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散文集全8冊 因夢集+病榻雜記+集外集+天竺心影+牛棚雜憶+清華園日記+朗潤集+留德十年

季羨林散文集全8冊 因夢集+病榻雜記+集外集+天竺心影+牛棚雜憶+清華園日記+朗潤集+留德十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讀品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
ISBN:9787568205924
商品編碼:27752091025
包裝:精裝

具體描述

因夢集9787568205924

病榻雜記9787568202886

集外集9787568203272

天竺心影9787568203289

牛棚雜憶9787568203449

清華園日記9787568203357

朗潤集9787568205931

留德十年9787568203180


編輯推薦


  《季羨林代錶作品·典藏版:因夢集(精裝)》憶往昔,述今懷續半世紀前舊夢


內容簡介


  《季羨林代錶作品·典藏版:因夢集(精裝)》收錄瞭《因夢集》和《新紀元文存》兩個集子。20世紀30年代,作者曾應約準備編一本散文集,命題《因夢集》,因故未果。後來特意將解放前的作品編為一集,仍以“因夢”冠名,其中主要以寫景、遊記、憶人類散文為主。《新紀元文存》則收錄瞭作者2001年間所寫的散文,其中以給有人寫的序、讀後感、憶人、漫談類的散文為主。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傢、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代錶作品:《牛棚雜憶》《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病榻雜記》《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錄

因夢集 
002 自序 
003 枸杞樹 
008 黃昏 
013 迴憶 
018 寂寞 
022 年 
028 兔子 
035 母與子 
045 紅 
053 老人 
062 夜來香開花的時候 
073 去故國——歐遊散記之一 
078 錶的喜劇——歐遊散記之一 
084 聽詩——歐遊散記之一 
090 尋夢 
093 海棠花 
096 WaLa 
103 憶章用 
114 紀念一位德國學者西剋靈教授 
新紀元文存 
120 《新紀元文存》自序 
131 漫談皇帝 
134 在北大外院語言學研究所成立大會上的(書麵)講話 
137 《記者無悔》序 
141 論恐懼 
144 《京劇與中國文化》序 
147 推薦《世界經典散文新編》 
149 推薦黃寶生漢譯《摩訶婆羅多》 
151 推薦《林徽因文集·文學捲》 
153 我喜愛的書 
158 清華大學九十華誕祝詞 
160 《人生小品》序 
162 一條老狗 
170 漫談倫理道德 
179 讀《人生寶典》 
182 題詞 
183 歡呼《芬芳誓言》 
188 問題答復 
190 《華林拾珍》序 
192 《大漠孤煙》序 
196 祝賀母校山東大學百歲華誕 
201 《名傢心語叢書》序 
204 祝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恢復二十周年 
205 《敦煌佛畫》序言 
207 追憶李長之 
218 思想傢與哲學傢 
220 悼念周一良 
224 《科學與藝術的交融》讀後感 
228 公民道德建設與傢庭教育 
231 漫談劉姥姥 
234 科學應該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 
236 慈善是道德的積纍 
238 談禮貌 
240 悼念馬石江同誌 
243 時窗外大雪紛飛,助我悲思——《跨文化叢書·外國作傢與中國文化》序 
249 《名傢繪清華》序 
254 《人生小品》序 
259 知足知不足 
261 有為有不為 
264 隔膜 






編輯推薦


  病榻雜記(季羨林經典作品新精裝典藏版):病榻之上的達觀記錄耄耋之年的獨到見解


內容簡介


  季羨林先生作為享譽海內外的國學傢、著名的語言學傢、翻譯傢等,素有“國寶”之稱,然後在病榻上,卻寫下《辭“國學大師”》《辭“學界泰鬥”》《辭“國寶”》三篇文章,摘下頭上的桂冠。 
  季羨林先生自2001年底住院後,在病榻上撰寫瞭這些文字,其中包含瞭其對故人的懷念和對生死觀、思想道德等諸多方麵的感想。 

  文章中處處洋溢著季羨林先生筆耕不輟的精神,清晰地再現瞭季羨林先生是如何與病魔搏鬥,樂觀豁達地麵對生活。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傢、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代錶作品:《牛棚雜憶》《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病榻雜記》《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錄


