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梦集9787568205924
病榻杂记9787568202886
集外集9787568203272
天竺心影9787568203289
牛棚杂忆9787568203449
清华园日记9787568203357
朗润集9787568205931
留德十年9787568203180
编辑推荐
《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因梦集(精装)》忆往昔,述今怀续半世纪前旧梦
内容简介
《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因梦集(精装)》收录了《因梦集》和《新纪元文存》两个集子。20世纪30年代,作者曾应约准备编一本散文集,命题《因梦集》,因故未果。后来特意将解放前的作品编为一集,仍以“因梦”冠名,其中主要以写景、游记、忆人类散文为主。《新纪元文存》则收录了作者2001年间所写的散文,其中以给有人写的序、读后感、忆人、漫谈类的散文为主。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录
因梦集编辑推荐
病榻杂记(季羡林经典作品新精装典藏版):病榻之上的达观记录耄耋之年的独到见解
内容简介
文章中处处洋溢着季羡林先生笔耕不辍的精神,清晰地再现了季羡林先生是如何与病魔搏斗,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
作者简介
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录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编辑推荐
《集外集/季羡林代表作品精装典藏版》世纪转折的笔墨痕迹年逾古稀的感悟怀念。
内容简介
《集外集》收录了《千禧文存》和《万泉集》两个集子。其中《千禧文存》收录作者在2000年所写的《迎新怀旧——二十一世纪第1个元旦感怀》《龙抄本中国古典小说序》《成功》等40余篇作品,全篇以序、杂文以及少部分散文为主;《万泉集》原编成于1987年12月,收作者1986年、1987年所写散文,因未能及时出版,又增补了若干新写散文,全篇以忆人、游记、抒情类散文为主。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编辑推荐
《天竺心影/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精装)》怀念动荡年代里的中印友谊重温记忆中的大好河山。
内容简介
《天竺心影/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精装)》收录了《天竺心影》和《燕南集》两个集子。其中,《天竺心影》主要回忆了季羡林先生在印度的美好回忆:从初抵德里开始,到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再到印度普通一家人,后离别印度。《燕南集》主要收录了《朗润集》出版后至1985年写的散文,其中对敦煌、黄山、北戴河、大招提寺等详尽地进行了描写,另外还有一些对过去师友的回忆等。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录
天竺心影
002 楔子
006 初抵德里
011 在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
020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026 难忘的一家人
032 孟买,历史的见证
038 一个抱小孩子的印度人
043 佛教圣迹巡礼
055 回到历史中去
060 深夜来访的客人
066 海德拉巴
073 天雨曼陀罗——记加尔各答
079 国际大学
083 别印度
燕南集
090 序
094 忆日内瓦
100 歌唱塔什干
112 换了人间——北戴河杂感
115 处处花开夹竹桃
118 五色梅
120 战斗吧,非洲!
126 野火
130 爽朗的笑声
136 春城忆广田
145 观天池
151 火焰山下
156 在敦煌
162 春色满寰中
164 登黄山记
181 西谛(郑振铎)先生
190 游唐大招提寺
195 清华颂
197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202 下瀛洲
206 富春江上
211 还乡记
214 临清县招待所
219 聊城师范学院
224 五样松抒情
229 我和济南——怀鞠思敏先生
232 赞西安
235 观秦兵马俑
242 德里风光
245 别稻香楼——怀念小泓
251 兰州颂
253 富春江边瑶琳仙境
259 深圳掠影
262 星光的海洋
266 黎明前的北京
268 同声相求——参加印度蚁垤国际诗歌节有感
272 一座精美绝伦的汉白玉雕像——一个幻影
274 登蓬莱阁
279 海上世界
精彩书摘
天竺心影
002 楔子
006 初抵德里
011 在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
020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026 难忘的一家人
032 孟买,历史的见证
038 一个抱小孩子的印度人
043 佛教圣迹巡礼
055 回到历史中去
060 深夜来访的客人
066 海德拉巴
073 天雨曼陀罗——记加尔各答
079 国际大学
083 别印度
燕南集
090 序
094 忆日内瓦
100 歌唱塔什干
112 换了人间——北戴河杂感
115 处处花开夹竹桃
118 五色梅
120 战斗吧,非洲!
