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谈何容易:历代笔记中的艺苑风采
:32.80元
作者:岂水
出版社:中国和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137074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历代笔记精华系列精装共8册,《不过如此:历代笔记中的史事寻源》、《念念不忘:历代笔记中的绝世美女》、《万物有情:历代笔记中的珍禽异木》、《不忍细看:历代笔记中的趣事逸闻》、《谈何容易:历代笔记中的艺苑风采》、《不堪回首:历代笔记中的文侠优伶》、《鬼话连篇:历代笔记中的仙佛神怪》、《一梦千寻:历代笔记中的风俗谣言》。
1.2000余条*精悍的段子,全景解密古代人的生活!
本书辑选了中国古时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盛行的另类风俗和生活习惯,并追溯流传至今的习语、方言及歌谣,种类众多,精彩绝伦,是一本普及古代民俗常识的入门书!
2.上千种笔记集中再现,让你享受和体验书海精华的雅致生活!
本书在千余种笔记中探寻中国古代人类生活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歌谣,透过它们可感受到来自古代民间的智慧,也可看到我国民俗文化传承的清晰脉络!
3. 500余幅珍稀精美图片,让你还原*活色生香的古代现场!
书中以诸多精美图片配入每段笔记中,真实再现古代艺术家的书法真迹、诗文手迹或相关文献资料,满足你的视觉需求!
内容提要
《谈何容易:历代笔记中的艺苑风采》是学者岂水先生编纂的一部历史著作。他从上千种笔记小说中辑成此书,探寻历史上的艺术风采,让你知道,我们现活中的艺术更是如此高超。一笔一画真是不容易。
目录
章 天才人才鬼才 施武子以苏诗被劾 白公以诗谒顾况 因诗见罪 张天骥非隐逸之士 黠妓赚诗 诗贾 天才人才鬼才 十二年得文千四百篇 契丹求魏野诗 杜诗疵累 杜诗愈疟 杜诗漫兴之误 杜子美用何水部句 杜诗四十围不误 杜子美社日诗不误 杜子美赠李龟年诗可疑 杜诗用宠光点注字 杜诗用猿字错误 杜诗黄知橘柚来之误 黄山谷袭用白乐天诗 文文山正气歌有所本 杜牧之阿房宫赋有所本 林和靖诗有所本 赤壁赋墨本 范纯夫改山谷文 苏黄改渔父词 樊宗师轶文 岳武穆逸诗 诗有正格偏格第二章 杜牧华清宫诗失实第三章 东坡狱中寄子由诗有讹字第四章 唐张继柏桥夜泊诗第五章 白居易诗目莲救母第六章 寇莱公子柘枝舞第七章 画稽阮不点睛第八章 赵松雪自书家用薄
作者介绍
岂水,学者,文史爱好者。嗜读书,阅史千余部。闲暇之余,辑成此书。是为当今学者研究之助,更是大众闲谈之资。
文摘
序言
《谈何容易》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考古”的探险。作者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带领读者深入古代文人的书斋,发掘那些被时间尘封的艺术智慧。每一个笔记片段,都可能是一件珍贵的“文物”,需要仔细解读,才能领略其背后的故事和价值。而作者,就是那个为我们提供“工具”和“地图”的人。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艺术理论的“前身”的挖掘。很多我们今天认为是成熟的艺术理论,在古代可能只是零散的思考,或者是在笔记中不经意的流露。作者能够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串联起来,形成一种理论发展的逻辑,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学术成就。它让我们看到,艺术的进步,往往是渐进式的,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引领着我们穿梭于中国艺术史的风景之中。它没有照本宣科的讲解,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一段段有趣的对话,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一种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仿佛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和古人进行一次次亲切的交流。书中对艺术家“性情”的描绘,也尤为精彩,它让我们看到,艺术家的创作,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其人格、情怀的流露。 我喜欢书中那些带有个人色彩的评论,它们不一定是权威的定论,但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见解。这些评论,如同点缀在艺术画卷上的生动笔触,让整个画面更加立体丰满。它们也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感受,去形成自己的艺术判断。我常常会在读到一段精彩的论述时,停下来,细细品味,然后尝试着将书中提到的艺术理念,与我所了解的艺术作品联系起来,这种互动式的阅读,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
评分《谈何容易》的出版,无疑是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的一大贡献。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将历代笔记中的艺术碎片进行有机整合,揭示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艺术秘密。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大量原始材料时的严谨态度,既保留了原文的风貌,又加入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其中的奥妙。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很多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艺术成就,其萌芽和发展,都离不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笔记记录。 书中对于“道”在艺术中的体现,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无处不在的,它体现在宇宙万物,也贯穿于艺术创作之中。作者通过对笔记的解读,展现了艺术家们如何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如何在作品中融入自然的精神,如何在技艺的打磨中体悟人生的哲理。这种对艺术深层精神内核的挖掘,让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艺术史著作。
评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艺术,更是一部关于“生活”的书。它让我们看到,艺术并非独立于生活之外的存在,而是深深地根植于日常生活之中。文人的琴棋书画,诗酒唱和,都构成了他们艺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笔记,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他们的社交圈子,他们的精神追求,这些都与他们的艺术创作息息相关。 我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烟火气的记载,它们打破了我们对古代艺术家“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原来,他们也会有生活中的烦恼,也会有朋友间的聚会,也会有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这种亲近感,让我觉得艺术离我并不遥远,也激励我去关注和体验生活中的美。
