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社会学家、北大郑也夫的一部关于城市社会学的课堂讲座整理集,具有授课的系统性和性;同时是一部索引式的好书,涉及的理论和时间尺度都很广,由此可以理清社会学发展的脉络以及当代城市社会的关键问题。
书名:城市社会学
定价:42.00元
作者:郑也夫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4
页码:35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6844
"(1) 北大社会学系、知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关于城市社会学的系统而简明扼要的课堂讲授记录,是一个良好的入门指南。
(2) 作为课堂讲授的产物,事例丰富,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3) 其中对于传统城市社会学理论的梳理,对于当代城市社会问题的热切关注和深入思考,对于渴望了解城市社会学、热衷思考现实问题的读者而言具有很大启发意义。
(4) 本书曾被列入教育部教材系列,在青年学子和纸质、网络媒体上颇受好评,影响较大。
(5) 第三版中作者附录了自己为学生们的调研论文结集所写的前言,以及目录,可以带领读者更多了解城市社会学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从而找到自己的关注点。
"
"城市化是世界范围的大趋势。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虽然是这条道路上的后来者,但也不可阻挡地要走上城市化的道路。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如何进行城市化研究?在城市化的世界潮流中我们何去何从?由此,作者追溯了城市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城市研究的学派和代表学者,并在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的相互参照相互诠释中,发展和深化了罗伯特•帕克的城市学理论。
本书作为一部课堂讲授记录,既有生动活泼的事实案例和语言风格,又有而系统的理论介绍和深刻阐述,更有颇具启发性的问题和方法指导,对于想初步了解和进入社会学门径的读者而言,是一部清晰明了、难易适中的入门读物。具体内容包括城市的产生和当代变迁,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代表观点,当代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热门问题,如城市化、农民工、交通、住房、公共空间、垃圾问题、水污染问题等。在每个领域,作者都结合实际的调研数据和形势与政策,进行了犀利的思考,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为关心城市社会问题的读者,提供了一个颇具高度的思想起点。
"
"讲 概 论 // 001
讲 城市的产生与近代的变迁 // 010
第三讲 古典城市社会学与学 // 037
第四讲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历史学 // 058
第五讲 城市社会学的四支理论流派 // 079
第六讲 城市的类型与规模 // 111
第七讲 城市化 // 134
第八讲 农民工 // 152
第九讲 交 通 // 174
第十讲 住 房 // 197
第十一讲 公共空间 // 221
第十二讲 垃 圾 // 249
第十三讲 水危机 // 271
参考书目 // 289
附录一 《 都市的角落》前言、导言与目录 // 295
附录二 《众生的京城》前言、导言和目录 // 322
附录三 《双城记——京沪众生素描》前言和目录 // 338
初版后记 // 343
再版后记 // 345
三版后记 // 347
"
郑也夫,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1963年考入北京八中,1968年7月离校赴北大荒。在校时曾任班长,此乃一生中的高职务,以后近四十年中始终是标准“布衣”,未担任过任何正式与非正式的官职。在北大荒务农、造砖、伐木、采石、教书,逾八年。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读书。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1982年获哲学硕士。19851986年在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读书,获社会学硕士。因不满时下学术空气,不断跳槽,先后在北京社科院、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供职,唯社会学至今不辍。曾任电视台《东方之子》主持人,《实话实说》总策划,不堪各级“婆婆”的管束,终于金盆洗手。曾作自我素描:懒散,不整衣冠,精神上却有洁癖,若游戏规则不公正宁可不参加。青年时代特立独行,再难返回正统。微染自虐症,少时习中长跑,年近五十患冬泳症。以争辩为快事,虽对事不对人,却也常常得理不让人。
"脱胎于作者12次课堂讲演的这部书,具有独特的口语风格和鲜明的个性。不止一处锋芒毕露……茶馆是我觉得写得切中要害的一处。街心花园、步行街、咖啡馆等也都讲得非常精彩。……在关于ecology的看法上,费孝通先生与郑老师的见解仍不一致。读者从前后辈两位社会学名家不同观点的比较当中肯定可以获得更多启发。
——胡鸿保(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城市是众生喧哗之地,而这本书是一幅导游图,引导读者观察和认识城市。我上过这门课,也读过这本书。也夫师的思想魅力在于批评和去蔽,揭示事物本来面目。其思想力度基于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洞察,其智慧在于对常人不经意之细节的辨识。阅读本书就是一个惊奇之旅,能带来很多“原来如此”的智力生活的快乐。
——李伟东(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郑也夫先生的《城市社会学》,篇幅不大。但在我看来,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可以称为社会学本土化的经典。这是能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的基础之上有所前进、有所发明的著作。