001 小引 
004 病房雜憶 
012 醫生也要嚮病人學點什麼 
015 在病中 
045 辭“國學大師” 
047 辭學界(術)泰鬥 
049 辭“國寶” 
059 對未來的懸思 
061 李恒進大夫 
063 迴傢 
068 “三進宮” 
075 護士長 
078 一幕小鬧劇 
080 笑著走 
082 輸液 
084 安裝心髒起搏器 
085 中西醫學的結閤問題 
088 常建的—首詩 
090 漫談“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贈301醫院宋守禮大夫 
092 白衣天使新贊 
095 座右銘(老年時期) 
096 贈301醫院 
097 贈中石 
098 封筆問題 
100 論包裝 
102 一個值得擔憂的現象——再論包裝 
105 一點關於“美”化的杞憂 
107 對廣告的逆反心理 
110 給“拆”字亮紅燈 
112 從小康談起 
114 漫談消費 
119 論怪論 
121 論“據理力爭” 
125 公德(一) 
127 公德(二) 
129 公德(三) 
131 公德(四) 
133 真理愈辨愈明嗎 
136 同胞們說話聲音放低一點 
138 糊塗一點,瀟灑一點 
141 難得糊塗 
144 我的座右銘 
146 我的懷舊觀 
149 我的美人觀 
154 老年四“得” 
156 老年十忌 
174 時間 
178 老年談老 
183 九三述懷 
189 九十五歲初度 
193 虎年抒懷 
200 狗年元旦抒懷 
202 漫談“再少”問題 
204 泰山頌 
206 在“翻譯文化終身成就奬”錶彰大會上的書麵發言 

收起全部↑


精彩書摘






編輯推薦


  《集外集/季羨林代錶作品精裝典藏版》世紀轉摺的筆墨痕跡年逾古稀的感悟懷念。

內容簡介


  《集外集》收錄瞭《韆禧文存》和《萬泉集》兩個集子。其中《韆禧文存》收錄作者在2000年所寫的《迎新懷舊——二十一世紀第1個元旦感懷》《龍抄本中國古典小說序》《成功》等40餘篇作品,全篇以序、雜文以及少部分散文為主;《萬泉集》原編成於1987年12月,收作者1986年、1987年所寫散文,因未能及時齣版,又增補瞭若乾新寫散文,全篇以憶人、遊記、抒情類散文為主。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傢、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代錶作品:《牛棚雜憶》《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病榻雜記》《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等。



編輯推薦


  《天竺心影/季羨林代錶作品·典藏版(精裝)》懷念動蕩年代裏的中印友誼重溫記憶中的大好河山。


內容簡介

  《天竺心影/季羨林代錶作品·典藏版(精裝)》收錄瞭《天竺心影》和《燕南集》兩個集子。其中,《天竺心影》主要迴憶瞭季羨林先生在印度的美好迴憶:從初抵德裏開始,到德裏大學、尼赫魯大學,再到印度普通一傢人,後離彆印度。《燕南集》主要收錄瞭《朗潤集》齣版後至1985年寫的散文,其中對敦煌、黃山、北戴河、大招提寺等詳盡地進行瞭描寫,另外還有一些對過去師友的迴憶等。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傢、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代錶作品:《牛棚雜憶》《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病榻雜記》《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錄

天竺心影 
002 楔子 
006 初抵德裏 
011 在德裏大學和尼赫魯大學 
020 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026 難忘的一傢人 
032 孟買,曆史的見證 
038 一個抱小孩子的印度人 
043 佛教聖跡巡禮 
055 迴到曆史中去 
060 深夜來訪的客人 
066 海德拉巴 
073 天雨曼陀羅——記加爾各答 
079 國際大學 
083 彆印度 
燕南集 
090 序 
094 憶日內瓦 
100 歌唱塔什乾 
112 換瞭人間——北戴河雜感 
115 處處花開夾竹桃 
118 五色梅 
120 戰鬥吧,非洲! 
126 野火 
130 爽朗的笑聲 
136 春城憶廣田 
145 觀天池 
151 火焰山下 
156 在敦煌 
162 春色滿寰中 
164 登黃山記 
181 西諦(鄭振鐸)先生 
190 遊唐大招提寺 
195 清華頌 
197 德國學習生活迴憶 
202 下瀛洲 
206 富春江上 
211 還鄉記 
214 臨清縣招待所 
219 聊城師範學院 
224 五樣鬆抒情 
229 我和濟南——懷鞠思敏先生 
232 贊西安 
235 觀秦兵馬俑 
242 德裏風光 
245 彆稻香樓——懷念小泓 
251 蘭州頌 
253 富春江邊瑤琳仙境 
259 深圳掠影 
262 星光的海洋 
266 黎明前的北京 
268 同聲相求——參加印度蟻垤國際詩歌節有感 
272 一座精美絕倫的漢白玉雕像——一個幻影 
274 登蓬萊閣 
279 海上世界 


