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人生的境界——季羨林談人生
定價:35.0元
作者:季羨林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6820300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季羨林先生結閤自身九十多年生驗,一一為你講述
內容提要
人生是什麼?有人說,人生就像一盤棋,走錯瞭一步,終生悔悟;也有人說,人生如夢,隻有把想法付諸行動,纔會夢想成真。人生究竟是什麼?或許對於一百種人,會有一韆種說法。本書以季老對人生的感悟為主題,結閤作者九十多年的生驗,為讀者解密大師成功的人生密碼。
作者介紹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東方學傢、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代錶作品:《牛棚雜憶》《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病榻雜記》《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等。
文摘
人生
在一個人生漫談的專欄中,首先談一談人生,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未可厚非的。
而且我認為,對於我來說,這個題目也並不難寫。我已經到瞭望九之年,在人生中已經滾瞭八十多個春鞦瞭。一天天麵對人生,時時刻刻麵對人生,讓我這樣一個世故老人來談人生,還有什麼睏難呢?豈不是易如反掌嗎?
但是,稍微進一步一琢磨,立即齣瞭疑問:什麼叫人生呢?我並不清楚。
不但我不清楚,我看蕓蕓眾生中也沒有哪個人真清楚的。古今中外的哲學傢談人生者眾矣。什麼人生意義,什麼人生的價值,花樣繁多,撲朔迷離,令人眼花繚亂;然而他們說瞭些什麼呢?恐怕連他們自己也是越談越糊塗。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哲學傢的哲學,至矣高矣。但是,恕我大不敬,他們的哲學同吾輩凡人不搭界,讓這些哲學,連同它們的傢,坐在神聖的殿堂裏去獨現輝煌吧!像我這樣一個凡人,吃飽瞭飯沒事兒的時候,有時也會想到人生問題。我覺得,我們人的生,都是被動的。沒有哪一個人能先製訂一個誕生計劃,然後再下生,一步步讓計劃實現。隻有一個人是例外,他就是釋迦牟尼。他住在天上,忽然想降生人寰,超度眾生。先考慮要降生的國傢,再考慮要降生的父母。考慮周詳之後,纔從容下降。但他是,不是吾輩凡人。
吾輩凡人的誕生,無一例外,都是被動的,一點主動也沒有。我們糊裏糊塗地降生,糊裏糊塗地成長,有時也會糊裏糊塗地夭摺,當然也會糊裏糊塗地壽登耄耋,像我這樣。
生的對立麵是死。對於死,我們也基本上是被動的。我們隻有那麼一點主動權,那就是自殺。但是,這點主動權卻是不能隨便使用的。除非萬不得已,否則是決不能使用的。
我在上麵講瞭那麼些被動,那麼些糊裏糊塗,是不是我個人真正欣賞這一套,贊揚這一套呢?否,否,我決不欣賞和贊揚。我隻是說瞭一點實話而已。
正相反,我倒是覺得,我們在被動中,在糊裏糊塗中,還是能夠有所作為的。我勸人們不妨在吃飽瞭燕窩魚翅之後,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後,或者在卡拉OK、高爾夫之後,問一問自己:你為什麼活著?活著難道就是為瞭恣睢的享受嗎?難道就是為瞭忍飢受寒嗎?問瞭這些簡單的問題之後,會使你頭腦清醒一點,會減少一些糊塗。謂予不信,請嘗試之。
基本信息
書名:我的心是一麵鏡子——季羨林感悟流年
定價:38.0元
作者:季羨林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6820330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季羨林散文精選集◆**典藏版
國學大師迴憶生活曆程 感悟光陰不可輕
內容提要
季羨林先生將自己的心作為一麵鏡子,迴憶自己一路走來九十多年的曆程,在強調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同時,亦抒發瞭自己對過去的日子、人的懷念,可謂是感悟良多。
時間點點滴滴地流淌,終有一天,縱然有太多的依戀和不捨,我們也會離開這個世界。所以,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作者介紹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東方學傢、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代錶作品:《牛棚雜憶》《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病榻雜記》《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等。
文摘
芝蘭之室
我喜歡綠色的東西,我覺得,綠色是生命的顔色,即使是在鼕天,我在屋裏總要擺上幾盆花草,如君子蘭之類。舊曆元旦前後,我一定要設法弄到幾盆水仙,眼睛裏看到的是翠綠的葉子,鼻子裏聞到的是氤氳的幽香,我顧而樂之,心曠神怡。
今年當然不會是例外。友人送給我幾盆水仙,擺在窗颱上。下麵是一張極大的書桌,把我同窗颱隔開。大概是由於距離遠瞭一點,我隻見綠葉,不聞花香,頗以為憾。
今天早晨,我一走進書房,驀地一陣濃烈的香氣直透鼻官。我愕然一愣,一刹那間,我意識到,這是從水仙花那裏流過來的。我坐下,照例爬我的格子。我在潛意識裏感到,既然剛纔能聞到花香,這就證明,花香是客觀存在著的,而且還不會是瞬間的而是長時間的存在。可是,事實上,在那愕然一愣之後,水仙花香神秘地消逝瞭,我鼻子再也聞不到什麼瞭。
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又陷入瞭想入非非中。
中國古代《孔子傢語》中就有幾句話:“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我在這裏關心的不是“化”與“不化”的問題,而是“久而不聞其香”。剛纔水仙花給我的感受,就正是“久而不聞其香”。可見這樣的感受,古人早已經有瞭。
我常幻想,造化小兒喜歡耍點“小”——也許是“大”——聰明,給人們開點小玩笑。他(?它?她?)給你以本能,讓你舌頭知味,鼻子知香。但是,又不讓你長久地享受,隻給你一瞬間,然後復歸於平淡,甚至消逝。比如那一位“老佛爺”慈禧,在宮中時,瞅見燕窩、魚翅、猴頭、熊掌,一定是大皺其眉頭。然而,八國的“老外”來到北京,她倉皇西逃,路上吃到棒子麵的窩頭,味道簡直賽過龍肝鳳髓,認為是從未嘗過的美味。她迴到北京宮中以後,想再吃這樣的窩頭,可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到瞭。
造化小兒就是使用這樣的手法,來實施一種平衡的策略,使美味佳肴與粗茶淡飯,使帝後顯宦與平頭老百姓,等等 ,等等,都成為相對的東西,都受時間與地點的約束。否則,如果美味對一個人來說永遠美,那麼帝後顯宦們的美食享受不是太長瞭嗎?在蕓蕓眾生中間不是太不平衡瞭嗎?
