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集全8册 因梦集+病榻杂记+集外集+天竺心影+牛棚杂忆+清华园日记+朗润集+留德十年

季羡林散文集全8册 因梦集+病榻杂记+集外集+天竺心影+牛棚杂忆+清华园日记+朗润集+留德十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品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
ISBN:9787568205924
商品编码:27752091025
包装:精装

具体描述

因梦集9787568205924

病榻杂记9787568202886

集外集9787568203272

天竺心影9787568203289

牛棚杂忆9787568203449

清华园日记9787568203357

朗润集9787568205931

留德十年9787568203180


编辑推荐


  《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因梦集(精装)》忆往昔,述今怀续半世纪前旧梦


内容简介


  《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因梦集(精装)》收录了《因梦集》和《新纪元文存》两个集子。20世纪30年代,作者曾应约准备编一本散文集,命题《因梦集》,因故未果。后来特意将解放前的作品编为一集,仍以“因梦”冠名,其中主要以写景、游记、忆人类散文为主。《新纪元文存》则收录了作者2001年间所写的散文,其中以给有人写的序、读后感、忆人、漫谈类的散文为主。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录

因梦集 
002 自序 
003 枸杞树 
008 黄昏 
013 回忆 
018 寂寞 
022 年 
028 兔子 
035 母与子 
045 红 
053 老人 
062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073 去故国——欧游散记之一 
078 表的喜剧——欧游散记之一 
084 听诗——欧游散记之一 
090 寻梦 
093 海棠花 
096 WaLa 
103 忆章用 
114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新纪元文存 
120 《新纪元文存》自序 
131 漫谈皇帝 
134 在北大外院语言学研究所成立大会上的(书面)讲话 
137 《记者无悔》序 
141 论恐惧 
144 《京剧与中国文化》序 
147 推荐《世界经典散文新编》 
149 推荐黄宝生汉译《摩诃婆罗多》 
151 推荐《林徽因文集·文学卷》 
153 我喜爱的书 
158 清华大学九十华诞祝词 
160 《人生小品》序 
162 一条老狗 
170 漫谈伦理道德 
179 读《人生宝典》 
182 题词 
183 欢呼《芬芳誓言》 
188 问题答复 
190 《华林拾珍》序 
192 《大漠孤烟》序 
196 祝贺母校山东大学百岁华诞 
201 《名家心语丛书》序 
204 祝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恢复二十周年 
205 《敦煌佛画》序言 
207 追忆李长之 
218 思想家与哲学家 
220 悼念周一良 
224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读后感 
228 公民道德建设与家庭教育 
231 漫谈刘姥姥 
234 科学应该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236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238 谈礼貌 
240 悼念马石江同志 
243 时窗外大雪纷飞,助我悲思——《跨文化丛书·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序 
249 《名家绘清华》序 
254 《人生小品》序 
259 知足知不足 
261 有为有不为 
264 隔膜 






编辑推荐


  病榻杂记(季羡林经典作品新精装典藏版):病榻之上的达观记录耄耋之年的独到见解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先生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家、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等,素有“国宝”之称,然后在病榻上,却写下《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泰斗”》《辞“国宝”》三篇文章,摘下头上的桂冠。 
  季羡林先生自2001年底住院后,在病榻上撰写了这些文字,其中包含了其对故人的怀念和对生死观、思想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感想。 

  文章中处处洋溢着季羡林先生笔耕不辍的精神,清晰地再现了季羡林先生是如何与病魔搏斗,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录