  精彩書摘


天竺心影 
002 楔子 
006 初抵德裏 
011 在德裏大學和尼赫魯大學 
020 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026 難忘的一傢人 
032 孟買,曆史的見證 
038 一個抱小孩子的印度人 
043 佛教聖跡巡禮 
055 迴到曆史中去 
060 深夜來訪的客人 
066 海德拉巴 
073 天雨曼陀羅——記加爾各答 
079 國際大學 
083 彆印度 
燕南集 
090 序 
094 憶日內瓦 
100 歌唱塔什乾 
112 換瞭人間——北戴河雜感 
115 處處花開夾竹桃 
118 五色梅 
120 戰鬥吧,非洲! 
126 野火 
130 爽朗的笑聲 
136 春城憶廣田 
145 觀天池 
151 火焰山下 
156 在敦煌 
162 春色滿寰中 
164 登黃山記 
181 西諦(鄭振鐸)先生 
190 遊唐大招提寺 
195 清華頌 
197 德國學習生活迴憶 
202 下瀛洲 
206 富春江上 
211 還鄉記 
214 臨清縣招待所 
219 聊城師範學院 
224 五樣鬆抒情 
229 我和濟南——懷鞠思敏先生 
232 贊西安 
235 觀秦兵馬俑 
242 德裏風光 
245 彆稻香樓——懷念小泓 
251 蘭州頌 
253 富春江邊瑤琳仙境 
259 深圳掠影 
262 星光的海洋 
266 黎明前的北京 
268 同聲相求——參加印度蟻垤國際詩歌節有感 
272 一座精美絕倫的漢白玉雕像——一個幻影 
274 登蓬萊閣 
 

  楔子 
  我走在羅湖橋上。 
  這是一座非常普普通通的橋,如果它坐落在其他地方,決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甚至不會令人感到它的存在。何況我走過這座橋,至少已經有三四次瞭。因此,當我踏上橋頭的時候,我的心情是很平靜的,平靜得有如古井靜水,沒有任何漣漪。
  然而,卻齣現瞭我意想不到的情況。 
  我猛然一抬頭,看到十幾米以外,對麵橋頭上站著一位解放軍,草綠色的軍帽,草綠色的軍衣,整潔樸素,雍容大方,同國內天天見到的成韆上萬的解放軍一樣,也沒有什麼特異之處;而且就在一個月以前我還是天天看到他們的,當時,對他們簡直可說是視若無睹。然而,此時此地,軍帽上那一顆紅星,領子上那兩塊紅色領章,卻閃齣瞭異樣的光彩,赫然像一團烈火,照亮瞭我的眼睛,照亮瞭我的心。我心裏猛然一震動,淚水立刻奪眶而齣:我可愛的祖國,我又踏上你的土地瞭,又走到你的懷抱裏來瞭。我很想俯下身去,吻一吻祖國的土地;但我終於控製住瞭自己,仍然走上前去。 
  更令我吃驚的是,在這無比快樂的心潮中,卻有一點淡淡的哀愁在。這是什麼原因呢?剛分手不久的印度人民、印度朋友的聲容笑貌又突然齣現在我的眼前,迴蕩在我的耳邊。其中有老人,也有青年;有工人,也有農民;有大學生,也有大學教授;有政府官員,也有全印柯棣華大夫紀念委員會和印中友好協會的領導人。“印中友好萬歲”“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中人民是兄弟”)的喊聲我又仿佛能夠聽到;那種充滿瞭熱情的眼神,我又仿佛能夠感到;那一雙雙熱乎乎的手,我又仿佛能夠握到;老教授朗誦自己作的歡迎詩的聲音,年輕的男女大學生緻歡迎詞的清脆的聲音,我又仿佛能夠聽到;萬人大會上人群像洶湧的大海的情景,我又仿佛能夠看到。我的脖子上又仿佛感到沉重起來,成串的紅色的、黃色的、藍色的、棕色的花環仿佛又套上我的脖子,花香直刺我的嗅官。 
  這一切都是說不完道不完的。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牛棚雜憶(典藏版)(精)/季羨林經典作品集

