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黄沙百战穿金甲》一书为继《枪林弹雨中成长》《厚积薄发》后第三本华为系列故事。本书稿内容由海内外一线员工(主要为管理财务类员工)撰写的一个个小故事组成。集中展示华为20多年来在积贫积弱的通信市场如何突破重围,*后领先业界、傲视同侪的奋斗经历,突出狼性文化的鲜明个性,他们的管理中西合璧,吸收西方现代管理理念,进行本土化改良,*终形成东西方都能接受的管理模式。他们以客户需求为先导,对客户的反应领先业内友商,突出了客户之上的宗旨。
作者简介田涛,男,华为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华为股份有限公司监事。长期从事华为企业文化研究和宣传工作。
目 录
001 / 梅花香自苦寒来(序) 孟晚舟
009 / 青春梦 非洲结
作者:隋 龙 * 文字编辑:肖晓峰
初出茅庐担重任 009
“ 冻结我的钱?不答应!” 011
“ Huawei Good ! Regen Good !” 012
海外的“第三类”感情 014
“结”多了就成了网 015
018 / 不让一个错误发生
作者: 马 姐 * 文字编辑:肖晓峰
两个错误换来12 年零差错 018
掌管四十多枚“大印”,每天盖章近3000 次 020
跨越职责边界,为公司规避近300 万美元损失 022
于平凡中见坚韧 023
026 / 步步为“盈”
作者:林 炜 * 文字编辑:霍 瑶
及时把款付出去 026
躲在“后面”的财经 028
从印度开始试点的概算 029
寻找解锁巴西困境的钥匙 031
梳理流程,坚持用好ERP 和IFS(集成财经服务) 032
对业务做战略性取舍 034
结语 036
038 / 一亿多美元的财产保卫战
作者:米建思 * 文字编辑:霍 瑶 陈红霞
做扎根Y 国的一棵树 038
全面打响财产保卫战 039
“捉蝎子时要掀开每一块石头” 040
刺破影子公司面纱 042
艰难的谈判岁月 044
1.28亿美元落袋为安 046
结语:不是奇迹的奇迹 047
049 / 第二次握手
作者:黄江宁 * 文字编辑:张 钊
阿尔及利亚:从简单业务做起 049
印度:和业务共同成长 052
英国:藏龙卧虎的金融中心 054
幸运与遗憾 057
061 / 燕子往“北飞”
作者:钟 燕 * 文字编辑:陈丹华
差点把自己弄丢了 061
要我就是做赔本买卖吗? 063
沉下心做“扫雷”专家 064
我不是小青菜,而是小辣椒 065
项目组的“团宠”,成长中的快乐 067
070 / 专业成就价值
作者:Peter O Donoghue Ben Binnington Hendrik Cornelis RichardNeeds Mark Atkins * 文字编辑:刘 军
“我的高目标是把FRCC 做没了” 070
从财务核算看华为“五大风险” 072
预防“黑天鹅事件”发生 074
“卡住”税务风险敞口 077
理解文化及人才保留 079
084 / 小丫也能扛大旗
作者:季 慧 * 文字编辑:张 钊
我要做个不一样的述职 084
“厚着脸皮”蹭ST 会议 085
打破多年来的低商务 087
我不怕成为“罪人” 089
这里没有边界 091
095 / 维斯瓦河畔的拥抱
作者:张弛有道 * 文字编辑:王 鹏
从“零”开始的项目 095
看清各方的“牌面” 096
把我们“绑”在一起 098
“要做波兰大!” 099
为客户“挤水”“添柴” 100
“奔流入海” 102
105 / 财报何以清如许
作者:蔡志坚 * 文字编辑:陈丹华
变革之路如何抉择 105
一封“很生气”的邮件 107
利剑出鞘,初露锋芒 108
猛烈炮轰,如何承受? 109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110
前路漫漫,砥砺而行 112
115 / “仪表盘”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刘建华 * 文字编辑:黄海强
肩负重任,R&A; 扬帆启航 115
迷茫中苦寻方向 116
方案设计,抽丝剥茧 117
交付:亮剑 120
上线切换,48 小时鏖战 123
全面开启财经数字化建设 125
127 / 从“一分钱”开始
作者:陈栾平 * 文字编辑:江晓奕
如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127
解开5000 万美元的“死结” 129
从相隔万里到并肩作战 131
理清账,才能做好“大管家” 132
挖到客户真实的需求 134
136 / 做真实的财报
作者:史延丽 * 文字编辑:江晓奕
五毛钱、一块钱都不能错 136
我要麻雀,你却给了我兔子 138
你们出的财报可信吗? 139
IBM顾问手把手教我们“共享”141
账务的手和业务的手握在了一起 143
“报告每提前一天,价值一个亿” 144
忆往昔峥嵘岁月,望未来任重道远 145
148 / 责任的重量
作者: 郑爱珠 陈 雁 文泽菊 徐 爽 陶乃辉 文字编辑:江晓奕
做乱世中的“定海神针” 148
付款无小事,每一分钱都很重要 150
离你近的SSE 助手 152
“掘地三尺”,还原一本清楚账 155
“收”回来的真金白银 157
161 / 世界屋脊上的修行
作者:张心蕊 * 文字编辑:肖晓峰
年轻,不缺的是勇气 161
“ 掘地三尺”清历史 164
做“行走的数据库” 165
全预算中“升级打怪” 167
争分夺秒“抢”回款 169
愿有红尘可洒脱,愿有前程可奔赴 171
176 / 一台“倔强”的推土机
作者:李 真 * 文字编辑:肖晓峰
带着初级装备出“茅庐” 176
升级成专家 178
一张图让我“火”了 180
“二真曲线”和一本书 182
187 / 一颗芯片连万物
作者:曾 超 * 文字编辑:刘 军
人海战术管理方式走进死胡同 187
波澜中建立资产物联大网 189
找、借设备无须再“碰运气” 191
“马拉松式”盘点,几分钟“跑完” 192
“蹭网”,突破资产全球“漫游” 194
198 / 从“雷达”到“第三只眼”
作者:白 熠 * 文字编辑:肖晓峰
风险无处不在 198
走向海外 200
剑指伦敦 202
业务驱动,扎根伦敦 204
不断试错,摸索创新,多业务融合 207
财经的“蓝军”,关注风险的“第三只眼” 208
