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画论辑要(增订本)
定价:30.00元
作者:周积寅著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7-01
ISBN:97875344198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本书节录了从先秦至清代画论著述以及有关文献、题画、民间画诀中*有代表性的名篇精段,按内容不同加以科学分类,综合成上下两编:上编为总论,有功能、创作、品评、形神、气韵、意境、风格、流派、继承、避忌、修养诸论;下编为分论,有章法、笔墨、设色、诗画、书画、题款、印章诸论。
中国画论,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简称。它和中国古代绘画一样,是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是长时期封建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具体反映。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在认识客观实际的过程中,总结了许多辨别美丑的标准和方法;古代的画家们,在这许多美学思想的影响下,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也总结出许多审美经验和绘画技巧、技法。把以上两个方面汇集起来,予以综合和提炼,形之于笔,就成为中国画论这样一份极其富贵的美学遗产。对于今天我们进行艺术实践,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加以学习、研究、分析、批判和继承的。
学习中国画论的好办法,是首先必须阅读原著。然而,我们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面对这份浩如烟海的美学遗产,将会变得束手无策。可是要学习,毕竟还是有办法的。周积寅同志在教学、研究中国画论的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反复为同学们编写过几种教材,今天江苏美术出版社为他印成的《中国画论辑要》,正是通过教学实践,把已试用过几种中国教材,作了综合、研究增删而编成功的。
济汝醴序
温肇桐序
增订自序
上编 总论
画道论
功能论
创作论
品评论
形神论
气韵论
意境论
风格流派论
继承论
避忌论
修养论
下编 分论
章法论
笔墨论
设色论
诗画论
书画论
题款印章论
附录一 学习研究中国画论工具书目
附录二 历代中国画论今人编辑、标点、注释及其研究目
读了几天,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中国画理论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次深入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寻宝之旅”。作者在梳理画论的时候,显然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历史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将绘画理论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例如,书中在谈到“意境”的时候,是否会涉及到文人画的兴起,以及诗词对绘画意境形成的影响?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美学概念,比如“神似”或“骨法用笔”,与具体的笔墨技巧、构图章法联系起来的。我期待的是,它能让我感受到中国画背后那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独特哲学追求,以及艺术家如何在绘画中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本书的“增订本” title 让我觉得,它在内容上一定会有更新的视角和更详实的考证,也许会补充一些近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这对于我这个希望对国画有更全面了解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吸引人的。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看到《中国画论辑要(增订本)》这个书名,我以为会是一本比较艰深晦涩的学术著作,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发现它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乏人文的温度。作者的叙述风格很细腻,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读者漫步在中国画理论的长河中。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格物致知”在绘画中的体现,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来提炼创作灵感。我很好奇,它在介绍“皴法”的时候,是否会结合不同山石、树木的形态,以及雨、雪、风、晴等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表现方式?我对“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一直非常着迷,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其中深层的联系,让我理解艺术家是如何在二维的画面中创造出三维的空间感和丰富的层次感,并传达出复杂的情感体验。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一本中国画论方面的书,虽然不是专门研究艺术理论的,但对国画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中国画论辑要》听起来就非常有分量,而且是“增订本”,感觉内容会更充实、更完善。我比较好奇的是,它在梳理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时候,是如何将那些零散的、历代画论家的思想进行系统性的整合的?比如,是不是会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画论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其共同点和差异点?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于“气韵生动”这类核心概念的阐释,它会如何追溯其源头,分析其发展演变,并且通过具体的画例来印证理论?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介绍理论,还能帮助我理解这些理论是如何体现在具体的山水、人物、花鸟画中的。而且,“艺术绘画国画”的标签也让我期待,它应该不会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会与实际的绘画创作紧密结合,提供一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在于它将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讲述得如此生动且富有启发性。作者在阐述画论时,不仅仅是罗列观点,而是运用了大量的艺术史案例,通过对具体画作的分析,来揭示画论的实际运用和生命力。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解读“笔墨”在中国画中的核心地位的,它会如何区分不同笔法、墨法的特性,以及它们各自所能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此外,我也很想了解,这本书对于“诗、书、画、印”四绝的融合,是如何进行阐释的,它是否会强调绘画的文学性和音乐性,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绘画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感兴趣的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中国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承载着民族精神、文化积淀和哲学思考的艺术形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成功地打破了我以往对中国画论的一些刻板印象。我原以为画论就是一些古人的陈词滥调,但这本书通过“增订本”的形式,显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作者在梳理理论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可能还结合了一些现代艺术观念来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画论。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写意”的论述,它是否会区分“写意”与“写实”的区别,以及“写意”所追求的那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微妙境界?我还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点”在中国画中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笔触,是否承载着更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这本书的“艺术绘画国画”的标签,让我觉得它在理论之外,一定也包含了很多关于中国画创作技法和审美旨趣的探讨,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读者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