對鼻官來說,水仙花還有芝蘭的香氣也隻能作如是觀,一瞬間,你獲得瞭令人吃驚的美感享受。又一瞬間,香氣雖然仍是客觀存在,你的鼻子卻再也聞不到瞭。
造化小兒玩的就是這一套把戲。
1998年2月1日
記北大1930年入學考試
1930年,我高中畢業。當時山東隻有一個高中,就是杆石橋山東省立高中,文理都有,畢業生有七八十個人。除少數外,大概都要進京趕考的。我之所謂“京”是一個形象的說法,就是指的北京,當時還叫“北平”。山東有一所大學:山東大學,但是聲名不顯赫,同北京的北大、清華無法並提。所以,絕大部分高中畢業生都進京趕考。
當時北平的大學很多。除瞭北大、清華以外,我能記得來的還有朝陽大學、中國大學、鬱文大學、平民大學、輔仁大學、燕京大學等。還有一些隻有校名,沒有校址的大學,校名也記不清楚瞭。
有的同學大概覺得自己底氣不足,報瞭五六個大學的名。報名費每校三元,有幾韆學生報名,對學校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我本來是一個上不得颱盤的人,新育小學畢業就沒有勇氣報考一中。但是,高中一年級時碰巧受到瞭王壽彭狀元的奬勵。於是虛榮心起瞭作用:既然上去,就不能下來!結果三年高中,六次考試,我考瞭六個名。心中不禁“狂”瞭起來。我到瞭北平,隻報瞭兩個學校:北大與清華。結果兩校都錄取瞭我。經過反復的思考,我棄北大而取清華。後來證明我這個判斷是正確的。否則我就不會有留德十年。沒有留德十年,我以後走的道路會是完全不同的。
那一年的入學考試,北大就在沙灘,清華因為離城太遠,藉瞭北大的三院做考場。清華的考試平平常常,沒有什麼特異之處。北大則極有特色,至今憶念難忘。首先是國文題就令人望而生畏,題目是“何謂科學方法?試分析評論之”。又要“分析”,又要“評論之”,這究竟是考學生什麼呢?我哪裏懂什麼“科學方法”。幸而在高中讀過一年邏輯,遂將邏輯的內容拼拼湊湊,寫成瞭一篇答捲,洋洋灑灑,頗有一點神氣。北大英文考試也有特點。每年必齣一首舊詩詞,令考生譯成英文。那一年齣的是“彆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瞭一身還滿”。所有的科目都考完以後,又忽然臨時加試一場英文dictation。一個人在上麵念,讓考生整個記錄下來。這玩意兒我們山東可沒有搞。我因為英文單詞記得多,整個故事我聽得懂,大概是英文《伊索寓言》一類書籍抄來的一個吧。總起來,我都寫瞭下來,倉皇中把suffer寫成瞭safer。
我們山東趕考的書生們經過瞭這幾大災難纔仿佛井蛙從井中躍齣,大開瞭眼界,瞭解到瞭山東中學教育水平是相當低的。
2003年9月28日
我和北大
北大創建於1898年,到明年整整一百年瞭,稱之為“與世紀同齡”,是當之無愧的。我生於1911年,小北大13歲,到明年也達到87歲高齡,稱我為“世紀老人”,雖不中亦不遠矣。說到我和北大的關係,在我活在世界上的87年中,竟有51年是在北大度過的,稱我為“老北大”是再恰當不過的。
在北大五十餘年中,我走過的並不是一條陽關大道。有光風霽月,也有陰霾漫天;有“山重水復疑無路”,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後者遠遠超過前者。在這裏,我同普天下的老百姓,特彆是其中的知識分子,是同呼吸、共命運的,不管怎樣,不知道有什麼無形的力量,把我同北大緊緊縛在一起,不管我在北大經曆過多少艱難睏苦,甚至一度曾走到死亡的邊緣上,我仍然認為我這一生是幸福的。一個人隻有一次生命,我不相信什麼輪迴轉生。在我這僅有的可貴的一生中,從“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少不更事的青年,一直到“高堂明鏡悲白發”的耄耋之年,我從未離開過北大。追憶我的一生,怡悅之感,油然而生,“雖九死其猶未悔”。
有人會問:“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這個問題是我必須答復的。
記得前幾年,北大曾召開過幾次座談會,探討的問題是:北大的傳統究竟是什麼?我個人始終認為,北大的優良傳統是根深蒂固的愛國主義。有人主張,北大的優良傳統是革命。其實真正的革命還不是為瞭愛國?不愛國,革命乾嗎呢?曆史上那種“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以暴易暴”的改朝換代,應該排除在“革命”之外。
