巴勒莫,1154年2月
D三章?信?仰? 57
赫裏福德《SJ地圖》,約1300年
意大利奧爾維耶托,1282年
D四章?帝?國? 85
《疆理圖》,1402年
中國東北遼東半島,1388年
D五章?發?現? 109
馬丁·瓦爾德澤米勒,《SJ全圖》,1507年
德國漢堡,1998年
D六章?QQ主義?143
D奧古·裏貝羅,《SJ地圖》,1529年
卡斯蒂利亞托爾德西利亞斯,1494年6月
D七章?寬?容?171
傑拉杜斯·麥卡托,《SJ地圖》,1569年
比利時魯汶,1544年
D八章 ? 金?錢?207
約翰·布勞,《大地圖集》,1662年
阿姆斯特丹,1655年
D九章?國?傢?237
卡西尼傢族,《法國地圖》,1793年
法國巴黎,1793年
D十章?地緣政治?273
哈爾福德·麥金德,《曆史的地理樞紐》,1904年
倫敦,1831年5月
D十一章?平?等?305
彼得斯投影法,1973年
印度,1947年8月17日
D十二章?信?息?331
榖歌地球,2012年
虛擬軌道空間,地球上空11000公裏,2012年
結?語?曆史之眼?? ? 357
緻?謝 ? 365
注?釋 ? 369
顯示全部信息D四章 帝國
《疆理圖》,1402年
中國東北遼東半島,1388年
1388年,高麗右軍都統使李成桂(1335—1408年)準備發兵遼東半島。高麗王朝決定派兵攻打剛剛建立不久的大明王朝(1368—1644年),而李成桂J隸屬於這支遠徵軍。遼東半島是中國東北的一部分,在未來6個世紀中還將經曆更多的腥風血雨,但在1389年,李成桂拒不齣戰。李成桂與明朝關係友好,批評高麗對其強大鄰國采取的政策,反對齣兵的決定。在鴨綠江河口的威化島,李成桂下令軍隊止步,並做齣瞭一個重大的決定。他下令軍隊停止攻打明朝,而且迴師都城鬆都。
在隨後的政變中,李成桂推翻禑王及其親信大臣,結束瞭統治朝鮮半島近500年的高麗王朝。他自立為王,建立瞭新的王朝——朝鮮,接下來的500年中,這個王朝一直統治著朝鮮半島,是東亞王國中連續統治時間Z久的一個王朝。在高麗王朝盛行的佛教價值觀戰勝瞭古代薩滿教的部落習俗,但現在,因佛教寺院及其住持被賞賜大批土地,且免於稅收,緻使貪汙腐敗和任人W親的風氣日盛,使得許多統治精英也無法再支持佛教。從九世紀起,中國的統治王朝漸漸開始批判佛教,轉而倡導復興儒學,即“宋明理學”(“新儒學”),強調實際統治及官僚組織的重要性,而不是像佛教那樣追求齣世清修。像李成桂這樣的朝鮮人也開始信奉理學,這讓朝鮮發生瞭勢不可擋的變化。
理學支持社會和政治革新,依據的是中國古代聖賢的經典文本。朝鮮的理學反對高麗王朝社會中盛行的薩滿教和佛教原則,宣揚積J參與公共生活有助於理解人類本性,維持社會秩序。學習實用的知識遠比研究深奧的學問有用:佛教講究自我的修為,而理學將個人修養融入國傢治理之中。對新的朝鮮王朝精英而言,理學強調入世觀點,佛傢宣揚靈性的解脫和拋棄俗世煩惱,兩者之間的對比足以為十四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推行的全麵社會改革和政治革新(即維新)提供十足的正D性。 1
從高麗王朝到朝鮮王朝發生的轉摺被認為是朝鮮曆SS的關鍵時刻,通過改革政治、法律、公民和官僚結構,朝鮮的文化和社會發生瞭巨大變化。權力被集中到國王手中,新建造的軍事基礎設施使王國的疆土得以鞏固。官僚權力得以集中,引進瞭符閤理學理念的文官考試製度;土地被收歸國有;提齣瞭更公平的新賦稅製度;佛教幾乎被全麵廢除。 2 朝鮮王朝的崛起,也屬於帝國和文化地理學的一次重組。1368年建立的明朝標誌著濛古在東亞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再往東,東亞的另一個強權日本開始統一南北朝,與明朝和朝鮮王朝建立瞭相對和平與商業繁榮的關係。 3
為瞭將謀權篡位的行為閤法化,李成桂與他的理學輔臣援引古代中國的“天命”觀念來解釋王朝的興衰。隻有上天可以賜予統治的道德權利。對於李成桂而言,天命不僅意味著更換一個新統治者,還需要選定一個新1都。朝鮮王朝將1都從鬆都(現今朝鮮的開城)遷往漢陽(現今韓國的1爾),李成桂在這裏建造瞭新的寢宮景福宮。新政府還下令繪製瞭兩幅地圖,一幅是“地”圖,一幅是“天”圖。“天”圖名稱為《天象列次分野之圖》,被刻在一塊高逾兩米的巨型黑色大理石石碑上,展示在景福宮之中。他是根據中國的星象圖繪製的,難得的是復製瞭希臘黃道十二宮的中文名字,黃道十二宮是中國從九世紀開始與伊斯蘭SJ接觸後傳過來的。盡管有許多不準確之處(許多星星排列有誤),但它顯示瞭十四世紀九十年代早期,李成桂和他的天文學傢眼中的天象位置。這幅星圖代錶瞭新王朝對天象的新看法,是為朝鮮王朝賦予天命正D性的途徑。 4
1395年時,權近(1352—1409年)領導的天文學者團隊已經完成瞭這幅星圖,他是一位理學改革者,官拜議政府贊成事,是朝鮮政權品階Z高的職務。權近此時已經著手繪製另一幅地圖,那是一幅囊括全SJ的地圖,至1402年完成。Z初的原稿沒有留存下來,但有三份副本傳世,目前都在日本。京都龍榖大學圖書館保存的副本目前被確定為作於十五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公認是Z早也是保存Z完好的副本,其中包含權近所寫的跋文。這幅地圖叫作《混一疆理曆代國都之圖》,一般簡稱為《疆理圖》。這是東亞現存Z早的SJ地圖,比其他中國和日本現存的SJ地圖都要早,是Z早呈現李氏王朝統治時期的朝鮮的地圖,也是Z早展示歐洲的現存亞洲地圖。 5
《疆理圖》以鮮艷彩墨繪於絲絹之上,是一件美麗而壯觀的藝術品。海洋是橄欖綠色,河流是藍色。山脈用鋸齒狀的黑色綫條勾勒,較小的島嶼用圓圈錶示。而作為這些地標的背景的整個地球是黃褐色。地圖來來迴迴寫滿瞭黑色的漢字,用來標注城市、山川、河流和重要的行政中心。地圖長寬各為171厘米和164厘米,原本係在一根棍子上,方便從上往下展開,其設計可能和星象圖一樣,是為瞭掛在景福宮這種顯著地點的屏風或牆壁上。星象圖使朝鮮王朝坐落在新的天空下,而《疆理圖》為李氏王朝在新繪的地球地圖上安排瞭位置。 6
我們在D三章中提到,基督教地圖以東為上,而許多伊斯蘭地圖以南為尊,《疆理圖》則以北為上。整個SJ是一片連續的大陸,沒有分離的陸塊和環繞周邊的海洋。地圖是矩形的,再加上陸地占據瞭地圖上方,似乎展現齣的是一個扁平的地球。處於中心的不是朝鮮,而是中國,是一塊垂下的遼闊陸地,從印度西岸一直延伸到中國東海。事實上,中國在地圖上太過搶眼,似乎吞掉瞭整個印度次大陸,連西海岸都消失瞭,而印尼群島和菲律賓群島則被縮略為一係列圓形島嶼,點綴在地圖底部。中國無處不在的政治和學術影響力從地圖1;CY =CY端的題字也可以看齣來,題字下方緊接著J是一連串中國曆代都城的列錶,隨後是對D時中國各州、縣及其之間路綫的描述。在中國的東麵是地圖上D二大的陸塊——朝鮮,環繞在周圍的一大串小島像是一支小型艦隊,它們其實是海軍基地。初看起來,製圖者對於自己祖國的描述似乎與現代朝鮮半島的輪廓FC相近,尤其是和伊德裏西描繪的西西裏,甚至與霍丁漢的理查德描繪的英格蘭比起來,更是如此。雖然北方邊界畫得比較平坦,但整個朝鮮還是細節完備,令人稱嘆。地圖上標注瞭425
個地點,包括297個縣、38個海軍基地、24座山、6個州府,還有朝鮮王朝的新1都漢陽,用顯眼的帶有鋸齒的紅色圓圈標注。 7
漂浮在地圖右下角的是東亞的另一個強權日本,比實際位置偏嚮西南許多。日本的JD分叉,指嚮中國和朝鮮,頗顯威脅意味。為瞭抵消這種明顯的威脅,日本與朝鮮的麵積相比大大縮水,地圖上的朝鮮比實際麵積大兩倍,而日本隻有實際麵積的一半。日本Z西端的九州在地圖上指嚮北方,把群島的實際位置順時針轉瞭90度。
在現代人眼中更奇怪的是地圖對中國以西SJ的描述。碩大的斯裏蘭卡位於中國西岸(而不是印度的東南岸)的外海,但楔形的阿拉伯半島還是清晰可辨,紅海及非洲西岸也是如此。在葡萄牙1次發現可以環航非洲之前80多年,《疆理圖》中的非洲J已經畫有我們熟悉的南端,盡管整個非洲的大小被大大低估(實際非洲大陸比現代中國大兩倍以上)。更奇怪的是,非洲大陸中間看似有一片巨大的湖泊,不過這也可能代錶的是撒哈拉沙漠。非洲、歐洲和中東的許多地點的名字是阿拉伯語地名的中文翻譯,這錶明,在這個相對較早的階段,伊斯蘭製圖術所覆蓋的地理範圍已經FC廣泛(朝鮮是伊德裏西地理學知識的邊界)。 8
地圖對非洲上麵的歐洲的描繪也很有趣。地中海(奇怪的是,它沒有像地圖上其他的海洋一樣被畫成綠色)的形狀畫得很粗略,但很容易辨認,伊比利亞半島也是如此。亞曆山大港由一個塔狀符號代錶。還有一個被畫成紅色的都城,可能是君士坦丁堡,而歐洲輪廓中大約包含的100個地名,其中大多數還沒有可靠的翻譯。上麵甚至標有日耳曼,漢字的語音為“A-lei-man-i-a”。 9 在地圖Z遠的邊緣上有一個很小的矩形,似乎代錶不列顛群島,但更可能是亞速爾群島,即《地理學指南》中的SJZ西端,很可能是因為托勒密的部分觀念傳到瞭東亞,地圖上纔會如此復製。
地圖上關於非洲和歐洲的地名及形狀的知識可能是來自托勒密,但其影響也JX於此。《疆理圖》沒有明顯的經緯網格、比例尺或朝嚮;意料之中的是,它對南亞地區的描繪FC詳細,而托勒密對此地的地理描述則越來越趨於理論推斷,同時也沒有地名標注。與延續瞭希臘傳統的中世紀基督教地圖和伊斯蘭地圖(比如在赫裏福德或西西裏製作的地圖)相比,《疆理圖》秉承的製圖傳統FC不同,它根植於朝鮮對地球在廣袤宇宙中的位置的認知,而從根本上來說,這種認知來自中國。
希臘羅馬SJ傳承瞭不同的社會和文化傳統,因而産生瞭各種互相衝突的宗教信仰和政治SJ,但前現代的東亞從廣義上來說則基本由一個大帝國塑造而成:中國。很多個世紀以來,中國都將自己視為毋庸置疑的正D帝國QW中心,由一位皇帝統治,他視自己為文明SJ(“天下”,即普天之下)的LX。像朝鮮這樣的附庸國隻是中國宏偉布局中的小角色;在中國版圖外的民族都被視為無關緊要的蠻族。統治一個如此龐大而又疆界比較分明的帝國,需要建立並維持一個前現代曆SSZ復雜精緻的官僚體係。維係漫長(而且不斷變化)的帝國邊界耗資甚巨,再加上中國對於自身具有天然的政治優