——谢志浩(河北科技大学中文系副)
阅读该书犹如走进课堂亲聆教导,依山傍水循讲者思路行进。杂而博的社会学理论在讲者举重若轻的解说中深入浅出地显出脉络,说是偏重理论,现实事例却一点也没有被忽略,那么多平常却鲜为常人注意的现象,被他的理论一一洞察。
——李文博(博客作家)
"
"城市化是世界范围的大趋势。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虽然是这条道路上的后来者,但是我们大概也不可阻挡地要走上城市化的道路。什么是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社会中的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人变成城市人。(讲 概论 P1)
芒福德说人类始终在两个生存方式间摇摆。一个是游动,一个是定居。游动和定居这两种生存方式可以追溯到动物和植物。植物接近于定居,动物则是游动的。(讲 城市的产生与近代的变迁 P11)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曾经提出一个经济学的定理:比较优势定理。就是说群体间的交换比群体内的交换更有效率,更能够满足需求,填补空缺。为什么?因为群体内的成员是同质的,大家的需求有很大的相似性,大家的能力、大家所能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也比较接近。而群体间存在着差异,有更大的互补性。所以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兴起的时候,更加需要的是与较远地区的交换。这样的一种需求就对长途贩运的商人提出了要求。商人长途跋涉要考虑的就是安全,所以他们结成了团队。(讲 城市的产生与近代的变迁 P25)
离轨行为可能和反传统接近。在看待离轨行为上,不同的理论还是有一点差别的,特别是子文化理论和决定论有一点区别。子文化理论不认为社会越大,人们普遍的离轨行为越多,而认为小地方离轨的人太少了,离轨者孤独,成不了什么气候。城市非常大,有人在这方面离轨,有人在那方面离轨。比如说,一个大城市里面同性恋的人就构成了一个群体,构成了群体以后,群体内部的成员相互促进,就会使他们的离轨升级,就产生了一种离轨的文化。这在小地方无从产生。换句话说,大城市造成了离轨者的聚合,分门别类的聚合。(第五讲 城市社会学的四支理论流派 P100)
什么叫首位城市?就是该国大的城市。这是城市地理学家马克•杰弗逊1939 年时提出的概念。他说普遍存在一种首位城市的现象。通常首位城市要比该国大城市大很多,异乎寻常地大,所以叫首位城市,或者说领导城市。以至于这个国家的很多面貌、特征都浓缩在这个城市中,由这个城市体现出来。大的程度就叫作首位度。(第六讲 城市的类型与规模 P114)
昆德拉说,小民族有小民族的优势,小民族当中的一个文化人可以拥抱自己民族产生的全部文化,可以和自己民族当中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人交往。小民族的高层的文化人的总数量不大,分门别类也不像大民族那么严重,所以小民族的一个作家可以跟它的诗人来往,可以跟它的画家来往,可以跟它的戏剧家、音乐家乃至跟它的哲学家、政治家有来往。这种来往要比一个大国当中不同的文化人之间的交往密切得多。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小民族的文化人可以拥抱本民族产生的全部文化。他有望成为一个全才,而不是一个专家。昆德拉说,小有小的优势,大有大的优势。小的优势发展到,就是雅典这样的伟大文明。(第六讲 城市的类型与规模 P126)
其实,中国来自农村的移民们早就用他们的双脚投了票。一个大国的城市化道路只能是大、中、小城市并举,单靠小城镇与单靠大城市都是行不通的。(第六讲 城市的类型与规模 P132)
交通问题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比较单纯的问题,但对于大城市,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是令每一个大城市市政当局发愁的问题。心理学家提出过一个非常有名的范式—囚徒困境,交通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每个人的选择似乎是理性的,但大家叠加起来的结果是非常不理性、非常荒诞的。交通问题也透视出光靠技术手段实际上不可能把它做得像样,做得有效率。必须在技术进步的同时,有一些社会制度上的进步。没有一些制度上的进步做前提和辅助,单纯的技术上的进步不会给我们带来满意的结局。(第九讲 交通 P174)
今昔的差别是,旧时北京的茶馆类型繁多,服务于三教九流。今天只有茶艺馆。茶艺馆与旧时的大茶馆都属高档茶馆,但二者仍有巨大的不同。其一,大茶馆上客踊跃,顾客成分多样;而茶艺馆顾客稀少,成分单调。其二,茶艺馆的价格肯定比旧时代的大茶馆贵,茶艺馆喝茶的价格比现在去中档饭馆吃饭还要贵。茶艺馆也属公共空间,但因钞票建立的高门槛,公共性较弱。(第十一讲 公共空间 P142)
我个人以为,人类目前面临三大危机。一个是核危机,它是突发的,随时可能发作。严重程度要看爆发的规模,如果规模太大,人类可能就此终结。这种可能性是绝对存在的,而且越来越大,因为拥有核弹的国家、民族越来越多。大危机是生物工程。这个危机是复杂的,利弊参半。它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福音,但同时也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未知和风险,很有可能导致一些的、闻所未闻的灾难。它的特征就是复杂,利弊交织。第三个危机就是水危机。与核危机比较起来,水危机的特征是慢性的,一扣紧一扣,越来越使人们感到它的严峻。(第十三讲 水危机 P271272)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中信出版社的出品一向以质量著称,这次的纸张选择和印刷工艺也绝对是上乘之作,墨色饱满,文字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间距和行距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内容比较学术化的章节,阅读起来也显得格外流畅和舒适。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气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这对于痴迷于实体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声的享受。