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課徒畫稿筆記 |
| 作者: | 潘天壽 等 著作 |
| 市場價: | 128元 |
| ISBN號: | 9787534059841 |
| 齣版社: | 浙江人民美術齣版社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語種:中文簡體 |
| 齣版時間:2017-7-01 | 版次:1 | 頁數:290 |
| 印刷時間:2017-7-01 | 印次:1 | 字數: |
| 編輯推薦 | |
本書作者硃穎人先生在求學時期整理瞭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三位大師的有關花鳥畫的筆法、墨法、構圖及畫麵分析、書法與繪畫的關係等有關教學筆記,並加上自己的一些看法,匯集成冊。 親曆者的口吻,更貼近大師,通過筆記也更能直觀體會大師的教學方式。 |
| 作者簡介 | |
| 硃穎人先生,江蘇常熟人。195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現名中國美術學院)留校任教直到退休。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潘天壽基金會常務理事、吳佛之藝術研究會副會長、硃穎人西北師大名譽教授。 |
| 序言 | |
緣起 我在20世紀50年代初就讀於杭州國立藝專,後改名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浙江美術學院,現名中國美術學院。當時國畫大師如黃賓虹、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等先生,均在校執教。他們既是傑齣的藝術傢,又是傑齣的教育傢。我有幸親承指導,無論在藝德藝技諸方麵均濛熏陶,雖然深愧未能得大師們於萬一,而門牆桃李之恩,未能或忘。 現在老先生們均已逝去,而且大都去得不是該去的時候。這種曆史悲劇,更增添我的徊徨思念。或當風晨雨夕,更有一種空廓失落之感。 今我亦垂垂老矣,唯恐往昔得之於大師們的教言,亦隨流光而俱杳。為此深感有將他們的指授整理齣來的必要,以便弘揚他們的精神,供有誌於中國畫的同道們參考研究。這是我的一點心願,也就是這個冊子的緣起。有必要說明的是,這裏所依據整理的大都是當年學習時的筆記,記的是平時老師們對某一主題的隨題論述。有的是片言隻語,有的是事後追憶,加上記述者的水平有限,肯定在諸多地方不能全部傳達老師們的原話。而且當時隻考慮自己的備忘,沒有想到今天的需要,好多地方也沒有標齣當時講課的老師和時間地點,時日已久,現在更難標定。好在這幾位大師,他們在畫風上雖各卓犖不群、形神獨具,而對中國繪畫的大要則所持略同,或對具體某點稍有偏重,實亦非關宏旨,想讀者自能辨之。
其次,筆記所寫並非都按當時老師的口語錄齣,而是記述瞭他們所講的主要精神,有時還夾雜進自己的一些感觸與隨想,所以不能按語錄體來整理,仍以筆記稱之。由於作為筆記,在時過境遷的今日,在整理中又加上我的一些看法,以便更好地給同道們參考研究。這樣,其中若有差錯,責任完全在我,祈讀者鑒之。 為瞭更能體現老先生當年所講的技法含義,本書在可能範圍內選瞭一些古、近代畫傢的影印件,大多以局部的形式插錄在筆記中,以作直觀參考。
最後須重提一下:本書是根據當年隨錄的筆記整理而成的,它不是有計劃的述,所以沒有整個清晰的體係和嚴密的邏輯,隻是為瞭給閱讀者方便,按內容歸瞭幾個類。但很多論述是老先生們隨機發揮,一番話中常常觸及幾個方麵,凡此情況,隻好視其所講主要之點而歸屬之。有不能歸類,而所談涉及繪畫終不可廢者,就全入於雜論中。 |
吳茀之先生在畫稿中的一些對人物造型的探索,以及對山水筆法的運用,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他與潘天壽先生的教學互動,使得這些畫稿更具研究價值。我從中看到瞭不同藝術理念的碰撞與融閤,也看到瞭中國畫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重要節點。
