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美国国家人文勋章得主、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代表作,以全球视野精彩讲述整个人类的共同历史;全球史史观的拓荒之作,以世界眼光写作的全球史,汤因比时代向麦克尼尔时代转变的标志作品。
书名:西方的兴起 人类共同体史
定价:168.00元
作者:威廉麦克尼尔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4
页码:102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77231
"整个世界就在他的手中。——史景迁(历史学家、汉学家)
世界史著作中的清晰透彻之作。——汤因比(享誉全球的史学大家)
《西方的兴起》是叙述和解释整个人类史的著作中备受关注的一部。——休•特雷弗罗珀(英国史学大家)
★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历27年而成的心血之作;以全球视野精彩讲述整个人类的共同历史;
★开创性的全球史观,以世界眼光写作的全球史;它的出版是“汤因比时代向麦克尼尔时代”的转变,标志着全球史的诞生;
★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入选“20世纪百大英文非虚构著作”;塑造欧美一代又一代社会精英世界观;
★全球出版50年经久不衰;阿诺德•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杰里•本特利、史景迁、许倬云、马克垚、刘新成、高毅、钱乘旦、王晋新等国内外史学名家倾力推荐。
★1967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为此他为“学生和一般读者”将《西
方的兴起》精编简化,出版了《世界史》作为该课程的教材。2013年,《世界史》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隆重推出,累计销售已突破10万册。
"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是全球通史的奠基性杰作,以全球视野讲述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让你一本书了解人类文明和世界格局的演变。授权中文版首度出版之际,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寄语复兴中的中国,专门撰写《致中国读者》,将这部历史杰作献给希望以新颖路径洞悉人类历史的中国读者。
现今蔚然成势的全球史,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著作便是威廉•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从1936年开始构思,1954年动笔,1963年出版,麦克尼尔历时27年才完成这部史学佳作。面世后,立即受到历史学家汤因比、特雷弗罗珀高度评价,更荣获美国 国家图书奖。
《西方的兴起》采用从古至今的叙事结构,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0世纪末,聚焦于中东、印度、中国、欧洲等主要文明,以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为主线,勾画整体而生动的世界史上的重要事件;跨越民族、国家的樊篱,将全球文明看作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整体,把人类历史分为中东统治的时代、欧亚文明均势的时代和西方统治的时代三个阶段;以“欧亚大陆生存圈”为核心,纵览了在这个大生存圈中各个文明交融传承、兴衰演变的宏观全景。
麦克尼尔以优美流畅的笔触,将贸易、旅行、迁徙、征服、冲突、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传播、技术的扩散、的流行等人类长期的跨文化互动的历史;以及犁、战车、马镫、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工业革命、民主革命、科技革命等关键性的人类科技和文化变革,编织成了一部恢宏、通透、高潮迭起且吸引力的整体世界史,带给读者史诗小说般的阅读体验。
《西方的兴起》确立了麦克尼尔的史学地位,它的出版被史学界认为是“汤因比时代向麦克尼尔时代”的转变,标志着全球史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诞生。麦克尼尔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所有人类社会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相互联结的;各个文明之间的交往互动是文明演化、历史变革的主要动力。麦克尼尔书写全球文明的互动,让之前隔离、孤立的世界史,变成动态、交互的世界史,绘制了一幅人类文明的交互网络图。
作为学界公认的“全球史奠基之作”,50年来,《西方的兴起》在欧美多次再版。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 [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 [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 [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 [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精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精装) [以色列]赫拉利•尤瓦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致中国读者