在古代,幾乎在所有的國傢中,傳承文化的責任都落在知識分子的肩上。不管工農的貢獻多麼大,但是傳承文化卻不是他們所能為。如果不這樣認為,那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傳承文化的人的身份和稱呼,因國而異。在歐洲中世紀,傳承者多半是身著黑色長袍的神父,傳承的地方是在教堂中。後來大學興起,纔接過瞭一些傳承的責任。在印度古代,文化傳承者是婆羅門,他們高踞四姓之首。東方一些佛教國傢,古代文化的傳承者是穿披黃色袈裟的佛教僧侶,傳承地點是在寺廟裏。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者是“士”。士、農、工、商是社會上主要階層,而士則同印度的婆羅門一樣高踞首位。傳承的地方是太學、國子監和官辦以及私人創辦的書院。婆羅門和士的地位,都是他們自定的,這是不是有點過於狂妄自大呢?可能有的;但是,我認為,並不全是這樣,而是由客觀形勢所決定的,不這樣也是不行的。
婆羅門、神父、士等都是知識分子,他們的本錢就是知識,而文化與知識又是分不開的。在世界各國文化傳承者中,中國的士有其鮮明的特點。早在先秦,《論語》中就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士們儼然以天下為己任,天下安危係於一身。在幾韆年的曆史上,中國知識分子的這個傳統一直沒變,後來發展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後來又繼續發展,一直到瞭現代,始終未變。
不管曆代注疏傢怎樣解釋“弘毅”,怎樣解釋“任重道遠”,我個人認為,中國知識分子所傳承的文化中,其精髓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個是我在上麵詳細論證的愛國主義;一個就是講骨氣,講氣節,換句話說也就是在帝王將相的非正義的行為麵前不低頭,另一方麵,在外敵的斧鉞前麵不低頭,“威武不能屈”。蘇武和文天祥等一大批人物就是例證。這樣一來,這兩個特點實又有非常密切的聯係瞭,其關鍵還是愛國主義。
如果我們改一個計算辦法的話,那麼,北大的曆史就不是一百年,而是幾韆年。因為,北大初的名稱是京師大學堂,而京師大學堂的前身則是國子監。國子監是舊時代中國的高學府,已有一韆多年的曆史,其前身又是太學,則曆史更長瞭。從古的太學起,中經國子監,一直到近代的大學,學生都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這也是存在決定意識這個規律造成的,與其他國傢的大學不太一樣。在中國這樣的大學中,首當其衝的是北京大學。在近代史上,曆次反抗邪惡勢力的運動,幾乎都是從北大開始。這是曆史事實,誰也否認不掉的。五四運動是其中的一次。雖然名義上是提倡科學與民主,骨子裏仍然是一場愛國運動。提倡科學與民主隻能是手段,其目的仍然是振興中華,這不是愛國運動又是什麼呢?
我在北大這樣一所肩負著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的、背後有悠久的愛國主義傳統的學府,真正是如魚得水,認為這纔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過:我身上的優點不多,唯愛國不敢後人。即使我將來變成瞭灰,我的每一個灰粒也都會是愛國的。這是我的肺腑之言。以我這樣一個懷有深沉的愛國思想的人,竟能在有悠久愛國主義傳統的北大幾乎度過瞭我的一生,我除瞭有幸福之感外,還有什麼呢?還能何所求呢?
編輯推薦
季羨林散文精選集 新典藏版
跟國學大師一起閱世間百態品百味人生
內容簡介
《季羨林品味生活:園花寂寞紅》是一本以品味生活為主題,收錄瞭季羨林先生寫景、遊記、讀書方麵的散文集,作品中的萬事萬物都被季羨林先生賦予瞭生命,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上天賦予萬物以生命,構成整個世界,一棵樹、一朵花、一個地方、一本書,在季羨林先生筆下都被給予瞭不一樣的情感。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傢、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代錶作品:《牛棚雜憶》《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病榻雜記》《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錄
di一輯 花草世界
枸杞樹
馬纓花
夾竹桃
處處花開夾竹桃
從莫斯科到北京的車中
二月蘭
槐花
一朵紅色石竹花
石榴花
神奇的絲瓜
香櫞
科納剋裏的紅豆
延邊行?美人鬆
野火
霧
天雨曼陀羅
夜來香開花的時候
園花寂寞紅
春滿燕園
幽徑悲劇
第二輯 心與物遊
遊石鍾山記
登廬山
望雪山——遊圖利凱爾
登黃山記
登蓬萊閣
火焰山下
石林頌
大覺寺
法門寺
奇石館
西樵山
逛鬼城
北戴河雜感
觀天池
德裏風光
鰐魚湖
下瀛洲
在敦煌
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第三輯 開捲有益
纔、學、識
開捲有益
“天下一好事,還是讀書”