越性且地處中心擁有一種知識上的確信,這意味著,與中世紀晚期的歐洲不同,中國對SJ其他地方興趣寡然。構成中國信仰基礎的是佛教和儒傢傳統,這與西方在希臘羅馬SJ覆滅後發展起來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經捲宗教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作為普世的宗教,認為他們肩負著要將自己信奉的宗教傳遍整個地球的神聖責任,而這對佛教和儒傢來說則是WQ陌生的觀念。 10
由此形成的製圖傳統關注邊界的確立,以及維係帝國運轉的實際用途,官僚精英對這些問題的關注要早於西方的宗教社會。這種傳統既不試圖以某種宗教或意識形態之名將想象的地理學投射到中國邊界之外的地方,也不打算鼓勵超齣印度洋以外的長途旅行或者海上擴張(到十五世紀三十年代時,明朝已經WQ召迴遠途探險的艦隊)。朝鮮WQ照著中國做。早至約公元前100年開始,朝鮮在大多數時期裏J是中國的附屬國,朝鮮的製圖者也同樣想要為王國的統治精英提供實用的地圖,以便進行政治統治的行政管理。《疆理圖》從FC特彆的角度完成瞭這一使命。它1先必須符閤朝鮮半島D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同時又要如實反映朝鮮與疆域更廣、權勢遠為強大的鄰國的關係。
???*
大多數地圖都會呈現圖像和文字的交互作用,《疆理圖》也不例外。地圖下方有權近寫的48列長篇圖例:
天下至廣也,內自中邦,外薄四海,不知其幾韆萬裏也。約而圖之
於數尺之幅,其緻詳難矣。故為圖者皆率略。惟吳門李澤民《聲教廣被圖》,
頗為詳備;而曆代帝王國都沿革,則天颱僧清濬《混一疆理圖》備載焉。
建文四年【即1402年】夏,左政丞上洛金公【即金士衡】,右政丞丹陽
李公【即李茂】燮理之暇,參究是圖,命檢詳李薈,更加詳校,閤為一
圖。其遼水以東,及本國之圖,澤民之圖,亦多缺略。今特增廣本國地圖,
而附以日本,勒成新圖。井然可觀,誠可不齣戶而知天下也。夫觀圖籍
而知地域之邇遐,亦為治之一助也。二公所以拳拳於此圖者,其規模局
量之大可知矣。 11
權近的跋文似乎與伊德裏西的《娛樂》有異麯同工之處:已知SJ的大小和形狀並不明確;要製作一幅全麵的地圖,需要參考已有的地圖傳統(伊德裏西參考瞭希臘和伊斯蘭傳統,而權近參考瞭中國傳統);完成這樣的壯舉需要為一支專傢團隊提供政治和行政上的贊助;這樣的成果令人驚嘆且喜悅。跋文裏提齣瞭彼此相關的兩點,為理解這幅地圖提供瞭方法。1先是地圖製作的政治背景,D二點是中國製圖術的影響。金士衡(1341—1407年)和李茂(卒於1409年)是朝鮮王朝的官員,都是理學的倡導者。兩人都參與瞭1402年在朝鮮北疆進行的土地調研,幾個月之後《疆理圖》便誕生瞭,他
們都曾作為外交使節去過中國;金士衡可能是在1399年前往中國時獲得瞭權近提到的中國地圖。權近沒有根據朝鮮王朝的年號標記《疆理圖》成圖於1402年,而是根據鄰國中國的建文紀年。建文帝硃允炆(1398—1402年在位)是明朝的D二任皇帝,是明朝開國皇帝洪武帝硃元璋(1368—1398年在位)的孫子。佛教僧人兼製圖師清濬是洪武帝的近臣,負責監督1372年在南京舉行的法會,為新政權取得正D性。一份十五世紀的清濬《混一疆理圖》副本錶明,這幅地圖描繪的是中國早期各王朝的地理和曆史,權近指齣,李薈在此圖基礎上嚮東“增廣”瞭朝鮮,嚮西添加瞭阿拉伯半島、非洲和歐洲。 12李薈(1354—1409年)是高麗政權的高官。他被李成桂暫時流放,但在1402年時已迴到國都,製作瞭朝鮮王朝地圖。他在開始製作《疆理圖》時,任職新政府的檢詳官(可能是因為他在製圖學方麵的專長)。 13
洪武帝的繼任者硃允炆被叔父燕王硃棣推翻,經過兩年的血腥內戰後,硃棣自立為永樂帝。 14 《疆理圖》完成時,硃允炆已經去世。雖然權近一直使用明朝紀年,而不是朝鮮王朝紀年,但D權近指齣必須改正中國製圖師李澤民“遼水以東”的朝鮮地圖的缺陷時,他還是提到瞭兩國近年紛爭中Z敏感的軍事區域。《疆理圖》上還添加瞭與朝鮮曆來有紛爭的另一個強大鄰國——日本,這是他W一的地理觀察。這幅地圖顯然試圖在十五世紀早期變化莫測的東亞政治SJ中為新的朝鮮王國尋找一個位置。
無論權近的跋文錶現瞭中國與朝鮮之間的區域政治關係發生過何種變遷,既然他引用中國的製圖術作為繪製這幅地圖的基礎,他的欽慕之情是毋庸置疑的。李澤民和清濬的地圖是在十四世紀上半葉繪製的,但中國對朝鮮政治和地理産生影響卻要早得多。自朝鮮從公元前四世紀初成為一個D立王國,曆代國君和學者J從幅員遼闊的強大鄰國的文明中汲取治國、科學和文化靈感。這個過程並不WQ是被動的。朝鮮在不斷強調它的政治D立性的同時,又適時藉用於己有利的中國文化成J。
早在公元前四世紀,中國J有可以被稱為地圖的物品。但和其他任何在漫長時間和廣闊空間中製作齣瞭手稿地圖的前現代社會一樣,要討論什麼跨越數韆年的中國製圖學“傳統”是大有問題的,甚至犯瞭時代錯誤。D一個問題與留存下來的資料有關。在十世紀以前,很少有地圖保存下來,因而要談論中國製圖術的“發展”J幾乎毫無意義。如果隻有文字記錄保留下來,地圖卻不見蹤影,那J很難推測地圖可能是什麼樣子的。地圖太少,各種各樣的解釋又太多。即便是那些保留下來的,也免不瞭手繪地圖在流通和傳播中齣現的一些常見問題,例如不可靠的復製和學術傳播,有時還會遭遇政治禁令,以緻無法進一步普及。
更棘手的問題是,需要確定“地圖”究竟指的是什麼。如同在希臘、基督教和伊斯蘭社會中一樣,中文裏的“地圖”也指意不明,指涉一係列不同的意思和物品。在古代中國, “圖”可以指西方的地圖(map)或平麵圖(plan),但也可以指用種種介質(木材、石材、黃銅、絲綢和紙)製作的各式各樣的圖片、圖解、圖錶和錶格。“圖”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圖像,常常是將視覺再現圖像和書麵文本描述(包括詩歌)結閤在一起,兩者互為補充。十二世紀的一位學者指齣:“圖,經也。書,緯也。……見書不見圖,聞其聲不見其形;見圖不見書,見其人不聞其語。” 15 這種“圖”與“書”交互作用産生情感共鳴的關係在西方對地圖的定義中是不存在的。作為動詞,“圖”也可以指計劃、預期或思考。有時甚至可以直接指“畫計難也”,這抓住瞭許多早期製圖活動的精髓,中外皆然。 16
近來有一些漢學傢認為,中國的“圖”與早期希臘的pinax不同,是一種動態的行動,而不是一種物質媒介,他們將之定義為“行動的樣闆”。 17 與希臘的環球之行不同,中國的“圖”與流行的宇宙學觀念關係不大。在這點上,中國又發展齣與希臘不同的處理方式。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不存在由神的意誌授權的創造SJ的活動。中國沒有什麼宗教或者政治上認可的宇宙起源論(與猶太—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傳統不同),而是發展齣瞭種類繁多的關於地球及其居住者的信仰。在眾多理論之中,有三種宇宙論學說Z有影響力。
Z古老的理論是“蓋天說”,相信圓形的天1;CY =CY像鬥笠一樣蓋在地球上方。地球像一個方形的棋盤,四方嚮棋盤的四個角傾斜,形成瞭環繞四周的海洋的邊界。更流行的一種係統是“渾天說”,齣現於公元前四世紀。這種理論認為“天包地外,地居天中”(有趣的是這種想法與希臘同心天體宇宙學理論大約是同一時期發展起來的)。渾天說的支持者張衡(78—139年)認為:“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內。” 18 Z激進的理論是一種隱喻意味較濃的“宣夜說”,認為“天瞭無質”,根據漢朝後期一位作傢所說,“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 19
從六世紀起,正史將渾天說奉為正統,盡管三種理論都還是反復齣現在中國的天文學、宇宙學和宇宙起源說之中,而渾天說本身也並不是完美自洽的理論。盡管它將地球比喻為天空ZY的“卵黃”,暗示地球是一個球體,但這一學說又往往直接將大地畫為扁平的方形,被天空包圍;甚至這種假說也不是JD的。中國天文學很早J開始使用渾天儀(將天展現為球狀),留存下來的計算結果也假定圓形地球乃是宇宙的再現,這些計算都是依據詳細觀察進行的。然而,這些理論都秉持一種共同的基本信念,即“天圓,地方”,現存Z早記錄這種觀點的文獻是一部公元前三世紀的數學著作。 20
這種信念來自貫穿早期中國文化的一個更基本的原則,即按照“九宮”劃分陸地空間,這是古代中國“一項偉大的建構SJ秩序的發現或發明” 21 。九宮將一個正方形分成九個相等的方格,形成3×3的網格。我們至今不知道它起源何處,可能來自古人對龜殼形狀的觀察(圓形的甲殼蓋在正方形的腹甲之上),還有一種更加令人信服的解釋,即中國北方廣袤的平原激發瞭用直綫理解和分割空間的方法。 22 中國人推崇正方形,這和希臘哲學(及地理學)完美圓形的理想形成鮮明對照。九宮也讓“九”這個數字在古代中國各個領域的分類方法中占據中心地位:天有九野;都城有九陌;人體有九候、九竅、九髒;“九泉”代指地府,甚至黃河也有九條支流(九河)。
這種九分法來源於古典中國文化中Z重要也Z基礎的一篇文獻——《尚書》中的《禹貢》一章,約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編纂而成,被認為是現存Z早的中國地理學典籍。該書描述瞭遠古時期(約公元前2000年)的傳說人物、夏朝的建立者大禹的事跡。據說,禹在洪水暴發後“彆九州,隨山濬川”,重建瞭SJ的秩序。 23 從黃河和長江流域開始,“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24 土地被劃分為九州(或“宮”),用九山和九川來描述。九州被描述為3×3的網格,方格每邊的長度都是1000裏(一裏大約相D於400米)。 25
除瞭以九為數規劃已知SJ的空間,《禹貢》還提齣瞭一個將SJ分成五個同心的直綫圍成區域的綱要,依據以風嚮為基礎的四個基本方嚮來定位。這是自我中心地理學的一個典型實例。文明處在這幅圖景的正ZY,代錶著皇傢領地。越外圍的方格代錶的野蠻程度越高,從諸侯邦國、駐軍、“結盟”的蠻族,到Z後一區是未開化的蠻荒之地,其中包括歐洲。這種規劃與希臘羅馬傳統又一次形成鮮明對照。盡管西方的帶狀地圖也是由直綫構成的,但他們是根據緯度進行分區,而不是像《禹貢》一樣根據象徵性的皇權中心來分區。 26
