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40年解析

國際金融危機40年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高偉著 著
圖書標籤:
  • 國際金融
  • 金融危機
  • 經濟學
  • 曆史
  • 全球化
  • 金融市場
  • 風險管理
  • 投資
  • 宏觀經濟
  • 危機應對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中國發展齣版社
ISBN:9787517708377
商品編碼:28130374439
齣版時間:2017-08-01

具體描述

作  者:高偉 著 定  價:58 齣 版 社:中國發展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頁  數:279 裝  幀:平裝 ISBN:9787517708377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和崩潰1
 來龍去脈2
一、體係建立2
二、內在矛盾3
三、崩潰5
第二節 幾點認識7
一、匯率製度沒有樣闆 7
二、重視黃金的避險和保值功能 10
三、歐洲美元和Q條例 13
專欄一 推動“區塊鏈+金融”研發16
第二章 次石油危機21
 來龍去脈22
一、從第四次中東戰爭到石油運22
二、次石油危機的影響25
第二節 幾點認識28
一、解析石油美元28
二、影響石油安全的主要問題 31
第三章 1987年“黑色星期一” 37
 來龍去脈38
一、好像全世界都在賣38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靠前貨幣體係大緻相似並延續至今,各國貨幣不再有固定錨,匯率浮動頻繁、嚴重,跨境資本流動更加劇烈,爆發的金融危機高潮迭起,讓人心有餘悸。靠前次石油危機、美國“黑色星期一”、日本資産泡沫危機、墨西哥比索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互聯網泡沫危機、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等,都是本書的重頭戲。本書用靠前金融危機事件作為一條“紅綫”,把作者多年來對靠前金融危機的跟蹤、研究和理解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盡量用平實的語言,深入淺齣地講好四十多年來靠前金融危機故事,既不失專業水準,又寓深奧於直白,從各輪金融危機的獨特性中探尋規律的一般性,從而可以讓讀者更清晰地瞭解金融危機,更給予管理者以藉鑒,更從容的應對危機。 高偉 著 高偉,2001~2004年,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2004~2009年,在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工作;2009年至今,在外交部政策司和靠前經濟司工作。
《全球經濟脈絡:從古典自由主義到數字金融的演變》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工業革命肇始以來,全球經濟結構、理論思潮與金融體係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聚焦於經濟理論的範式轉移、國際貿易格局的重塑,以及技術進步對資本流動和財富分配的顛覆性影響。全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係統梳理瞭不同曆史階段的經濟治理邏輯,旨在為理解當前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圖景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與曆史縱深。 第一部分:古典秩序的建立與瓦解(18世紀末—1930年代) 本部分首先追溯瞭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如何奠定現代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石。我們詳細考察瞭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如何成為自由貿易的理論支柱,並分析瞭19世紀金本位製度下,資本的自由流動如何支撐起第一次全球化的高潮。 重點闡述瞭“古典自由主義”的內在張力。一方麵,技術革新(如蒸汽機、電報)極大地提升瞭生産效率和跨國連接性;另一方麵,這種無政府狀態下的市場競爭也孕育瞭周期性的金融恐慌和貧富分化。我們不僅描述瞭19世紀末的“長蕭條”,還深入分析瞭這一時期,各國為應對內部矛盾而采取的保護主義抬頭趨勢,為最終的全球體係崩潰埋下瞭伏筆。 隨後,本書將焦點投嚮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重建努力與失敗。我們詳盡分析瞭凡爾賽體係下的巨額賠款與債務問題,以及各國試圖恢復金本位的僵化操作如何加劇瞭經濟失衡。特彆是,我們對1929年華爾街股市崩盤的發生機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剖析,關注引發危機的銀行體係脆弱性、過度投機行為以及政策製定者的嚴重失誤。這一部分的核心論點在於,古典體係的崩潰並非單一事件的結果,而是其內在結構性缺陷在特定外部衝擊下的集中爆發。 第二部分:凱恩斯主義的黃金時代與結構性挑戰(1940年代—1970年代中期) 麵對大蕭條的教訓,本部分探討瞭國傢乾預主義的崛起。我們詳盡介紹瞭約翰·梅納德·凱恩斯關於有效需求和國傢宏觀調控的理論如何被采納,並成為二戰後西方主要經濟體的指導思想。 重點分析瞭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及其運作機製——美元與黃金掛鈎,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鈎的固定匯率製度。這一製度成功地為戰後重建提供瞭穩定的貨幣環境,促進瞭貿易和投資的快速增長,開啓瞭被譽為“黃金三十年”的經濟繁榮期。本書細緻描繪瞭這一時期,發達國傢如何通過纍進稅製、社會福利支齣和強力工會,實現瞭較為充分的就業與收入的相對平均化。 然而,繁榮的背後潛藏著結構性的危機。本部分批判性地考察瞭政府支齣的持續膨脹如何最終侵蝕瞭貨幣信用。我們詳細論述瞭20世紀60年代末期,隨著越南戰爭開支和國內社會福利計劃的擴大,美元麵臨的巨大兌換壓力,以及尼剋鬆總統於1971年單方麵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鈎的重大曆史意義——標誌著戰後國際貨幣體係的終結。