001 小引 
004 病房杂忆 
012 医生也要向病人学点什么 
015 在病中 
045 辞“国学大师” 
047 辞学界(术)泰斗 
049 辞“国宝” 
059 对未来的悬思 
061 李恒进大夫 
063 回家 
068 “三进宫” 
075 护士长 
078 一幕小闹剧 
080 笑着走 
082 输液 
084 安装心脏起搏器 
085 中西医学的结合问题 
088 常建的—首诗 
090 漫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赠301医院宋守礼大夫 
092 白衣天使新赞 
095 座右铭(老年时期) 
096 赠301医院 
097 赠中石 
098 封笔问题 
100 论包装 
102 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再论包装 
105 一点关于“美”化的杞忧 
107 对广告的逆反心理 
110 给“拆”字亮红灯 
112 从小康谈起 
114 漫谈消费 
119 论怪论 
121 论“据理力争” 
125 公德(一) 
127 公德(二) 
129 公德(三) 
131 公德(四) 
133 真理愈辨愈明吗 
136 同胞们说话声音放低一点 
138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141 难得糊涂 
144 我的座右铭 
146 我的怀旧观 
149 我的美人观 
154 老年四“得” 
156 老年十忌 
174 时间 
178 老年谈老 
183 九三述怀 
189 九十五岁初度 
193 虎年抒怀 
200 狗年元旦抒怀 
202 漫谈“再少”问题 
204 泰山颂 
206 在“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表彰大会上的书面发言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编辑推荐


  《集外集/季羡林代表作品精装典藏版》世纪转折的笔墨痕迹年逾古稀的感悟怀念。

内容简介


  《集外集》收录了《千禧文存》和《万泉集》两个集子。其中《千禧文存》收录作者在2000年所写的《迎新怀旧——二十一世纪第1个元旦感怀》《龙抄本中国古典小说序》《成功》等40余篇作品,全篇以序、杂文以及少部分散文为主;《万泉集》原编成于1987年12月,收作者1986年、1987年所写散文,因未能及时出版,又增补了若干新写散文,全篇以忆人、游记、抒情类散文为主。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编辑推荐


  《天竺心影/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精装)》怀念动荡年代里的中印友谊重温记忆中的大好河山。


内容简介

  《天竺心影/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精装)》收录了《天竺心影》和《燕南集》两个集子。其中,《天竺心影》主要回忆了季羡林先生在印度的美好回忆:从初抵德里开始,到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再到印度普通一家人,后离别印度。《燕南集》主要收录了《朗润集》出版后至1985年写的散文,其中对敦煌、黄山、北戴河、大招提寺等详尽地进行了描写,另外还有一些对过去师友的回忆等。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录

天竺心影 
002 楔子 
006 初抵德里 
011 在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 
020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026 难忘的一家人 
032 孟买,历史的见证 
038 一个抱小孩子的印度人 
043 佛教圣迹巡礼 
055 回到历史中去 
060 深夜来访的客人 
066 海德拉巴 
073 天雨曼陀罗——记加尔各答 
079 国际大学 
083 别印度 
燕南集 
090 序 
094 忆日内瓦 
100 歌唱塔什干 
112 换了人间——北戴河杂感 
115 处处花开夹竹桃 
118 五色梅 
120 战斗吧,非洲! 
126 野火 
130 爽朗的笑声 
136 春城忆广田 
145 观天池 
151 火焰山下 
156 在敦煌 
162 春色满寰中 
164 登黄山记 
181 西谛(郑振铎)先生 
190 游唐大招提寺 
195 清华颂 
197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202 下瀛洲 
206 富春江上 
211 还乡记 
214 临清县招待所 
219 聊城师范学院 
224 五样松抒情 
229 我和济南——怀鞠思敏先生 
232 赞西安 
235 观秦兵马俑 
242 德里风光 
245 别稻香楼——怀念小泓 
251 兰州颂 
253 富春江边瑶琳仙境 
259 深圳掠影 
262 星光的海洋 
266 黎明前的北京 
268 同声相求——参加印度蚁垤国际诗歌节有感 
272 一座精美绝伦的汉白玉雕像——一个幻影 
274 登蓬莱阁 
279 海上世界 