九宮和數字“九”讓中國的製圖者可以將一種宇宙論的SJ觀運用到政治管理和實務政策之中。在象徵層麵,圓和方的關係讓學者們可以提齣管理帝國的特定方略。先秦的一位文人說:“主執圓,臣處方,方圓不易,其國乃昌。” 27 在更實際的行政管理層麵,九宮衍生齣瞭農業耕作上的“井田”製度。中國的漢字“井”FC像3×3的網格,因而被用作分配農業耕地的基礎。八戶人傢平分土地,中間D九塊則共同耕作。這種對空間井然有序的分割被認為是社會團結和治理有方的基本要素。“夫仁政,必自經界始。”儒傢學者孟子(活躍於公元前四世紀末)這樣說, “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製祿,可坐而定也”。 28
在現存的史料中,Z早對“圖”所做的描述同樣關係到皇權統治和行政管理。Z早的一份文獻來自戰國時期(約公元前403—前221年),那時諸侯各國徵戰不休,爭奪霸權。據《書經》(成書於戰國初年)記載,周公參考地圖將國傢的1都選定為洛邑,即現今的河南省洛陽市,位於北京西南方嚮800公裏:
我蔔河朔黎水。我乃蔔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我又蔔瀍水東,亦惟洛食。伻來以圖及獻蔔。 29
周公根據政治地理學和天意,預言瞭國都的位置。根據《禹貢》所言,周公將注意力集中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農業和政治樞紐地區。無論周公的“圖”是什麼樣子的,周公很顯然是在用“圖”為周朝尋覓新1都的說法作補充,以此把新攻剋的政治空間和古代聖賢的地理傳說統一起來。
在後續中國王朝政治的關鍵時刻,地圖的圖像也都占有一席之地。隨著秦國勢力逐漸壯大,Z終在公元前221年一統中國,戰國時代走嚮瞭終結。這個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公元前227年,一位刺客用藏在絲絹地圖中的匕1刺殺秦王,地圖上繪製著秦國垂涎的土地。 30 秦朝的局勢也不是穩定的:一位公元前三世紀的學者嚮反秦諸國諫言:“臣竊以天下地圖案之。諸侯之地五倍於秦……六國並力為一,西麵而攻秦,秦必破矣。” 31除瞭這些明確的政治和象徵功能,地圖還被用於王朝統治的行政工具。哲學傢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年)認為:“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盡管如此,其他學者還是多有質疑。儒傢哲學傢荀卿(約公元前313—前238年)認為官吏應D“循法則、度量、刑闢、圖籍”,但遺憾的是,“不知其義,謹守其數,慎不敢損益也”。 32
現存戰國時期Z早的地圖有一幅是刻在一塊銅闆上的,齣自公元前四世紀末期,在中山國國王的陵墓中齣土。銅闆上鑲嵌瞭一係列金色和銀色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配有文字,不易被認齣是一幅地圖。這其實是一幅陵墓平麵圖,稱作《兆域圖》,展現瞭依據九宮規則精心規劃的中山王的墓葬建築地形。銅闆上的外圍長方形代錶兩道宮牆,兩道牆中間有四座正方形建築。D三個長方形內側有一個凸起的夯土颱,上麵有五座正方形的祭堂,用來安放中山王及其傢人的墓。《兆域圖》吸納瞭九州和井田製度的傳統,是中國現存Z早的采用鳥瞰視角的地圖類文物。它也是按照比例尺繪製的:銅闆上的文字說明瞭尺寸和距離,以“尺”(一尺約為25厘米)和“步”(一步約為6尺)為計量單位。 33
這幅地圖為何會齣現在墓葬之中還不得而知。傳統上,在墓葬中會發現帶有神秘力量的珍貴物品,目的是嚮先人錶達禮敬。 34 用地圖陪葬,也許是為瞭在中山王進入死後的靈魂SJ時,紀念他生前管理陸地空間相D齣色的政治行政係統。
秦朝及後來的漢朝(公元前202—公元8年,25—220年)都利用地圖進行政治、行政和軍事上的集權。輿地圖仍被用作儀式及紀念之物,包括與鄰國(比如朝鮮)在外交場閤互換地圖,也用來確認軍事勝利或者朝貢關係。帝國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也開始大量使用地圖。《周禮》為漢朝的官僚體製提供瞭一個地圖在政策製定中發揮核心作用的完美典範。地圖在諸多領域之中都FC重要:水利工程;賦稅、采礦和劃定路界;解決邊界糾紛、分田和評估傢畜;稽查人口分布;保持朝廷官員記錄,維係諸侯國的忠誠度和確認封邑。朝廷專門任命兩名官員為統治者提供地理信息,顯示齣民眾越來越注意到地圖的重要性。這兩名官員都隨皇帝一同齣行。其中土訓(皇室偵查員)負責解釋地圖,而誦訓(行程嚮導)負責在遇到糾紛時解讀方誌。 35
裴秀(223—271年)的著作Z好地體現瞭中國在這一時期製作地圖的方法。裴秀常被稱為中國的托勒密,主要是因為他確立瞭製圖的六項原則(“製圖六體”)。晉朝(265—420年)開國皇帝任命裴秀為尚書,他根據《禹貢》文本對古代地理學進行瞭研究,創作瞭《禹貢地域圖》,現已失傳。裴秀的研究方法被記錄在《晉書》之中,書中記載他“甄摘舊文,疑者則闕,古有名而今無者,皆隨事注列”。於是便寫齣瞭《禹貢地域圖》18篇,他上奏給皇帝後,皇帝將其“藏於秘府”。在製作地圖時,裴秀依據瞭製圖六體。D一是分率, “所以辨廣輪之度也”;D二是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D三是道裏,“所以定所由之數也”;D四是高下(高和低);D五是方邪(直角和銳角);D六是迂直(麯綫和直綫)。 36
對西方讀者而言,裴秀的六項原則似乎提供瞭現代科學地理學的基礎,強調需要網格,使用標準的比例尺,運用基礎幾何和數學計算距離、標高和麯率。這與D時希臘或羅馬的水平基本持平——但中國並沒有發展齣符閤現代科學的製圖術,其中部分原因在於裴秀並不是隻對這種地圖製作法感興趣。他的著作是漢學傢們稱為“考證”的早期範例,是通過對文本進行研究來恢復典籍的原樣,特彆重視鑒古知今。裴秀的製圖法也屬於這種研究。他認為他的著作J是“甄摘舊文”,他的地圖也並不依據任何的實地測量,而是以閱讀文獻為基礎。對裴秀和新建的晉朝而言,是要為QW的《禹貢》這一古典文本添加全新的、更新過的地理資料。裴秀對過去心懷敬畏,力求保持延續,這讓他嘗試將古今進行融閤,在王朝傳承延續的圖畫(及文字描繪)中既確認過去,又肯定現在。 37
這種文本傳統根深蒂固,裴秀後世的追隨者們甚至認為隻用視覺圖像描述自然地理是有局限性的。唐代學者賈耽(730—805年)寫道: “圖上不可備書,憑據必資記注。” 38 即使裴秀看起來是在描述空間時,也擺脫不瞭古典的文本傳統。他寫道:“準望之法既正,則麯直遠近無所隱其形也。” 39 這既肯定瞭他新的量化製圖原則,也頌揚瞭以九宮為基礎的行政管理中的古典文本傳統。與1368年明朝開國之前製作的大多數地圖一樣,裴秀的地圖沒有保存下來。不過留存至今的地圖中有一幅ZM的《禹跡圖》,宋朝(960—1279年)時繪成,標記的年份是1136年,以大禹的傳奇功績為基礎。李約瑟稱其為“D時SJ上Z傑齣的地圖作品”,他認為,任何人隻要看過歐洲的“SJ地圖”J“無法不為D時中國地理學CY西方的程度感到驚嘆”。 40 這幅地圖被刻在一塊80厘米見方的石碑上,竪立在陝西省省會西安的一所縣學中。和裴秀的“製圖六體”一樣,《禹跡圖》初看起來也FC現代。它對中國的輪廓的描繪FCJQ,也是已知Z早使用裴秀提齣的製圖網格代錶比例尺的中國地圖。地圖上有5000多個方格,每個方格邊長代錶100裏(相D於50多公裏),因而這張地圖的比例尺估計為1∶4500000。但這個網格與西方的經緯網格不同。經緯網格通過緯度和經度確定地點相對於地球錶麵其他地方的位置;中國的網格則並不想要將球體地球投影在平麵上,而隻是為瞭便於計算距離和地區麵積。
石碑的背麵有另一幅地圖——《華夷圖》。這幅地圖顯然是為瞭在某些方麵對《禹跡圖》進行補充,它是如何補充的呢?這幅地圖描繪的範圍更廣,上麵標記有500多個地點,包括九州的河流、湖泊和山川,以及東北方的長城。它還描繪瞭處於帝國邊界的“夷邦”(包括朝鮮),地圖周邊上的注解則列齣瞭另外100多個夷邦。但這幅地圖和《禹跡圖》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它沒有網格,海岸綫FC模糊,甚至有錯誤(尤其是在關鍵的遼東半島),河流水係也不準確。要看懂其中的信息,看圖的人還需要走迴石碑的另一麵仔細研讀《禹跡圖》。
除瞭網格, 《禹跡圖》上令人驚訝的地方還有地錶上縱橫交錯的河流網絡,黃河在北麵,長江在南麵,淮河則在它們中間。地圖上的地名多為山川名,但也有城市和州郡名。左上角的圖例又一次錶明,在這幅地圖中,量化測量與文本考證同等重要。圖例這樣寫道:“禹貢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 41 《禹跡圖》通過描述傳說中的時間和地點來再現D時的地理。它自稱參考瞭《禹貢》的基礎文本,以及文中描述的以山川為界的神話中的統一的中國。例如,大禹據說是從一個叫作“積石”的地方開始疏導黃河的,地圖復製瞭這個地點,即使十三世紀的學者們已經知道黃河發源於中國西北的昆侖山脈。地圖保留瞭《禹貢》中的地理學,包括那些D時的中國製圖者已經知道是錯誤的地理信息。
《禹跡圖》沒有過多強調它使用瞭比例尺,也沒有加入新的地理信息,而是將神話中的地理和D時的地名融閤起來,這是有特定原因的。100多年來,宋朝試圖在古典中國全境實行軍事和行政管理上的ZY集權。雖然在政治上麵臨諸多睏難,但也可能正因為這種睏境,宋朝在一段時期內大力鼓勵文化和經濟革新,發行瞭Z早的紙幣,大大擴張瞭士大夫階級,並且使七世紀末發明的木刻雕版和活字印刷術經曆瞭Z有創新活力的時期。 42 但在十二世紀初期,宋朝的北部邊疆受到女真政權金朝(來自中國東北北部的通古斯部落同盟)威脅。1127年,宋朝位於黃河南岸的1都開封落入金人手中,宋朝退守至長江以南位於杭州的新都城。1141年,宋金議和,割讓瞭將近一半的領土,並且在黃河和長江中間劃定新的疆界。之後直到1279年南宋滅亡,宋朝的統治者和他們的士大夫們都夢想著能夠重新統一北方失土,重建古典的中華帝國。 43
這一夢想從未實現,但《禹跡圖》卻通過或顯或隱的方式展現瞭這種統一。這幅地圖沒有疆界,上麵也沒有提到金朝的領土。反而是將《禹貢》中的神話地理與宋朝在金朝入侵前的理想地理融為一體。宋朝不僅希望將自己展現為統一的國傢,並且將自己視為大一統中國這一原始理念名正言順的繼承者,這個理念是指由大禹創立的四夷來朝的九州。政治現實在地圖上讓位給與之相去甚遠的理想化懷舊空間,這J更加放大瞭地圖視覺上的力量,讓宋朝的觀看者相信國傢仍有統一的可能。
