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典型违规案例剖析(2017年度)

上市公司典型违规案例剖析(2017年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信公咨询 著
图书标签:
  • 上市公司
  • 违规案例
  • 财务造假
  • 内幕交易
  • 证券法
  • 公司治理
  • 风险管理
  • 案例分析
  • 审计
  • 监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泰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229719
商品编码:2796321178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上市公司典型违规案例剖析(2017年度)

定价:50.00元

作者:信公咨询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642297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案例专题的形式归纳总结了2017年度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和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对各上市公司或有关责任方采取的监管动作,并逐一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与提示。

目录


篇 信息披露违规

专题一 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3

案例111 重大事项选择性披露被上交所予以监管关注4

案例112 实际控制人篡改上市公司业绩内幕交易被重罚5

案例113 “注水”公司重组上市参加表决的董事遭行政处罚7

案例114 任职信息漏写独立董事收监管函9

专题二 信息披露及时性11

案例121 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未及时披露被交易所关注12

案例122 应付合同款豁免这种好事董秘能有什么压力?13

案例123 补缴税款金额较大但不确定不构成不披露的理由14

案例124 风险提示没到位重组终止被监管16

案例125 行业指引打开方式不正确上市公司收到监管函18

案例126 股东股份被冻结未通知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也被通报批评19

案例127 中报季你家的资产处置和大额补贴都披露过了吗?21

案例128 诉讼进展存在不确定性是否可以不披露?24

案例129 重大诉讼未及时披露遭深交所监管25

案例1210 诉讼进展未及时披露被交易所监管27

案例1211 这种情况,别收到法院执行通知书时才公告!28

专题三 信息披露公平性31

案例131 股价突然跌停交易所问询是否泄漏内幕32

案例132 接受媒体采访没提业绩具体数字还是被监管了!33

案例133 控股股东微信平台发布上市公司敏感信息被监管35专题四停复牌操作37

案例141 继续停牌审议有期限超期引来监管函38

案例142 停牌六个月才换重组标的被发监管函39

案例143 大股东爆仓公司疑停牌挽救遭监管41

案例144 停牌期间频繁变更标的遭关注42

案例145 停牌期间“更换”重组标的怎么定义44

专题五业绩预告/业绩快报46

案例151减持 业绩“变脸”遭监管机构关注47

案例152在定期报告中预测业绩未及时更正也会被监管49

专题六定期报告/财务报告52

案例161鸡年大罚单罕见“禁任董监高”53

案例162差错更正后构成退市风险交易所公开谴责55

案例163半年报中擅自调整上年度的财务数据而遭责令改正57

案例164辛苦编制定期报告却因“一天”的失误被监管59

案例165由定期报告“每股收益”计算错误引发的监管关注60

第二篇股票交易违规

专题一窗口期交易65

案例211涉嫌内幕交易董秘遭千万罚款66

案例212定期报告窗口期董监高也需提醒家人67

案例213未提示业绩预告敏感期董秘被发监管函69

专题二 其他权益变动71

案例221 违规减持又添案例减持修炼该如何通关72

案例222 董监高在股票异常波动期间增减持了?要披露!73

案例223 减持前未预披露,想减轻处罚的正确姿势是上缴收益?75

案例224 减持的股份数超出减持计划大股东被监管77

案例225 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就不用做预披露了吗?78

案例226 大股东超比例减持且未预披露遭交易所公开谴责80

案例227 董事清仓式减持背后的故事81

案例228 重大利好发布当天减持被深交所通报批评83

第三篇 公司治理及规范运作违规

专题 一三会运作89

案例311 董事提名存争议弃权理由引关注90

案例312 股东大会延期理由不合理被交易所通报批评92

案例313 董事会通知时间只差一天被交易所火眼金睛监管94

案例314 提名独董未尽必要审查义务提名人和独董双双遭通报批评95

案例315 独立董事辞职未及时补选后果竟然是……97

专题二 资金占用99

案例321 资金占用且未披露证监局出警示函100

案例322 回拨注册资本关联方资金占用新招数?101

案例323 养老保险集中汇缴不小心构成了资金占用103

案例324 用募金给关联方提供上市公司和关联方均被处罚104

案例325 大股东占用资金董秘受罚106

案例326 出售股权和资金占用不得不说的关系107

案例327 资金占用因小失大109

案例328 控股股东资金占用其财务总监变身“不适当人选”110

专题三 关联交易113

案例331 震惊了!日常关联交易到第二年才审议披露114

案例332 日常关联交易无具体金额要不要审?115

案例333 上市公司 PE“关联人”该怎么回避?117

案例334 交易对方的配偶变身公司副总裁公司怎么就被监管了?119

专题四 对外121

案例341 未履行审议程序证监局下发警示函122

案例342 对象资产负债率超过70%应当提交股东大会审议123

专题五 财务资助125

案例351 违规提供财务资助被交易所出具监管函126

案例352 财务资助深藏不露时逾三年仍被监管127

专题六 募金使用129

案例361 募金变更用途未经审议受监管130

案例362 募投项目实施与计划存在较大差异不能放任不管131

案例363 募金理财注意理财期限132

专题七 重大事项及其披露、审议程序134

案例371 股票获利未及时披露收到证监局警示函135

案例372 过期的再融资被遗忘的终止程序136

案例373 计提减值准备又被监管138

案例374 定期报告代替临时公告被证监局行政监管140

案例375 子公司购买理财上市公司可以不管吗?142

案例376 逾期付款未披露被查出定期报告是“照妖镜”143

案例377 达到重组标准却未履行程序两年后被通报批评145

案例378 收到补助勿忘累计计算标准148

案例379 处置联营企业股权注意累计计算的情形150