推荐序
二十五年后再评《西方的兴起》
英文版前言
篇 中东统治的时代(至公元前500年)
第1章 历史的发轫
第2章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勃兴
第3章 文明的传播:早期阶段
第4章 中东世界性文明的兴起(公元前1700—前500年)
第5章 印度、希腊、中国三个外围文明的形成(公元前1700—前500年)
第二篇 欧亚文明的均势(公元前500—公元1500年)
第6章 希腊文明的扩张(公元前500—前146年)
第7章 欧亚生存圈的联结(公元前500—公元200年)
第8章 野蛮人的进攻与文明人的反应(公元200— 600年)
第9章 中东的复兴(公元600—1000年)
第10章 草原征服者与欧洲的远西部(公元1000—1500年)
第三篇 西方统治的时代(公元1500年至今)
第11章 遥远的西方对世界的挑战(公元1500—1700年)
第12章 蹒跚起步的世界均势(公元1700—1850年)
第13章 西方的兴起:全球范围的世界主义(公元1850—1950年)
结语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1917—2016),知名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芝加哥大学荣誉退休,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在全球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与斯宾格勒、汤因比齐名,被誉为“20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开辟了一个西方世界史学的新时代。
1963年,威廉•麦克尼尔以一部《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一举成名,并因此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麦克尼尔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迄今已出版30多部作品。1996年,威廉•麦克尼尔因“在欧洲文化、社会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伊拉斯谟奖。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为威廉•麦克尼尔颁授国家人文勋章,以表彰其在人文科学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威廉•麦克尼尔毕生追求博大宽宏的视野,努力揭示人类在世界历史中的命运,不断地通过世界历史写作带给我们理解历史与世界的新观念、新框架。他学识渊博,洞见精辟,叙事优美流畅,不仅受到历史学家的赞誉,也普通大众读者的喜爱。
随着近年来全球史视野下的世界历史研究不断升温,威廉•麦克尼尔已成为当今西方世界声誉日隆、影响深远的历史学家。
其他主要作品有《世界史》(A World History)、《瘟疫与人》(Plagues and Peoples)、《竞逐富强》(The Pursuit of Power)、《人类之网》(The Human Web,与其子约翰•麦克尼尔合著)、《追寻真理》(The Pursuit of Truth)等。
"
"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作的努力中,《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堪为翘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威廉•麦克尼尔长期执教于芝加哥大学,著有20余部重要著作,其中包括探索人类五千年各大文明历史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2009年美国国家人文勋章颁奖词(2009 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 Award)
《西方的兴起》一书是我所知道的各种叙述类型的世界史著作中的清晰透彻之作。我确信读过此书的人,都将对铸就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那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获得一种更为深邃的洞察与认知。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享誉全球的史学大家)
这不仅是一部学识和见地的著作,也是已出版过的叙述和解释整个人类史的著述中备受关注的一部,阅读此书将是一种令人非常享受的体验……它跨越了人类五千年历史,不只是西方的历史,它是世界的历史。
——休•特雷弗罗珀(Hugh TrevorRoper,英国史学大家、牛津大学钦定)
只有极少数历史学家能像麦克尼尔这样20世纪的史学创新,并在众多领域铸就如此辉煌的成就……《西方的兴起》是一部成功的世界通史。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历史学家、汉学家)