  精彩书摘


天竺心影 
002 楔子 
006 初抵德里 
011 在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 
020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026 难忘的一家人 
032 孟买,历史的见证 
038 一个抱小孩子的印度人 
043 佛教圣迹巡礼 
055 回到历史中去 
060 深夜来访的客人 
066 海德拉巴 
073 天雨曼陀罗——记加尔各答 
079 国际大学 
083 别印度 
燕南集 
090 序 
094 忆日内瓦 
100 歌唱塔什干 
112 换了人间——北戴河杂感 
115 处处花开夹竹桃 
118 五色梅 
120 战斗吧,非洲! 
126 野火 
130 爽朗的笑声 
136 春城忆广田 
145 观天池 
151 火焰山下 
156 在敦煌 
162 春色满寰中 
164 登黄山记 
181 西谛(郑振铎)先生 
190 游唐大招提寺 
195 清华颂 
197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202 下瀛洲 
206 富春江上 
211 还乡记 
214 临清县招待所 
219 聊城师范学院 
224 五样松抒情 
229 我和济南——怀鞠思敏先生 
232 赞西安 
235 观秦兵马俑 
242 德里风光 
245 别稻香楼——怀念小泓 
251 兰州颂 
253 富春江边瑶琳仙境 
259 深圳掠影 
262 星光的海洋 
266 黎明前的北京 
268 同声相求——参加印度蚁垤国际诗歌节有感 
272 一座精美绝伦的汉白玉雕像——一个幻影 
274 登蓬莱阁 
 

  楔子 
  我走在罗湖桥上。 
  这是一座非常普普通通的桥,如果它坐落在其他地方,决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甚至不会令人感到它的存在。何况我走过这座桥,至少已经有三四次了。因此,当我踏上桥头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很平静的,平静得有如古井静水,没有任何涟漪。
  然而,却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情况。 
  我猛然一抬头,看到十几米以外,对面桥头上站着一位解放军,草绿色的军帽,草绿色的军衣,整洁朴素,雍容大方,同国内天天见到的成千上万的解放军一样,也没有什么特异之处;而且就在一个月以前我还是天天看到他们的,当时,对他们简直可说是视若无睹。然而,此时此地,军帽上那一颗红星,领子上那两块红色领章,却闪出了异样的光彩,赫然像一团烈火,照亮了我的眼睛,照亮了我的心。我心里猛然一震动,泪水立刻夺眶而出:我可爱的祖国,我又踏上你的土地了,又走到你的怀抱里来了。我很想俯下身去,吻一吻祖国的土地;但我终于控制住了自己,仍然走上前去。 
  更令我吃惊的是,在这无比快乐的心潮中,却有一点淡淡的哀愁在。这是什么原因呢?刚分手不久的印度人民、印度朋友的声容笑貌又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回荡在我的耳边。其中有老人,也有青年;有工人,也有农民;有大学生,也有大学教授;有政府官员,也有全印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和印中友好协会的领导人。“印中友好万岁”“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中人民是兄弟”)的喊声我又仿佛能够听到;那种充满了热情的眼神,我又仿佛能够感到;那一双双热乎乎的手,我又仿佛能够握到;老教授朗诵自己作的欢迎诗的声音,年轻的男女大学生致欢迎词的清脆的声音,我又仿佛能够听到;万人大会上人群像汹涌的大海的情景,我又仿佛能够看到。我的脖子上又仿佛感到沉重起来,成串的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棕色的花环仿佛又套上我的脖子,花香直刺我的嗅官。 
  这一切都是说不完道不完的。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牛棚杂忆(典藏版)(精)/季羡林经典作品集

作者: 季羡林

定价: 35.0元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8203449

出版日期: 2015-07-0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编辑推荐
  《牛棚杂忆/季羡林代表作品精装典藏版》一个时代的真实记载 一段生活的赤诚回忆。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先生一生命运多舛,年过半百之余遭遇文化大革命,劳改、批斗,失去自由……
  《牛棚杂忆》写于1992年,是季羡林先生在wen革时期的一本生活回忆录,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详细地讲述了自己在“wen革”中的各种不幸遭遇。
  在那个血与泪交集的时代,让我们记得还有那么一份温情与理性。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录
001 自序
008 di一节缘起
014 第二节从社教运动谈起
018 第三节一九六六年六月四日
028 第四节对号入座
034 第五节快活半年
044 第六节自己跳出来
056 第七节抄家
066 第八节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上
077 第九节千钧一发
087 第十节劳改的初级阶段
100 第十一节大批斗
108 第十二节太平庄
116 第十三节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121 第十四节牛棚生活(一)
136 第十五节牛棚生活(二)
151 第十六节牛棚生活(三)
161 第十七节牛棚转移
168 第十八节半解放
174 第十九节完全解放
184 第二十节余思或反思
195 后记