案例3710 签订《投资建设合同》未及时审议披露被监管部门警示152

第四篇 其他类型违规

专题一 公开违反承诺157

案例411 人违规转让证监局出警示函158

案例412 上市前的员工持股平台减持要当心!159

案例413 股东增持计划构成承诺事项未履行被通报批评161

案例414 承诺不是你想变想变就能变163

案例415 股东超比例质押股份被监管原来是因为“另类承诺”165

案例416 这位股东,说好的解决关联方资金占用呢?167

专题二 一致行动关系170

案例421 增持资金来源相同两股东构成一致行动关系171

案例422 一致行动人权益变动未合并计算被通报批评172

案例423 股东结婚不发公告可能就违规了175

专题三 其他178

案例431 所有董事都否决了这个性感的公司名,原因何在?179

案例432 子公司传闻漫天飞上市公司该如何是好?180

案例433 年报期频繁更换审计机构真的可以这么任性吗?182

附录: 2017年资本市场十大新规185

后记193

致谢195

作者介绍


从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合规及资本市场策略咨询业务的专业服务机构

文摘


序言



深度透视:资本市场监管新篇章——《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与风险防范实务精讲(2018-2023)》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投资者、监管机构、注册会计师、律师、企业内部控制人员以及金融研究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极具实操价值的参考指南。聚焦于中国资本市场自2018年以来,特别是全面注册制改革背景下,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内幕交易、资金占用、以及合规运作等方面出现的典型违规行为、监管趋势的演变,并系统阐述了行之有效的风险识别、预警和防范策略。全书以近五年真实案例为蓝本,结合最新的监管法规与司法解释,力求构建一套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合规管理与风险应对框架。 第一部分:监管环境重塑与违规行为新态势(2018-2023) 本部分将详细剖析自2018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在“强监管、防风险”主基调下的深刻变革。重点分析了新证券法、退市新规、以及全面注册制改革对上市公司合规要求的提升。 1. 监管执法的力度与焦点转移: 重点梳理了证监会、交易所对信息披露违规、财务造假“零容忍”态度的具体体现。分析了行政处罚、民事赔偿责任的协同机制如何构建,以及行政监管工具(如立案调查、信息披露问询函、限制交易等)的运用频率和精确性变化。 2. “硬科技”企业与新兴行业的合规挑战: 鉴于科创板、创业板的设立,本章专门探讨了尚未成熟或高成长的科技型企业在收入确认、研发费用资本化、股权激励与关联交易方面的潜在陷阱。例如,对“硬科技”概念包装下的实质性虚假陈述的剖析。 3. 中介机构的责任升级与“看门人”角色: 深入分析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保荐机构在尽职调查和持续督导环节中,因“签字文化”不当导致的连带责任案例。探讨了监管机构如何通过处罚中介机构来倒逼源头质量的提升。 第二部分:财务报告的“艺术”与造假链条的精细解构 本部分将跳出传统财务报表科目分析,转向对财务逻辑和业务实质的深度穿透,剖析近年来最具迷惑性的财务造假手法。 1. 收入确认的隐秘操作: 不仅仅停留在“提前确认”的层面,而是深入研究了总承包合同的工程进度确认造假、经销商体系下的收入回款与存货积压的背离、虚拟交易的认定标准以及利用穿透式监管识别复杂交易链条的技巧。 2. 资产负债表的“美化术”: 重点剖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滥用与不足(如商誉减值测试的合理性)、在建工程的虚增与转固时点控制、以及通过设立特殊目的载体(SPV)进行表外融资或资产腾挪的手法。 3. 利润操纵的“时间窗口”管理: 详细分析上市公司如何利用会计政策的弹性,在不同会计期间间进行利润的平滑处理(Earnings Management),特别是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精准调节,以满足特定业绩承诺或股价预期的案例。 4. 关联交易的“灰色地带”: 研究了在关联交易日益复杂的环境下,如何通过非市场化定价(不公允定价)、复杂股权结构下的隐性担保或资金拆借,实现利润转移或利益输送的实操路径。 第三部分:信息披露的失信与治理的失效 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的生命线。本部分集中分析了除财务数据外的各类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违规行为,以及公司治理结构失灵导致的风险。 1. 重大事项未及时披露的教训: 梳理了因重大诉讼、仲裁、知识产权纠纷、核心人员变动、关键合同终止等可能对投资者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因迟延或遗漏披露而遭受处罚的案例。 2. 内幕信息知情人的界定与防控: 结合司法实践,清晰界定了《证券法》项下内幕信息知情人的范围,分析了利用尚未公开的并购信息、重大政策变动信息进行交易的典型模式,并强调了“信息隔离墙”的建立与执行障碍。 3. 公司治理的“表面文章”: 探讨了“形似而神不至”的董事会运作,如“僵尸董事会”、独立董事履职不到位、股东大会的程序性瑕疵等,如何成为违规行为的温床。着重分析了中小股东权益受损的治理失灵案例。 第四部分:投资者维权与风险的量化识别模型 本部分为实务操作者提供了风险预警和应对工具。 1. 财务舞弊的早期识别指标集: 结合杜邦分析、现金流与利润的偏离度、营运资本效率等指标,构建一套适用于中国市场的财务舞弊早期预警系统(基于2018年后的数据特征调整)。特别强调了“非财务指标”的佐证作用。 2. 法律责任链条的追踪与举证: 详细梳理了在虚假陈述案件中,投资者如何从立案公告、行政处罚决定书到最终的民事判决中,追踪董高监、中介机构、实际控制人各自承担的法律责任的界限,并提供了初步的证据收集思路。 3. 合规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内控自评: 提供了基于COSO框架和新证券法要求,如何设计一套覆盖全面注册制下信息披露、募集资金使用、对外担保等关键环节的“三道防线”合规管理体系的实操建议。 本书特色: 本书汇集了2018年至2023年间发生在中国A股市场的数百起典型案例,所有分析均紧扣最新的监管法规解释,避免了对过时法规的引用。语言严谨,分析深入,旨在为市场参与者提供“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深度洞察,有效提升资本市场参与各方的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本书是理解中国资本市场近年来监管升级、违规手法演变与合规前沿的最佳实务读本之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财经新闻和股市动态充满好奇的普通投资者,我总是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我参与其中的世界。