作者: 季羨林

定價: 35.0元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 9787568203449

齣版日期: 2015-07-01

裝幀: 精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編輯推薦
  《牛棚雜憶/季羨林代錶作品精裝典藏版》一個時代的真實記載 一段生活的赤誠迴憶。
內容簡介
  季羨林先生一生命運多舛,年過半百之餘遭遇文化大革命,勞改、批鬥,失去自由……
  《牛棚雜憶》寫於1992年,是季羨林先生在wen革時期的一本生活迴憶錄,以幽默甚至是調侃的筆調詳細地講述瞭自己在“wen革”中的各種不幸遭遇。
  在那個血與淚交集的時代,讓我們記得還有那麼一份溫情與理性。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傢、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代錶作品:《牛棚雜憶》《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病榻雜記》《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錄
001 自序
008 di一節緣起
014 第二節從社教運動談起
018 第三節一九六六年六月四日
028 第四節對號入座
034 第五節快活半年
044 第六節自己跳齣來
056 第七節抄傢
066 第八節在“自絕於人民”的邊緣上
077 第九節韆鈞一發
087 第十節勞改的初級階段
100 第十一節大批鬥
108 第十二節太平莊
116 第十三節自己親手搭起牛棚
121 第十四節牛棚生活(一)
136 第十五節牛棚生活(二)
151 第十六節牛棚生活(三)
161 第十七節牛棚轉移
168 第十八節半解放
174 第十九節完全解放
184 第二十節餘思或反思
195 後記

精彩書摘
  di一節緣起
  “牛棚”這個詞兒,大傢一聽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它是否就是法定名稱,卻誰也說不清楚。我們現在一切講法治。講法治,必先正名。但是牛棚的名怎麼正呢?牛棚的創建本身就是同法“對著乾的”。現在想用法來正名,豈不是南轅而北轍嗎?
  在北大,“牛棚”這個詞兒並不流行。我們這裏的“官方”叫作“勞改大院”,有時通俗化稱為“黑幫大院”,含義完全是一樣的。但是後者更生動,更具體,因而在老百姓嘴裏就流行瞭起來。顧名思義,“黑幫”不是“白幫”。他們是專在暗中乾“壞事”的,是同“革命司令部”唱反調的。這幫傢夥被關押的地方就叫作“黑幫大院”。
  “童子何知,躬逢勝餞!”我三生有幸,也住進瞭大院——從語言學上來講,這裏的“住”字應該是被動式——而且一住就是八九個月。要說裏麵很舒服,那不是事實。但是,像“十年浩劫”這樣的現象,在人類曆史上絕對是空前的——我但願它也絕後——“人生不滿百”,我居然躬與其盛,這真是韆載難逢的機會,我不得不感謝蒼天,特彆對我垂青、加佑,以至於感激涕零瞭。不然的話,想找這樣的機會,真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難。我不但趕上這個時機,而且能住進大院。試想,現在還會有人為我建院,派人日夜守護,使我得到絕對的安全嗎?
  我也算是一個研究佛教的人。我既研究佛教的曆史,也搞點佛教的義理。但是使我感興趣的卻不是這些堂而皇之的佛教理論,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些迷信玩意兒,特彆是對地獄的描繪。這在正經的佛典中可以找到,在老百姓的口頭傳說中更是說得活靈活現。這是中印兩國老百姓集中瞭他們從官兒們那裏受到的摺磨與酷刑,經過提煉,“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然後形成的,是人類幻想不可多得的傑作。誰聽瞭地獄的故事不感到毛骨悚然、毛發直竪呢?
  我曾有誌於研究比較地獄學久矣。積幾十載寒暑探討的經驗,深知西方地獄實在有點太簡單、太幼稚、太單調、太沒有水平。不信你去讀一讀但丁的《神麯》,那裏有對地獄的描繪。但丁的詩句如黃鍾大呂,但是詩句描繪的地獄,卻實在不敢恭維,一點想象力都沒有,過於簡單,過於錶麵,讀瞭隻能讓人覺得好笑。迴觀印度的地獄則真正是博大精深。再加上中國人的擴大與渲染,地獄簡直如七寶樓颱,令人目眩神馳。讀過中國《玉曆至寶鈔》一類描寫地獄書籍的人,看到裏麵的刀山火海、油鍋大鋸,再配上一個牛頭、一個馬麵,角色齊全,道具無缺,誰能不五體投地地欽佩呢?東方文明超過西方文明,東方人民的智慧超過西方人民的智慧,於斯可見。
  我非常佩服老百姓的幻想力,非常欣賞他們對地獄的描繪。我原以為這些幻想力和這些描繪已經是至矣盡矣,衊以復加矣。然而,我在牛棚裏待過以後,纔恍然大悟,“革命小將”在東勝神州大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建造起來的牛棚,以及對牛棚的管理措施,還有在牛棚裏製造的恐怖氣氛,同佛教的地獄比較起來,遠遠超過印度的原版。西方的地獄更是瞠乎後矣,有如小巫見大巫瞭。
  我懷疑,造牛棚的“小將”中有跟我學習佛教的學生。我懷疑,他們不但學習瞭佛教史和佛教教義,也學習瞭地獄學。而且理論聯係實際,他們在建造北大的“黑幫大院”時,由遠及近,由裏及錶,加以應用,一時成為全國各大學學習的樣闆。他們真正是青齣於藍而勝於藍。僅此一點,就足以證明,我在北大四十年的教學活動,沒有白費力量。我雖然自己被請入甕中,但衷心欣慰,不能自已瞭。
  猶有進者,這群“革命小將”還充分發揮瞭創新能力。在這個牛棚裏確實沒有刀山、油鍋、牛頭、馬麵,等等。可是,在沒有這樣的必需道具下而能製造齣遠遠超過佛教地獄的恐怖氣氛,誰還能吝惜自己的贊賞呢?在舊地獄裏,牛頭、馬麵不過根據閻羅王的命令把罪犯用鋼叉叉入油鍋,叉上刀山而已。這多隻能摺磨犯人的肉體,絕沒有“觸及靈魂”的措施,絕沒有“鬥私批修”“狠鬥活思想”等辦法。我們北大的“革命小將”,卻在他們的“老佛爺”的領導下在大院中開展瞭背語錄的活動。這是嶄新的創造,從來沒有聽說牛頭、馬麵會讓犯人背誦什麼佛典,什麼“揭諦,揭諦,波羅揭諦”,背錯一個字,立即一記耳光。每天晚上的訓話,也是舊地獄中絕不會有的。每當夜幕降臨,犯人們列隊候訓。惡狠狠的訓斥聲,清脆的耳光聲,互相應答,融入夜空。院外小土山上,在薄暗中,人影晃動。我低頭斜眼一瞥,知道是“自由人”在欣賞院內這難得的景觀,宛如英國白金漢宮前麵廣場上欣賞禦林軍換崗的盛況。此時,我的心情實在不足為外人道也。
  簡短截說,牛棚中有很多新的創造發明。裏麵的生活既豐富多彩,又陰森刺骨。我們住在裏麵的人,日日夜夜,分分秒秒,都讓神經緊張到高限度,讓五官的本能發揮到高限度,處處有荊棘坑坎,時時有橫禍飛來。這種生活,對我來說,是絕對空前的。對門外人來說,是無法想象的。當時在全國進入牛棚的人雖然沒有確切統計,但一定是成韆纍萬。可是同全國人口一比,仍然相形見絀,隻不過是小數一端而已。換句話說,能進入牛棚並不容易,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人們不是常常號召作傢在創作之前要深入生活嗎?但是有哪個作傢心甘情願地到“黑幫大院”裏來呢?成為“黑幫”一員,也並不容易,需要具備的條件還是非常苛刻的。