精彩书摘
  di一节缘起
  “牛棚”这个词儿,大家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它是否就是法定名称,却谁也说不清楚。我们现在一切讲法治。讲法治,必先正名。但是牛棚的名怎么正呢?牛棚的创建本身就是同法“对着干的”。现在想用法来正名,岂不是南辕而北辙吗?
  在北大,“牛棚”这个词儿并不流行。我们这里的“官方”叫作“劳改大院”,有时通俗化称为“黑帮大院”,含义完全是一样的。但是后者更生动,更具体,因而在老百姓嘴里就流行了起来。顾名思义,“黑帮”不是“白帮”。他们是专在暗中干“坏事”的,是同“革命司令部”唱反调的。这帮家伙被关押的地方就叫作“黑帮大院”。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我三生有幸,也住进了大院——从语言学上来讲,这里的“住”字应该是被动式——而且一住就是八九个月。要说里面很舒服,那不是事实。但是,像“十年浩劫”这样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绝对是空前的——我但愿它也绝后——“人生不满百”,我居然躬与其盛,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不得不感谢苍天,特别对我垂青、加佑,以至于感激涕零了。不然的话,想找这样的机会,真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我不但赶上这个时机,而且能住进大院。试想,现在还会有人为我建院,派人日夜守护,使我得到绝对的安全吗?
  我也算是一个研究佛教的人。我既研究佛教的历史,也搞点佛教的义理。但是使我感兴趣的却不是这些堂而皇之的佛教理论,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些迷信玩意儿,特别是对地狱的描绘。这在正经的佛典中可以找到,在老百姓的口头传说中更是说得活灵活现。这是中印两国老百姓集中了他们从官儿们那里受到的折磨与酷刑,经过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形成的,是人类幻想不可多得的杰作。谁听了地狱的故事不感到毛骨悚然、毛发直竖呢?
  我曾有志于研究比较地狱学久矣。积几十载寒暑探讨的经验,深知西方地狱实在有点太简单、太幼稚、太单调、太没有水平。不信你去读一读但丁的《神曲》,那里有对地狱的描绘。但丁的诗句如黄钟大吕,但是诗句描绘的地狱,却实在不敢恭维,一点想象力都没有,过于简单,过于表面,读了只能让人觉得好笑。回观印度的地狱则真正是博大精深。再加上中国人的扩大与渲染,地狱简直如七宝楼台,令人目眩神驰。读过中国《玉历至宝钞》一类描写地狱书籍的人,看到里面的刀山火海、油锅大锯,再配上一个牛头、一个马面,角色齐全,道具无缺,谁能不五体投地地钦佩呢?东方文明超过西方文明,东方人民的智慧超过西方人民的智慧,于斯可见。
  我非常佩服老百姓的幻想力,非常欣赏他们对地狱的描绘。我原以为这些幻想力和这些描绘已经是至矣尽矣,蔑以复加矣。然而,我在牛棚里待过以后,才恍然大悟,“革命小将”在东胜神州大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建造起来的牛棚,以及对牛棚的管理措施,还有在牛棚里制造的恐怖气氛,同佛教的地狱比较起来,远远超过印度的原版。西方的地狱更是瞠乎后矣,有如小巫见大巫了。
  我怀疑,造牛棚的“小将”中有跟我学习佛教的学生。我怀疑,他们不但学习了佛教史和佛教教义,也学习了地狱学。而且理论联系实际,他们在建造北大的“黑帮大院”时,由远及近,由里及表,加以应用,一时成为全国各大学学习的样板。他们真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我在北大四十年的教学活动,没有白费力量。我虽然自己被请入瓮中,但衷心欣慰,不能自已了。
  犹有进者,这群“革命小将”还充分发挥了创新能力。在这个牛棚里确实没有刀山、油锅、牛头、马面,等等。可是,在没有这样的必需道具下而能制造出远远超过佛教地狱的恐怖气氛,谁还能吝惜自己的赞赏呢?在旧地狱里,牛头、马面不过根据阎罗王的命令把罪犯用钢叉叉入油锅,叉上刀山而已。这多只能折磨犯人的肉体,绝没有“触及灵魂”的措施,绝没有“斗私批修”“狠斗活思想”等办法。我们北大的“革命小将”,却在他们的“老佛爷”的领导下在大院中开展了背语录的活动。这是崭新的创造,从来没有听说牛头、马面会让犯人背诵什么佛典,什么“揭谛,揭谛,波罗揭谛”,背错一个字,立即一记耳光。每天晚上的训话,也是旧地狱中绝不会有的。每当夜幕降临,犯人们列队候训。恶狠狠的训斥声,清脆的耳光声,互相应答,融入夜空。院外小土山上,在薄暗中,人影晃动。我低头斜眼一瞥,知道是“自由人”在欣赏院内这难得的景观,宛如英国白金汉宫前面广场上欣赏御林军换岗的盛况。此时,我的心情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简短截说,牛棚中有很多新的创造发明。里面的生活既丰富多彩,又阴森刺骨。我们住在里面的人,日日夜夜,分分秒秒,都让神经紧张到高限度,让五官的本能发挥到高限度,处处有荆棘坑坎,时时有横祸飞来。这种生活,对我来说,是绝对空前的。对门外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当时在全国进入牛棚的人虽然没有确切统计,但一定是成千累万。可是同全国人口一比,仍然相形见绌,只不过是小数一端而已。换句话说,能进入牛棚并不容易,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人们不是常常号召作家在创作之前要深入生活吗?但是有哪个作家心甘情愿地到“黑帮大院”里来呢?成为“黑帮”一员,也并不容易,需要具备的条件还是非常苛刻的。