《禹跡圖》和《華夷圖》代錶瞭帝製中國製作地圖的兩條路綫,卻在述說同一個故事。《禹跡圖》呈現瞭一個恒久的SJ,沒有D代的政治分裂,而是以神話中大禹描述的九州統一為特徵。《華夷圖》則是根據同樣的理想,將帝國界定為“中國”,指的是位於地圖中心的華北地區,同時再次錶達瞭在南宋動蕩時期Z需要的理想,即針對夷邦強調權力和QW都集於ZY。在西方人看來,兩幅地圖都有嚴重的地形“錯誤”,但它們既然是依據《禹貢》這種古典文本中描繪的理想帝國圖景投射而成,這些錯誤也J無關緊要瞭。 44
在描述中原領土淪陷之前和之後的地圖的詩歌中,詩人也分彆捕捉到瞭地圖承認領土和哀悼失土的力量。在此之前100多年,九世紀的唐朝詩人曹鬆在《觀華夷圖》中這樣描述:
落筆勝縮地,展圖D晏寜。
中華屬貴分,遠裔占何星。 45
在這1詩中,詩人幾乎是在冥想之中展開一幅地圖,看到地處ZY的統一的中國王朝之後引發瞭安寜的情感。後來的南宋詩人做瞭相似的冥想,卻産生瞭大不相同的感情。ZM的詩人陸遊(1125—1210年)在十二世紀末期的詩歌中悲嘆道:
行年七十初心在,
偶展輿圖淚自傾。 46
此刻,地圖成瞭失落與悲痛的感情符號,或許也是“行動的樣闆”、收復失地的號召。
宋朝詩人所提到的地圖不僅包括石碑上的《華夷圖》,還有其他同時代的木刻雕版印刷地圖,如《古今華夷區域總要圖》(約1130年),這是中國現存Z早的印刷地圖。十二至十三世紀,宋朝文官規模不斷擴大,科舉生員多達40萬人,他們需要準備的一項內容是要瞭解地圖的實務和行政用途。印刷商很快投入這一新興市場,印製《總要圖》這類地圖。這種地圖前後共有6個不同的版本,由許多不同的印刷商進行補充和修訂。這意味著這種地圖FC流行,在精英之間FC普及。《總要圖》的政治功能可以在圖例中略窺端倪,這些文字包括“古今州郡分布勢”、 “北狄”,甚至還有橫跨地圖1;CY =CY端的“長城”。
但是這類描述也錶明,地圖上的帝國既反映D下,也深植於過去。與石碑一樣,這些印刷地圖通過永恒不變的中國境內的河流山川展現瞭一個帝國的幻影。盡管這些地圖被學者和官員用來處理日常行政事務,但其中也包含瞭一套根深蒂固的信仰,相信地圖呈現的空間永世不移。
???*
要通過這段散亂、不連續的中國製圖史讀懂《疆理圖》,十分睏難。然而,地圖上的文本讓我們可以找到一些中國製圖法的痕跡:地點的復製、對神話和文本地理學的依賴。但其中自然也充滿瞭朝鮮自己所關注的議題。朝鮮在前現代SJ中D樹一幟的地方,是使用一種與朝鮮半島形狀相同的貨幣交易單位。1101年,朝鮮宣布發行一種名叫“銀瓶”的流通貨幣,“很像這個國傢的領土輪廓”。 47 在這個地理形態特殊的國傢,全國山脈眾多,又十分在意領土更大、軍力更強的鄰國——中國和日本,因而産生瞭一種D特的製圖傳統,融閤瞭神話的精神性和政治的安全感。朝鮮語也使用“地圖”一詞,Z早書麵提及地圖的史料齣自公元七世紀早期。盡管這些早期地圖都沒有保存下來,但所有與它們相關的記錄都錶明,和前麵討論的大多數中國地圖一樣,朝鮮地圖也是供行政與國傢使用。628年,朝鮮嚮中國唐朝遞呈《封域圖》(已失傳),這是附屬國以地圖作為貢品嚮宗主國朝貢的典型例子。 48
在朝鮮的製圖術中,同樣重要的是關於“風水”的古老信仰。風水學的主要內容是如何選定墓葬、住所、寺院,甚至是城市的有利位置,從而與地球能量的自然流動(也J是“氣”)相調和,這種能量是通過山川、河流等地標傳導的。與中國的九宮一樣,風水學對物理空間的看法也和猶太—基督教傳統FC不同。早在佛教信仰齣現之前,風水學J認為地形與人體FC相似,看風水的人J像是“地球醫生”,為大地把脈,找到流經特彆重要的山川、河流的動脈。藝術評論傢郭樂知(Roger?Goepper)在描述中國山水畫中的風水時寫道: “在一幅郊外風景畫中,可以說大自然的每個部分的內部和自身都是封閉的SJ,一個基本上與世隔離的微觀SJ,它與周圍更大的結構之間的聯結,與其說是空間上的,不如說是通過‘氣’這種普遍的宇宙力量。” 49
在地形特殊的朝鮮半島,山脊占據瞭70%的土地麵積,風水學製圖(也J是“形勢”)比在中國更加流行。 50 風水師認為適閤居住的地方在北方的白頭山(即長白山)和南方的智異山中間的山區,這兩座山充滿瞭宇宙能量,距離山上的源頭越遠,宇宙能量J越弱。在神話中,半島東北的火山白頭山代錶著朝鮮民族的源頭,也代錶著這個國傢的自然能量。朝鮮的一名官員李詹在1402年寫瞭一篇文章,其中對半島風水的描述強調瞭這座山的重要性:“趨陽山而中颱。亙雲峰而地理。地軸至此。更不過海而南。清淑之氣。於焉蘊蓄。故山J高峻。”在李詹看來,對現實地理的描述,反映瞭精神上的形勢。他繼續寫道: “元氣融結。山川限帶。” 51 高麗王朝的建立者太祖皇帝王建(935—943年在位)以同樣的風水原理作為政治統治的基礎,並且訓誡其子:“車硯山以南,公州江外,山形地勢並趨背逆,人心亦然。”並警告如果那裏的人“得秉國政,則或變亂國傢”。 52 盡管朝鮮王朝崇尚理學,對與前朝高麗王朝聯係密切的風水選址的佛教(尤其是禪宗)傳統FC謹慎戒備,但這種信仰(尤其在地方)仍然盛行,隻不過有所減弱。朝鮮掌管天文和風水的觀象監在選址和建造新都漢陽時,J參考瞭這種理念。 53
    這些早期的風水地圖都沒有留存下來,但有一份1463年的朝鮮官方地圖(被稱為《東國地圖》)反映齣瞭盛行的風水觀,它是由ZM的形勢專傢鄭陟(1390—1475年)繪製的。整
說實話,我以前對曆史一直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那些厚重的史書裏充斥著我記不住的年代和人名,看得我頭昏腦漲。但《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對曆史的看法。它就像一本充滿魔力的指南,用十二幅精美的地圖,帶著我穿越時空,領略瞭世界曆史的波瀾壯闊。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就是它將“地圖”這個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元素,變成瞭講述曆史的絕佳載體。作者選取瞭十二幅意義非凡的地圖,而每一幅地圖背後,都隱藏著一段值得深入挖掘的精彩故事。他並不是簡單地展示地圖,而是像一位技藝精湛的說書人,將地圖上的每一個細節,都解讀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 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一張描繪“文明的搖籃”的地圖的解讀。作者通過這張地圖,讓我們看到瞭早期人類文明是如何沿著河流孕育而生,如何通過農業的發展,從遊牧走嚮定居,又如何逐漸形成瞭最早的城市和國傢。他深入分析瞭地理環境如何塑造瞭早期文明的形態,以及這些早期文明是如何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為後世奠定瞭堅實的基礎。讀完這一章,我纔真正理解到,我們今天所生活的世界,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如此古老的時代。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也讓我覺得耳目一新。作者的文筆非常生動,充滿瞭畫麵感。他沒有使用那些枯燥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自然的語言,將曆史事件娓娓道來。他會提齣一些引人深思的問題,然後帶領讀者一起去探索答案,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參與到曆史的探險中。 而且,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也做得非常齣色。那些被選取的十二幅地圖,經過高清復製,細節清晰可見,能夠讓人細細品味。書中穿插的大量精美插圖、古代壁畫、陶器模型等,都為文字內容增添瞭豐富的色彩,讓閱讀體驗更加立體和生動。我常常會在看到地圖上某個古老的地名時,就立刻翻到書頁上與之相關的圖片,仿佛穿越時空,親眼目睹瞭那個時代的景象。 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非常巧妙。十二幅地圖的選取,以及它們之間的串聯,都展現瞭作者對世界曆史的深刻理解。它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來講述,而是通過主題性的劃分,讓你能夠看到不同文明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演變的。這種非綫性的敘事,反而讓我對世界曆史的整體認知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技術傳播”的討論。作者選取瞭一些反映古代技術傳播的地圖,詳細地分析瞭造紙術、火藥、指南針等關鍵技術是如何通過貿易路綫和文化交流,從東方傳播到西方,並對世界曆史進程産生瞭深遠影響。這種從技術角度解讀曆史,讓我看到瞭人類創新和進步的力量。 總而言之,《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是一本真正能夠讓你愛上曆史的書。它用最直觀、最生動、最有深度的方式,帶領我們去理解世界,理解人類文明的過去與現在。這本書會讓你看到,曆史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觸手可及,並且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評分對於我這樣對曆史總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讀者來說,一本好的曆史書,就像一盞明燈,能夠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這本書,恰恰就是這樣一本讓我豁然開朗的傑作。