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40年解析

国际金融危机40年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伟著 著
图书标签:
  • 国际金融
  • 金融危机
  • 经济学
  • 历史
  • 全球化
  • 金融市场
  • 风险管理
  • 投资
  • 宏观经济
  • 危机应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7708377
商品编码:28130374439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作  者:高伟 著 定  价:58 出 版 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页  数:279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7708377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崩溃1
 来龙去脉2
一、体系建立2
二、内在矛盾3
三、崩溃5
第二节 几点认识7
一、汇率制度没有样板 7
二、重视黄金的避险和保值功能 10
三、欧洲美元和Q条例 13
专栏一 推动“区块链+金融”研发16
第二章 次石油危机21
 来龙去脉22
一、从第四次中东战争到石油运22
二、次石油危机的影响25
第二节 几点认识28
一、解析石油美元28
二、影响石油安全的主要问题 31
第三章 1987年“黑色星期一” 37
 来龙去脉38
一、好像全世界都在卖38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靠前货币体系大致相似并延续至今,各国货币不再有固定锚,汇率浮动频繁、严重,跨境资本流动更加剧烈,爆发的金融危机高潮迭起,让人心有余悸。靠前次石油危机、美国“黑色星期一”、日本资产泡沫危机、墨西哥比索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危机、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等,都是本书的重头戏。本书用靠前金融危机事件作为一条“红线”,把作者多年来对靠前金融危机的跟踪、研究和理解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尽量用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好四十多年来靠前金融危机故事,既不失专业水准,又寓深奥于直白,从各轮金融危机的独特性中探寻规律的一般性,从而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金融危机,更给予管理者以借鉴,更从容的应对危机。 高伟 著 高伟,2001~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04~2009年,在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工作;2009年至今,在外交部政策司和靠前经济司工作。
《全球经济脉络: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数字金融的演变》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工业革命肇始以来,全球经济结构、理论思潮与金融体系所经历的深刻变革,聚焦于经济理论的范式转移、国际贸易格局的重塑,以及技术进步对资本流动和财富分配的颠覆性影响。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系统梳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治理逻辑,旨在为理解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图景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历史纵深。 第一部分:古典秩序的建立与瓦解(18世纪末—1930年代)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如何奠定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我们详细考察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如何成为自由贸易的理论支柱,并分析了19世纪金本位制度下,资本的自由流动如何支撑起第一次全球化的高潮。 重点阐述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内在张力。一方面,技术革新(如蒸汽机、电报)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跨国连接性;另一方面,这种无政府状态下的市场竞争也孕育了周期性的金融恐慌和贫富分化。我们不仅描述了19世纪末的“长萧条”,还深入分析了这一时期,各国为应对内部矛盾而采取的保护主义抬头趋势,为最终的全球体系崩溃埋下了伏笔。 随后,本书将焦点投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建努力与失败。我们详尽分析了凡尔赛体系下的巨额赔款与债务问题,以及各国试图恢复金本位的僵化操作如何加剧了经济失衡。特别是,我们对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的发生机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关注引发危机的银行体系脆弱性、过度投机行为以及政策制定者的严重失误。这一部分的核心论点在于,古典体系的崩溃并非单一事件的结果,而是其内在结构性缺陷在特定外部冲击下的集中爆发。 第二部分:凯恩斯主义的黄金时代与结构性挑战(1940年代—1970年代中期) 面对大萧条的教训,本部分探讨了国家干预主义的崛起。我们详尽介绍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关于有效需求和国家宏观调控的理论如何被采纳,并成为二战后西方主要经济体的指导思想。 重点分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其运作机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这一制度成功地为战后重建提供了稳定的货币环境,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增长,开启了被誉为“黄金三十年”的经济繁荣期。本书细致描绘了这一时期,发达国家如何通过累进税制、社会福利支出和强力工会,实现了较为充分的就业与收入的相对平均化。 然而,繁荣的背后潜藏着结构性的危机。本部分批判性地考察了政府支出的持续膨胀如何最终侵蚀了货币信用。我们详细论述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随着越南战争开支和国内社会福利计划的扩大,美元面临的巨大兑换压力,以及尼克松总统于1971年单方面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的重大历史意义——标志着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终结。紧接着,我们分析了石油危机如何与货币体系的动荡叠加,将西方经济拖入了“滞胀”(Stagflation)的泥潭。 第三部分:新自由主义的浪潮与金融的脱嵌(1970年代末—2000年) 本部分聚焦于对凯恩斯共识的反思与修正,即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我们分析了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如何挑战政府干预的合法性,以及哈耶克思想如何重新激发了对放松管制和私有化的热情。 核心内容是“金融的脱嵌”(Financial Disembedding)。我们系统考察了198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为应对“滞胀”和全球化竞争压力,所推行的放松金融管制的历程,包括取消利率管制、鼓励金融创新(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以及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 本书详细描绘了全球化“超级大爆炸”的驱动力: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极大地降低了跨境交易成本,使得生产链条得以在全球范围内重组。在此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被加速纳入全球资本网络。然而,资本的自由流动也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我们细致分析了1990年代拉丁美洲的债务危机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传导机制,揭示了固定汇率制度在面对大规模短期投机资本冲击时的脆弱性。 第四部分:信息时代的经济结构与全球治理的重构(2000年至今的趋势展望) 在最后一部分,本书将视角转向21世纪的经济形态。我们考察了全球化深化带来的“全球生产网络”的复杂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供应链的集中化风险。 重点分析了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崛起,如何改变了全球贸易和投资的权力平衡。我们探讨了全球失衡(一国巨额顺差对应他国巨额逆差)背后的结构性原因,以及这如何影响了各国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 此外,本书关注了新兴的技术力量——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对传统金融中介和商业模式带来的颠覆性冲击,以及数字经济如何引发了对数据主权、隐私保护和反垄断的新一轮监管讨论。 最后,本书总结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在面对气候变化、技术垄断、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以及保护主义回潮时的挑战。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建立一套跨越不同经济范式的分析框架,以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充满不确定性但又互联互通的全球经济脉络。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完整且批判性的视角,用以理解过去两百年来,人类是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技术创新与理论辩论,不断塑造和重塑我们共同的经济命运。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许多金融学的著作都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太过于学术化,读起来像是啃石头。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充满了老派记者特有的那种锐气和节奏感。它不是在“教”你知识,而更像是在“讲述”一个扣人心弦的连续剧。作者的语言简练有力,避免了不必要的术语堆砌,即便是初次接触金融史的读者,也能毫不费力地跟上思路。尤其是在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应对危机的差异化策略时,对比的视角非常独特,揭示了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如何深刻地塑造了金融监管的形态。每一次阅读,都能感受到作者对金融史料的扎实积累和深刻洞察,这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解读,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轻松愉悦,完全没有一般严肃著作的沉闷感。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对“全球化与金融脆弱性”之间关系的反思。它非常精准地捕捉到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资本自由流动如何在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埋下了系统性风险的种子。作者并没有陷入“回到过去”的怀旧情绪中,而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现实主义态度,剖析了金融创新是如何不断跑赢监管的“猫鼠游戏”。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影子银行体系演变的那一部分,它揭示了风险是如何像幽灵一样,从受严格监管的传统银行体系中转移出来,潜伏在更隐蔽的角落。这本书的洞察力,让我对目前金融市场中一些看似稳定实则暗流涌动的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迫使我们去质疑那些看似完美的金融模型,真正地思考效率与安全之间的永恒悖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波谲云诡的金融世界。初读之下,便觉作者对宏观经济脉络的把握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没有简单地罗列枯燥的经济数据和晦涩的理论模型,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带着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清晰地指出每一场金融风暴的成因、演变过程以及对全球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对信息不对称、监管套利这些深层次问题的剖析,简直是鞭辟入里。读完前几章,我仿佛置身于华尔街的交易大厅,能真切感受到那些资金流动的热度与恐慌,那种将复杂问题抽丝剥茧、还原真相的叙事能力,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回顾历史,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审视当下乃至未来金融风险的底层逻辑框架,对于任何想在金融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清醒剂”。