威廉•麦克尼尔这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拥有一种特殊的天赋,他能够将各大文明的发展模式、它们的嫁接移植、冲突斗争以及各自的贡献地联系在一起,整合为一部全球的历史。
——杰弗里•布鲁恩(Geoffrey Brunn,历史学家、纽约大学历史学)
全球史是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于国际史坛的一种新的史学方法论,如今“在全球视野下”对传统历史课题进行再认识几成流行的史学范式,而威廉•麦克尼尔是公认的全球史观代表人物,《西方的兴起》则是公认的全球史拓荒之作。
——刘新成(历史学家,曾任首都师范大长)
把文明演进的动因归结为不同人群之间的交往互动,是《西方的兴起》一书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包括“西方论”和“单纯史观”在内的许多顽固偏见,都会由此被消解于无形。
——高毅(北京大学历史系)
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世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全球视角审视整个人类的历史。在我的诸多著作中,《西方的兴起》是反映出我的一种信念和主张,即所有人类社会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相互联结的。我希望读者觉得这部书值得一读,希望它对你们探求整个人类历史的努力有所助益。
——威廉•麦克尼尔《致中国读者》
"
"第1章 历史的发轫
人类历史之初是一片混沌。虽然我们已经在世界很多地方发现了3 类似人骨的碎片,但它们未必能使我们了解更多有关人类起源的情况。比较解剖学家和胚胎学家们把智人作为动物的一个物种,同猿、猴和狒狒一起归入灵长目;但有关人类进化的全部细节尚模糊不清。经过打制的石块、陶器碎片和其他考古学遗物都是消失了的人类文化的证据,可惜这些证据都不充分。有经验的考古学家能通过对遗物的型制、组合情况及其所处地层的比较研究推断出有关人类工具逐渐演进的大量情况,并且推断出另外一些我们今天所不知道的人类生活方式的某些特点。但是,从上述调查方式中的图景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因此,专家们的意见分歧和学说上的争议是相当正常的,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惊讶。
从旧大陆各地发现的各种头骨和其他骨骼清楚地表明,在更新世地质时代已经出现了不止一种,而是若干种人类生命形态。 [1]木器和石器的使用不限于现代人种,因为人们发现,中国的北京人已经毫无疑问地使用这类人工制品了,至于当时非洲和东南亚的其他猿人遗迹是否有人工制品,尚未完全确定。北京人在他们居住的洞口也留下了4 用火的痕迹,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同样既会使用工具,也会用火。
在非洲发现充足的类人和人类化石说明这片大陆是人类诞生和发展的主要摇篮。今天位于非洲赤道雨林地带东部和北部的大片弓形 热带草原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极好的自然条件,我们早的人类祖先可能就是在那里繁衍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巨兽出没之地,在茫茫草海中生长着密集粗壮的树林,而且没有冰冻之虞。大约在过去的 50万年内,气候一定有过剧烈的变化,可能当冰川覆盖了欧洲部分地区之时,在非洲,也许还有阿拉伯和印度部分地区,可能存在着一个位置变幻不定的热带大草原。在这片陆地上,人类可以用植物充饥,并以动物性食物做补充,高大的树木是人类夜间栖息和遇险时的避藏所,那里的气候也允许人类赤身裸体。人类的幼儿出生时无法自立,生长发育又十分缓慢,这给成年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对于初出现的人类来说,这样的地方无疑是适合居住的了。
当初,幼年的人类毫无自立能力,他们能够生存下来,的确是一种极大的偶然。但这种不利条件了补偿,并终促成人类独具的优点,因为它不仅在生物学上,尤其在文化上为人类的进化打开了宽阔的大门。尽管人类祖先的牙齿和肌肉并无出众之处,但一旦时机适当,文化进化就变成一种手段,使人类得以从群兽中脱颖而出,无可争议地确立了他的突出地位。根据条件许可,当然也是为环境所迫,人类教他们的孩子掌握各种生存技能。人类的婴儿期和童年期比较长,使人类群体有可能终超出他们开始时的那种动物水平。生存的技能是可以逐步积累,并不断完善的,到一定的时候,人类就能掌握动物、植物以及矿产资源,从而越来越成功地让它们为人类服务。
* * *
文化进化一定是从现代人的祖先那里开始的。幼年期的初步教育在许多高等动物中都可以观察到,与人类祖先在亲缘关系上为接近的那些动物,其生活方式都是社会性的,而且习惯于用嗓子发声。可以设想,正是这些特征为原始人群作为狩猎者而发展其高等技能提供了基础。当男人们学会通过语言和使用工具越来越有效地协调他们的活动时,他们便能经常地获得大量猎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象,甚至在他们本人饱餐之后也常会留些多余的肉给女人和孩子吃,这就有可5 能在两性间产生新的分工。男人可以不再频繁地采集野果、根茎及其他食物(以前这些东西是他们的主要食品),而把精力集中在打猎上。相反,女人则像以前那样继续采集食物,她们可以从自我供养的艰苦生活中解脱出来,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保护和养育她们的婴儿。初生婴儿毫无自立能力,长大成人的时间又很长,只有生活在这种原始人类群体中,且主要食物由熟练的猎手提供,这些幼儿才可能生存下来。
