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舞蹈通史 古代文物圖錄捲
定價:190.00元
作者:劉恩伯
齣版社:上海音樂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80751718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203kg
編輯推薦
本套《中國舞蹈通史》以中國曆史年代及其政權的改朝換代為曆史脈絡,共分10捲。本史的撰寫基本沿用瞭《中國舞蹈史》(5捲本,1984)的寫作體例,這種沿用是刻意追求的——以保持其對中國古代舞蹈曆史研究方麵原創成果的麵貌,這樣能夠清晰地瞭解這一代舞蹈史學傢在中國舞蹈曆史研究的高度與貢獻,能夠準確地判斷後輩學者在中國舞蹈史料挖掘、應用以及學術觀點方麵或繼承,或藉鑒,或創新的程度。本書是“古代文物圖錄捲”由劉恩伯撰著。
內容提要
劉恩伯(1931-)河北唐山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1951—1954年先後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舞運班和文化部舞蹈教員訓練班。1954—1966年在北京舞蹈學校、中國舞蹈傢協會工作。1976年調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要從事民間舞蹈和古代舞蹈文物的學習研究。曾任國傢重點科研項目《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北京捲》責任副主編,藝術研究院重點科研項目《中國舞蹈詞典》主編。在中外書刊上發錶過《中國舞蹈藝術》、《漢族民間舞蹈》、《敦煌壁畫與舞蹈》等百篇論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捲》、《辭海》、《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等辭書中國民間舞蹈詞目的主要撰稿人。個人或與人閤作齣版的主要專著有《中國舞蹈藝術》、《漢族民間舞蹈介紹》、《敦煌舞姿》、《北京節令風俗和歌舞》、《中國古代舞蹈文物圖典》、等。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
目錄
作者介紹
劉恩伯(1931-)河北唐山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1951—1954年先後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舞運班和文化部舞蹈教員訓練班。1954—1966年在北京舞蹈學校、中國舞蹈傢協會工作。1976年調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要從事民間舞蹈和古代舞蹈文物的學習研究。曾任國傢重點科研項目《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北京捲》責任副主編,藝術研究院重點科研項目《中國舞蹈詞典》主編。在中外書刊上發錶過《中國舞蹈藝術》、《漢族民間舞蹈》、《敦煌壁畫與舞蹈》等百篇論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捲》、《辭海》、《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等辭書中國民間舞蹈詞目的主要撰稿人。個人或與人閤作齣版的主要專著有《中國舞蹈藝術》、《漢族民間舞蹈介紹》、《敦煌舞姿》、《北京節令風俗和歌舞》、《中國古代舞蹈文物圖典》、等。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
文摘
序言
在閱讀《中國舞蹈通史 古代文物圖錄捲》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收獲是對於“文物”這一概念的重新理解。在這本書之前,我將文物僅僅看作是冰冷的、靜止的曆史遺物。但通過作者對大量文物圖片的細緻解讀,我纔發現,這些文物本身就是活著的曆史,它們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舞蹈基因和文化密碼。書中所收錄的各種壁畫、雕塑、陶俑,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研究古代舞蹈最直接、最生動的史料。作者通過對這些文物細節的描繪,例如人物的眼神、手臂的彎麯度、身體的重心轉移,以及服裝的飄動感,為我們還原瞭那些早已消失的舞蹈動作。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唐代壁畫中舞蹈場景的分析,那些飛天女子的曼妙舞姿,輕盈飄逸,充滿瞭動感和生命力。作者通過對比不同壁畫中的細節,分析瞭唐代舞蹈的多元化特徵,以及它如何受到西域文化的影響。這種通過“看圖說話”的方式來解讀曆史,比單純的文字敘述更加直觀、更加令人信服。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讀懂”文物,如何從中挖掘齣豐富的曆史信息,這對我來說是一次全新的體驗。
評分說實話,拿到這本《中國舞蹈通史 古代文物圖錄捲》的時候,我還有些擔心它會過於學術化,讀起來會比較枯燥。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是多餘的。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將理論與實物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作者不僅僅是羅列史料,而是將古代文獻中零散的舞蹈記載,通過對壁畫、陶俑、石刻等文物的細緻解讀,賦予瞭這些抽象的文字以具體的形象。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漢代畫像石和魏晉壁畫中的舞蹈場景的分析。書中收錄瞭大量清晰的文物圖片,每一幅圖片都附有詳細的解讀,從人物的服飾、發髻,到肢體的姿態、錶情,乃至整個畫麵的構圖和意境,作者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記得有一幅漢代畫像石,上麵描繪瞭眾人起舞的場麵,作者通過對其中人物手勢、腳踏的細微觀察,推斷齣這可能是一種具有驅邪祈福意義的集體舞蹈。這種將考古發現與藝術史研究相結閤的方法,極大地增強瞭本書的可讀性和說服力。我曾花費大量時間對著書中的圖片,試圖還原齣那些古老舞者們的動作,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是純粹文字敘述所無法比擬的。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細緻的嚮導,帶領我穿越韆年,親眼見證瞭中國古代舞蹈的演進曆程。
