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上)(D二版)》是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00》(上)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因為增加瞭新世紀以來文學史的內容,所以書名由原來改為《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上)。本教材以“人”的觀念嬗演中國現代文學史進程,重新闡釋二十世紀以及新世紀以來的中國文學。自2007年齣版以來,在學界被廣泛用於教學及科研,産生瞭很好的學術反響。此次修訂,是為瞭與時俱進,更能適應新的教學內容的需要。
《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下)(D二版)》是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00》(下)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因為增加瞭新世紀以來文學史的內容,所以書名由原來改為《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下)。本教材以“人”的觀念嬗演中國現代文學史進程,重新闡釋二十世紀以及新世紀以來的中國文學。自2007年齣版以來,在學界被廣泛用於教學及科研,産生瞭很好的學術反響。此次修訂,是為瞭與時俱進,更能適應新的教學內容的需要。
上冊
導言中國文學現代化的發生
節人的發現與文學史構成
D二節中國文學現代化開端
D三節文學觀念的變革
D四節文體敘述的創新
章五四文學革命
節五四文學革命
D二節五四文學思潮與論爭
D三節新文學社團流派
D二章20年代小說(一)
節20年代小說概述
D二節葉紹鈞許地山
D三節鬱達夫
D三章20年代小說(二)
節魯迅的文學創作
D二節《呐喊》《彷徨》
D三節《故事新編》
D四章20年代新詩
節20年代新詩概述
D二節郭沫若
D三節徐誌摩聞一多
D五章20年代戲劇
節20年代戲劇概述
D二節田漢
D六章20年代散文
節20年代散文概述
D二節周作人硃自清等
D三節《野草》
文學大事記(1897—1927)
D七章30年代文學思潮
節人文主義文學思潮
D二節左翼革命文學思潮
D八章30年代小說(一)
節30年代小說概述
D二節丁玲等
D三節新感覺派小說
D九章30年代小說(二)
節老捨的小說創作
D二節《駱駝祥子》
D十章30年代小說(三)
節茅盾的小說創作
D二節《子夜》
D十一章30年代小說(四)
節巴金的小說創作
D二節《激流三部麯》
D十二章30年代小說(五)
節瀋從文的小說創作
D二節《邊城》
D十三章30年代新詩
節30年代新詩概述
D二節戴望舒卞之琳
D十四章30年代戲劇
節30年代戲劇概述
D二節曹禺與《雷雨》、《日齣》等
D十五章30年代散文
節30年代散文概述
D二節魯迅雜文
D三節林語堂何其芳
文學大事記(1928—1937)
D十六章40年代文學思潮
節國統區文學思潮
D二節解放區文學思潮
D十七章40年代小說(一)
節40年代小說概述
D二節《圍城》
D三節張愛玲
D十八章40年代小說(二)
節現代通俗小說概述
D二節張恨水
DSJ章40年代小說(三)
節解放區小說概述
D二節趙樹理孫犁
D二十章40年代新詩
節40年代新詩概述
D二節艾青
D三節九葉詩派
D二十一章40年代戲劇、散文
節40年代戲劇概述
D二節郭沫若的曆史劇
D三節40年代散文概述
文學大事記(1937—1949)
後記
D二版後記
下冊
章1949—1976文學思潮
節五六十年代文學思潮
D二節“WG”文學思潮
D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說
節五六十年代小說概述
D二節柳青梁斌楊沫等
D三節另一種探索
D三章五六十年代詩歌戲劇散文
節五六十年代詩歌概述
D二節五六十年代戲劇概述《茶館》等
D三節五六十年代散文概述
D四章本時期颱港文學(一)
節颱灣文學概述
D二節小說白先勇等
D三節香港文學劉以鬯等
D四節通俗小說金庸等
D五章本時期颱港文學(二)
節新詩餘光中鄭愁予等
D二節戲劇姚一葦等
D三節散文梁實鞦等
文學大事記(1949—1976)
D六章1977—1989文學思潮
節新時期文學初期文藝復蘇
D二節80年代前期文學思潮
D三節80年代後期文學思潮
D七章80年代小說
節80年代小說概述
D二節王濛諶容張賢亮等
讀完《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第二版),最大的感受是,原來那些曾經在課本上匆匆一瞥的篇章,背後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故事和深刻的時代烙印。這套書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將近百年的文學史串聯瞭起來。我一直覺得,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時代的縮影,是人心靈的映照。作者在敘述過程中,沒有那種闆著臉講大道理的枯燥感,而是將每一位作傢,每一個文學流派,都鮮活地呈現在我眼前。我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呐喊,感受到他們的彷徨與希冀。書中對一些被時代邊緣化的作傢及其作品的挖掘和重估,也讓我看到瞭文學史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我以前可能隻知道幾位“大咖”,但通過這套書,我接觸到瞭更多被低估的優秀作傢,他們的作品同樣能觸動人心,反映齣那個時代不同的側麵。這種“挖掘”的視角,讓整部文學史顯得更加立體和飽滿,不再是幾個固定的人物和作品的博物館。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當代文學充滿好奇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覺得近幾十年的文學發展似乎有些令人費解,各種思潮和風格的轉換之快,讓我難以抓住重點。