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2006年CCTV《百家讲坛》红文化明星于丹力作
★易中天作序强力推荐
本书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同名电视讲座为基础,加以修改润色而成。全书为双色印刷,并以著名画家陈传席画作为彩色插页。
其大特点是,直指当今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灵,通过诠释经典中的智慧,找到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从人生之道、处世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心灵之道等七个方面总结《论语》和孔子的智慧,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语言表述上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亲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辟。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容简介
《于丹《论语》心得》全书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后半部分是《论语》原文。在前半部分,作者用白话形式重新诠释了《论语》一书,并以“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为主题,分别加以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后半部分,既是对前半部分的补充,使读者更为全面地领略《论语》的魅力;又为一本完整的《论语》小书,供读者不时翻阅诵读。
作者简介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影视学概论”、“电视理论思潮。等课程,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教材和“中国影视美学丛书”等大型理论工程的编著工作。曾获得1996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学奖、2001年度中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1年度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北京师范大学十佳优秀教师奖等多项奖励。出版《形象品牌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
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精彩书评
★由《于丹《论语》心得》再看电视《百家讲坛》栏目,其成功首先得益于节目有正确的宗旨――"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和恰当的文化理念――"聚集知识精英,共享教育资源,传播现代文化,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节目制作者尊重市场,尊重观众,懂得电视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个市场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亿万中国人直接、真实的文化诉求。早有学者指出,《百家讲坛》的意义,是"作为一座让专家学者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以其独特的文化品格与定位赢得了市场和观众的接受与喜爱,也赢得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认可与好评","成为构建中国电视文化另类风景线的成功实践者"。但这些显然还不是《于丹《论语》心得》热销和《百家讲坛》的全部意义,甚至不是其主要的意义。可能从更大一些的历史尺度中,这一事件的文化意义才能显现出来。
——《人民日报》(2007-02-11第08版)
精彩书摘
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受益吗?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他不会让你记住那么多,有时候记住一个字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
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等等这些事情,它对你是大事还是小事,没有客观标准。
这就如同划个一寸长的口子,算大伤还是小伤?如果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他可能从受伤到这个伤好,一直都不知道。
所以,我们的内心究竟是做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我记得大学英语课本上,有一则西方哲人写的小寓言,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重要?什么事重要?什么时间做事重要?
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
他很苦闷。后来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
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
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来了。
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
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
第二天国王问老汉说,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
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那三个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
这个故事,又可以做《论语》的注脚。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这些道理不是那些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去读,非常吃力地去参悟一辈子。
真正的圣贤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
前言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历经两千多年的时光洗礼,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古籍,更是一部关于如何修身养性、治国安邦、安身立命的百科全书。历代仁人志士,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无不从中汲取力量,指引方向。 这本书,并非对《论语》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考据或解读,也非简单地罗列其思想精华。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深入心灵的探索。它试图邀请读者,抛开对经典的敬畏感,将《论语》中的智慧,还原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那些看似朴素的言语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书中,我们将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开篇语出发,深入探讨学习的真谛。学习,并非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孔子所强调的“时习”,并非死记硬背,而是将所学融入生活,在实践中不断体悟,从而获得由衷的喜悦。这种喜悦,源于自我成长的满足,源于对生命意义的更深层理解。我们将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保持学习的热情,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转化为体系化的智慧,最终达到“吾日三省吾身”的境界,实现人格的持续升华。 接着,我们会将目光投向“仁”的思想。在《论语》中,“仁”是核心概念,是孔子毕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仁者爱人”,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它既是对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倡导,也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利益纠葛、情感疏离时有发生。我们该如何理解和实践“仁”?书中将尝试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仁”的现代意义。比如,在家庭中,如何用“仁”去化解矛盾,增进亲情?在职场中,如何用“仁”去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共赢?在社会交往中,又该如何秉持“仁”的原则,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并非要求我们成为圣人,而是倡导一种以爱与尊重为基础的生活态度,一种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礼”的观念,同样是《论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认为,礼是维系社会秩序,规范人际交往的根本。在古代,“礼”涵盖了祭祀、朝聘、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是对社会成员行为的严格约束。然而,在现代社会,许多传统的礼仪规范已经逐渐淡化。那么,我们是否还需要“礼”?书中将探讨,“礼”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尊重、一种分寸、一种界限。它体现在对规则的遵守,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对公共秩序的维护,以及在日常交往中的谦逊有礼。理解和践行“礼”,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他人和谐相处,构建更加文明有序的社会。 “君子”的概念,是《论语》中理想人格的投射。孔子眼中“君子”的形象,并非高高在上,而是通过不断学习、修身,最终达到“坦荡荡,长噫噫”的境界。书中将深入剖析君子的品德,包括正直、诚信、担当、宽厚、自省等。在当下,我们或许无法成为真正的“君子”,但我们可以以君子为榜样,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向着更高的道德标准看齐。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保持一份内心的坦荡与宁静,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困。 此外,《论语》中关于“忠”与“恕”、“智”与“勇”、“孝”与“悌”等一系列重要的思想,也将穿插于书中,与读者一同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将看到,这些看似古老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例如,如何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在人际关系中,如何运用“恕”道,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在面对抉择时,如何平衡“智”与“勇”,做出明智而勇敢的决定?在家庭传承中,又该如何理解和践行“孝”与“悌”的精髓? 本书并非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用平实的语言,真诚的态度,引导读者走进《论语》的世界。书中不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古文,也不会强加任何固定的解读模式。相反,它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去与《论语》对话,去发掘其中与自己心灵产生共鸣的部分。 书中将穿插许多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既有来自《论语》原文的经典片段,也有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境。通过这些生动的描绘,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当谈论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时,我们会看到那些勇于承认自己不足,并积极学习的人,最终获得了更大的进步;当谈论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时,我们会发现,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都可能成为我们学习的镜子。 本书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论语》的深入探讨,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智慧,帮助读者在复杂的生活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 anchors,构建更加充实、有意义的人生。它不是要你变成孔子,更不是要你成为圣人,而是要你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更懂得如何生活,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挑战的自己。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或许会因为某句话而陷入沉思,或许会因为某个故事而会心一笑,或许会因为某个道理而豁然开朗。这都是学习《论语》的宝贵收获。它希望能够成为你人生旅途中,一份温暖的陪伴,一次深刻的启迪,让你在感悟古圣先贤智慧的同时,也能发现自身潜藏的力量,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总而言之,这本书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带领读者重新审视《论语》这座宝库,发掘其中蕴藏的、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它是一次对古老经典的现代性转译,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度追寻,一场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探索之旅。我们期待,在这场旅程中,你我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从而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与力量,活出生命的智慧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