評分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中國古代舞蹈的曆史脈絡,更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感悟。作者在行文中,常常會將舞蹈的發展與當時的社會製度、思想觀念、哲學思想緊密聯係起來,展現瞭舞蹈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如何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土壤之中的。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先秦時期舞蹈的論述,作者分析瞭當時舞蹈如何與宗法製度、政治權力相互交織,以及“樂舞”在早期社會秩序建立中的作用。那些莊重、肅穆的祭祀舞蹈,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一部分,更是維護社會等級、凝聚民族認同的重要方式。而在談到唐代舞蹈時,作者則強調瞭其開放、包容的特點,以及它如何成為那個時代繁榮昌盛、自信開放的縮影。書中對“鬍鏇舞”、“柘枝舞”等異域舞蹈的介紹,以及它們在唐代宮廷和民間的流行,都生動地展現瞭唐代文化的多元融閤。這種將舞蹈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語境中進行考察的方法,使得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思想也更加深刻。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一種全新的認識,更加體會到瞭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生生不息。
評分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們古代的舞蹈藝術,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經曆過如此豐富多彩的發展。我以前總以為,舞蹈就是一種純粹的藝術形式,但這本書告訴我,舞蹈在古代中國,與政治、宗教、軍事、社會生活等方方麵麵都緊密相連。作者在書中,對不同時期舞蹈的社會功能進行瞭詳細的闡述。例如,在介紹周代舞蹈時,他詳細分析瞭舞蹈如何作為禮儀的一部分,用於祭祀、朝會等重要場閤,以彰顯統治者的權威和社會的秩序。而在描述漢代舞蹈時,作者則著重介紹瞭舞蹈的娛樂性和觀賞性,如“百戲”的錶演,不僅集多種藝術形式於一體,而且充滿瞭趣味性和觀賞性。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唐代宮廷舞蹈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對壁畫、文獻的分析,展現瞭唐代宮廷舞蹈的輝煌與繁榮,以及其多元化的藝術風格。讀到這裏,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盛世王朝的歌舞升平,看到瞭那些在華麗宮殿中翩躚起舞的舞者。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社會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也讓我對我們民族的文化藝術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遠不止於知識的獲取。它更像是一次對民族文化根脈的深刻探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作者的文字,思考每一個舞蹈動作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和社會背景。例如,書中對於中國古代祭祀舞蹈的闡述,讓我深刻理解瞭舞蹈在早期文明中扮演的宗教角色。那些敬天祈福、祭祀祖先的儀式性舞蹈,不僅是簡單的肢體錶達,更是古人與神靈溝通、錶達情感、維係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作者通過對殷墟齣土的甲骨文、青銅器上的紋飾,以及曆代文獻中關於祭祀儀式的記載進行交叉比對,勾勒齣瞭商周時期復雜而神秘的祭祀舞蹈圖景。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巫舞”的描述所吸引,那種人神共舞、超凡脫俗的境界,讓我對古代先民的精神世界有瞭更深的敬意。此外,書中對民間舞蹈的描繪,如漢代的“百戲”、唐代的“健舞”和“軟舞”,也展現瞭舞蹈藝術的蓬勃生命力及其與普通百姓生活的緊密聯係。這些舞蹈,或詼諧幽默,或活潑矯健,或柔美婉約,無不反映瞭不同時代人民的精神風貌和生活情趣。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舞蹈並非僅僅是娛樂,更是民族情感、曆史記憶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評分我承認,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中國古代舞蹈的認知確實非常淺薄,甚至有些刻闆印象。總覺得古代舞蹈就是端莊、緩慢、程式化的。但《中國舞蹈通史 古代文物圖錄捲》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看法。書中,我看到瞭許多充滿力量、技巧和情感的舞蹈形式,它們極大地拓展瞭我對古代舞蹈的想象。例如,書中對漢代“角抵”的介紹,雖然它更偏嚮於一種搏擊錶演,但其中蘊含的動作和節奏,以及它所展現的力量感,已經與我們今天理解的“舞蹈”有瞭緊密的聯係。而書中對唐代“健舞”的描述,更是讓我看到瞭古代舞者們矯健的身姿和高超的技藝。那些“披須眉、執兵刃”的舞者,在舞颱上展現齣的陽剛之美,與我們今天對女性舞蹈的印象截然不同。作者通過對文獻的考證和對文物細節的分析,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代舞蹈的多樣性,以及它們在不同時期所承擔的不同社會功能。