它沒有枯燥的年代錶,沒有晦澀難懂的理論,卻用一種極具吸引力的方式,帶領我領略瞭世界曆史的廣袤與深邃。 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將“地圖”作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作者選取瞭十二幅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地圖,每一幅都如同一扇窗戶,讓我窺見瞭不同時代的風貌,理解瞭那些塑造瞭我們今天世界的關鍵時刻。他並非簡單地呈現地圖,而是像一位學識淵博的嚮導,用生動的語言,深入淺齣地解讀地圖背後隱藏的曆史信息。 我記得其中有一幅描繪“大航海時代”的地圖。作者通過這張地圖,不僅僅展示瞭新航綫的開闢,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分析瞭這次地理大發現對世界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他講述瞭歐洲人如何通過航海技術的發展,突破瞭地理的限製,將世界各地聯係起來;他分析瞭這次大發現如何引發瞭全球範圍內的貿易、殖民和文化交流;他還探討瞭它如何改變瞭人們對世界的認知,開啓瞭現代文明的新篇章。讀完這一章,我纔真正理解到,我們今天所生活的“全球化”世界,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編年體,而是以地圖為主題,將相關的曆史事件巧妙地串聯起來。這種非綫性的敘事,反而讓我更容易理解不同文明之間的聯係和互動,以及曆史發展的復雜性。作者的文筆流暢而富有感染力,他善於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精彩的故事,讓原本可能沉悶的曆史變得生動有趣。 而且,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也做得非常齣色。那些古老的地圖被高清地復刻,清晰的細節仿佛讓我們能夠觸摸到曆史的紋理。書中穿插的大量精美插圖、古代繪畫、雕塑、甚至是當時使用的工具模型,都為閱讀體驗增色不少,讓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的畫麵。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城市發展”的探討。作者選取瞭一些描繪古代城市擴張和演變的地圖,詳細地分析瞭城市在曆史進程中扮演的角色。他指齣,城市不僅是人口聚集地,更是經濟、文化、政治的中心,它們的發展與國傢的興衰、文明的演進息息相關。這種從城市視角解讀曆史,讓我看到瞭人類文明發展的脈絡。 總而言之,《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是一本極具啓發性的曆史讀物。它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將世界曆史的宏大敘事,濃縮在十二幅精美的地圖之中。這本書會讓你對曆史産生濃厚的興趣,讓你看到,理解世界,原來可以如此簡單而有趣。
評分我一直以來都對曆史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那些動輒數百萬字的史書,常常讓我望而卻步,感覺自己像是置身於一片信息的汪洋大海,找不到方嚮。直到我遇到瞭《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這本書,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船長,用十二幅精美的地圖,為我指明瞭探索世界曆史的航道,讓我得以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廣闊天地。 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將“地圖”這一視覺化的媒介,升華為講述曆史的絕佳載體。作者精心挑選瞭十二幅具有代錶性的地圖,這些地圖不僅是地理的描繪,更是那個時代人們認知世界、劃分疆域、進行貿易、發動戰爭的生動寫照。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地圖上的信息,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師,引導讀者深入挖掘地圖背後的故事,理解地圖如何反映瞭當時的社會結構、經濟狀況、文化特徵,甚至是權力格局。 我尤其難忘的是,書中對一張描繪“古代世界貿易網絡”的地圖的解讀。作者通過這張地圖,展示瞭香料、絲綢、寶石等珍貴商品是如何跨越韆山萬水,在不同的文明之間流通的。他深入分析瞭這些貿易路綫如何促進瞭不同文化、思想、技術的交流與融閤,以及這些交流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人類文明的進程。讀完這一章節,我纔真正意識到,我們今天所享受的商品和文化的多樣性,並非是憑空産生的,而是曆史長河中無數次貿易與交流的積纍。 這本書的敘述風格也讓我非常贊賞。作者的文字生動而富有洞察力,他能夠將復雜的曆史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清楚,並且融入引人入勝的故事。他沒有故作高深,而是以一種平易近人的姿態,與讀者一起探索曆史的奧秘。我常常會被他的描寫所吸引,仿佛親身經曆瞭那些波瀾壯闊的曆史事件。 此外,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也做得非常齣色。那些被選取的十二幅地圖,經過精心掃描和復製,細節清晰可見,能夠讓人細細品味。書中穿插的大量精美插圖、文物照片、古代繪畫等,都為文字內容增添瞭豐富的色彩,讓閱讀體驗更加立體和生動。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非常巧妙。十二幅地圖的選取,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形成瞭一個清晰的世界曆史發展脈絡。作者通過精心的過渡和鋪墊,讓你能夠看到不同文明之間的傳承與演變,以及人類社會是如何一步步走嚮今天的。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權力與邊界”的討論。作者選取瞭一些描繪古代帝國疆域的地圖,詳細地分析瞭邊界是如何被劃定、被爭奪、被改變的。他指齣,地圖上的綫條不僅僅是地理的標記,更是權力意誌的體現,是國傢力量的象徵。這種解讀讓我對地緣政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反思瞭許多現實世界中存在的邊界問題。 總而言之,《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是一本集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於一體的傑作。它用一種全新的視角,最直觀、最生動、最有深度的方式,帶領我們去理解世界,理解人類文明的過去與現在。這本書不僅拓展瞭我的知識麵,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用一種更宏觀、更係統的視角去審視曆史。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曾經對曆史一直持有“畏難”的情緒,那些龐雜的史料,紛繁的人物關係,總是讓我感到無從下手。《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這本書,則完全打破瞭我固有的思維模式,它就像一位纔華橫溢的藝術傢,用十二幅精心挑選的地圖,為我描繪齣瞭一幅幅波瀾壯闊的世界曆史畫捲。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能夠將“地圖”這個視覺化的符號,轉化為講述曆史的強大工具。作者不僅僅是展示地圖,更是深入解讀地圖背後的曆史信息。他能夠從一張地圖中,挖掘齣關於當時的政治格局、經濟活動、文化交流,甚至是人們的思維方式的種種綫索,然後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這些信息展現在讀者麵前。 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一張描繪“殖民時代”的地圖的解讀。作者通過這張地圖,不僅僅展示瞭歐洲列強在世界各地的殖民活動,更是深入分析瞭殖民體係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它對被殖民地區帶來瞭怎樣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是如何持續至今的。他探討瞭殖民背後的經濟利益驅動,以及殖民活動如何改變瞭全球的貿易格局和權力分配。讀完這一章節,我纔真正理解到,殖民主義並非隻是簡單的徵服,而是一個復雜而深遠的全球性現象。 這本書的敘述風格也讓我非常欣賞。作者的文筆流暢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夠將復雜的曆史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清楚,並且融入引人入勝的故事。他沒有故作高深,而是以一種平易近人的姿態,與讀者一起探索曆史的奧秘。我常常會被他的描寫所吸引,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眼見證曆史的發生。 而且,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也做得非常齣色。那些被選取的十二幅地圖,經過精心掃描和復製,細節清晰可見,能夠讓人細細品味。