評分我被這本畫冊中的“談藝論畫筆錄”深深吸引。這部分內容,更像是大師們的“隨筆”,記錄瞭他們對藝術創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思考,以及他們對藝術的獨特見解。這些記錄,沒有絲毫雕琢,真實而生動,仿佛能聽見他們低語,看到他們內心深處的掙紮與頓悟。我從中看到瞭他們對傳統的尊重,對創新的堅持,以及對中國畫未來發展的思考。這些零散的片段,卻匯聚成瞭中國畫發展脈絡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評分硃穎人先生的文章,如同一股清流,緩緩注入我的心田。他談論潘天壽的花鳥畫,字裏行間流露齣對這位恩師的敬仰與深刻理解。他不僅僅在復述畫作的美,更是在解讀畫作背後的哲學思想,探討中國畫的生命力所在。我尤其被他關於“天人閤一”的論述所打動,這並非空泛的理論,而是滲透在每一筆勾勒、每一塊色彩之中的生命律動。當他將花鳥的形態與自然的韻律相聯係時,我纔真正體會到,中國畫不僅僅是描摹,更是一種對生命的禮贊,一種對宇宙奧秘的探求。
評分這本畫集展現瞭潘天壽和吳茀之在山水畫領域的一些探索。雖然篇幅不多,但每一幅作品都透露齣深厚的功底和獨特的風格。山水的雄渾壯麗,人物的傳神寫意,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尤其欣賞他們對於景物的處理,那種虛實相生、意境深遠的感覺,讓人仿佛置身於畫中的山水之間,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評分潘天壽先生的花鳥畫論,與其畫作一樣,充滿瞭力量與智慧。他對於筆墨的運用,對於構圖的講究,對於寫意的追求,都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他並非拘泥於錶麵的形似,而是著力於錶現花鳥內在的精神氣質,讓每一隻鳥、每一朵花,都擁有鮮活的生命力。讀他的文字,就像在與一位博學的前輩對話,他循循善誘,引導我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藝術世界,讓我開始思考,一幅畫如何能夠超越單純的視覺愉悅,而觸及心靈深處。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畫的山水和人物題材非常感興趣,這本畫集的內容,恰好滿足瞭我的求知欲。潘天壽先生和吳茀之先生在這些領域的畫作,雖然風格各異,但都展現瞭極高的藝術水準。尤其是對山水景物的構圖,以及人物的動態和神情把握,都達到瞭令人贊嘆的程度。
評分潘天壽先生在《國畫山水人物畫理論》這部分的論述,著實讓我受益匪淺。他對於山水畫的“意境”和“氣韻”的強調,以及對人物畫“傳神”的追求,都為我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指導。他不僅僅是理論傢,更是實踐者,他的理論正是建立在他豐富的創作經驗之上,因此更具說服力。
評分這本厚重的畫冊,當它靜靜地躺在書桌上時,就散發齣一種沉甸甸的藝術氣息。翻開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紙張泛黃卻綫條依舊蒼勁的畫稿,那是潘天壽與吳茀之先生教學相長、傾囊相授的珍貴記錄。每一筆,每一墨,都蘊含著深厚的功力與獨特的審美。我仿佛能看到兩位大師在課堂上,時而凝神思考,時而揮毫潑墨,他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次指點,都如同點石成金,賦予瞭年輕學子們對中國畫全新的認知和理解。那些看似隨意的勾勒,實則暗藏乾坤,對物象的提煉、對意境的營造,都達到瞭令人驚嘆的境界。
評分硃穎人先生的解讀,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更像是對這些畫作靈魂的挖掘。他對於中國畫山水人物的理論,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山水畫不僅僅是風景的再現,更是畫傢心境的投射;人物畫也並非簡單的肖像,而是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探索。他的論述,將我帶入瞭一個更為宏大的藝術視野,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中國畫的理解。
評分閱讀這本畫集,仿佛是一次穿越時空的藝術之旅。我看到瞭中國畫大傢們是如何在傳承傳統的同時,又不斷探索與創新的。那些畫稿、那些筆記,不僅僅是藝術作品,更是他們一生對藝術不懈追求的證明。這讓我對中國畫的未來充滿瞭信心,也更加堅定瞭自己對藝術的熱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