編輯推薦


  清華園日記(季羨林經典作品新精裝典藏版):清華園數十年的生活點滴再現國學大師的青蔥歲月


內容簡介


  《清華園日記/季羨林代錶作品·典藏版(精裝)》是季羨林先生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於清華大學學習期間所寫的日記。

  書中詳細記錄瞭季羨林先生那些青春往事,因為玩物喪誌而自責、大罵考試、批評教授……它不僅是作者對對清華園的真切描述,也再現瞭當時真實的校園生活。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傢、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代錶作品:《牛棚雜憶》《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病榻雜記》《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錄


001 引言 
010 自序 
014 日記 di一冊(1932.8.22—1932.10.28) 
069 日記 第二冊(1932.10.29—1933.10.31) 
212 日記 第三冊(1933.11.1—1934.11.23) 
329 後記 

331 齣版說明








編輯推薦


  朗潤集(季羨林經典作品精裝典藏版):典藏版靈繪山河草木闊論人情世局


內容簡介


  《朗潤集/季羨林代錶作品·典藏版(精裝)》收錄瞭《朗潤集》和《小山集》兩個集子。《朗潤集》收錄季老解放後所寫的部分散文;《小山集》始編於1993年末,編定時收錄作者從11991年至l994年所寫的散文,集末收錄瞭作者所寫的一首詩。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傢、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代錶作品:《牛棚雜憶》《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病榻雜記》《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等。


編輯推薦


  《留德十年/季羨林代錶作品精裝典藏版》十年一覺歐洲夢贏得萬斛彆離情。
內容簡介
  1935年,年僅23歲的季羨林遠離傢鄉,遠赴德國學習,開始瞭十年羈旅生涯。光陰飛逝,已近耄耋之年的季羨林先生憶往念昔,寫下這本《留德十年》,以時間的脈絡,講述瞭他1935-1945年留學德國的經曆。

  在那個戰火紛飛,整個歐洲人民都陷入陰霾的年代,季羨林先生飽嘗苦難與相思,與師友結下深厚友誼,終學業有成,迴到祖國的懷抱。留德十年,不僅奠定瞭他畢生學術研究的深厚根基,亦為他找到瞭人生的方嚮。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傢、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代錶作品:《牛棚雜憶》《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病榻雜記》《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等。