喜愛的書
對我影響大的幾本書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
我和外國語言
藏書與讀書
我和書
我的處女作
漫談古書今譯
我和外國文學
我的書齋
六字真言
漢語與外語
寫文章
丟書之痛
1994年我常讀的一本書——《陳寅恪詩集》
我在北園山大附中的學習生活
精彩書摘
di一輯 花草世界
枸杞樹
馬纓花
夾竹桃
處處花開夾竹桃
從莫斯科到北京的車中
二月蘭
槐花
一朵紅色石竹花
石榴花
神奇的絲瓜
香櫞
科納剋裏的紅豆
延邊行?美人鬆
野火
霧
天雨曼陀羅
夜來香開花的時候
園花寂寞紅
春滿燕園
幽徑悲劇
第二輯 心與物遊
遊石鍾山記
登廬山
望雪山——遊圖利凱爾
登黃山記
登蓬萊閣
火焰山下
石林頌
大覺寺
法門寺
奇石館
西樵山
逛鬼城
北戴河雜感
觀天池
德裏風光
鰐魚湖
下瀛洲
在敦煌
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第三輯 開捲有益
纔、學、識
開捲有益
“天下一好事,還是讀書”
我喜愛的書
對我影響大的幾本書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
我和外國語言
藏書與讀書
我和書
我的處女作
漫談古書今譯
我和外國文學
我的書齋
六字真言
漢語與外語
寫文章
丟書之痛
1994年我常讀的一本書——《陳寅恪詩集》
枸杞樹
在不經意的時候,一轉眼便會有一棵蒼老的枸杞樹的影子飄過。這使我睏惑。先是去追憶:什麼地方我曾看見這樣一棵蒼老的枸杞樹呢?是在某處的山裏麼?是在另一個地方的一個花園裏麼?但是,都不像。後,我想到纔到北平時住的那個公寓;於是我想到這棵蒼老的枸杞樹。
我現在還能很清晰地溫習一些事情:我記得初次到北平時,在前門下瞭火車以後,這古老都市的影子,便像一個秤砣,沉重地壓在我的心上。我迷惘地上瞭一輛洋車,跟著木屋似的電車嚮北跑。遠處是紅的牆,黃的瓦。我是初次看到電車;我想,“電”不是很危險嗎?後麵的電車上的腳鈴響瞭;我坐的洋車仍然在前麵悠然地跑著。我感到焦急,同時,我的眼仍然“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我仍然看到,紅的牆,黃的瓦。終於,在焦急,又因為初踏入一個新的境地而生的迷惘的心情下,摺過瞭不知多少滿填著黑土的小鬍同以後,我被拖到西城的某一個公寓裏去瞭。我仍然非常迷惘而有點近於慌張,眼前的一切都仿佛給一層輕煙籠罩起來似的,我看不清院子裏的什麼東西,我甚至也沒有看清我住的小屋,黑夜跟著來瞭,我便糊裏糊塗地睡下去,做瞭許許多多離奇古怪的夢。
雖然做瞭夢,但是卻沒有能睡得很熟,剛看到窗上有點發白,我就起來瞭。因為心比較安定瞭一點,我纔開始看得清楚:我住的是北屋,屋前的小院裏,有不算小的一缸荷花,四周錯落地擺瞭幾盆雜花。我記得很清楚:這些花裏麵有一棵仙人頭,幾天後,還開瞭很大的一朵白花,但是惹我注意的,卻是靠牆長著一棵枸杞樹,已經長得高過瞭屋簷,枝乾蒼老鈎麯像韆年的古鬆,樹皮皺著,色是黝黑的,有幾處已經開瞭裂。幼年在故鄉的時候,常聽人說,枸杞是長得非常慢的,很難成為一棵樹,現在居然有這樣一棵虯乾的老枸杞站在我麵前,真像夢;夢又掣開瞭輕渺的網,我這是站在公寓裏麼?於是,我問公寓的主人,這枸杞有多大年齡瞭,他也渺茫:他初次來這裏開公寓時,這樹就是現在這樣,三十年來,沒有多少變動。這更使我驚奇,我用驚奇的嘆息的眼光注視著這蒼老的枝乾,又注視著接連著樹頂的藍藍的長天。
就這樣,我每天看書乏瞭,就總到這棵樹底下徘徊。在細弱的枝條上,蜘蛛結瞭網,間或有一片樹葉兒或蒼蠅蚊子之流的屍體黏在上麵。在有太陽和燈火照上去的時候,這小小的網也會反射齣細弱的清光來。倘若再走近一點,你又可以看到有許多葉上都爬著長長的綠色的蟲子,在爬過的葉上留瞭半圓缺口。就在這有著缺口的葉片上,你可以看到各樣的斑駁陸離的彩痕。對著這彩痕,你可以隨便想到什麼東西,想到地圖,想到水彩畫,想到被雨水衝過的牆上的殘痕,再玄妙一點,想到宇宙,想到有著各種彩色的迷離的夢影。這許許多多的東西,都在這小的葉片上呈現給你。當你想到地圖的時候,你可以任意指定一個小的黑點,算作你的故鄉。再大一點的黑點,算作你曾遊過的湖或山,你不是也可以在你心的深處浮起點溫熱的感覺麼?這蒼老的枸杞樹就是我的宇宙。不,這葉片就是我的全宇宙。我替它把長長的綠色的蟲子拿下來,摔在地上,對著它,我給自己描畫種種塗著彩色的幻象,我把我的童稚的幻想,拴在這蒼老的枝乾上。
在雨天,牛乳色的輕霧給每件東西塗上一層淡影。這蒼黑的枝乾更顯得黑瞭。雨住瞭的時候,有一兩個蝸牛在上麵悠然地爬著,散步似的從容,蜘蛛網上殘留的雨滴,靜靜地發著光。一條虹從北屋的脊上伸展齣去,像拱橋不知伸到什麼地方去瞭。這枸杞的就正頂著這橋的中心。不知從什麼地方來的陰影,漸漸地爬過瞭西牆,牆隅的蜘蛛網,樹葉濃密的地方仿佛把這陰影捉住瞭一把似的,漸漸地黑起來。隻剩瞭夕陽的餘暉返照在這蒼老的枸杞樹的圓圓的頂上,淡紅的一片,熠耀著,儼然如來佛頭頂上金色的圓光。
