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纽约时报》“年度好书”,一本关于工作空间和办公方式趣味思考之书。
《纽约客》《卫报》《华盛顿邮报》《科克斯书评》联袂推荐。
2. 工作,办公室隔间,一个与绝大数人相关的话题。
现代人,醒来的时间,超过一半都用来工作。
本书以工作方式之问,直击现代人痛点,反思我们工作方式的生成和意义。
3. 办公空间变迁史,由过去洞悉未来,寻找更适宜的空间和工作方式。
从19世纪阴暗账房步入21世纪Google开放式办公空间,
隔间,这一狭小天地,如何成为现代人工作的空间载体?
在家办公、自由职业纷纷兴起,但“知识工人”真的摆脱了隔间,百年办公室就此走向终结?
4. 书中对重要大众话题——白领、女性就业等展开讨论:白领人群的崛起、女性的觉醒和职场困境、白领与蓝领的关系。
咦,我们一周上班5天的办公室也有历史?跟着本书,一窥办公室迷人的历史吧。
从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录事巴托比》,到美剧《办公室》(The Office),从传统的账房,到20世纪中期的“速记池”,再到如今Google式的开放办公空间,雇员阶层的工作场所不停转变。萨瓦尔借用大量通俗易懂的文献材料,用平实客观的文字记录了这一演变历程。
另一方面,萨瓦尔详细叙述了自1860年代起,试图缔造办公室文化的设计师、社会学家,以及企业管理人等对“办公空间、办公工具与人关系”的不同理解和构想,以此来思考雇员阶层在动荡起伏的社会思潮和经济形势下,摇摆不定的命运:他们既不属于工人阶级,也不属于持有资本的精英阶层,像钟摆一样,寻找着自身定位。最后,萨瓦尔也对新兴的“知识阶层”的前途、办公室的未来做出了新的展望。
此外,书中还围绕着办公室工作环境展开了几个重要话题的讨论,如白领阶层的崛起、女性的觉醒和职场困境、白领与蓝领的关系、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新发展。
本书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德鲁克的“知识工作者”概念到影视小说、流行文化,剖析上班族的生存之道与自我认同,从账房、摩天大楼到开放办公空间,观察办公室与建筑设计、社会变迁、心理学、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尼基尔?萨瓦尔(Nikil Saval)
印度裔美国人,作家、编辑、新闻工作者,现居费城。
200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自2004年起,他开始研究办公室的起源,曾在美国《n+1》杂志上发表了《办公室的诞生》一文。萨瓦尔目前是《n+1》杂志的编辑,他的文章也常刊于《纽约时报》《伦敦书评》《牛津美国》《洛杉矶时报》《赫芬顿邮报》《新政治家》等媒体。
他从事过劳工相关研究,并在UNITE HERE劳工组织当过志愿工作者。
目 录
序 言
1 办事员阶级
2 办公室的诞生
3 女性白领革命
4 直上云霄
5 组织男女
6 开放设计
7 空间入侵者
8 未来办公室
9 办公室及其终结
致 谢
注 释
这个标题着实吸引人,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办公空间会变成这样,是怎样的历史演变促成了格子间的诞生,又是什么力量让它逐渐渗透进现代职场的肌理?“新民说”系列本身就以其深度和广度著称,这次聚焦于“隔间”这个看似平凡却又无处不在的元素,感觉像是在挖掘一个被我们忽略已久的文化现象。作者[美] 尼基尔?萨瓦尔,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探索精神,不知道他会从哪个角度切入,是社会学、历史学,还是更偏向于设计和心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出品,也让我对其学术性和思想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这本书的画面了,也许会有很多关于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化生产如何影响办公模式的描述,又或许会深入探讨上世纪中叶,美国企业为了提升效率和管理而催生的各种创新,包括那些如今看来有些奇特的办公家具和布局。我最期待的是,作者能否将这些看似枯燥的演变过程,描绘得生动有趣,并且能揭示出“隔间”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社会心理和个体体验。毕竟,格子间不仅仅是物理空间,它更是一种象征,承载着我们对工作、对同事、对自我价值的认知。我甚至猜测,书中可能会探讨一些有趣的“轶事”,比如某个著名的公司是如何率先引入格子间的,或者某些办公设计是如何因为意想不到的原因而风靡或衰落的。这本书,很可能是一次关于我们工作世界“看不见的手”的考古之旅。
评分读到《新民说:隔间 办公室进化史》这个名字,我的脑海里立刻涌现出无数画面。试想一下,在没有现代办公室之前,人们是如何工作的?是围坐在长桌旁,还是在宽敞的会议室里?这种“隔间”的出现,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还是为了更方便地进行管理?我猜想,书中肯定会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那时候的工厂生产模式是如何逐渐影响到脑力劳动者的工作环境的。也许,早期的办公空间是为了强调效率和标准化,就像流水线一样,把人分割开来,方便统一指挥。然后,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办公室的形态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格子间,这个听起来有些压抑的词汇,在它诞生的初期,会不会是某种进步的象征,代表着一种更“现代化”的工作方式?我很好奇作者尼基尔?萨瓦尔会如何解读这种演变。他会不会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比如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而采取的布局?或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格子间如何塑造了同事之间的关系,是拉近了距离,还是疏远了彼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次的选择,感觉很有眼光,因为“格子间”这个主题,实在是太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了,但我们却很少去深入思考它的根源。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给我带来怎样的启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每天身处的空间。