目錄


001 楔子
005 留學熱
010 天賜良機
013 在北平的準備工作
017 “滿洲”車上
021 在哈爾濱
026 過西伯利亞
032 在赤都
036 初抵柏林
046 哥廷根
049 道路終於找到瞭
057 懷念母親
060 兩年生活
065 章用一傢
071 漢學研究所
075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078 完成學業嘗試迴國
086 大轟炸
090 在飢餓地獄中
095 山中逸趣
099 烽火連八歲傢書抵億金
104 我的老師們
112 學習吐火羅文
118 我的女房東
125 反希特勒的人們
128 伯恩剋(Boehncke)一傢
132 邁耶(Meyer)一傢
135 納粹的末日——美國兵入城
144 盟國
147 優勝記略
150 留在德國的中國人
155 彆哥廷根
162 赴瑞士
166 在弗裏堡(Fribourg)
175 同使館的鬥爭
179 從瑞士到法國馬賽
182 船上生活
187 西貢二月
193 從西貢到香港
196 迴到祖國的懷抱
200 餘音裊裊

收起全部↑


精彩書摘


  楔子
  七十多年的生命像一場春夢似的逝去瞭。這樣的夢並不總是像“春宵一刻值韆金”那樣輕靈美妙。有時候也難免有驚濤駭浪、龍蛇競舞的場麵。不管怎樣,我的生命像夢一般地逝去瞭。
  對於這些夢有沒有留戀之感呢?應該說是有的。人到瞭老年,往往喜愛迴憶往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當然也不能成為例外。英國人常說什麼“往日的可愛的時光”,實有會於我心。往日的時光,迴憶起來,確實感到美妙可愛。“當時隻道是尋常”,然而一經迴憶,卻往往覺得美妙無比,迴味無窮。我現在就經常陷入往事的迴憶中。
  但是,我從來也沒有想到,把這些輕夢或者噩夢從迴憶中移到紙上來。我從來沒有感到,有這樣的需要。我隻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伏在枕上,讓逝去的生命一幕一幕地斷斷續續地在我眼前重演一遍,自己仿佛成瞭一個旁觀者,顧而樂之。逝去的生命不能復歸,也用不著復歸。但是,迴憶這樣的生命,意識到自己是這樣活過來的,陽關大道、獨木小橋,都走過來瞭,風風雨雨都經過瞭,一直到今天,自己還能活在世上,還能迴憶往事,這難道還不能算是莫大的幸福嗎?
  隻是到瞭近一兩年,比我年輕的一些朋友,多次嚮我建議寫一點自傳之類的東西。他們認為,像我這樣的知識分子,已經活到瞭將近耄耋之年,古稀之年早已甩在背後瞭,而且經曆瞭幾個時代;在中國曆史上,也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我這樣的經曆,過去知識分子經曆者恐怕不是太多。我對世事滄桑的閱曆,人情世態的體會,恐怕有很多值得彆人藉鑒的地方。今天年輕的知識分子,甚至許多中年知識分子,大都不能體會。有時候同他們談一點過去的情況,他們往往瞪大瞭眼睛,像是在聽“天方夜譚”。因此,他們的意見是,我應當把這些經曆寫齣來,不要過於“自私自利”,隻留在自己腦海中,供自己品味玩賞。這應該說是我這一輩人的責任,不容推卸。
  我考慮他們的意見,覺得是正確的。就我個人來說,我生於辛亥革命那一年的夏鞦之交,距離10月10日,隻有一個月多一點。在這一段時間內,我當過大清皇帝的臣民,大概也算是一個“遺少”吧。我在極小的時候,就聽到“朝廷”這個詞兒,意思是大清皇帝。在我的幻想中,“朝廷”是一個非人非神非龍非蛇,然而又是人是神是龍是蛇的東西。後一個“朝廷”一退位,立刻來瞭袁世凱,緊跟著是軍閥混戰。赤縣神州,群魔亂舞。我三歲的時候,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我對此毫無所知。對於五四運動,所知也不多,隻對文言改白話覺得新鮮而已。在小學和初中時期,跟著大孩子遊行示威,焚燒日貨和英貨,情緒如瘋如狂。高中時期,國民黨統治開始,是另一種群魔亂舞,是國民黨內部的群魔。大學時期,日本軍國主義者蠢蠢欲動。“九一八”事變以後,我曾隨清華同學臥軌絕食,赴南京請願。生平一次也是後一次見到蔣介石。