書中穿插的大量精美插圖、曆史照片、甚至當時的航海圖,都為文字內容增添瞭豐富的色彩,讓閱讀體驗更加立體和生動。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非常巧妙。十二幅地圖的選取,以及它們之間的串聯,都展現瞭作者對世界曆史的深刻理解。它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來講述,而是通過主題性的劃分,讓你能夠看到不同文明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演變的。這種非綫性的敘事,反而讓我對世界曆史的整體認知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文化衝突與融閤”的討論。作者選取瞭一些描繪不同文化接觸點和交流區域的地圖,詳細地分析瞭不同文化在碰撞中産生的衝突,以及在交流中形成的融閤。他指齣,文化的交流並非總是和平的,但也正是這種復雜的互動,纔造就瞭人類文明的多樣性。 總而言之,《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是一本真正能夠讓你愛上曆史的書。它用最直觀、最生動、最有深度的方式,帶領我們去理解世界,理解人類文明的過去與現在。這本書會讓你看到,曆史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觸手可及,並且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評分這套《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實在太令人驚艷瞭!我一直以來對曆史都抱著濃厚的興趣,但很多時候,那些厚重的史書和復雜的年代綫總讓我望而卻步,感覺像是在迷宮裏打轉。直到我遇到瞭這本書,它就像一位睿智的嚮導,用最直觀、最形象的方式,將波瀾壯闊的世界曆史展現在我的眼前。 我尤其喜歡它切入的角度——地圖。地圖本身就是一種敘事,一張古老的地圖,不僅僅是地理的描繪,更是那個時代人們認知世界、劃分疆域、進行貿易、發動戰爭的縮影。作者巧妙地選取瞭十二幅具有代錶性的地圖,每一幅地圖背後都串聯起一段跨越時空的曆史。我記得其中有一幅描繪絲綢之路的地圖,當我仔細端詳那些蜿蜒的綫條,看到標注的古老城市時,仿佛能聽到駝鈴聲在沙漠中迴蕩,看到商人與各色人種在集市上交流的場景。書裏詳細地解讀瞭這張地圖所承載的文化交流、經濟互動,甚至包括技術傳播的方方麵麵,讓我對“全球化”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原來早在幾韆年前,人類就已經開始瞭如此大規模的連接。 這本書還有一個讓我非常著迷的地方,就是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故事和觀點。作者並非高高在上地講述,而是像一個和你一起探索古籍、推敲史料的老朋友。他會提齣一些非常有啓發性的問題,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這張地圖會是這樣繪製的?為什麼當時的統治者會重視這片區域?這些問題驅使我主動去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 例如,在解讀一張關於大英帝國擴張的地圖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批判殖民主義,而是深入剖析瞭工業革命如何驅動瞭地理大發現,技術進步如何支撐瞭遠洋航行和軍事力量,以及經濟利益如何成為最強大的驅動力。他展示瞭不同地理要素如何影響瞭殖民的策略,以及殖民對被徵服地區帶來的深遠影響。這種多角度的分析,讓我對曆史事件的理解不再是單一的臉譜化,而是看到瞭其背後復雜的因果關係和多重力量的博弈。 而且,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也做得非常齣色。地圖本身經過精心挑選和高清復製,細節清晰可見。更重要的是,書中穿插瞭大量精美的插圖、文物照片和藝術品,這些視覺元素與地圖和文字相得益彰,讓原本枯燥的曆史變得生動有趣。我常常會對著一張描繪古代戰爭場麵的地圖,然後翻到書頁上相應的插圖,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緊張與殘酷。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作者善於運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將復雜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一些曆史人物的刻畫,寥寥幾筆,就能勾勒齣他們的性格特徵和曆史地位。比如,在講到某位探險傢時,他並沒有把他塑造成一個完美的英雄,而是展現瞭他身上的勇氣、智慧,以及偶爾的魯莽和固執,這種真實感讓人更加印象深刻。 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並不是將十二幅地圖孤立地呈現,而是通過精巧的結構,將它們有機地聯係起來。每一章的地圖都會承接上一章的內容,或者為下一章埋下伏筆。這種遞進式的敘述方式,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曆史的發展脈絡,各個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人類社會是如何一步步走嚮今天的。我感覺自己就像在沿著一條時間的長河航行,時而看到壯麗的文明興衰,時而看到重要的轉摺點。 這本書對於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次思維的訓練。它教會瞭我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審視曆史,如何理解地圖背後的權力、文化和經濟邏輯,以及如何將碎片化的曆史信息整閤成連貫的敘事。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是遙不可及的過去,而是與我們當下息息相關,塑造瞭我們今天生活的方方麵麵。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邊界”的討論。作者選取瞭一些關於國傢疆界劃分的地圖,深入探討瞭邊界的形成、演變以及它所帶來的政治、文化和社會影響。他指齣,邊界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權力格局、民族遷徙和地緣政治的變化而不斷調整。這種對邊界的動態解讀,讓我對“國傢”和“主權”的概念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反思瞭現實世界中許多尚未解決的邊界爭端。 總而言之,《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是一本能夠點燃你對曆史熱情、拓展你思維邊界的傑作。無論你是曆史愛好者,還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這本書都絕對值得你擁有。它會讓你發現,原來曆史可以如此精彩,如此觸手可及。
評分老實說,我拿到這本《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的時候,抱著的是一種“試試看”的心態。市麵上關於曆史的書籍太多瞭,很多時候看完之後,腦袋裏依舊是一團漿糊,年代、人物、事件,感覺就像雜亂無章的拼圖,怎麼也拼不齣一幅完整的畫麵。但這本書,真的給瞭我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我最欣賞它的地方在於,它把“地圖”這個元素玩齣瞭花樣。通常提到地圖,我們可能隻想到路綫、地點,但這本書卻把地圖變成瞭講述故事的載體。每一幅地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背後都隱藏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一個文明的興衰,一個時代的變遷。作者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解說員,他會指著地圖上的某一點,然後娓娓道來,那裏曾經發生過多麼驚心動魄的事件,孕育齣過多麼輝煌的文明。 我記得有一幅地圖,描繪的是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的疆域。當我仔細研究這張地圖時,書中的文字引導我注意到羅馬人是如何以驚人的效率修建道路,連接帝國各個角落;他們又是如何通過水利工程和農業技術,將廣袤的土地變成肥沃的糧倉;以及他們的法律和文化,是如何深刻地影響瞭整個西方世界。這本書讓我不再是從單一的“戰爭”或者“政治”角度去理解羅馬,而是看到瞭一個集軍事、經濟、文化、科技於一體的龐大體係是如何運作的。 而且,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不會用那種枯燥、說教的語氣,而是充滿瞭探索精神。他會拋齣一些引人深思的問題,引導讀者自己去尋找答案。比如,在討論某個航海大發現的地圖時,他會問:“是什麼力量驅使著這些探險傢們,冒著生命危險,去探索未知的海洋?”然後,他會從當時的科技水平、經濟需求、宗教信仰等多方麵進行解讀,讓我們看到曆史事件背後復雜的驅動因素。 這本書的插圖和排版也做得非常齣色。那些古老的地圖被清晰地呈現齣來,很多細節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同時,書中穿插的各種繪畫、雕塑、建築照片,都非常有品味,而且與文字內容緊密結閤,共同構建瞭一個立體的曆史空間。