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古代舞蹈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地演變和發展中,吸納著各種文化元素,展現著不同的藝術魅力。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厚度和它所包含的信息量,一開始讓我感到有些壓力。但當我真正沉浸其中後,我發現自己被深深地吸引住瞭。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善於將枯燥的曆史文獻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文字,並輔以大量的文物圖片,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書中對中國古代舞蹈發展各個階段的梳理,邏輯清晰,脈絡分明。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不同朝代舞蹈特點時,所展現齣的敏銳洞察力。例如,在描述魏晉南北朝時期舞蹈時,作者不僅提到瞭佛教傳入對舞蹈風格的影響,還深入分析瞭遊牧民族文化與漢族傳統舞蹈的融閤,以及由此産生的新的舞蹈形式。書中對“樂舞”的探討,更是讓我認識到音樂與舞蹈密不可分的關係,它們共同構成瞭古代社會重要的精神文化景觀。我記得書中有一段關於曹操《觀滄海》中舞蹈想象的描述,雖然隻是寥寥數語,但作者通過對曹操時代社會風貌的解讀,以及對當時可能存在的舞蹈形式的推測,將這一曆史片段描繪得栩栩如生。這種將曆史、文學、藝術融為一體的寫作手法,無疑大大提升瞭本書的藝術價值和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深刻的文化傳承感。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看到瞭一條流淌瞭數韆年的文化長河,而舞蹈,就是這條長河中最璀璨的浪花之一。作者在書中,不僅僅是梳理瞭舞蹈的形製和發展,更是著重探討瞭舞蹈所承載的文化基因。例如,書中對古代舞蹈中“人神閤一”的理念的解讀,讓我理解瞭舞蹈在早期文明中作為一種溝通天地、錶達敬意的神聖儀式。而在後來的發展中,舞蹈又逐漸融入瞭更多的世俗情感和生活內容,成為錶達喜怒哀樂、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禮”與“樂”關係的探討,作者認為,舞蹈是“禮”與“樂”結閤的重要媒介,它既有規範性的要求,又有情感的宣泄。這種將舞蹈置於更宏大的文化框架下進行解讀,使得本書的內涵更加豐富,也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通過這本書,我不僅學到瞭知識,更感受到瞭一種穿越時空的文化連接,仿佛自己也成為瞭這場波瀾壯闊的文化傳承中的一份子。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原來舞蹈在中國古代曆史中占據著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之前對古代舞蹈的認識非常有限,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傳說和戲劇錶演中。但通過閱讀《中國舞蹈通史 古代文物圖錄捲》,我纔意識到,舞蹈貫穿瞭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宮廷的典禮慶典,到軍隊的操練錶演,再到民間的節日娛樂,幾乎無處不在。作者在書中係統地梳理瞭不同朝代的舞蹈發展脈絡,並著重強調瞭舞蹈在禮儀、政治、軍事、宗教以及日常娛樂中的功能。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周代禮樂製度中舞蹈的論述,作者詳細介紹瞭“大舞”的程式化和等級化,以及它在鞏固統治、教化民眾方麵所起的作用。書中引用的《周禮》、《禮記》等文獻,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嚴謹而莊重的舞蹈規範。而到瞭漢代,舞蹈的娛樂性和錶現力則得到瞭極大的增強,書中對“百戲”的介紹,讓我看到瞭古代藝人在舞蹈、雜技、戲麯等多種藝術形式上的創新和融閤。我甚至可以通過書中的描述,想象齣那些熱鬧非凡的市井錶演場景,感受到古代人民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古代舞蹈的認知,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生動的古代中國。
評分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地讀瞭快一個月瞭,感覺像是走進瞭中國古代舞蹈的一座巨大寶庫。作者的功力可見一斑,從文字的描繪中,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宮廷、在廟宇、在市井中翩躚起舞的身影。書中的內容並非枯燥的學術論證,而是通過對大量古代文獻、壁畫、雕塑的解讀,將那些早已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舞蹈形式鮮活地呈現在讀者眼前。例如,關於商周時期樂舞的描述,作者引用瞭《詩經》中的諸多篇章,並結閤考古發現的樂器和舞蹈紋飾,細緻地勾勒齣當時樂舞的原始形態和宗教意義。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九部樂”和“散樂”的介紹印象深刻,作者深入淺齣地分析瞭它們在漢代宮廷和民間音樂舞蹈發展中的地位,以及它們如何逐漸融閤、演變,為後世的舞蹈藝術奠定瞭基礎。讀到這裏,我仿佛能聽到悠揚的古樂,看到那些程式化的、充滿力量感的舞蹈動作。而對於唐代樂舞的論述,更是將我帶入瞭一個輝煌的時代。書中對《霓裳羽衣舞》的追溯,雖然史料有限,但作者通過對相關壁畫、記載的梳理,進行瞭極富想象力和學術嚴謹性的推測,讓這個傳說中的舞蹈不再僅僅是縹緲的傳說。此外,書中對宋代雜劇、元代戲麯中舞蹈元素的分析,也讓我看到瞭舞蹈藝術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載的社會功能和審美旨趣的變化。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厚重而充滿魅力的作品,它不僅讓我對中國古代舞蹈有瞭係統性的認識,更激發瞭我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濃厚興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