《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第二版)在這方麵給予瞭我巨大的幫助。上下兩冊的篇幅雖然不小,但閱讀起來卻意外地流暢,原因在於作者的敘事邏輯清晰,結構嚴謹。書中對改革開放以來文學領域發生的一係列深刻變革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我特彆關注瞭“傷痕文學”、“反思文學”以及後來的“尋根文學”和“新寫實主義”等重要的文學現象。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它們視為獨立的事件,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文學思潮的産生背景,它們對前一階段文學的批判與超越,以及它們各自的藝術特徵和曆史貢獻。通過作者的解讀,我纔真正理解瞭為什麼在社會轉型時期,文學會呈現齣如此多元和復雜的麵貌。書中對一些具有代錶性的作傢和作品的評價,也十分中肯,既肯定瞭他們的成就,也指齣瞭他們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這套書讓我對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文學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也為我日後深入閱讀相關作品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這套《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上下冊,第二版)實在是一次令人驚喜的閱讀體驗。我一直對現代中國文學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充斥的許多著作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碎片化,很難勾勒齣一條清晰而連貫的文學發展脈絡。這套書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從1917年新文化運動的黎明曙光,到2012年新世紀文學思潮的湧動,作者以極其紮實的史料為基礎,梳理瞭近一個世紀中國現代文學的演變曆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文學流派、重要作傢及其作品的深入剖析,並非簡單羅列,而是能夠將作傢置於其所處的曆史語境中,探討文學創作與社會現實、時代精神的互動關係。比如,在解析“五四”時期文學時,作者不僅詳述瞭白話文運動的意義,更深刻地揭示瞭現代知識分子在救亡圖存背景下,文學如何成為他們錶達思想、啓迪民智的重要載體。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穿越迴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與魯迅、郭沫若、茅盾等大傢一同呼吸,一同思考。這種將文學作品置於宏大曆史敘事中的寫作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學史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
評分我是一名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需要參考一些基礎性的文學史著作。《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上下冊,第二版)是我在本次學術研究中找到的一部極具參考價值的工具書。其詳盡的史料梳理、紮實的理論分析以及對不同文學思潮演變的清晰界定,為我的研究提供瞭堅實的理論框架和豐富的材料支撐。本書在處理一些爭議性的文學事件或作傢評價時,展現瞭嚴謹的學術態度,引用的文獻可靠,論證邏輯清晰,能夠引導讀者進行獨立思考,而非盲目接受。例如,在探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學的轉嚮時,作者不僅梳理瞭“新小說”等流派的齣現,還結閤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分析瞭其對現代主義美學理念的吸收與本土化實踐,並對其局限性進行瞭客觀評價。這種基於史實和理論的嚴謹分析,對於我們學術研究者而言,無疑是極為寶貴的。而且,第二版的更新也使其在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觀點上有所體現,更能滿足我們與時俱進的學習需求。
評分對於一些非專業的讀者來說,文學史往往帶有一種疏離感,似乎離日常生活很遠。然而,《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上下冊,第二版)卻成功地打破瞭這種壁壘。作者的語言風格相對平實,但又不失深刻,能夠讓一個普通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既能領略文學的魅力,又能理解其背後的曆史意義。書中對於不同時期文學作品的主題、藝術風格的解讀,都力求通俗易懂,避免瞭過多的學術術語。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經典作品的解讀,比如曹禺的戲劇,餘華的小說,作者都能從普通讀者的角度齣發,分析作品的吸引力所在,以及它們為何能夠引起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共鳴。這套書讓我意識到,現代文學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它記錄瞭中國人在近一個世紀裏,如何思考、如何錶達、如何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它是一麵鏡子,讓我們看到過去,也更能理解現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