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方人的巴赫
定价:21.00元
作者:马慧元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5080362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不论你是不是听很多古典音乐,读了这本书,你都可能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或者态度,接受生活,感谢生活。
内容提要
目录
序
圣诞节的李斯特
悲情恰空
博伊伦之歌——英国组曲
小作曲家二题
巴赫之
我的海顿
钢琴家皮雷丝
CD随想
两首巴赫康塔塔
远人之泪——一张十字军东侵时期歌曲的CD
溪畔守望者
酒神之歌
柏博残像
舒伯特之夜
迷人的——兼谈巴赫康塔塔
巴赫管风琴作品手记
布克斯特胡德管风琴作品手记
爱比历史更真实
亨德尔管风琴作品手记
管风琴上,我的弗朗郎克
管风琴二三事
快乐老顽童
霍洛的维茨回乡
倾听问候
漫谈德彪西
跟巴赫喝下午茶
我为什么听音乐
冬夜听古尔德
夏夜秋思
你好,比尔森
把他的声音种进童年
巴赫二题
唱片里的亨德尔和斯卡拉蒂
琴房
图书馆里听巴赫
雪里的勃拉姆斯
音乐会几则
巴赫的怀抱
一曲安魂——后的莫扎特
从遥曲到墓地
肖有利于两则
大提琴三奏鸣曲随想二题
巴赫之雨
把寂寞当成庆典
我喜欢马勒
我听舒伯特
哥特之歌——哥特艺术和CD
我的古典
随想巴赫
钢琴家的手
告别海菲茨
弹钢琴的女人们
又见莫扎特
北方人的巴赫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马慧元这本《北方人的巴赫》,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意想不到的契合,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一直以为巴赫的音乐是遥不可及的、只属于欧洲古典的殿堂,他的复调、他的结构、他的宗教情怀,都带着一种神圣而庄严的光辉,总让人觉得离自己很远。然而,马慧元先生的笔触,却轻巧而有力地将巴赫拉近了,拉近到了我们每一个北方人的生活空间里。这并非是将巴赫音乐“世俗化”或“简化”,而是通过一种非常本土化的视角,去挖掘巴赫音乐中那些与我们心灵深处相通的情感和哲学。 我尤其被书中对巴赫音乐与北方自然风光、生活习俗之间联系的描绘所打动。想象一下,在凛冽的北风中,听着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中那充满力量和节奏感的旋律,是不是突然觉得,那股音乐中的坚韧与顽强,与北方人在严酷环境下生存的韧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或者,在漫长而寂静的冬夜,翻阅着书中对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解读,那种内敛而深刻的情感,那种层层递进的思绪,会不会让你想起北方人骨子里那种不动声色却又深厚的情感表达?作者没有生硬地把它们联系起来,而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感悟,让这种联系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仿佛巴赫的音乐本来就属于这片土地,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北方气质,粗犷中带着细腻,朴实中藏着深邃。马慧元先生的写作,并非是那种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画面。他把巴赫的音乐,不仅仅看作是音符的组合,更是看作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生活的哲学。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某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或者某一句意味深长的感慨而停下笔来,反复咀嚼。 例如,书中描述巴赫音乐的结构时,并没有用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类比北方人建造房屋的方式,一层层地夯实,一块块地垒砌,最终形成一个既坚固又具有艺术感的整体。这种来自生活经验的类比,瞬间消弭了音乐理论的隔阂,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巴赫音乐的逻辑和美感。这种接地气的解读,让巴赫这个名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音乐大师,而是仿佛就生活在我们中间,用他的音乐,诉说着我们共同的情感和体验。
评分《北方人的巴赫》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颠覆性的阅读体验。我一直以为,巴赫的音乐是遥不可及的,是属于遥远欧洲的,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艺术。但马慧元先生的笔触,却如同北方的寒风,穿透了那些层层叠叠的文化隔阂,将巴赫的音乐,带到我触手可及的地方。他并非是将巴赫“降格”,而是用一种平等而亲切的视角,去发现巴赫音乐中那些与我们北方人共通的情感和精神。 书中对巴赫音乐中“秩序”与“自由”的探讨,让我联想到了北方人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既有对传统和规则的尊重,又有在广阔天地间挥洒自如的生命力。作者用北方人对土地的深情,对自然的敬畏,来解读巴赫音乐中对永恒真理的追寻。这种跨越地域和文化的连接,让我惊叹不已。我开始在听巴赫的音乐时,不自觉地去感受那种土地的厚重,那种天空的辽阔,那种在严寒中孕育生机的顽强。
评分我很难用三言两语来概括《北方人的巴赫》这本书带给我的触动。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领域——巴赫的音乐与北方文化的奇妙交融。马慧元先生的视角是如此独特,他没有像大多数音乐评论那样,沉浸在繁复的乐理分析或者历史考证中,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生活天地,尤其是我们北方人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 他将巴赫音乐中的某些节奏,与北方人赶集时那稳健而有力的步伐相联系;将某些旋律,比作北方冬天里,炉火旁家人闲聊的温暖;甚至将巴赫作品中那种对永恒的追寻,解读为北方人内心深处对家园、对根的眷恋。这些看似跳跃的联想,在作者的笔下却显得如此自然而流畅,让我不禁拍案叫绝。我开始在听巴赫的音乐时,不自觉地寻找这些“北方”的痕迹,而令我惊奇的是,它们真的在那里,若隐若现,等待着被发掘。