126 野火
130 爽朗的笑声
136 春城忆广田
145 观天池
151 火焰山下
156 在敦煌
162 春色满寰中
164 登黄山记
181 西谛(郑振铎)先生
190 游唐大招提寺
195 清华颂
197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202 下瀛洲
206 富春江上
211 还乡记
214 临清县招待所
219 聊城师范学院
224 五样松抒情
229 我和济南——怀鞠思敏先生
232 赞西安
235 观秦兵马俑
242 德里风光
245 别稻香楼——怀念小泓
251 兰州颂
253 富春江边瑶琳仙境
259 深圳掠影
262 星光的海洋
266 黎明前的北京
268 同声相求——参加印度蚁垤国际诗歌节有感
272 一座精美绝伦的汉白玉雕像——一个幻影
274 登蓬莱阁
楔子
我走在罗湖桥上。
这是一座非常普普通通的桥,如果它坐落在其他地方,决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甚至不会令人感到它的存在。何况我走过这座桥,至少已经有三四次了。因此,当我踏上桥头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很平静的,平静得有如古井静水,没有任何涟漪。
然而,却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情况。
我猛然一抬头,看到十几米以外,对面桥头上站着一位解放军,草绿色的军帽,草绿色的军衣,整洁朴素,雍容大方,同国内天天见到的成千上万的解放军一样,也没有什么特异之处;而且就在一个月以前我还是天天看到他们的,当时,对他们简直可说是视若无睹。然而,此时此地,军帽上那一颗红星,领子上那两块红色领章,却闪出了异样的光彩,赫然像一团烈火,照亮了我的眼睛,照亮了我的心。我心里猛然一震动,泪水立刻夺眶而出:我可爱的祖国,我又踏上你的土地了,又走到你的怀抱里来了。我很想俯下身去,吻一吻祖国的土地;但我终于控制住了自己,仍然走上前去。
更令我吃惊的是,在这无比快乐的心潮中,却有一点淡淡的哀愁在。这是什么原因呢?刚分手不久的印度人民、印度朋友的声容笑貌又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回荡在我的耳边。其中有老人,也有青年;有工人,也有农民;有大学生,也有大学教授;有政府官员,也有全印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和印中友好协会的领导人。“印中友好万岁”“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中人民是兄弟”)的喊声我又仿佛能够听到;那种充满了热情的眼神,我又仿佛能够感到;那一双双热乎乎的手,我又仿佛能够握到;老教授朗诵自己作的欢迎诗的声音,年轻的男女大学生致欢迎词的清脆的声音,我又仿佛能够听到;万人大会上人群像汹涌的大海的情景,我又仿佛能够看到。我的脖子上又仿佛感到沉重起来,成串的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棕色的花环仿佛又套上我的脖子,花香直刺我的嗅官。
这一切都是说不完道不完的。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牛棚杂忆(典藏版)(精)/季羡林经典作品集
作者: 季羡林
定价: 35.0元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8203449
出版日期: 2015-07-0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编辑推荐
《牛棚杂忆/季羡林代表作品精装典藏版》一个时代的真实记载 一段生活的赤诚回忆。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先生一生命运多舛,年过半百之余遭遇文化大革命,劳改、批斗,失去自由……
《牛棚杂忆》写于1992年,是季羡林先生在wen革时期的一本生活回忆录,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详细地讲述了自己在“wen革”中的各种不幸遭遇。
在那个血与泪交集的时代,让我们记得还有那么一份温情与理性。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录
001 自序
008 di一节缘起
014 第二节从社教运动谈起
018 第三节一九六六年六月四日
028 第四节对号入座
034 第五节快活半年
044 第六节自己跳出来
056 第七节抄家
066 第八节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上
077 第九节千钧一发
087 第十节劳改的初级阶段
100 第十一节大批斗
108 第十二节太平庄
116 第十三节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121 第十四节牛棚生活(一)
136 第十五节牛棚生活(二)
151 第十六节牛棚生活(三)
161 第十七节牛棚转移
168 第十八节半解放
174 第十九节完全解放
184 第二十节余思或反思
195 后记
精彩书摘
di一节缘起
“牛棚”这个词儿,大家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它是否就是法定名称,却谁也说不清楚。我们现在一切讲法治。讲法治,必先正名。但是牛棚的名怎么正呢?牛棚的创建本身就是同法“对着干的”。现在想用法来正名,岂不是南辕而北辙吗?
在北大,“牛棚”这个词儿并不流行。我们这里的“官方”叫作“劳改大院”,有时通俗化称为“黑帮大院”,含义完全是一样的。但是后者更生动,更具体,因而在老百姓嘴里就流行了起来。顾名思义,“黑帮”不是“白帮”。他们是专在暗中干“坏事”的,是同“革命司令部”唱反调的。这帮家伙被关押的地方就叫作“黑帮大院”。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我三生有幸,也住进了大院——从语言学上来讲,这里的“住”字应该是被动式——而且一住就是八九个月。要说里面很舒服,那不是事实。但是,像“十年浩劫”这样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绝对是空前的——我但愿它也绝后——“人生不满百”,我居然躬与其盛,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不得不感谢苍天,特别对我垂青、加佑,以至于感激涕零了。不然的话,想找这样的机会,真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我不但赶上这个时机,而且能住进大院。试想,现在还会有人为我建院,派人日夜守护,使我得到绝对的安全吗?
我也算是一个研究佛教的人。我既研究佛教的历史,也搞点佛教的义理。但是使我感兴趣的却不是这些堂而皇之的佛教理论,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些迷信玩意儿,特别是对地狱的描绘。这在正经的佛典中可以找到,在老百姓的口头传说中更是说得活灵活现。这是中印两国老百姓集中了他们从官儿们那里受到的折磨与酷刑,经过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形成的,是人类幻想不可多得的杰作。谁听了地狱的故事不感到毛骨悚然、毛发直竖呢?
