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公案簿(第四輯)——吧城華人公館(吧國公堂)檔案叢書
:50.00元
作者:(荷)樂史 主編
齣版社:廈門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11-01
ISBN:9787561524763
字數:410000
頁碼:416
版次:1
裝幀:平裝
商品重量:
和(荷蘭)1844年10月11日,拜五
和(荷蘭)1844年10月25日,拜五
和(荷蘭)1844年10月30日,拜三。媽腰府中嘧喳嘮。值月公勃低甲必丹黃永綠官、雷珍蘭吳昭陽官
和(荷蘭)1844年11月11日,拜一。媽腰府中嘧喳嘮。值月公勃低黃甲燎光官、陳甲啓淮官。又,鄭甲若思官、吳甲昭陽官等俱不在議
和(荷蘭)1844年11月22日,拜五。媽腰府中嘧喳嘮。值月公勃低甲必丹黃燎光官、雷珍蘭陳啓淮官不到。高甲俊傑官不到
和(荷蘭)1844年11月29日,拜五。公館設嘧喳嘮。公勃低甲必丹黃燎光官、雷珍蘭陳啓淮官。高甲俊傑官、吳甲昭陽官俱不到。媽腰登廍,不在議
和(荷蘭)1844年12月13日,拜五。媽腰府中嘧喳嘮。值月公勃低鄭甲若斷、高甲俊傑官。陳甲啓淮官不到。甲必丹黃永綠官、黃燎光官俱不到
補和(荷蘭)1844年10月25日,拜五
……
這套《吧城華人公館(吧國公堂)檔案叢書》之一的《公案簿》的校注、齣版工作,公元2000年起列入中國廈門大學的校際交流中的閤作研究項目。本書是原始檔案記錄的年代分彆是1832年6月8日—1834年8月1日,1843年10月20日—1844年6月7日十年間的吧城華人公館(公堂)事務。本書正文原以毛筆楷書、行楷、行草、草書漢字書寫,雜以古今字、異體字、俗字、當時通行的簡體字,本次校注徑改為中國大陸現代規範的繁體字。檔案原文中,凡公元紀年皆使用蘇州碼,公元紀月、紀日皆使用漢字,本次校注皆以阿拉伯數字統一之。檔案原文中,錢款額、物品數額、人數等往往混用大、小寫漢字或蘇州碼,本交校注地於幾可能帶小數(即整數)或位數以上的貨幣、度量衡數據,一律改用阿拉伯數字錶示之;對於其中帶有多級計量單位的貨幣、度量衡數據,本次校注一律改用阿拉伯數字錶示之。
從書籍的裝幀和係列名來看,這套“檔案叢書”顯然是為深度研究者準備的。我所關注的重點在於“吧國公堂”這一特定名稱所代錶的地域性和曆史階段性。在不同的殖民地和不同時期,華人社團的職能和地位是截然不同的。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清晰地界定齣“吧城”所指的具體地理位置,並詳細說明“公堂”在當地行政體係中的模糊定位——它是在法律的灰色地帶運作,還是得到瞭當地政府的默許甚至半官方承認?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對比性的材料,說明公館與其他族裔社團(如果有的話)在處理公權職能上的異同,那將極大地豐富我對近代海外華人社會權力結構的理解。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份紮實、細緻,能被後續研究者反復引用的基礎資料集。
評分我最近對東南亞(或者泛指“吧城”)的區域研究非常著迷,但很多現有材料都集中在商業貿易或政治博弈上,真正深入到華人日常“治理”層麵的一手資料相對匱乏。因此,這本書的名字讓我感到眼前一亮,它指嚮瞭一個非常核心的社會結構單位——華人公館。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檔案,而是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展示齣公館的組織架構是如何隨著時間演變的。例如,早期的互助性質如何逐漸演變為更具官方色彩的調解機構?資金的來源和使用情況是怎樣的?這些檔案如何被保存和使用?如果能配有詳細的注釋和背景解釋,幫助我們理解那些特定時代的法律術語和習俗,那就太棒瞭。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兼具學術嚴謹性與可讀性的文本,能讓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到這份檔案的重量。
評分說實話,我對“公案”這個詞匯有著一種莫名的情結,它自帶一種懸疑和戲劇張力。我購買曆史檔案匯編,往往是抱著尋找“奇聞異事”的心態開始的,但最終被其中蘊含的時代縮影所吸引。我猜想,這份《公案簿》中一定記載瞭不少關於人口買賣、勞工閤同違約,甚至是涉及幫派衝突的敏感事件。我希望作者在整理這些材料時,能夠保持一種審慎的態度,既不誇大其戲劇性,也不迴避其中可能涉及的社會陰暗麵。對於這些早期華人社區內部的矛盾處理,我們今天很難用現代的眼光去完全評判,但瞭解當時的“規則”至關重要。這種對群體內部秩序維護機製的深入剖析,遠比外部強加的法律條文更能反映齣當時社群的真實生態。
評分這本《公案簿(第四輯)——吧城華人公館(吧國公堂)檔案叢書》的名字真是太吸引人瞭,一聽就讓人聯想到那些塵封的曆史往事和那些在異國他鄉披荊斬棘的先輩們的故事。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帶我穿越時空,深入瞭解特定曆史時期社區生活的書籍。那種帶著點兒“案捲氣”和“傢族秘辛”的調調,總是能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把鑰匙,打開一扇通往那個特定華人社區內部世界的門,讓我看到他們在異國他鄉是如何組織起來,如何維護自身權益,又是如何應對文化衝突和生存挑戰的。我期待著能從中找到那些鮮活的個體故事,而非僅僅是宏大的曆史敘事。那種細膩入微的檔案整理和解讀,往往比官方記載更能展現齣真實的人間煙火氣。如果能看到當年公館處理的那些瑣碎卻又關乎生死的事務,對我來說就是無價的寶藏。我希望作者的挖掘工作是深入且負責任的,能還原齣那個時代背景下,華人社群運作的復雜性和獨特性。
評分讀完手頭另一本關於早期移民法律地位的書,我對當時海外華人所處的艱難境地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因此,我特彆關注像“公館”這類民間自治組織的文獻記錄。我設想這本《公案簿》必定充滿瞭關於契約糾紛、財産繼承乃至人身安全保障的記錄。我尤其好奇的是,在缺乏母國強力支持的情況下,這些公館是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內部仲裁和法律框架的?這套“土法”的有效性如何?是更偏嚮於維護社群的團結,還是真的能做到公正無私地處理內部矛盾?對我來說,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史料的堆砌,更在於它能否揭示齣一種在特定環境下發展齣來的、具有高度適應性的華人社會治理模式。我希望翻開每一頁,都能感受到那種在夾縫中求生存、努力維持秩序與尊嚴的集體智慧。那種文字背後蘊含的掙紮與堅持,纔是最打動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