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课徒画稿笔记 |
| 作者: | 潘天寿 等 著作 |
| 市场价: | 128元 |
| ISBN号: | 9787534059841 |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种:中文简体 |
| 出版时间:2017-7-01 | 版次:1 | 页数:290 |
| 印刷时间:2017-7-01 | 印次:1 | 字数: |
| 编辑推荐 | |
本书作者朱颖人先生在求学时期整理了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三位大师的有关花鸟画的笔法、墨法、构图及画面分析、书法与绘画的关系等有关教学笔记,并加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汇集成册。 亲历者的口吻,更贴近大师,通过笔记也更能直观体会大师的教学方式。 |
| 作者简介 | |
| 朱颖人先生,江苏常熟人。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名中国美术学院)留校任教直到退休。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潘天寿基金会常务理事、吴佛之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朱颖人西北师大名誉教授。 |
| 序言 | |
缘起 我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读于杭州国立艺专,后改名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现名中国美术学院。当时国画大师如黄宾虹、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先生,均在校执教。他们既是杰出的艺术家,又是杰出的教育家。我有幸亲承指导,无论在艺德艺技诸方面均蒙熏陶,虽然深愧未能得大师们于万一,而门墙桃李之恩,未能或忘。 现在老先生们均已逝去,而且大都去得不是该去的时候。这种历史悲剧,更增添我的徊徨思念。或当风晨雨夕,更有一种空廓失落之感。 今我亦垂垂老矣,唯恐往昔得之于大师们的教言,亦随流光而俱杳。为此深感有将他们的指授整理出来的必要,以便弘扬他们的精神,供有志于中国画的同道们参考研究。这是我的一点心愿,也就是这个册子的缘起。有必要说明的是,这里所依据整理的大都是当年学习时的笔记,记的是平时老师们对某一主题的随题论述。有的是片言只语,有的是事后追忆,加上记述者的水平有限,肯定在诸多地方不能全部传达老师们的原话。而且当时只考虑自己的备忘,没有想到今天的需要,好多地方也没有标出当时讲课的老师和时间地点,时日已久,现在更难标定。好在这几位大师,他们在画风上虽各卓荦不群、形神独具,而对中国绘画的大要则所持略同,或对具体某点稍有偏重,实亦非关宏旨,想读者自能辨之。
其次,笔记所写并非都按当时老师的口语录出,而是记述了他们所讲的主要精神,有时还夹杂进自己的一些感触与随想,所以不能按语录体来整理,仍以笔记称之。由于作为笔记,在时过境迁的今日,在整理中又加上我的一些看法,以便更好地给同道们参考研究。这样,其中若有差错,责任完全在我,祈读者鉴之。 为了更能体现老先生当年所讲的技法含义,本书在可能范围内选了一些古、近代画家的影印件,大多以局部的形式插录在笔记中,以作直观参考。
最后须重提一下:本书是根据当年随录的笔记整理而成的,它不是有计划的述,所以没有整个清晰的体系和严密的逻辑,只是为了给阅读者方便,按内容归了几个类。但很多论述是老先生们随机发挥,一番话中常常触及几个方面,凡此情况,只好视其所讲主要之点而归属之。有不能归类,而所谈涉及绘画终不可废者,就全入于杂论中。 |
我被这本画册中的“谈艺论画笔录”深深吸引。这部分内容,更像是大师们的“随笔”,记录了他们对艺术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思考,以及他们对艺术的独特见解。这些记录,没有丝毫雕琢,真实而生动,仿佛能听见他们低语,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顿悟。我从中看到了他们对传统的尊重,对创新的坚持,以及对中国画未来发展的思考。这些零散的片段,却汇聚成了中国画发展脉络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评分潘天寿先生的花鸟画论,与其画作一样,充满了力量与智慧。他对于笔墨的运用,对于构图的讲究,对于写意的追求,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并非拘泥于表面的形似,而是着力于表现花鸟内在的精神气质,让每一只鸟、每一朵花,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读他的文字,就像在与一位博学的前辈对话,他循循善诱,引导我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世界,让我开始思考,一幅画如何能够超越单纯的视觉愉悦,而触及心灵深处。
评分这本画集展现了潘天寿和吴茀之在山水画领域的一些探索。虽然篇幅不多,但每一幅作品都透露出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风格。山水的雄浑壮丽,人物的传神写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景物的处理,那种虚实相生、意境深远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的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评分阅读这本画集,仿佛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我看到了中国画大家们是如何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又不断探索与创新的。那些画稿、那些笔记,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他们一生对艺术不懈追求的证明。这让我对中国画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
评分潘天寿先生在《国画山水人物画理论》这部分的论述,着实让我受益匪浅。他对于山水画的“意境”和“气韵”的强调,以及对人物画“传神”的追求,都为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他不仅仅是理论家,更是实践者,他的理论正是建立在他丰富的创作经验之上,因此更具说服力。
评分这本厚重的画册,当它静静地躺在书桌上时,就散发出一种沉甸甸的艺术气息。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纸张泛黄却线条依旧苍劲的画稿,那是潘天寿与吴茀之先生教学相长、倾囊相授的珍贵记录。每一笔,每一墨,都蕴含着深厚的功力与独特的审美。我仿佛能看到两位大师在课堂上,时而凝神思考,时而挥毫泼墨,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指点,都如同点石成金,赋予了年轻学子们对中国画全新的认知和理解。那些看似随意的勾勒,实则暗藏乾坤,对物象的提炼、对意境的营造,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境界。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画的山水和人物题材非常感兴趣,这本画集的内容,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潘天寿先生和吴茀之先生在这些领域的画作,虽然风格各异,但都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尤其是对山水景物的构图,以及人物的动态和神情把握,都达到了令人赞叹的程度。
评分朱颖人先生的解读,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像是对这些画作灵魂的挖掘。他对于中国画山水人物的理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山水画不仅仅是风景的再现,更是画家心境的投射;人物画也并非简单的肖像,而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探索。他的论述,将我带入了一个更为宏大的艺术视野,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
评分朱颖人先生的文章,如同一股清流,缓缓注入我的心田。他谈论潘天寿的花鸟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位恩师的敬仰与深刻理解。他不仅仅在复述画作的美,更是在解读画作背后的哲学思想,探讨中国画的生命力所在。我尤其被他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所打动,这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渗透在每一笔勾勒、每一块色彩之中的生命律动。当他将花鸟的形态与自然的韵律相联系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中国画不仅仅是描摹,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礼赞,一种对宇宙奥秘的探求。
评分吴茀之先生在画稿中的一些对人物造型的探索,以及对山水笔法的运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与潘天寿先生的教学互动,使得这些画稿更具研究价值。我从中看到了不同艺术理念的碰撞与融合,也看到了中国画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节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