以後,黃昏來瞭,一切角隅皆為黃昏所占領瞭。我同幾個朋友齣去到西單一帶散步。穿過瞭花市,晚香玉在薄暗裏發著幽香。不知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我曾讀過一句詩:“黃昏裏充滿瞭木犀花的香。”我覺得很美麗。雖然我從來沒有聞到過木犀花的香;雖然我明知道現在我聞到的是晚香玉的香。但是我總覺得我到瞭那種縹緲的詩意的境界似的。在淡黃色的燈光下,我們摸索著轉進瞭幽黑的小鬍同,走迴瞭公寓。這蒼老的枸杞樹隻剩下瞭一團淒迷的影子,靠瞭北牆站著。
跟著來的是個長長的夜。我坐在窗前讀著預備考試的功課。大頭尖尾的綠色小蟲,在糊瞭白紙的玻璃窗外有所尋覓似的撞擊著。不一會兒,一個從縫裏擠進來瞭,接著又一個,又一個。成群的圍著燈飛。當我聽到賣“玉米麵餑餑”戛長的永遠帶點兒寒冷的聲音,從遠處的小巷裏越過瞭牆飄瞭過來的時候,我便撚熄瞭燈,睡下去。於是又開始瞭同蚊子和臭蟲的爭鬥。在靜靜的長夜裏,忽然醒瞭,殘夢仍然壓在我心頭,倘若我聽到又有窸窣的聲音在這棵蒼老的枸杞樹周圍,我便知道外麵又落瞭雨。我注視著這神秘的黑暗,我描畫給自己:這枸杞樹的蒼黑的枝乾該黑瞭吧;那隻蝸牛有所趨避該匆匆地在嚮隱蔽處爬去吧;小小的圓的蜘蛛網,該又捉住雨滴瞭罷,這雨滴在黑夜裏能不能靜靜地發著光呢?我做著天真的童話般的夢。我夢到瞭這棵蒼老的枸杞樹——這枸杞樹也做夢麼?第二天早上起來,外麵真的還下著雨。空氣裏充滿瞭清新的沁人心脾的清香。荷葉上頂著珠子似的雨滴,蜘蛛網上也頂著,靜靜地發著光。
在如火如荼的盛夏轉入初鞦的澹遠裏去的時候,我這種詩意的又充滿瞭稚氣的生活,終於也不能繼續下去。我離開這公寓,離開這蒼老的枸杞樹,移到清華園裏來,到現在差不多四年瞭。這園子素來是以水木著名的。春天裏,滿園裏怒放著紅的花,遠處看,紅紅的一片火焰。夏天裏,垂柳拂著地,濃翠撲上人的眉頭。紅霞般的爬山虎給冷清的深鞦塗上一層淒艷的色彩。鼕天裏,白雪又把這園子安排成為一個銀的世界。在這四季,又都有西山的一層輕渺的紫氣,給這園子添瞭不少的光輝。這一切顔色:紅的,翠的,白的,紫的,混閤著塗上瞭我的心,在我心裏幻成一幅絢爛的彩畫。我做著紅色的,翠色的,白色的,紫色的,各樣顔色的夢。論理說起來,我在西城的公寓做的童話般的夢,早該被擠到不知什麼地方去瞭。但是,我自己也不瞭解,在不經意的時候,總有一棵蒼老的枸杞樹的影子飄過。飄過瞭春天的火焰似的紅花,飄過瞭夏天的垂柳的濃翠,飄過瞭紅霞似的爬山虎,一直到現在,是鼕天,白雪正把這園子裝成銀的世界。混閤瞭氤氳的西山的紫氣,靜定在我的心頭。在一個浮動的幻影裏,我仿佛看到:有夕陽的餘暉返照在這棵蒼老的枸杞樹的圓圓的頂上,淡紅的一片,熠耀著,像如來佛頭頂上的金光。
1933年12月8日雪之下午
馬纓花
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孤零零地一個人住在一個很深的大院子裏。從外麵走進去,越走越靜,自己的腳步聲越聽越清楚,仿佛從鬧市走嚮深山。等到腳步聲成為空榖足音的時候,我住的地方就到瞭。
院子不小,都是方磚鋪地,三麵有走廊。天井裏遮滿瞭樹枝,走到下麵,濃蔭匝地,清涼蔽體。從房子的氣勢來看,從梁柱的粗細來看,依稀還可以看齣當年的富貴氣象。
這富貴氣象是有來源的。在幾百年前,這裏曾經是明朝的東廠。不知道有多少憂國憂民的誌士曾在這裏被囚禁過,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這裏受過酷刑,甚至喪掉性命。據說當年的水牢現在還有跡可尋哩。
等到我住進去的時候,富貴氣象早已成為陳跡,但是陰森淒苦的氣氛卻是原封未動。再加上走廊上陳列的那一些漢代的石棺石槨,古代的刻著篆字和隸字的石碑,我一走迴這個院子裏,就仿佛進入瞭古墓。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氣氛,把我的記憶提到幾韆年前去;有時候我簡直就像是生活在曆史裏,自己儼然成為古人瞭。
這樣的氣氛同我當時的心情是相適應的,我一嚮又不相信有什麼鬼神,所以我住在這裏,也還處之泰然。
但是也有緊張不泰然的時候。往往在半夜裏,我突然聽到推門的聲音,聲音很大,很強烈。我不得不起來看一看。那時候經常停電,我隻能在黑暗中摸索著爬起來,摸索著找門,摸索著走齣去。院子裏一片濃黑,什麼東西也看不見,連樹影子也仿佛同黑暗粘在一起,一點都分辨不齣來。我隻聽到大香椿樹上有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然後“咪噢”的一聲,有兩隻小電燈似的眼睛從樹枝深處對著我閃閃發光。
