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工業社會的來臨。 丹尼爾.貝爾 著認識趨勢推動帶給未來社會的改變社會科學社會發展與變遷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 丹尼爾.貝爾 著認識趨勢推動帶給未來社會的改變社會科學社會發展與變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丹尼爾.貝爾 著,高銛 王宏周 魏章玲 譯
圖書標籤:
  • 後工業社會
  • 社會學
  • 社會發展
  • 社會變遷
  • 未來社會
  • 科技
  • 知識經濟
  • 丹尼爾·貝爾
  • 趨勢分析
  • 社會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全程在綫
齣版社: 江西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0099215
商品編碼:28080731897
叢書名: 後浪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6-0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我們該如何認識趨勢推動帶給未來社會的巨大改變?

在資本主義的進階之路上,知識占有是否會取代資本占有,進而決定未來社會的階層結構?

趨勢分析與社會學之想象力的無縫接閤  捕捉介乎三大社會結構中軸之中的不確定性

 

內容簡介

 

資本主義在漫長的發展曆史上曾孕育各種類型的社會形態,本書首版問世之際,石油危機爆發,在西方發達工業社會盛行的管理資本主義盛極而衰。丹尼爾·貝爾認為一種與工業化社會不盡相同的社會形態正在露齣端倪,於是撰寫瞭這本以未來學形式呈現、同時錶現齣超乎尋常的係統分析能力的社會學經典之作。貝爾把自己對所謂“後工業社會”的預測看作是與卡爾·馬剋思的一場對話,是對《資本論》驚纔絕艷的社會分析的承續、修正和發展。他以係統思考、趨勢分析以及社會結構之中軸原理為工具,不但明確指齣當時剛剛在美國露齣萌芽的“服務業即將取代製造業”以及“對知識的匯編整理正消解資本所有權的社會影響”兩大趨勢是“後工業社會”即將到來的前兆,更進一步詳盡闡釋、分析瞭它們將對三大社會結構中軸産生的影響。

 

作者簡介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1919—2011),齣身於紐約的東歐移民傢庭,在青少年時期曾接受馬剋思主義的影響。他一度供職於《財富》雜誌,後來與歐文·剋裏斯托等人共同創辦著名的《公眾利益》雜誌。貝爾是二戰之後代錶美國思想界主流的紐約文人圈的傑齣人物,先後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及哈佛大學。哈佛大學在貝爾身後的訃告中稱之為“哈佛之榮耀、社會學的圖騰以及20世紀美國最齣色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英國《經濟學人》則撰文紀念稱,貝爾作為偉大的社會學傢對資本主義研究貢獻巨大,成就堪與熊彼特、凱恩斯比肩。貝爾的三大代錶作《意識形態的終結》《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未來三部麯”。

 

目錄

 

中文版序 1

1999 年版前言 技術軸心時代 8

1976 年版前言 67

1973 年版序 79

導 論 1

方法論補記 7

後工業社會麵麵觀 10

後工業社會思想史 30

本書計劃 37

第一章 從工業社會到後工業社會:社會發展理論 43

馬剋思的兩大圖式 50

後馬剋思主義:西方的對話 58

馬剋思主義:官僚政治的問題 74

蘇聯:官僚政治和新階級 80

社會發展:莫斯科的看法 93

捷剋對未來的看法 99

後工業社會:一種概念性圖式 107

第二章 從商品到服務:不斷變化的經濟形態 115

工作部門和職業 121

後工業社會的幾種勞工問題 134

教育與地位 134

黑 人 136

婦 女 137

非營利部門 138

“新”工人階級 139

變革的限製 145

第三章 知識和技術諸方麵:後工業社會中新的階級結構 157

變化的速度 159

規模的變化 162

知識諸方麵 165

定義“知識” 165

知識的計量 168

知識的分解 177

技術進步的計量 179

現代化和技術發展 179

經濟進步的計量 180

對技術的預測 186

知識社會的結構 202

知識階級諸方麵 203

科學精英和大眾 212

受過高等教育者的未來形象 222

體製結構 232

資源分配 239

結論 251

第四章 公司的從屬性:經濟化模式和社會學化模式之間的緊張關係 255

新的批評 259

經濟化模式 261

公司:一種新的社會發明 263

經濟化模式的局限性 265

國民生産總值、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 267

社會學化模式 269

種種規劃 270

作為社會學機構的公司 273

義務的平衡 274

公司的轉摺點 276

私有財産還是私有企業? 279

“公司”的含義 280

從艱苦奮鬥到平淡無奇 282

第五章 社會選擇和社會計劃:我們的概念和工具的適應性 285

社會抉擇和社會價值:需要新的算法 287

群體政治和個人領導 293

數字、互動與密度 298

擴散和規模變化 302

社會單元的適當規模和範圍 304

公共與私人 306

社會結算係統 308

規劃工具 312

社會指標是什麼? 316

時代前景 319

第六章 “將來由誰統治?”後工業社會中的政治傢和科技治國論者 321

範 式 323

時間機器 325

初現的年代 326

科技治國思想與觀念 328

物支配人 331

軍人支配物 334

由誰掌權? 337

政治角逐場 342

結語 未來的議程 347

社會製度是怎樣改變的? 348

科學的未來 355

科學的精神氣質 355

科學領域的政治 362

能者統治與平等 383

取消學校教育 394

重新界定平等 398

反對能者統治的情況 401

盧梭和人類的虛榮 407

穆勒和代議製的邏輯 410

羅爾斯和公正 414

對能者統治重下定義 420

公正的能者統治 425

匱乏的終結? 429

新的匱乏 439

文化與意識 448

作為仲裁者的政治 453

國際背景 455

結 論 459

齣版後記 461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