211 / “拧”出十亿美元
作者:吴小慧 * 文字编辑:刘 军
费用预算胶着不前,“拧毛巾”势在必行 211
“拧毛巾”招:制定平台组织费用预算“高压线” 213
“拧毛巾”第二招:弹性预算,“拧”转亏损局面 214
“拧毛巾”第三招:管住权签人手中一支笔 215
“拧毛巾”四式:差异化管理各类费用,平衡好短期收益和
长期利益 217
结语 219
这套书的叙事手法非常成熟,它巧妙地平衡了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当我们谈论一个庞大企业的发展时,很容易陷入抽象的描述,但作者却总能及时拉回到具体的某一个项目、某一个部门,甚至某一个工程师的个人抉择上。这种视角上的切换,让整个故事充满了人情味和真实感。尤其是在描绘早期开拓海外市场,面对完全陌生的文化和复杂的国际关系时的那种“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壮烈感,真是让人心潮澎湃。那不仅是商业拓展,更像是一场跨越文化藩篱的文化远征。书中对于那些最初的“拓荒者”们的心态描摹,入木三分,他们既有打破常规的闯劲,又对潜在的风险保持着足够的敬畏。这种在广袤未知的领域中摸索前进,每一步都走得异常沉重却又充满希望的描绘,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创业精神”的理解。
评分读完这三本书中的某一部分,我深刻体会到了一种在极端压力下淬炼出来的坚韧品格。那种感觉,就像是置身于一场没有硝烟的商业战争之中,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我特别关注那些描述市场竞争白热化阶段的章节,文字中透露出的紧张感几乎要穿透纸面。它描绘的不是简单的你赢我输的零和博弈,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生存艺术——如何在被对手全面围剿的境地中,找到那条看似不可能突围的小道。这种“枪林弹雨中成长”的经历,远比教科书上教的任何战略模型都要生动和深刻。它不仅仅关乎技术路线的选择,更关乎团队的凝聚力和领导层的魄力。读到一些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情节时,我甚至忍不住拍案叫绝,那种在绝境中爆发出的能量,是任何平顺发展阶段都无法比拟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企业发展史和技术演进充满好奇的读者量身定制的。我一直觉得,了解一家公司的崛起,不仅仅是看那些光鲜亮丽的财报和产品发布会,更重要的是深入到那些关键转折点,那些充满挑战和抉择的时刻。这本书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非常接地气地,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把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和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关于初期研发过程中,面对技术瓶颈时的那种焦灼与坚持,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我仿佛能闻到实验室里咖啡和电路板混合的味道,感受到研发人员连续奋战后略显疲惫却又眼神坚定的样子。它让我明白,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积累和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那种“厚积薄发”的哲学,在今天的快节奏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底蕴需要时间去沉淀,不能急于求成。
评分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的客观和克制。它没有将任何人物或事件神化,而是尽可能地还原了事件发生时的复杂背景和多方考量。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是我处在那个位置,我会怎么做?很多时候,会发现理想中的最优解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行,而书中所展示的,恰恰是那种在诸多不完美选项中寻找“次优但可行”路径的智慧。特别是关于几次重大的战略调整,书中没有简单地归功于某个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细致地分析了数据流、市场反馈、内部意见的拉锯过程。这种对决策过程的深度剖析,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企业传记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在动态、高风险环境中进行理性决策的实战指南。
评分这套书的行文风格随着故事背景的推进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早期的故事,文字略显青涩,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充满了对未来的大胆想象和略微稚嫩的乐观。而越往后读,叙述的笔触就越发沉稳、老练,字里行间透露着久经沙场的从容和对风险的深刻洞察。这种风格的演变,恰恰映射了企业自身从摸索期到成熟期的心路历程。它成功地捕捉到了那种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化管理”的过渡期所特有的张力。读完后,我不仅了解了一个企业的成长史,更像是参与了一场漫长的、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感受到了技术、市场、人才在历史洪流中相互激荡、共同塑造未来的强大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