這樣一個地方,對我那些經常來往的朋友們來說,是不會引起什麼好感的。有幾位在白天還有興緻來找我談談,他們很怕在黃昏時分走進這個院子。萬一有事,不得不來,也一定在大門口嚮工友再三打聽,我是否真在傢裏,然後纔有勇氣,跋涉過那一個長長的鬍同,走過深深的院子,來到我的屋裏。有一次,我齣門去瞭,看門的工友沒有看見,一位朋友走到我住的那個院子裏。在黃昏的微光中,隻見一地樹影,滿院石棺,我那小窗上卻沒有燈光。他的腿立刻抖瞭起來,費瞭好大力量,纔拖著它們走瞭齣去。第二天我們見麵時,談到這點經曆,兩人相對大笑。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應該說是有的。當時正是“萬傢墨麵沒蒿萊”的時代,北京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學校裏的時候,同青年同學在一起,從他們那蓬蓬勃勃的鬥爭意誌和生命活力裏,還可以汲取一些力量和快樂,精神十分振奮。但是,一到晚上,當我孤零地一個人走迴這個所謂傢的時候,我仿佛遺世而獨立。沒有人聲,沒有電燈,沒有一點活氣。在煤油燈的微光中,我隻看到自己那高得、大得、黑得驚人的身影在四麵的牆壁上晃動,仿佛是有個巨靈來到我的屋內。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襲來,摺磨著我,使我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在這樣無可奈何的時候,有一天,在傍晚的時候,我從外麵一走進那個院子,驀地聞到一股似濃似淡的香氣。我抬頭一看,原來是遮滿院子的馬纓花開花瞭。在這以前,我知道這些樹都是馬纓花樹,但是我卻沒有十分注意它們。今天它們用自己的香氣告訴瞭我它們的存在。這對我似乎是一件新事。我不由得就站在樹下,仰頭觀望:細碎的葉子密密地搭成瞭一座天棚,天棚上麵是一層粉紅色的細絲般的花瓣,嚮遠處望去,就像是綠雲層上浮上瞭一團團的紅霧。香氣就是從這一片綠雲裏灑下來的,灑滿瞭整個院子,灑滿瞭我的全身,使我仿佛遊泳在香海裏。
花開也是常有的事,開花有香氣更是司空見慣。但是,在這樣一個時候,這樣一個地方,有這樣的花,有這樣的香,我就覺得很不尋常;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瞭。
從此,我就愛上瞭馬纓花,把它當成瞭自己的知心朋友。
北京終於解放瞭。1949年的10月1日給全中國帶來瞭光明與希望,給全世界帶來瞭光明與希望。這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日子在我的生命裏劃瞭一道鴻溝,我仿佛重新獲得瞭生命。可惜不久我就搬齣瞭那個院子,同那些可愛的馬纓花告彆瞭。
時間也過得真快,到現在,纔一轉眼的工夫,已經過去瞭13年。這13年是我生命史上重要、充實、有意義的13年。我看瞭許多新東西,學習瞭很多新東西,走瞭很多新地方。我當然也看瞭很多奇花異草。我曾在亞洲大陸南端科摩林海角看到高淩霄漢的巨樹上開著大朵的紅花;我曾在緬甸的避暑勝地東枝看到開滿瞭小花園的火紅照眼的不知名的花朵;我也曾在塔什乾看到長得像小樹般的玫瑰花。這些花都是異常美妙動人的。
然而使我深深地懷念的卻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馬纓花,我是多麼想見到它們呀!
近幾年來,北京的馬纓花似乎多起來瞭。在公園裏,在馬路旁邊,在大旅館的前麵,在草坪裏,都可以看到新栽種的馬纓花。細碎的葉子密密地搭成瞭一座座的天棚,天棚上麵是一層粉紅色的細絲般的花瓣。遠處望去,就像是綠雲層上浮上瞭一團團的紅霧。這綠雲紅霧飄滿瞭北京,襯上紅牆、黃瓦,給人民的首都增添瞭絢麗與芬芳。
我十分高興,我仿佛是見瞭久彆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卻隱隱約約地感覺到,這些馬纓花同我迴憶中的那些很不相同。葉子仍然是那樣的葉子,花也仍然是那樣的花;在短短的十幾年以內,它絕不會變瞭種。它們的不同之處究竟何在呢?
我初確實是有些睏惑,左思右想,隻是無法解釋。後來,我擴大瞭我迴憶的範圍,不把迴憶死死地拴在馬纓花上麵,而是把當時所有同我有關的事物都包括在裏麵。不管我是怎樣喜歡院子裏那些馬纓花,不管我是怎樣愛迴憶它們,迴憶的範圍一擴大,同它們聯係在一起的不是黃昏,就是夜雨,否則,就是迷離淒苦的夢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愛的馬纓花上麵從來沒有見到哪怕是一點點陽光。
然而,今天擺在我眼前的這些馬纓花,卻仿佛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黃昏時候,在深夜裏,我看到它們,它們也仿佛是生氣勃勃,同浴在陽光裏一樣。它們仿佛想同燈光競賽,同明月爭輝。同我迴憶裏那些馬纓花比起來,一個是照相的底片,一個是洗好的照片;一個是影,一個是光。影中的馬纓花也許是值得留戀的,但是光中的馬纓花不是更可愛嗎?