编辑推荐


  清华园日记(季羡林经典作品新精装典藏版):清华园数十年的生活点滴再现国学大师的青葱岁月


内容简介


  《清华园日记/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精装)》是季羡林先生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所写的日记。

  书中详细记录了季羡林先生那些青春往事,因为玩物丧志而自责、大骂考试、批评教授……它不仅是作者对对清华园的真切描述,也再现了当时真实的校园生活。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录


001 引言 
010 自序 
014 日记 di一册(1932.8.22—1932.10.28) 
069 日记 第二册(1932.10.29—1933.10.31) 
212 日记 第三册(1933.11.1—1934.11.23) 
329 后记 

331 出版说明








编辑推荐


  朗润集(季羡林经典作品精装典藏版):典藏版灵绘山河草木阔论人情世局


内容简介


  《朗润集/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精装)》收录了《朗润集》和《小山集》两个集子。《朗润集》收录季老解放后所写的部分散文;《小山集》始编于1993年末,编定时收录作者从11991年至l994年所写的散文,集末收录了作者所写的一首诗。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编辑推荐


  《留德十年/季羡林代表作品精装典藏版》十年一觉欧洲梦赢得万斛别离情。
内容简介
  1935年,年仅23岁的季羡林远离家乡,远赴德国学习,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光阴飞逝,已近耄耋之年的季羡林先生忆往念昔,写下这本《留德十年》,以时间的脉络,讲述了他1935-1945年留学德国的经历。

  在那个战火纷飞,整个欧洲人民都陷入阴霾的年代,季羡林先生饱尝苦难与相思,与师友结下深厚友谊,终学业有成,回到祖国的怀抱。留德十年,不仅奠定了他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亦为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录