緊接著,我們分析瞭石油危機如何與貨幣體係的動蕩疊加,將西方經濟拖入瞭“滯脹”(Stagflation)的泥潭。 第三部分:新自由主義的浪潮與金融的脫嵌(1970年代末—2000年) 本部分聚焦於對凱恩斯共識的反思與修正,即新自由主義思潮的興起。我們分析瞭米爾頓·弗裏德曼的貨幣主義理論如何挑戰政府乾預的閤法性,以及哈耶剋思想如何重新激發瞭對放鬆管製和私有化的熱情。 核心內容是“金融的脫嵌”(Financial Disembedding)。我們係統考察瞭1980年代以來,各國政府為應對“滯脹”和全球化競爭壓力,所推行的放鬆金融管製的曆程,包括取消利率管製、鼓勵金融創新(衍生品市場的發展)以及資本賬戶的逐步開放。 本書詳細描繪瞭全球化“超級大爆炸”的驅動力:信息技術革命(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極大地降低瞭跨境交易成本,使得生産鏈條得以在全球範圍內重組。在此背景下,新興市場國傢被加速納入全球資本網絡。然而,資本的自由流動也帶來瞭新的不穩定因素。我們細緻分析瞭1990年代拉丁美洲的債務危機以及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傳導機製,揭示瞭固定匯率製度在麵對大規模短期投機資本衝擊時的脆弱性。 第四部分:信息時代的經濟結構與全球治理的重構(2000年至今的趨勢展望) 在最後一部分,本書將視角轉嚮21世紀的經濟形態。我們考察瞭全球化深化帶來的“全球生産網絡”的復雜性,以及由此産生的供應鏈的集中化風險。 重點分析瞭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中國的崛起,如何改變瞭全球貿易和投資的權力平衡。我們探討瞭全球失衡(一國巨額順差對應他國巨額逆差)背後的結構性原因,以及這如何影響瞭各國國內的産業結構調整和就業市場。 此外,本書關注瞭新興的技術力量——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對傳統金融中介和商業模式帶來的顛覆性衝擊,以及數字經濟如何引發瞭對數據主權、隱私保護和反壟斷的新一輪監管討論。 最後,本書總結瞭全球經濟治理體係在麵對氣候變化、技術壟斷、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以及保護主義迴潮時的挑戰。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建立一套跨越不同經濟範式的分析框架,以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充滿不確定性但又互聯互通的全球經濟脈絡。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完整且批判性的視角,用以理解過去兩百年來,人類是如何通過製度設計、技術創新與理論辯論,不斷塑造和重塑我們共同的經濟命運。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率地說,我對許多金融學的著作都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太過於學術化,讀起來像是啃石頭。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卻充滿瞭老派記者特有的那種銳氣和節奏感。它不是在“教”你知識,而更像是在“講述”一個扣人心弦的連續劇。作者的語言簡練有力,避免瞭不必要的術語堆砌,即便是初次接觸金融史的讀者,也能毫不費力地跟上思路。尤其是在分析不同國傢和地區應對危機的差異化策略時,對比的視角非常獨特,揭示瞭文化背景和政治體製如何深刻地塑造瞭金融監管的形態。每一次閱讀,都能感受到作者對金融史料的紮實積纍和深刻洞察,這種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解讀,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輕鬆愉悅,完全沒有一般嚴肅著作的沉悶感。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啓發,在於它對“全球化與金融脆弱性”之間關係的反思。它非常精準地捕捉到瞭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資本自由流動如何在帶來空前繁榮的同時,也埋下瞭係統性風險的種子。作者並沒有陷入“迴到過去”的懷舊情緒中,而是以一種近乎殘酷的現實主義態度,剖析瞭金融創新是如何不斷跑贏監管的“貓鼠遊戲”。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影子銀行體係演變的那一部分,它揭示瞭風險是如何像幽靈一樣,從受嚴格監管的傳統銀行體係中轉移齣來,潛伏在更隱蔽的角落。這本書的洞察力,讓我對目前金融市場中一些看似穩定實則暗流湧動的現象有瞭全新的認識,它迫使我們去質疑那些看似完美的金融模型,真正地思考效率與安全之間的永恒悖論。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吸引眼球,那種沉穩又不失現代感的封麵,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波譎雲詭的金融世界。初讀之下,便覺作者對宏觀經濟脈絡的把握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他沒有簡單地羅列枯燥的經濟數據和晦澀的理論模型,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船長,帶著我們穿越曆史的迷霧,清晰地指齣每一場金融風暴的成因、演變過程以及對全球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特彆是對信息不對稱、監管套利這些深層次問題的剖析,簡直是鞭闢入裏。讀完前幾章,我仿佛置身於華爾街的交易大廳,能真切感受到那些資金流動的熱度與恐慌,那種將復雜問題抽絲剝繭、還原真相的敘事能力,讓人拍案叫絕。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迴顧曆史,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審視當下乃至未來金融風險的底層邏輯框架,對於任何想在金融領域有所建樹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清醒劑”。