我從此就愛上瞭這光中的馬纓花,而且我也愛藏在我心中的這一個光與影的對比。它能告訴我很多事情,帶給我無窮無盡的力量,送給我無限的溫暖與幸福;它也能促使我前進。我願意馬纓花永遠在這光中含笑怒放。
1962年10月1日
基本信息
書名:難得糊塗——季羨林談修身養性
定價:35.0元
作者:季羨林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68203715
字數:15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季羨林散文精選集◆**典藏版
國學大師的諄諄教誨 長者的修身處世智慧
內容提要
《難得糊塗——季羨林談修身養性》是一部季羨林先生談關於修身養性的作品,輯錄瞭季羨林先生關於個人修養、道德與品質,對人間的世態炎涼、人生的毀譽禍福、個人的生死窮通的豁達心態的文章。
季羨林先生所帶給世人的,是蓬勃的生命力量與精神鼓舞,以及給予瞭人們無盡的修身處世的營養和啓迪。
作者介紹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東方學傢、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代錶作品:《牛棚雜憶》《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病榻雜記》《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等。
文摘
公德(一)
什麼叫“公德”?查一查字典,解釋是“公共道德”。這等於沒有解釋。繼而一想,也隻能這樣。字典畢竟不是哲學教科書,也不是法律大全。要求它作詳盡的解釋,是不切實際的。
先談事實。
我住在燕園北部,北牆外,隻隔一條馬路,就是圓明園。門前有清塘一片,麵積僅次於未名湖。時值初夏,湖水瀲灧,波平如鏡。周圍垂楊環繞。柳色已由鵝黃轉為嫩綠,襯上後麵楊樹的濃綠,濃淡分明,景色十分怡人。北大人口中稱之為後湖。因為僻遠,學生來者不多,所以平時顯得十分清淨。為瞭有利於居住者納涼,學校特安上瞭木製長椅十幾個,環湖半周。現在每天清晨和黃昏,椅子上總是坐滿瞭人。據知情人的情報,坐者多非北大人,多來自附近的學校,甚至是外地來的遊人。
這樣一個人間仙境,能吸引外邊的人來,我們這裏的居民,誰也不會反對,有時還會竊喜。我們傢住垂楊深處,卻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有外來人來共同分享,焉得而不知喜呢?
然而且慢。這裏不都是芝蘭,還有鮑魚。每天十點,玉潔來我傢上班時,我們有時候也到湖邊木椅上小坐。幾乎每次都看到椅前地上,鋪滿瞭瓜子皮、煙頭,還有不同顔色的垃圾。有時候竟有飯盒的殘骸,裏麵吐滿瞭雞骨頭和魚刺。還有各種水果皮,狼藉滿地,看瞭令人頭痛生厭,屁股再也坐不下去。有一次我竟看到,附近外國專傢招待所的一對外國夫婦,手持塑料袋和竹夾,在椅子前麵,彎腰麯背,撿地上的垃圾。我們的臉騰地一下子紅瞭起來。看瞭這種情況,一個稍有心的中國人,誰還能無動於衷呢?我於是同玉潔約好:明天我們也帶塑料袋和竹夾子來撿垃圾,企圖給中國人挽迴一點麵子。撿這些垃圾並不容易。大件的好辦,小件的煙頭也並不睏難。難撿的是瓜子皮,體積小而薄,數量多而廣,吐在地上,腳一踩,就與泥土閤二為一,一個個地從泥土中摳齣來,真是煞費苦心。撿不多久,就腰酸腿痛,氣喘籲籲瞭。本來是想齣來納涼的,卻帶一身臭汗迴傢。但我們心裏卻是高興的,我們為我們國傢做瞭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此外,我們也有“同誌”。一位鄰居是新華社退休老乾部。他同我們一樣,對這種現象看不下去。有一次,我們看到他赤手空拳、搜撿垃圾。吾道不孤,我們更高興瞭。
中華民族是的民族,這一點,全世界誰也不敢否認。可是,到瞭今天,由於種種原因,一部分人竟然淪落到不知什麼是公德,實在是給我們臉上抹黑。現在許多有識之士高呼提高人民素質,其中當然也包括道德素質。這實在是當務之急。
公德(二)
標題似乎應作“風化”,但是,因為,它與《公德(一)》所談到的湖邊木椅有關;第二,在這裏,“有傷風化”與“有損”實在難解難分,因此仍作《公德》,加上一個“二”字。
話題當然要從木椅談起。木椅既是製造垃圾的場所,又是談情說愛的勝地。是否是同一批人同時並舉,沒有證據,不敢亂說。
在光天化日之下,大庭廣眾之中,親人們,特彆是夫婦們由於某種原因接一個吻,在任何文明國傢都是允許的,不以為怪的。在中國古代,是不行的,這大概屬於“非禮”的範圍。
可是,到瞭今天,中國“現代化”瞭。洋玩意兒不停地湧入,上述情況也流行起來。這我並不反對。不過,我們中國有一部分人,特彆是青年人,一學習外國,就不但是“弟子不必不如師”,而且有齣藍之譽。要證明嘛,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就在燕園後湖邊的木椅上。
經常能夠看到,在大白天,一對或多對青年男女,坐在椅子上。初還能規規矩矩,不久就動手動腳,互抱接吻,不是一個,而是一串。然後,一個人躺在另外一個人的懷裏,仍然是照吻不已。後則乾脆一個人壓在另一個人的身上。此時,路人側目,行者咋舌,而當事人則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巋然不動,旁若無人。招待所裏住的外國專傢們大概也會從窗後外窺,自愧不如。
漢代張敞對宣帝說:“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於畫眉者。”但那是夫婦之間暗室裏的事情。現在移於光天化日之下,豈能不令人吃驚!我不是說,白天在椅子上竟做起瞭閨房之內的事情來。但我們在撿垃圾時確實撿到過避孕套,那可能是夜間留下的,我現在不去考證瞭。
燕園後湖這一片地方,比較僻靜。有小山蜿蜒數百米,前傍湖水,茂林修竹,綠草如茵。有些地方,罕見人跡,真正是幽會的好地方。傍晚時見對對男女青年,攜手摟腰,迤邐走過,倩影終消失在綠樹叢中。至於以後乾些什麼,那隻能意會,而不必言傳瞭。
一天晚上,一位原圖書館學係退休的老教授來看我,他住在西校門外。如果從我傢走迴傢,應該齣門嚮右轉,走過我上麵講的那一條倚山傍湖的小徑。但他卻嚮左轉,要經過未名湖,走齣西門,這要多走好多路。我怪而問之。他說,之所以不走那條小路,怕驚動瞭對對野鴛鴦。對對者,不止一對也,我聽瞭恍然大悟,立即想起瞭我們撿垃圾時撿到的避孕套。
故事講完瞭,讀者諸君以為這是“有傷風化”呢,還是“有損”?恐怕是二者都有吧!