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他们没有为了追求视觉冲击而牺牲阅读的本质体验,这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和廉价的时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这本厚重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心安,仿佛拥有了一份可以随时沉浸其中的精神财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次对阅读体验本身的致敬,让人忍不住想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种清流,它充满了知识分子的洞察力,但又避开了学院派的僵硬与晦涩。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精准而富有画面感,仿佛在用一支精良的画笔描绘都市生活的众生相。即便是讨论那些严肃的社会议题时,也总能穿插着恰到好处的幽默感和犀利的讽刺,让人在会心一笑中接收到深刻的批判力量。我特别喜欢它偶尔流露出的那种人文关怀的底色,那种对城市边缘人群的关注,不是居高临下的审视,而是平视的理解与共情。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这种感觉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捕捉,他总能从最寻常的街景、最日常的互动中,提炼出宏大的社会学意义。这种文学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让这本书拥有了超越工具书的价值,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与你进行一场深刻的人生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叙事节奏把握得如同高手指挥下的交响乐,起承转合之间充满了张力与韵味。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堆砌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社会现象抽丝剥茧,用一种近乎故事化的笔触娓娓道来。开篇的引人入胜,就如同一个资深的向导,带着我们走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肌理之中,每一个转角似乎都隐藏着未被发掘的秘密。随着阅读的深入,作者的逻辑链条层层递进,观点如同精心雕琢的宝石,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多维度的光芒。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从宏观理论到微观案例的灵活切换,使得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鲜活可感。那种步步为营、水到渠成的论证过程,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说服,并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空间。读完一个部分,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将刚才吸收的知识点进行二次消化与重构,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智力上的愉悦。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那一定是“酣畅淋漓”。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场高强度的智力马拉松,虽然过程充满挑战,但终点带来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学术底蕴扎实得令人信服,它绝非空泛的泛泛而谈,而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实证观察之上。每一个论点都像是通过了极其严苛的逻辑检验,让人找不出任何可以质疑的破绽。对于那些对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变迁抱有强烈求知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富矿,它提供了丰富的参照系和分析工具,足以支撑我们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铺陈出复杂性的迷人景象,引导我们拥抱不确定性,并在这种复杂性中寻找秩序和规律。读完之后,我立即产生了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拓展阅读的冲动,这足以证明它的启发性和引导性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冲击是深远且持续的,它成功地打破了我对“城市”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框架。在阅读之前,我对城市的印象可能仅限于钢筋水泥的集合体或者经济发展的载体,而这本书则像是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现代都市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权力结构、社会分层以及空间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认知工具的升级,它教会我如何去“阅读”一个城市,如何去解析街道上的每一个标识、每一个社区的布局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潜移默化的,走出家门,我发现自己看待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更加审慎和批判性。那些曾经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城市现象,现在都成了值得深思的议题。这种能够引导读者进行主动、深入、系统性思考的能力,是衡量一本学术普及读物是否成功的最高标准,而这本书毫无疑问地做到了这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