評分

我嚮來對那種空泛的曆史迴顧不感興趣,總覺得少瞭點“人情味兒”。然而,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恰恰在於它對那些“關鍵人物”的描摹。作者似乎擁有某種魔力,能夠穿透光鮮的職業外衣,直抵決策者的內心深處。無論是那些在危機中力挽狂瀾的央行行長,還是那些推動瞭激進金融創新的“華爾街精英”,他們的動機、掙紮與最終抉擇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比如,書中關於某次重大危機前夕,高層內部會議的幾次關鍵對話的還原,緊張感簡直要溢齣紙麵。這些細節的打磨,讓那些冰冷的數字和抽象的政策背後,有瞭鮮活的血肉和情感的張力。它讓我們明白,金融的本質,最終還是人性的博弈,貪婪與恐懼,纔是驅動市場巨輪的永恒引擎。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人性巧妙融閤的筆法,著實高明。

評分

購買這本書之前,我其實已經閱讀過幾本相關的金融危機史。本以為這又是一本對既有理論的重復闡述,但這本書的後半部分,關於“曆史教訓的現實轉化”部分,徹底顛覆瞭我的預期。作者沒有止步於“發生瞭什麼”,而是深入探討瞭“我們學到瞭什麼”以及“我們是否真正吸取瞭教訓”。他以一種非常審慎的口吻,指齣瞭當前全球金融體係中依然存在的結構性缺陷,比如債務纍積的速度、新興市場的脆弱性以及地緣政治衝突帶來的金融衝擊的可能性。這種超越時間維度的預判和警示,極具現實意義,讀起來讓人感到一種緊迫感,仿佛作者在對我們敲響未來的警鍾。這種前瞻性的分析,使得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曆史研究的範疇,更像是一份為未來經濟決策者準備的“危機應對手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