评分

我向来对那种空泛的历史回顾不感兴趣,总觉得少了点“人情味儿”。然而,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恰恰在于它对那些“关键人物”的描摹。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够穿透光鲜的职业外衣,直抵决策者的内心深处。无论是那些在危机中力挽狂澜的央行行长,还是那些推动了激进金融创新的“华尔街精英”,他们的动机、挣扎与最终抉择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比如,书中关于某次重大危机前夕,高层内部会议的几次关键对话的还原,紧张感简直要溢出纸面。这些细节的打磨,让那些冰冷的数字和抽象的政策背后,有了鲜活的血肉和情感的张力。它让我们明白,金融的本质,最终还是人性的博弈,贪婪与恐惧,才是驱动市场巨轮的永恒引擎。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人性巧妙融合的笔法,着实高明。

评分

购买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已经阅读过几本相关的金融危机史。本以为这又是一本对既有理论的重复阐述,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关于“历史教训的现实转化”部分,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没有止步于“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我们学到了什么”以及“我们是否真正吸取了教训”。他以一种非常审慎的口吻,指出了当前全球金融体系中依然存在的结构性缺陷,比如债务累积的速度、新兴市场的脆弱性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金融冲击的可能性。这种超越时间维度的预判和警示,极具现实意义,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紧迫感,仿佛作者在对我们敲响未来的警钟。这种前瞻性的分析,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历史研究的范畴,更像是一份为未来经济决策者准备的“危机应对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