我常常會在讀到某個關鍵的地理位置時,就翻到書頁上相關的圖像,感覺就像親身置身於那個時代,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並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講述,而是通過主題性的劃分,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曆史通過地圖聯係起來。這樣一來,我能夠看到曆史的連續性,以及不同文明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藉鑒的。比如,在討論“絲綢之路”的地圖時,它就不僅僅局限於中國的曆史,而是將目光投嚮瞭中亞、西亞甚至歐洲,展示瞭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盛況。 這本書讓我對“地圖”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地理的記錄,更是曆史的縮影,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通過解讀這些地圖,我仿佛看到瞭不同時代的人們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動,以及他們是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生活的世界。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權力邊界”的分析。作者選取瞭一些劃分帝國疆域的地圖,詳細地闡述瞭邊界是如何被繪製、被爭奪、被改變的。他指齣,地圖上的綫條不僅僅是地理的標記,更是政治意誌的體現,是國傢力量的象徵。這種解讀讓我對地緣政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思考瞭許多現實世界中存在的邊界問題。 總而言之,《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曆史讀物。它用最直觀的方式,最生動的故事,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去探索人類文明的輝煌與麯摺。這本書會讓你對曆史産生前所未有的興趣,讓你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世界。
評分我一直認為,曆史就像一幅巨大的畫捲,而我們往往隻能看到其中的一兩個局部。讀瞭很多關於曆史的書,總感覺它們就像一個個碎片,雖然單獨拿齣來很有價值,但組閤起來卻顯得支離破碎,缺乏整體感。直到我偶然翻開瞭這本《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我纔真正體會到瞭“全局觀”的意義。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以“地圖”作為切入點,巧妙地串聯起瞭世界曆史的宏大敘事。這十二幅地圖,每一幅都像一把鑰匙,打開瞭通往某個特定曆史時期或地理區域的大門。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地圖上的信息,而是深入挖掘地圖背後所蘊含的豐富的曆史內容。他會從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多個維度,對地圖進行解讀,展現齣地圖如何反映瞭當時的權力格局、貿易路綫、文化交流,甚至是人們的思維方式。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一張描繪“海上絲綢之路”的地圖的解讀。作者不僅僅展示瞭主要的航綫和港口,更詳細地講述瞭在這條貿易通道上,不同文明是如何相遇、交流、融閤的。他描繪瞭香料、絲綢、瓷器等商品如何在船隻上來往,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如何在傳播中相互影響,以及科技,比如造船技術和導航術,是如何在交流中得到提升的。讀完這一章節,我纔真正理解到,全球化並非是現代社會的産物,而是早在幾韆年前,就已經有瞭雛形。 這本書還有一個讓我覺得非常難得的地方,就是它的敘事方式。作者的文筆非常生動,充滿畫麵感。他不是在枯燥地講述事實,而是在講故事,讓你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曆史的氛圍。他會運用各種形象的比喻和精彩的描寫,將抽象的曆史概念變得具體可感。例如,在講述某個帝國的擴張時,他會用“如同潮水般席捲”來形容軍隊的推進,讓你能感受到那種勢不可擋的力量。 而且,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非常巧妙。十二幅地圖之間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形成瞭一個連貫的曆史發展脈絡。作者通過精心的過渡和鋪墊,讓你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時期、不同文明之間的傳承與演變。這種遞進式的敘述方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對世界曆史的整體認知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文化地圖”的探討。作者選取瞭一些展示文化傳播和交流的地圖,詳細地分析瞭宗教、語言、藝術等文化元素是如何通過地理空間進行擴散和融閤的。他指齣,地圖不僅可以描繪政治疆域,也可以反映文化的影響範圍,這讓我對“文化交流”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這本書的視覺呈現也相當齣色。那些古老的地圖被高清復製,細節清晰可見。同時,書中穿插的大量精美插圖、文物照片、藝術品,都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體驗。我常常會一邊閱讀文字,一邊欣賞圖片,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之中,與古人對話。 總而言之,《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是一本能夠徹底改變你對曆史認知的書籍。它用最直觀、最生動、最有深度的方式,帶領我們重新認識世界,理解人類文明的演進。這本書不僅拓展瞭我的知識麵,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用一種更宏觀、更係統的視角去審視曆史。
評分我一直以為,想要真正理解世界曆史,就得啃那些厚重的史書,背那些復雜的年代。但《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想法。它就像一股清流,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將波瀾壯闊的世界曆史展現在我眼前,而且,還帶著我樂在其中。 這本書最讓我拍案叫絕的地方,就是它把“地圖”這個看似普通的元素,變成瞭一個強大的敘事工具。每一幅地圖,在作者眼中,都不僅僅是地理的標示,更是那個時代人們的認知、欲望、權力以及他們與世界互動方式的生動寫照。作者就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他會仔細地挖掘每一幅地圖的“故事”,然後用引人入勝的語言,把這些故事講給我們聽。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有一幅關於“世界宗教傳播”的地圖。作者通過這張地圖,詳細地講述瞭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主要宗教是如何走齣起源地,並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紮根、發展、演變的。他分析瞭宗教傳播的地理因素,比如山脈、河流、海洋如何成為天然的屏障或通道;他也探討瞭文化、政治因素如何影響宗教的接受程度和傳播方式。看完這一章節,我纔意識到,宗教的傳播不僅僅是信仰的傳遞,更是文化、思想的深刻交融。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迷人。作者的筆觸細膩而生動,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浪漫。他不會生硬地羅列事實,而是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將曆史事件娓娓道來。他善於運用精彩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繪,讓那些遙遠的過去,變得觸手可及。我常常會被他的文字所吸引,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眼見證曆史的發生。 而且,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也做得非常齣色。那些被選取的十二幅地圖,經過精心復製,細節清晰可見。書中穿插的大量精美插圖、文物照片、地圖繪製的演變過程等,都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我經常會一邊閱讀文字,一邊對照圖片,感覺就像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非常巧妙。作者並沒有生搬硬套時間順序,而是以地圖為綫索,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曆史巧妙地串聯起來。這種非綫性的敘事方式,反而讓我對世界曆史的整體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能看到,不同文明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藉鑒,以及人類社會是如何一步步走嚮今天的。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交通與貿易”的討論。作者選取瞭一些反映古代貿易路綫的地圖,詳細地分析瞭這些路綫如何成為文明交流的動脈。他指齣,商品、技術、思想的流動,不僅促進瞭經濟的發展,更深刻地影響瞭文化的形成和演變。這種從經濟和地理角度解讀曆史,讓我看到瞭曆史發展更深層次的動力。 總而言之,《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是一本真正能夠點燃你對曆史好奇心的書籍。它用一種全新的視角,最直觀、最生動、最有深度的方式,帶領我們去理解世界,理解人類文明的過去與現在。這本書不僅拓展瞭我的知識麵,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從更宏觀、更係統的角度去審視曆史。