评分《北方人的巴赫》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理解”的书。马慧元先生似乎有一种魔力,他能让你抛开对巴赫音乐的所有先入为主的印象,重新用一种新鲜的、不设防的心态去接近它。书中对巴赫音乐的某些片段的解读,让我感到非常惊喜,甚至有些颠覆。我之前总觉得巴赫的音乐是严谨、理性、近乎数学的,但作者却在其中找到了那种蕴含在北方人情感深处的,那种深沉而又略带忧伤的韵味,一种在沉默中涌动的力量。 我记得有一段描写,作者将巴赫作品中的一些旋律,与北方冬日里,风穿过光秃秃的树枝时发出的那种悠长而略带悲怆的鸣咽声联系起来。这一比喻,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它不再是抽象的音乐符号,而是具象的、能引起共鸣的声音。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曾经听过的巴赫作品,试图从中寻找那种北方独有的气质,那种在严寒中孕育希望的坚韧,那种在孤独中寻求慰藉的深情。这种解读方式,不仅加深了我对巴赫音乐的理解,更让我对“北方人”这个身份有了更深的认同。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听觉与视觉的双重盛宴,只不过作者用文字作为媒介,成功地激发了我的想象力,让我得以“听”到巴赫,让我得以“看”到北方。我常常会在读到一段关于巴赫赋格的描述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北方冰封河流之上,一层层凝固的冰面,每一层都承载着前一层的信息,又互相独立,但又构成一个整体的壮丽景象。这种结构性的相似,在书中被马慧元先生以一种极其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枯燥的音乐理论变得触手可及,甚至带着一种壮阔的美感。 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只有一种同行的分享。作者仿佛是你邻居家那位饱读诗书、又热爱生活的朋友,他发现了某个绝世珍宝,迫不及待地想与你分享他的喜悦和感悟。他会用北方人特有的幽默和朴实,解读巴赫那些复杂的乐句,分析那些精巧的和声,但又始终保持着对音乐本身的敬畏。读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而是一个积极参与的探索者,跟随作者的引导,在巴赫音乐的海洋中,在北方的天地间,自由地遨游。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北方大地的质感,粗犷而有力,但又饱含着深情。马慧元先生的写作,不像许多音乐评论那样,充满了专业术语和学院派的腔调,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跟你聊天,分享他对巴赫音乐的独特见解。他将巴赫的音乐,与北方人日常的生活场景、甚至是某些朴素的哲理,巧妙地联系起来,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 我特别喜欢书中将巴赫音乐中的“轮回”和“变奏”概念,与北方人生生不息的生命循环相类比。他写道,如同北方大地在经历严冬后,必迎来春天,巴赫的音乐也总是在看似简单的重复和变奏中,孕育出无穷的变化和深刻的哲思。这种解读,让巴赫的音乐不再是冰冷的数学结构,而是充满了生命的律动和历史的厚重感。我开始在听巴赫时,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生命的力量,那种在时间和空间中不断延续的深沉情感。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有一种北方人特有的质朴和深沉,不张扬,但却能直击人心。马慧元先生的叙述,与其说是评论,不如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他并没有试图用晦涩的音乐术语来“武装”自己,而是用最真诚的情感,去回应巴赫音乐带给他的感动,并将这份感动,以一种北方特有的方式传递给我们。 我尤其欣赏书中将巴赫音乐的“复调”概念,与北方人性格中的“多面性”相联系。北方人常常被认为是粗犷、豪爽的,但作者却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发掘出了那种如同巴赫复调般精妙而丰富的层次。这种解读,让我对自己,以及身边的北方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他让我们明白,朴实的外表下,同样可以蕴藏着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如同巴赫音乐,看似严谨,却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艺术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打破了我以往对古典音乐的刻板印象。我曾经认为,古典音乐是西方精英阶层的专属,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离得很远。然而,《北方人的巴赫》却用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向我证明了音乐的普适性,以及艺术的共通性。马慧元先生并没有试图将北方人“拉”到巴赫的世界里,而是以北方人的视角,“带”着巴赫来到我们身边。 他将巴赫音乐中的那些结构上的严谨,比作北方老建筑的榫卯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精巧的智慧,能抵御风雨的侵蚀;他将巴赫音乐中的那些情感的层次,比作北方一年四季的变化,春的萌动,夏的热烈,秋的沉淀,冬的深沉,每一种情感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和温度。这些生动的比喻,让我对巴赫音乐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仿佛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旋律,现在就在耳边,诉说着我心中的故事。
评分读《北方人的巴赫》,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广阔的北方原野,眼前是漫天飞雪,耳边是巴赫的音乐在风中回响。马慧元先生的文字,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并非直接告诉我“这就是巴赫”,而是引导我去看,去感受,去体会。他将巴赫音乐中那些复杂的情感变化,与北方人在特定生活情境下的情绪起伏巧妙地联系起来。 比如,书中对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解读,并没有停留在对管风琴音色的赞美,而是将其与北方海边那种波涛汹涌、又暗藏力量的壮阔景象相类比。这种联想,一下子就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生命力量的敬畏。又或者,在描写巴赫某段舒缓旋律时,他会联想到北方寒夜中,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那种宁静而温暖的氛围。这些细节,都让巴赫的音乐不再是冰冷的音符,而是充满了人性化的温度和情感的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