公德(三)
已經寫瞭兩篇《公德》,但言猶未盡,再添上一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瞭,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瞭,錢包鼓起來瞭。於是就要花錢。花錢花樣繁多,旅遊即其中之一。於是空前未有的旅遊熱興起來瞭。的泰山、長城、黃山、張傢界、九寨溝、桂林等逛厭瞭,於是齣國,先是新、馬、泰,後又擴大到歐美。大隊人馬齣國旅遊,浩浩蕩蕩,猗歟休哉!
我是贊成齣國旅遊的。這可以開闊人們的眼界,增長人們的見識,有百利而無一弊。而且,我多年來就有一個想法:西方人對中國很不瞭解。他們不懂“士彆三日,當颳目相看”的道理,至今仍頑固抱住“歐洲中心主義”不放。這大大地不利於國際的相互瞭解,不利於人民之間友誼的增長。所以我就主張“送去主義”,你不來拿,我就送去。然而送去也並不容易。現在中國人齣國旅遊,不正是送去的好機會嗎?
然而,一部分中國遊客送齣去的不是中國文化,不是精華,而是糟粕。例子繁多,不勝枚舉。我乾脆做一次文抄公,從《參考消息》上轉載的香港《亞洲周刊》上摘抄一點,以概其餘。首先我必須聲明一下,我不同意該刊“七宗罪”的提法。這隻是不顧國格,不講規矩,還不能上綱到“罪”。這七宗是:
以上七宗,都是極其概括的。因為,細說要占極多的篇幅。不過,我仍然要突齣一“宗”,這就是隨地吐痰,我戲稱之為“國吐”,與“國罵”成雙成對。這是中國相當大一部分人的痼疾,屢罰不改。現在也被輸齣國外,為中國臉上抹黑。
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想改變以上幾種弊端,是長期的工作,尚且如此,何況國外。我們絕不能因噎廢食,停止齣國旅遊,齣國旅遊還是要繼續的。能否采取一個應急的辦法:在齣國前,由旅遊局或旅行社組織一次短期學習,把外國習慣講清,把應注意的事項講清。或許能有用。
公德(四)
已經寫瞭三篇《公德》,但仍然覺得不夠。現在再寫上一篇,專門談“國吐”。
隨地吐痰這個痼疾,過去已經有很多人注意到瞭。記得魯迅在一篇雜文中,談到舊時代中國照相,常常是一對老年夫婦,分坐茶幾左右,幾前置一痰桶,說明這對夫婦胸腔裏痰多。據說,美國前總統訪華時,特彆買瞭一個痰桶,帶迴瞭美國。
中國官方也不是沒有注意到這個現象。很多年以前,北京市公布瞭一項罰款的規定:凡在大街上隨地吐痰者,處以錢的罰款。有一次,一個人在大街上吐痰,被檢查人員發現,立刻走過來,嚮吐痰人索要罰款。那個人處變不驚,立刻又吐一口痰在地上,嘴裏說:“錢找錢麻煩,我索性再吐上一口,湊足一元錢,公私兩利。”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如何,我不是親身經曆,不敢確說,但是流傳得紛紛揚揚,我寜信其有,而不信其無。
也是在很多年以前,北大動員群眾,反擊隨地吐痰的惡習。沒有聽說有什麼罰款,僅在學校內幾條大馬路上,派人檢查吐痰的痕跡,查齣來後,用紅粉筆圈一個圓圈,以痰跡為中心。這種檢查簡直易如反掌,隔不遠,就能畫一個大紅圈。結果是滿地斑斕,像是一幅未來派的圖畫。
結果怎樣呢?在北京大街上照樣能夠看到和聽到,左右不遠,有人吭哢一聲,一團濃痰飛落在人行道上,熟練得有如大匠運斧成風,北大校園內也仍然是痰跡斑駁陸離。
我們中華民族是的民族,是英勇善戰的民族,我們能夠以弱勝強,戰勝瞭武裝到牙齒的外敵和派,對像“國吐”這樣還達不到癬疥之疾的弊端竟至於束手無策嗎?
更為嚴重的是,近幾年來,國際旅遊之風興起。“國吐”也隨之傳入國外。據說,我們近鄰的一個國傢,為外國遊人製定瞭注意事項,都用英文寫成,一條是用漢文:“請勿隨地吐痰!”針對性極其鮮明。但卻絕非誣衊。我們這張臉往哪裏擺呀!
基本信息
作 者:季羨林
I S B N :9787568203388
齣 版 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頁 數:300頁
開 本:16開
包 裝:精裝
重 量:540剋
定 價:45.00元
內容推薦
從懵懂年少到曆經滄桑,從國內到國外,從獨木小橋到陽關大道,從農民的孩子到舉世矚目的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一步一個腳印,走完瞭他這九十多年的風雨人生。
思念親人、迴憶童年、追憶師友、人生憶往述懷,在這些深淺不一的迴憶中,季羨林先生流露齣瞭他真實質樸的情感,清晰再現瞭那個年代的人和事。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傢、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代錶作品:《牛棚雜憶》《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病榻雜記》《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等。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