001 楔子
005 留学热
010 天赐良机
013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017 “满洲”车上
021 在哈尔滨
026 过西伯利亚
032 在赤都
036 初抵柏林
046 哥廷根
049 道路终于找到了
057 怀念母亲
060 两年生活
065 章用一家
071 汉学研究所
075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078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086 大轰炸
090 在饥饿地狱中
095 山中逸趣
099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104 我的老师们
112 学习吐火罗文
118 我的女房东
125 反希特勒的人们
128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132 迈耶(Meyer)一家
135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入城
144 盟国
147 优胜记略
150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155 别哥廷根
162 赴瑞士
166 在弗里堡(Fribourg)
175 同使馆的斗争
179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182 船上生活
187 西贡二月
193 从西贡到香港
196 回到祖国的怀抱
200 余音袅袅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楔子
  七十多年的生命像一场春梦似的逝去了。这样的梦并不总是像“春宵一刻值千金”那样轻灵美妙。有时候也难免有惊涛骇浪、龙蛇竞舞的场面。不管怎样,我的生命像梦一般地逝去了。
  对于这些梦有没有留恋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人到了老年,往往喜爱回忆往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当然也不能成为例外。英国人常说什么“往日的可爱的时光”,实有会于我心。往日的时光,回忆起来,确实感到美妙可爱。“当时只道是寻常”,然而一经回忆,却往往觉得美妙无比,回味无穷。我现在就经常陷入往事的回忆中。
  但是,我从来也没有想到,把这些轻梦或者噩梦从回忆中移到纸上来。我从来没有感到,有这样的需要。我只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伏在枕上,让逝去的生命一幕一幕地断断续续地在我眼前重演一遍,自己仿佛成了一个旁观者,顾而乐之。逝去的生命不能复归,也用不着复归。但是,回忆这样的生命,意识到自己是这样活过来的,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来了,风风雨雨都经过了,一直到今天,自己还能活在世上,还能回忆往事,这难道还不能算是莫大的幸福吗?
  只是到了近一两年,比我年轻的一些朋友,多次向我建议写一点自传之类的东西。他们认为,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已经活到了将近耄耋之年,古稀之年早已甩在背后了,而且经历了几个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我这样的经历,过去知识分子经历者恐怕不是太多。我对世事沧桑的阅历,人情世态的体会,恐怕有很多值得别人借鉴的地方。今天年轻的知识分子,甚至许多中年知识分子,大都不能体会。有时候同他们谈一点过去的情况,他们往往瞪大了眼睛,像是在听“天方夜谭”。因此,他们的意见是,我应当把这些经历写出来,不要过于“自私自利”,只留在自己脑海中,供自己品味玩赏。这应该说是我这一辈人的责任,不容推卸。