留學時期,“七七”事變發生,半壁河山,淪於外寇鐵蹄之下。我的傢鄉更是早為外寇占領,讓我無法迴國。“等是有傢歸未得,杜鵑休嚮耳邊啼。”我漂泊異鄉,無從聽到杜鵑鳴聲,我聽到的是天空中轟炸機的鳴聲,伴隨著肚中的飢腸轆轆聲,有時候聽到廣播中希特勒瘋狗似的狂吠聲。如此度過瞭八年。“烽火連八歲,傢書抵億金。”抵億金的傢書一封也沒能收到。大戰終於結束。我在瑞士待瞭將近半年,吃瞭韆辛萬苦,經法國、越南迴到祖國。在狂歡之餘,災星未退,又在通貨瘋狂膨脹中度過瞭三年,終於迎來瞭解放。在更大的狂歡之餘,知道道路並不是總有玫瑰花鋪地,有時難免也有狂風惡浪。就這樣,風風雨雨,坎坎坷坷,一直活到瞭今天,垂垂老矣。
  如此豐富復雜的經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有的。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經曆也是十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從中都可以吸取,對人對己都會有點好處的。我自己如果秘而不宣,確有“自私自利”之嫌。因此,我決心聽從彆人的建議,改變以前的想法,把自己一生的經曆實事求是地寫齣來。我特彆強調“實事求是”四字,因為寫自傳不是搞文學創作,讓自己的幻想縱橫馳騁。我寫自傳,隻寫事實。這是否也能寫成文學作品,我在這裏存而不論。古今中外頗有大文學傢把自傳寫成文學作品的。德國偉大的詩人歌德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詩與真》)可以為證。我個人認為,大文學傢可以,我則不可。我這裏隻有Wahrheit,而無Dichtung。
  但是,如此復雜的工作絕不能畢其功於一役。我目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沒有太多的餘閑,我隻能分段解決。我把我七十多年的生命分成八個階段:
  一、故鄉時期
  二、在濟南上中學時期
  三、清華大學、中學教員時期
  四、留德十年
  五、解放前夕
  六、五六十年代
  七、牛棚雜憶
  八、1978年以後
  在1988年,我斷斷續續寫成瞭四和七兩部草稿。現在先把“四、留德十年”整理齣來,讓它帶著我的祝福走嚮世界吧!扯雪芹作一絕:
  毫無荒唐言,
  半把辛酸淚。
  作者並不癡,
  人解其中味。
  以上算是楔子。
  留學熱
  五六十年以前,一股濃烈的留學熱彌漫全國,其聲勢之大絕不下於今天。留學牽動著成韆上萬青年學子的心。我曾親眼看到,一位同學聽到彆人齣國而自己則無份時,一時渾身發抖,眼直口呆,滿麵流汗,他內心震動之劇烈可想而知。
  為什麼會齣現這樣的現象呢?仔細分析其中原因,有的同今天差不多,有的則完全不同。相同的原因我在這裏不談瞭。不同的原因,其根底是社會製度不同。那時候有兩句名言:“畢業即失業”;“要努力搶一隻飯碗”。一個大學畢業生,如果沒有後門,照樣找不到工作,也就是照樣搶不到一隻飯碗。如果一個人能齣國一趟,當時稱為“鍍金”,一迴國身價百倍,金光閃爍,好多地方會搶著要他,成瞭“搶手貨”。
  當時要想齣國,無非走兩條路:一條是私費,一條是官費,前者隻有富商、大賈、高官、顯宦的子女纔能辦到。後者又有兩種:一種是全國性質的官費,比如留英庚款、留美庚款之類;一種是各省舉辦的。二者都要經過考試。這兩種官費人數都極端少,隻有一兩個。在蕓蕓學子中,走這條路,比駱駝鑽針眼還要睏難。是否有走後門的?我不敢說絕對沒有。但是根據我個人的觀察,一般是比較公道的,錄取的學員中頗多英俊之纔。這種官費錢相當多,可以在國外過十分舒適的生活,往往令人羨煞。
  我當然也患瞭留學熱,而且其嚴重程度絕不下於彆人。可惜我投胎找錯瞭地方,我的傢庭在鄉下是貧農,在城裏是公務員,連個小官都算不上。平常日子,勉強糊口。我於1934年大學畢業時,叔父正失業,傢庭經濟實際上已經破瞭産,其貧窘之狀可想而知。私費留學,我想都沒有想過,我這個癩蛤蟆壓根兒不想吃天鵝肉,我還沒有糊塗到那個程度。官費留學呢,當時隻送理工科學生,社會科學受到歧視。今天歧視社會科學,源遠流長,我們社會科學者運交華蓋,隻好怨我們命苦瞭。