现代人的起源仍是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上未能解决的疑题之一。现代人的不同种族可能是人类各支祖先在旧大陆各个相互隔绝的地区平行地向着完全形成的人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但我们手头一些十分零碎的证据也许同样能有力地支持另外一种假说:智人是在某一个地区兴起的,在向世界各地迁徙的过程中产生了种族的变异。
大约在三万年以前,当后一次大冰川开始向北消退之时,智人出现在欧洲。有理由认为,他们是从西亚分两路而来,一条是地中海南岸,另一条是地中海北岸。 [6]这些新来者都是熟练的猎人,他们无疑是被鹿群、猛犸象、野马和其他食草动物吸引到欧洲这块沃土上来的,因为这些动物就栖息在冻土带和冰川退却后的南部稀疏森林地带。尼安德特人在欧洲生活的时间比智人早,但随着智人的推进,尼安德特人却消失了。也许是新来者把他们赶尽杀绝了;也许是发生了其他变化,比如流行病,致使尼安德特人遭到了毁灭。尽管在欧洲没有发现具有混合特征6 的骨骼,但也不能据此推断没有发生过杂交。与之相对照,在美洲,智人出现在一个过去从未有人到过的地方,但是他们到达的时间(公元前 10000—前 7000年 ?)以及批美洲移民的骨骼特征至今仍不清楚。
在世界上那些冰川消退而且几乎没有引起剧烈的生态变化的地区,生产工具看起来也几乎没有什么发展。确实,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发明创造事实上可能已经在欧亚大陆有人居住的北部边缘大部分地区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偏西一带。这里气候比较严酷,动植物群变化剧烈,迫使人类为生存而接受大自然的挑战。因此,我们在欧洲找到的一些旧石器时代的杰出遗物,或许不能说是偶然的发现。
旧石器时代的手斧
这块被打制过的燧石,是在英国的泰晤士河岸发现的,也许有 50万年的历史了。它有 5.5英寸长,粗端很钝,正适合手握。从现代人的眼光看,这把手斧似乎既美观又有实用价值。即使当时制造者的头脑里还没有美的观念,能把粗糙石头打制成如此平稳而匀称的工具,我们也为他所掌握的熟练技术而赞叹。
智人看来从初次到达欧洲那时起就能自如地使用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工具。用骨头、象牙、鹿角制作的工具补充了此前尼安德特人所使用的燧石器(可能还有木器)。骨头和鹿角能做成燧石所做不到的某些形状,像针、鱼叉头这类有用的工具,就只能利用那些比燧石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材料来做。制作骨质或角质工具的秘密是在制作特殊的削石器的过程中发现的。用工具来制造工具似乎首先是智人发明的,这是人类能成功地适应欧洲近北极地区自然条件的一个关键。
根据当代孑遗的这类狩猎民族推测,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可能生活在一种不超过 20~60人的小群体内。这样的集体便于迁徙,一年中只有部分时间回到他们居住的洞穴或其他固定的避藏所。狩猎过程中的领导权很可能是以某个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他以技术娴熟、本领高强而赢得了。估计在分布得相当分散的猎人群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或者至少是邻近的群体之间划定了猎场范围。可能还存在着族外婚姻和集团间的礼仪性交往。毋庸置疑,当一个集团侵犯了另一个集团的领地时,有时也会发生争斗。有证据表明,当时已经有了远距离贸易,但往往很难断定,某件物品究竟是从远方通过交换带进来的,还是在季节性迁移或其他形式的迁移过程中偶然拾到的。
在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洞穴深处发现了一些粗糙的雕刻、奇怪的记号和出色的动物壁画,它为我们提供了旧石器时代人类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的几乎是的证据。对这些遗迹的解释还不是很肯定。宗教仪式可能就在黑暗的洞穴深处举行,很可能人们把自己装扮成动物的形象参加舞蹈仪式,其目的也许想使猎人与他们将要猎取的动物保持亲密的关系—为了抚慰动物的灵魂,或是为了本族的人丁兴旺。之所以利用洞穴举行仪式,大概是因为他们把这些黑暗的洞穴看成是通向大地之母( Mother Earth)腹部的路,人和动物都从那里来,又都要回到那里去。但这仅仅是推测而已。
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
这头黑公牛是在法国中南部拉斯科克斯( Lascaux)附近的一座洞穴内发现的多个类似的壁画图案之一,可能是马格德林时期的猎人所作,他们曾在大约 16000年以前居住在这个地区。他们为什么要跑到地底下去并将这些画绘在黑暗的洞穴深处,至今尚不清楚。精细的观察使他们那时就能捕捉住动物的某一特征姿态,如在这个例子中,牛的角和耳朵在视觉上画得并不正确,但这样的细节却赋予这些画以非凡的动感和力感。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幅画使人感觉到这头野兽具有令人惊叹的潜在力量,同时又感觉到一种隐隐的威胁。实际上,这种感觉在某种轻微程度上可能同把古代猎人与猎物联结在一起的那种模糊意念相一致,而这些洞穴壁画的作者们在作画时设法表达的,也是这样一种意念。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