  我考虑他们的意见,觉得是正确的。就我个人来说,我生于辛亥革命那一年的夏秋之交,距离10月10日,只有一个月多一点。在这一段时间内,我当过大清皇帝的臣民,大概也算是一个“遗少”吧。我在极小的时候,就听到“朝廷”这个词儿,意思是大清皇帝。在我的幻想中,“朝廷”是一个非人非神非龙非蛇,然而又是人是神是龙是蛇的东西。后一个“朝廷”一退位,立刻来了袁世凯,紧跟着是军阀混战。赤县神州,群魔乱舞。我三岁的时候,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我对此毫无所知。对于五四运动,所知也不多,只对文言改白话觉得新鲜而已。在小学和初中时期,跟着大孩子游行示威,焚烧日货和英货,情绪如疯如狂。高中时期,国民党统治开始,是另一种群魔乱舞,是国民党内部的群魔。大学时期,日本军国主义者蠢蠢欲动。“九一八”事变以后,我曾随清华同学卧轨绝食,赴南京请愿。生平一次也是后一次见到蒋介石。留学时期,“七七”事变发生,半壁河山,沦于外寇铁蹄之下。我的家乡更是早为外寇占领,让我无法回国。“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我漂泊异乡,无从听到杜鹃鸣声,我听到的是天空中轰炸机的鸣声,伴随着肚中的饥肠辘辘声,有时候听到广播中希特勒疯狗似的狂吠声。如此度过了八年。“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抵亿金的家书一封也没能收到。大战终于结束。我在瑞士待了将近半年,吃了千辛万苦,经法国、越南回到祖国。在狂欢之余,灾星未退,又在通货疯狂膨胀中度过了三年,终于迎来了解放。在更大的狂欢之余,知道道路并不是总有玫瑰花铺地,有时难免也有狂风恶浪。就这样,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一直活到了今天,垂垂老矣。
  如此丰富复杂的经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经历也是十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中都可以吸取,对人对己都会有点好处的。我自己如果秘而不宣,确有“自私自利”之嫌。因此,我决心听从别人的建议,改变以前的想法,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实事求是地写出来。我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四字,因为写自传不是搞文学创作,让自己的幻想纵横驰骋。我写自传,只写事实。这是否也能写成文学作品,我在这里存而不论。古今中外颇有大文学家把自传写成文学作品的。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诗与真》)可以为证。我个人认为,大文学家可以,我则不可。我这里只有Wahrheit,而无Dichtung。
  但是,如此复杂的工作绝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我目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没有太多的余闲,我只能分段解决。我把我七十多年的生命分成八个阶段:
  一、故乡时期
  二、在济南上中学时期
  三、清华大学、中学教员时期
  四、留德十年
  五、解放前夕
  六、五六十年代
  七、牛棚杂忆
  八、1978年以后
  在1988年,我断断续续写成了四和七两部草稿。现在先把“四、留德十年”整理出来,让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世界吧!扯雪芹作一绝:
  毫无荒唐言,
  半把辛酸泪。
  作者并不痴,
  人解其中味。
  以上算是楔子。
  留学热
  五六十年以前,一股浓烈的留学热弥漫全国,其声势之大绝不下于今天。留学牵动着成千上万青年学子的心。我曾亲眼看到,一位同学听到别人出国而自己则无份时,一时浑身发抖,眼直口呆,满面流汗,他内心震动之剧烈可想而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仔细分析其中原因,有的同今天差不多,有的则完全不同。相同的原因我在这里不谈了。不同的原因,其根底是社会制度不同。那时候有两句名言:“毕业即失业”;“要努力抢一只饭碗”。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后门,照样找不到工作,也就是照样抢不到一只饭碗。如果一个人能出国一趟,当时称为“镀金”,一回国身价百倍,金光闪烁,好多地方会抢着要他,成了“抢手货”。
  当时要想出国,无非走两条路:一条是私费,一条是官费,前者只有富商、大贾、高官、显宦的子女才能办到。后者又有两种:一种是全国性质的官费,比如留英庚款、留美庚款之类;一种是各省举办的。二者都要经过考试。这两种官费人数都极端少,只有一两个。在芸芸学子中,走这条路,比骆驼钻针眼还要困难。是否有走后门的?我不敢说绝对没有。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一般是比较公道的,录取的学员中颇多英俊之才。这种官费钱相当多,可以在国外过十分舒适的生活,往往令人羡煞。
