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森主编的《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7版 2016-2017)》由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组织研创,汇集 了有关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17份研究报告及本领 域主要资讯信息。
2015~2016年,我国殡葬事业在深化改革中有序 发展:殡葬事业发展规划有了制度性安排,节地生态 安葬政策深入人心,殡葬管理服务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惠民殡葬政策全面落地,殡葬标准化工作持续推进 ;但也存在大数据研发与应用滞后、火化设备*新改 造缺少政府采购**目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 难度较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和设备*新改造资金投 入不足等实际问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各级民政部门在新五大发展理念**下,破解阻碍 殡葬事业发展难题:全面落实“十三五”殡葬事业发 展规划;夯实殡葬设施建设基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落实**“互联网+”发展战略,加快殡葬专用设 备*新改造步伐,持续推进殡葬事业的科学发展。
李伯森,1965年生,山东诸城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1988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财政专业,现任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所长、民政部生态安葬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科研成果:2003年以来,组织完成91个**科研项目(课题);组织制修订32项**和行业殡葬标准;组织完成“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殡葬领域污染物减排和遗体处理无害化公益技术研究与应用”,其中作为课题**责任人,主持完成“殡葬园区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主持完成科技部下达的“建立善后保证金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软科学课题;组织完成**环保公益“殡葬行业污染控制与环境技术体系研究”重大专项;组织开展“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殡葬行业节能减排技术与规范”项目、“中国殡葬文化与科技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2014~2017)、“殡葬文化建设”等**财政重大专项等科研工作。在着力加强殡葬自然科学和软科学的并重研究,着力开展殡葬标准化体系建设,着力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着力搭建多功能、宽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抓殡仪场所环境监测和产品质检工作,着力开展殡葬文化建设、拓宽殡葬研究新领域等方面,为提升我国殡葬科研的整体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Ⅰ 总报告
1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6~2017)
一 2015~2016年殡葬事业发展概况
二 新时期殡葬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 新时期殡葬事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Ⅱ 绿色发展篇
2 大力推行节地生态葬 实现“源头”节地——来自上海的报告
3 云南少数民族节地生态安葬实践与探索
4 生态安葬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5 南京市雨花台功德园节地生态葬实践探索
6 节地生态安葬中的问题与对策
7 推行文明祭扫 实践绿色殡葬
Ⅲ 标准建设篇
8 殡葬标准化体系工程的创建及实施
9 《火葬场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801—2015)解读
10 殡仪场所消毒卫生现状与标准体系创建
11 广东省殡葬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
12 标准化 信息化 人文化 眉山市殡葬管理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具体实践
Ⅳ 互联网篇
13 殡葬业物联网监管综合服务平台研究
14 互联网模式下的殡葬管理与服务
15 山东省“互联网+殡葬”开发与应用
16 “互联网+殡葬”的实践与应用
17 “互联网+殡葬服务”的构建与展望
Ⅴ 附录
18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大事记 (2015~2016)
19 奖励与评定(2015~2016)
20 部分省市区“十三五”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和节地生态安葬政策落实情况
Abstract
Contents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它既有政策研究的深度,又不失对社会大众关切的温度。不同章节的作者似乎采用了迥异的笔法,有的段落如同老教授的慢板论述,逻辑缜密,层层递进,充满了学术的思辨性;而另一些篇章则更接近于深度新闻报道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实际操作层面的挑战与创新。这种风格上的多元化,使得阅读过程中的疲劳感大大降低,仿佛在和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对话。它成功地避免了纯粹的“官样文章”的枯燥,而是将严肃的研究成果,用一种贴近现实的语言进行了有效的转译和传达,让人感觉内容既专业又可亲近。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消化这本报告集中的数据分析部分,其严谨程度令人印象深刻。报告似乎采用了跨年度的对比分析模型,将近年来我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变化量化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尤其是在论及特定社会现象时,引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图表,这些图表的设计直观易懂,将复杂的趋势清晰地展现出来,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研究的人也能快速把握要点。我特别欣赏报告中那种不偏不倚的叙事口吻,所有观点都建立在坚实的数据基础之上,很少出现主观臆断或情绪化的表达,这对于一份具有行业指导意义的参考资料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品质。它提供了一个审视宏观趋势的可靠框架。
评分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时间胶囊”视角,让我得以一窥过去一年间某个重要行业在社会转型期所经历的阵痛与蜕变。它记录的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减,更是社会认知和观念的微妙演变。很多问题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观察和积累,而这本报告恰恰提供了一个时间截点上的快照,使得我们可以清晰地比对“过去”与“现在”的差异。它强迫读者跳出日常的琐碎,用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的目光来审视这些深刻影响民生福祉的议题。可以说,这是一份扎根于现实土壤,却又面向未来图景的综合性观察手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质感,硬壳精装,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下了功夫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以深色调为主,配以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严肃而厚重的气息。我特别喜欢内页的纸张选择,摸起来非常光滑细腻,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小字体的部分也毫无模糊感,阅读体验一流。这本册子在细节处理上看得出是用心的,比如书脊的装订非常牢固,翻阅时完全不用担心松脱。而且,侧面的切边处理得非常整齐,整体呈现出一种典雅的学术书籍的风格,让人在捧读时就对其中内容的权威性有了初步的信赖。这样的外在包装,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报告集,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集,非常适合放在书架上作为一种严肃的学术象征。
评分从结构布局上来看,这本报告的组织架构极其清晰合理,体现了编辑团队高超的统筹能力。它不是简单地将零散的文章堆砌在一起,而是遵循了从宏观背景到微观实践,再到未来展望的逻辑主线。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阅读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们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多维度的图景。特别是其中的专题研究部分,聚焦了几个具有前瞻性的议题,并给出了多角度的剖析,这不仅满足了专业人士对细分领域的需求,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参考意见。这种全局观和细节兼顾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信息的吸收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