  總而言之,我大學一畢業,立刻就倒瞭黴,留學無望,飯碗難搶;臨淵羨魚,有網難結;窮途痛哭,無地自容。母校(省立濟南高中)校長宋還吾先生要我迴母校當國文教員,好像絕處逢生。但是我學的是西洋文學,滿腦袋歌德、莎士比亞,一旦換為屈原、杜甫,我換得過來嗎?當時中學生頗有“駕”教員的風氣。所謂“駕”,就是趕走。我自己“駕”人的經驗是有一點的,被“駕”的經驗卻無論如何也不想沾邊。我考慮再三,到瞭暑假離開清華園時,我纔咬瞭咬牙:“你敢請我,我就敢去!”大有破釜沉舟之概瞭。
  省立濟南高中是當時全山東一的一所高級中學。國文教員,待遇優渥,每月一百六十塊大洋,高齣大學助教一倍,摺閤今天人民幣,至少可以等於三韆二百元。這是頗有一些吸引力的。為什麼這樣一隻“肥”飯碗竟無端落到我手中瞭呢?原因是有一點的。我雖然讀西洋文學,但從小喜歡舞筆弄墨,發錶瞭幾篇散文,於是就被認為是作傢,而在當時作傢都是被認為能教國文的,於是我就成瞭國文教員。但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深知自己能吃幾碗乾飯,心虛在所難免。我真是如履薄冰似的走上瞭講颱。
  但是,宋校長真正聘我的原因,還不就這樣簡單。當時山東中學界搶奪飯碗的搏鬥是異常激烈的。常常是一換校長,一大批教員也就被撤換。一個校長身邊都有一個行政班子,教務長、總務長、訓育主任、會計,等等,一應俱全,好像是一個內閣。在外圍還有一個教員隊伍。這些人都是與校長共進退的。這時山東中學教育界有兩大派係:北大派與師大派,兩者鈎心鬥角,爭奪地盤。宋校長是北大派的頭領,與當時的教育廳廳長何思源,是菏澤六中和北京大學的同學,私交頗深。有人說,如果宋校長再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與何在國外也是同學,則他的地位會更上一層樓,不隻是校長,而是教育廳的科長瞭。
  總之,宋校長率領著北大派浩蕩大軍,同師大派兩軍對壘。他需要支持,需要一支客軍。於是一眼就看上瞭我這個超然於兩派之外的清華大學畢業生兼高中一級的畢業生。他就請我當瞭國文教員,授意我組織高中畢業同學會,以壯他的聲勢。我雖涉世未深,但他這一點苦心,我還是能夠體會的。可惜我天生不是乾這種事的料,我不會吹牛拍馬,不願陪什麼人的太太打麻將。結果同學會沒有組成,我感到抱歉,但是無能為力。宋校長對彆人說:“羨林很安靜!”宋校長不愧是北大國文係畢業生,深通國故,有很高的古典文學造詣,他使用瞭“安靜”二字,藉用王國維的說法,一著此二字,則境界全齣,勝似彆人的韆言萬語。不幸的是,我也並非白癡,多少還懂點世故,聆聽之下,心領神會;然而握在手中的那一隻飯碗,則搖搖欲飛矣。
  因此,我必須想法離開這裏。
  離開這裏,到哪裏去呢?“抬眼望盡天涯路”,我隻看到人海茫茫,沒有一個歸宿。按理說,我當時的生活和處境是相當好的。我同學生相處得很好。我隻有二十三歲,不懂什麼叫架子。學生大部分同我年齡差不多,有的比我還要大幾歲,我覺得他們是夥伴。我在一傢大報上主編一個文學副刊,可以刊登學生的文章,這對學生是極有吸引力的。同教員同事關係也很融洽,幾乎每周都同幾個誌同道閤者齣去吃小館,反正工資優厚,物價又低,誰也不會吝嗇,感情更易加深。從外錶看來,真似神仙生活。
  然而我情緒低沉,我必須想法離開這裏。
  離開這裏,至高無上的夢就是齣國鍍金。我常常麵對屋前的枝葉繁茂花朵鮮艷的木槿花,麵對小花園裏的亭颱假山,做著齣國的夢。同時,在燈紅酒綠中,又會驀地感到手中的飯碗在動搖。二十剛齣頭的年齡,卻心懷百歲之憂。我的精神無論如何也振作不起來。我有時候想:就這樣混下去吧,反正自己毫無辦法,空想也白搭。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我這輛車還沒駛到山前,等到瞭山前再說吧。
  然而不行。彆人齣國留學鍍金的消息,不時傳入自己耳中。一聽到這種消息,就像我看彆人一樣,我也是渾身發抖。我遙望歐山美水,看那些齣國者如神仙中人。而自己則像人間凡夫,“更隔蓬山韆萬重”瞭。
  我就這樣度過瞭一整年。
  ……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