我曾有志于研究比较地狱学久矣。积几十载寒暑探讨的经验,深知西方地狱实在有点太简单、太幼稚、太单调、太没有水平。不信你去读一读但丁的《神曲》,那里有对地狱的描绘。但丁的诗句如黄钟大吕,但是诗句描绘的地狱,却实在不敢恭维,一点想象力都没有,过于简单,过于表面,读了只能让人觉得好笑。回观印度的地狱则真正是博大精深。再加上中国人的扩大与渲染,地狱简直如七宝楼台,令人目眩神驰。读过中国《玉历至宝钞》一类描写地狱书籍的人,看到里面的刀山火海、油锅大锯,再配上一个牛头、一个马面,角色齐全,道具无缺,谁能不五体投地地钦佩呢?东方文明超过西方文明,东方人民的智慧超过西方人民的智慧,于斯可见。
我非常佩服老百姓的幻想力,非常欣赏他们对地狱的描绘。我原以为这些幻想力和这些描绘已经是至矣尽矣,蔑以复加矣。然而,我在牛棚里待过以后,才恍然大悟,“革命小将”在东胜神州大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建造起来的牛棚,以及对牛棚的管理措施,还有在牛棚里制造的恐怖气氛,同佛教的地狱比较起来,远远超过印度的原版。西方的地狱更是瞠乎后矣,有如小巫见大巫了。
我怀疑,造牛棚的“小将”中有跟我学习佛教的学生。我怀疑,他们不但学习了佛教史和佛教教义,也学习了地狱学。而且理论联系实际,他们在建造北大的“黑帮大院”时,由远及近,由里及表,加以应用,一时成为全国各大学学习的样板。他们真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我在北大四十年的教学活动,没有白费力量。我虽然自己被请入瓮中,但衷心欣慰,不能自已了。
犹有进者,这群“革命小将”还充分发挥了创新能力。在这个牛棚里确实没有刀山、油锅、牛头、马面,等等。可是,在没有这样的必需道具下而能制造出远远超过佛教地狱的恐怖气氛,谁还能吝惜自己的赞赏呢?在旧地狱里,牛头、马面不过根据阎罗王的命令把罪犯用钢叉叉入油锅,叉上刀山而已。这多只能折磨犯人的肉体,绝没有“触及灵魂”的措施,绝没有“斗私批修”“狠斗活思想”等办法。我们北大的“革命小将”,却在他们的“老佛爷”的领导下在大院中开展了背语录的活动。这是崭新的创造,从来没有听说牛头、马面会让犯人背诵什么佛典,什么“揭谛,揭谛,波罗揭谛”,背错一个字,立即一记耳光。每天晚上的训话,也是旧地狱中绝不会有的。每当夜幕降临,犯人们列队候训。恶狠狠的训斥声,清脆的耳光声,互相应答,融入夜空。院外小土山上,在薄暗中,人影晃动。我低头斜眼一瞥,知道是“自由人”在欣赏院内这难得的景观,宛如英国白金汉宫前面广场上欣赏御林军换岗的盛况。此时,我的心情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简短截说,牛棚中有很多新的创造发明。里面的生活既丰富多彩,又阴森刺骨。我们住在里面的人,日日夜夜,分分秒秒,都让神经紧张到高限度,让五官的本能发挥到高限度,处处有荆棘坑坎,时时有横祸飞来。这种生活,对我来说,是绝对空前的。对门外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当时在全国进入牛棚的人虽然没有确切统计,但一定是成千累万。可是同全国人口一比,仍然相形见绌,只不过是小数一端而已。换句话说,能进入牛棚并不容易,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人们不是常常号召作家在创作之前要深入生活吗?但是有哪个作家心甘情愿地到“黑帮大院”里来呢?成为“黑帮”一员,也并不容易,需要具备的条件还是非常苛刻的。
编辑推荐
清华园日记(季羡林经典作品新精装典藏版):清华园数十年的生活点滴再现国学大师的青葱岁月
内容简介
《清华园日记/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精装)》是季羡林先生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所写的日记。
书中详细记录了季羡林先生那些青春往事,因为玩物丧志而自责、大骂考试、批评教授……它不仅是作者对对清华园的真切描述,也再现了当时真实的校园生活。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录
001 引言
010 自序
014 日记 di一册(1932.8.22—1932.10.28)
069 日记 第二册(1932.10.29—1933.10.31)
212 日记 第三册(1933.11.1—1934.11.23)
329 后记
331 出版说明
编辑推荐
朗润集(季羡林经典作品精装典藏版):典藏版灵绘山河草木阔论人情世局
内容简介
《朗润集/季羡林代表作品·典藏版(精装)》收录了《朗润集》和《小山集》两个集子。《朗润集》收录季老解放后所写的部分散文;《小山集》始编于1993年末,编定时收录作者从11991年至l994年所写的散文,集末收录了作者所写的一首诗。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编辑推荐
在那个战火纷飞,整个欧洲人民都陷入阴霾的年代,季羡林先生饱尝苦难与相思,与师友结下深厚友谊,终学业有成,回到祖国的怀抱。留德十年,不仅奠定了他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亦为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作者简介
代表作品:《牛棚杂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病榻杂记》《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录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