  我当然也患了留学热,而且其严重程度绝不下于别人。可惜我投胎找错了地方,我的家庭在乡下是贫农,在城里是公务员,连个小官都算不上。平常日子,勉强糊口。我于1934年大学毕业时,叔父正失业,家庭经济实际上已经破了产,其贫窘之状可想而知。私费留学,我想都没有想过,我这个癞蛤蟆压根儿不想吃天鹅肉,我还没有糊涂到那个程度。官费留学呢,当时只送理工科学生,社会科学受到歧视。今天歧视社会科学,源远流长,我们社会科学者运交华盖,只好怨我们命苦了。
  总而言之,我大学一毕业,立刻就倒了霉,留学无望,饭碗难抢;临渊羡鱼,有网难结;穷途痛哭,无地自容。母校(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要我回母校当国文教员,好像绝处逢生。但是我学的是西洋文学,满脑袋歌德、莎士比亚,一旦换为屈原、杜甫,我换得过来吗?当时中学生颇有“驾”教员的风气。所谓“驾”,就是赶走。我自己“驾”人的经验是有一点的,被“驾”的经验却无论如何也不想沾边。我考虑再三,到了暑假离开清华园时,我才咬了咬牙:“你敢请我,我就敢去!”大有破釜沉舟之概了。
  省立济南高中是当时全山东一的一所高级中学。国文教员,待遇优渥,每月一百六十块大洋,高出大学助教一倍,折合今天人民币,至少可以等于三千二百元。这是颇有一些吸引力的。为什么这样一只“肥”饭碗竟无端落到我手中了呢?原因是有一点的。我虽然读西洋文学,但从小喜欢舞笔弄墨,发表了几篇散文,于是就被认为是作家,而在当时作家都是被认为能教国文的,于是我就成了国文教员。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深知自己能吃几碗干饭,心虚在所难免。我真是如履薄冰似的走上了讲台。
  但是,宋校长真正聘我的原因,还不就这样简单。当时山东中学界抢夺饭碗的搏斗是异常激烈的。常常是一换校长,一大批教员也就被撤换。一个校长身边都有一个行政班子,教务长、总务长、训育主任、会计,等等,一应俱全,好像是一个内阁。在外围还有一个教员队伍。这些人都是与校长共进退的。这时山东中学教育界有两大派系:北大派与师大派,两者钩心斗角,争夺地盘。宋校长是北大派的头领,与当时的教育厅厅长何思源,是菏泽六中和北京大学的同学,私交颇深。有人说,如果宋校长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与何在国外也是同学,则他的地位会更上一层楼,不只是校长,而是教育厅的科长了。
  总之,宋校长率领着北大派浩荡大军,同师大派两军对垒。他需要支持,需要一支客军。于是一眼就看上了我这个超然于两派之外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兼高中一级的毕业生。他就请我当了国文教员,授意我组织高中毕业同学会,以壮他的声势。我虽涉世未深,但他这一点苦心,我还是能够体会的。可惜我天生不是干这种事的料,我不会吹牛拍马,不愿陪什么人的太太打麻将。结果同学会没有组成,我感到抱歉,但是无能为力。宋校长对别人说:“羡林很安静!”宋校长不愧是北大国文系毕业生,深通国故,有很高的古典文学造诣,他使用了“安静”二字,借用王国维的说法,一着此二字,则境界全出,胜似别人的千言万语。不幸的是,我也并非白痴,多少还懂点世故,聆听之下,心领神会;然而握在手中的那一只饭碗,则摇摇欲飞矣。
  因此,我必须想法离开这里。
  离开这里,到哪里去呢?“抬眼望尽天涯路”,我只看到人海茫茫,没有一个归宿。按理说,我当时的生活和处境是相当好的。我同学生相处得很好。我只有二十三岁,不懂什么叫架子。学生大部分同我年龄差不多,有的比我还要大几岁,我觉得他们是伙伴。我在一家大报上主编一个文学副刊,可以刊登学生的文章,这对学生是极有吸引力的。同教员同事关系也很融洽,几乎每周都同几个志同道合者出去吃小馆,反正工资优厚,物价又低,谁也不会吝啬,感情更易加深。从外表看来,真似神仙生活。
  然而我情绪低沉,我必须想法离开这里。
  离开这里,至高无上的梦就是出国镀金。我常常面对屋前的枝叶繁茂花朵鲜艳的木槿花,面对小花园里的亭台假山,做着出国的梦。同时,在灯红酒绿中,又会蓦地感到手中的饭碗在动摇。二十刚出头的年龄,却心怀百岁之忧。我的精神无论如何也振作不起来。我有时候想:就这样混下去吧,反正自己毫无办法,空想也白搭。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我这辆车还没驶到山前,等到了山前再说吧。
  然而不行。别人出国留学镀金的消息,不时传入自己耳中。一听到这种消息,就像我看别人一样,我也是浑身发抖。我遥望欧山美水,看那些出国者如神仙中人。而自己则像人间凡夫,“更隔蓬山千万重”了。
  我就这样度过了一整年。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