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并没有用晦涩的专业术语让我望而却步,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违规”行为变得生动具体。比如,在关于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的案例分析中,我看到了上市公司如何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股权安排,将公司的资产挪作他用,给其他股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作者的笔触非常客观,既指出了违规的严重性,也分析了其产生的深层原因,让我不禁思考,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企业应该如何坚守底线?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案例集,更像是一堂生动的财经道德课,让我对“诚信”和“合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是一名证券从业人员,平时工作接触到的就是各种金融产品和市场动态。而这本《上市公司典型违规案例剖析(2017年度)》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书中对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行为的剖析,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尤其对关于“老鼠仓”的案例记忆犹新。作者通过还原当时的情境,一步步揭示了不法分子如何利用职务之便,在信息公开前进行交易,从而获取非法利益。书中还详细阐述了监管部门在识别和追溯这些复杂交易方面的技术手段和法律依据,这对于我们了解监管动态、提升风险识别能力非常有帮助。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于不同类型违规行为的分类和解读,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让我能够系统地梳理和记忆。读这本书,就像拥有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随时随地为我解答疑惑,提升我的专业素养。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来理解2017年资本市场的脉搏。我常常会思考,为何有些公司会甘冒风险,走上违规之路?这本书给出了很多答案。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事实,而是对每个案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构。例如,在涉及股权激励和内幕交易的章节,作者详细描绘了利益链条如何形成,信息如何传播,最终导致了不公平的交易。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个人,而是深入剖析了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等方面的不足,这使得案例分析更具深度和启发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些“潜规则”和运作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监管部门的工作难度与重要性。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技术类书籍,没想到读起来却引人入胜。作者选取了2017年度上市公司中发生的典型违规案例,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信息披露违规的案例。书中详细描述了某公司如何通过虚构交易、隐瞒关联关系等方式,误导投资者,从而操纵股价。作者不仅列举了具体的违规行为,还深入分析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监管机构如何发现并查处这些违规行为。读完这个案例,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资本市场博弈,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以及欺诈行为对市场公平性和投资者利益的巨大危害。书中对法律法规的解读也十分清晰,让我这个非法律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从而更好地辨别和防范风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罗列了案例,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从案例中学习,如何理解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则,如何保护自己的投资。

评分

坦白说,起初我拿起这本书,是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想看看那些大公司是如何犯错的。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感受逐渐发生了转变。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八卦”的层面,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资本市场的脆弱与复杂。书中关于财务造假的案例,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光鲜亮丽的财报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数字游戏”。作者对具体财务指标的解读,以及对造假手段的拆解,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严谨的数字,也可能被精心扭曲。通过这些案例,我不仅了解了违规行为本身,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思考其中的监管漏洞和防范机制。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企业、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共同努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