评分“隔间”这个词,在我脑海里勾勒出的画面,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里常见的场景:一群人挤在密不透风的格子间里,敲打着键盘,脸上写满了疲惫,但偶尔也会因为一些小事而爆发争执。但这本书《新民说:隔间 办公室进化史》似乎要探讨的,远不止于此。它讲的是“进化史”,这让我联想到,最初的办公室可能并不是这个样子。也许,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的工作方式更加开放,或者更加分散。我好奇作者[美] 尼基尔?萨瓦尔,会如何描绘从混沌到秩序,从自由到分隔的这一过程。是什么样的社会需求,什么样的经济驱动力,什么样的技术革新,才催生了“隔间”这种模式?这本书会不会让我们看到,那些曾经被视为“先进”的办公设计,如今看来却有些滑稽或低效?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比如,最早的设计师是如何构思“隔间”的,他们的初衷是什么?以及,这种设计是如何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之间传播开来,又经历了哪些本土化的改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选择这个主题,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因为它让我们有机会去反思,我们每天身处的环境,是如何被历史塑造的,以及它又在如何反过来塑造我们。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工作空间演变的宏大叙事,也能看到个体在其中的挣扎与适应。
评分关于“隔间”,我首先想到的是一种被压缩的个人空间,一种在集体环境中寻求独立性的微妙平衡。这本书的名字《新民说:隔间 办公室进化史》立刻抓住了我的好奇心。它似乎在暗示,这种办公空间的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师或室内设计师的构想,更是社会思潮和历史进程的产物。我期待作者尼基尔?萨瓦尔能够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探寻最初的“隔间”是如何出现的。是源于对生产效率的极致追求,还是某种社会实验的尝试?想象一下,在蒸汽机轰鸣的时代,或者在信息爆炸的初期,人们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那些充满机械噪音、或是信息洪流的场景,是如何最终演变成我们现在熟悉的、带有各种隔断的办公室?我尤其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探讨“隔间”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例如,它是否会增加孤独感,是否会阻碍团队协作,又或者,在某些方面,它又能提供一种必要的私密性和专注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新民说”系列,一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而闻名,所以我相信,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物理空间的描述,而会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意义。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理解我们工作空间演变的逻辑,以及它如何悄无声息地塑造着我们的行为和感受。
评分当我看到《新民说:隔间 办公室进化史》这个书名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的画面:从早期工业时代那种如同车间般的办公区,到上世纪中期那些充满未来感的开放式办公空间,再到如今我们熟悉的、充斥着各种隔断的“格子间”。“进化史”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对一种办公模式的简单描述,而是要揭示它背后驱动其变化的深层原因。我很好奇,作者[美] 尼基尔?萨瓦尔,这位远道而来的作者,将如何解构“隔间”这一概念?他是否会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抑或是经济学的角度,去剖析这种空间布局的演变逻辑?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展现出,那些曾经被认为是“进步”的设计理念,是如何在实践中被不断修正、甚至颠覆的。比如,是否存在过一些激进的办公模式,试图彻底打破“隔间”的束缚,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流行?或者,有哪些“古老”的设计智慧,却在今天重新被发掘和应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新民说”系列,向来以其厚重感和思想性著称,我预计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办公家具和布局的简单回顾,而是会深入探讨“隔间”所承载的权力关系、沟通模式、以及个体的工作体验。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我们身处的办公环境产生全新的认识,理解那些看不见的规则和力量,是如何塑造了我们每天的工作日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