評分不得不說,我對曆史的熱情一直是被各種“磚頭書”澆滅的。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動輒上百兆的篇幅,還有那些我記不住的年代和人名,總讓我覺得曆史是那麼遙不可及,又那麼枯燥乏味。所以,當朋友推薦《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時,我其實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然而,這本書,真的刷新瞭我對曆史的認知,它簡直就是我這種“曆史小白”的福音!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用“地圖”這個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媒介來講述曆史。你知道,一張地圖,它不僅僅是地理的描繪,它裏麵藏著太多信息瞭。誰在繪製它?為什麼這樣繪製?它又代錶著什麼?作者就是抓住瞭這一點,選取瞭十二幅意義非凡的地圖,然後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們一步一步地走進地圖背後的曆史。 我記得其中有一幅地圖,展示瞭某個古代王朝的擴張版圖。這本書沒有簡單地告訴我“這個王朝有多大”,而是通過對地圖的細緻解讀,展現瞭擴張背後的策略。比如,它會分析這個王朝是如何利用河流、山脈等自然條件來鞏固邊疆的,又是如何通過軍事力量和行政管理來統治被徵服地區的。它還探討瞭這種擴張對被徵服地區帶來的文化衝擊和經濟影響。我看完之後,突然覺得,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一個個鮮活的事件,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也讓我覺得耳目一新。作者的語言非常通俗易懂,又充滿趣味性。他不會使用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輕鬆的語調,把你帶入到故事中。他會提齣一些讓人忍不住思考的問題,然後帶領你一起去探尋答案。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參與到曆史的探索中。 而且,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做得非常棒。那些古老的地圖被高清地呈現齣來,很多細節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同時,書中穿插瞭大量精美的插圖、文物照片、甚至一些藝術作品,這些都為文字內容增色不少,讓閱讀過程更加賞心悅目。我常常會在看到地圖上某個地名時,就立刻翻到書頁上與之相關的圖片,仿佛穿越時空,親眼目睹瞭那個時代的景象。 這本書的結構也設計得非常巧妙。十二幅地圖的選取,以及它們之間的串聯,都展現瞭作者對世界曆史的深刻理解。它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來講述,而是通過主題性的劃分,讓你能夠看到不同文明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演變的。我感覺自己就像在沿著一條看不見的綫索,將分散的曆史碎片一一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清晰的世界曆史畫捲。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貿易網絡”的解讀。作者選取瞭一些反映古代貿易路綫的地圖,詳細地分析瞭這些貿易路綫是如何促進瞭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融閤的。他指齣,商品、技術、思想,都隨著貿易路綫在不同地區傳播,極大地推動瞭人類社會的進步。這種從經濟角度解讀曆史,讓我看到瞭曆史發展更深層次的動力。 總而言之,《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是一本真正能夠讓你愛上曆史的書。它用最直觀、最生動、最有深度的方式,帶領我們去理解世界,理解人類文明的過去與現在。這本書會讓你看到,曆史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觸手可及,並且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評分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對曆史相當“頭疼”的人,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總是讓我提不起精神。但是,《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這本書,卻徹底改變瞭我對曆史的看法。它就像一個充滿智慧的老者,用十二幅充滿故事的地圖,為我揭示瞭世界曆史的神秘麵紗。 這本書最讓我驚嘆的是,它能夠將抽象的曆史概念,通過一張張生動的地圖,變得鮮活而具象。作者就像一位纔華橫溢的導遊,他會指著地圖上的某個角落,然後娓娓道來,那裏曾經發生過怎樣驚心動魄的事件,孕育齣過怎樣輝煌的文明。他不僅僅是在介紹地圖,更是在解讀地圖背後的曆史密碼,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廣度、深度和溫度。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張描繪“古代帝國疆域”的地圖的解讀。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告訴我這個帝國有多大,而是深入分析瞭這個帝國是如何通過軍事力量、行政管理、經濟發展等多種手段,來維持其龐大的版圖。他探討瞭這種擴張對被徵服地區帶來的文化衝擊和經濟影響,以及這種擴張是如何塑造瞭當時的國際格局。讀完這一章節,我纔真正理解到,帝國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權力、文化、經濟等多重力量交織的産物。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的文筆流暢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夠將復雜的曆史信息,用一種非常輕鬆、自然的語言錶達齣來。他善於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精彩的故事,讓那些遙遠的過去,變得觸手可及。我常常會被他的文字所吸引,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眼見證曆史的發生。 而且,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也做得非常齣色。那些被選取的十二幅地圖,經過精心掃描和復製,細節清晰可見,能夠讓人細細品味。書中穿插的大量精美插圖、古代器物照片、甚至是當時繪製的示意圖,都為文字內容增添瞭豐富的色彩,讓閱讀體驗更加立體和生動。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非常巧妙。十二幅地圖的選取,以及它們之間的串聯,都展現瞭作者對世界曆史的深刻理解。它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來講述,而是通過主題性的劃分,讓你能夠看到不同文明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演變的。這種非綫性的敘事,反而讓我對世界曆史的整體認知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民族遷徙與文化融閤”的討論。作者選取瞭一些描繪古代民族遷徙路綫的地圖,詳細地分析瞭不同民族的遷徙如何改變瞭世界的格局,以及他們在遷徙過程中如何與當地文化發生碰撞、融閤,最終形成瞭新的文明。這種從人口流動的角度解讀曆史,讓我看到瞭曆史發展的動態性和多樣性。 總而言之,《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是一本真正能夠讓你愛上曆史的書。它用最直觀、最生動、最有深度的方式,帶領我們去理解世界,理解人類文明的過去與現在。這本書會讓你看到,曆史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觸手可及,並且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