评分初捧《谈何容易:历代笔记中的艺苑风采》,心中便涌起一股久违的学术热情。翻开扉页,那古朴典雅的字体,仿佛将我带入了历史的长河,与历代文人墨客一同漫步于艺苑之中。我对笔记体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一直情有独钟,它不像正史那样庄重严谨,也不似小说那样恣意汪洋,而是以一种更为亲切、零散的方式,记录着文人雅士的思绪、见闻、感悟,尤其是关于艺术的种种细节。《谈何容易》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意味深长的哲思,“谈何容易”,道出了艺术创作的艰辛与不易,也暗示了对艺术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这部书的内容,我认为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试图去构建一个宏大叙事,而是像一位细心的收藏家,从浩如烟海的历代笔记中,精心挑选出与艺术相关的珍贵片段。这些片段,可能是一段关于书法家临池不辍的逸闻,也可能是一次文人雅集上对绘画意境的讨论,更可能是一句关于音乐的独到见解。通过这些零散但极富表现力的细节,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了历代艺苑的风采。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不为人知的艺术理论萌芽的挖掘,以及对一些已经湮没的艺术流派的细致梳理。这种“寻幽探微”式的研究方法,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更让我领略到中国艺术史的博大精深,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莫过于它所呈现出的艺术的“温度”。我们常常谈论艺术的技巧、风格、流派,但却很少深入到艺术家们真实的情感世界。《谈何容易》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不是冰冷的学术分析,而是通过笔记这种更贴近生活化的叙述方式,让我们看到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的挣扎、喜悦、困惑与追求。比如,书中可能记载了某位书法家在创作一幅得意之作时,是如何摒住呼吸,全神贯注;又或是某位画家在写生时,是如何为了一抹恰到好处的色彩,反复推敲。这些细节,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源于生活,也饱含着人性的光辉。 此外,作者在引述原文时,也颇具匠心。他并非简单地堆砌材料,而是将不同时代的笔记片段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种对话与呼应。这种“跨时空对话”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艺术的发展脉络。我仿佛能听到古代文人墨客们穿越时空的声音,他们在艺术上的见解,在今天读来,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种感觉,就像在博物馆里欣赏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历史,都诉说着一个故事。
评分每次翻阅《谈何容易》,都像是在与一位渊博的老者对话。他没有直接给你答案,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历史故事,引用一段段古人笔记,引导你去思考,去发现。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和理解。 书中对“传承”的探讨,也让我感慨万千。古代艺术家们如何将自己的技艺和思想传授给后人,如何在这种传承中不断创新,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而笔记,往往是这种传承链条上重要的节点,它记录了学习的过程,也展现了创新的火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艺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细节控”。作者对艺术史的关注,并非止步于宏观的流派和理论,而是深入到艺术家们创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那些关于笔墨纸砚的选择,关于色彩的运用,关于构图的考量,甚至关于艺术家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变化,都被细致地记录和分析。这些细节,如同显微镜下的切片,让我们得以窥见艺术创作的微观世界,感受到艺术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失传”或“湮没”的艺术技艺的记载。这些记载,虽然可能只是寥寥数语,却为我们留下了研究古代艺术的宝贵线索。它们也让我们反思,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珍贵的艺术遗产,因为记录的缺失而永远地消失了。这种遗憾,反而更凸显了《谈何容易》这部书的价值,它努力地去弥补这些历史的空白,去唤醒沉睡的记忆。
评分《谈何容易:历代笔记中的艺苑风采》在我看来,是一部充满了“发现”的书。作者凭借其敏锐的眼光和扎实的功底,从故纸堆中挖掘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艺术史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艺苑的隐秘之门。许多笔记,我们或许曾偶遇,但并未意识到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正是通过作者的梳理与解读,这些散落在历史角落的珍珠才得以重现光芒。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非主流”艺术门类或艺术观念的关注,比如一些关于戏曲、曲艺、园林艺术等方面的记载,它们往往不被正史所重视,却承载着更接地气的民间智慧和审美情趣。 书中对于“意境”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强调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一种超越物象的精神内涵。作者通过引用历代笔记中对“境”的理解,让我们看到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对这一概念的阐释与实践,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读到这些内容时,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对某些艺术作品的感受,书中提供的解读,有时会点亮我内心的盲点,让我豁然开朗。
评分《谈何容易:历代笔记中的艺苑风采》给我带来的最大启示是,要学会从“小”处看“大”。许多伟大的艺术理念和成就,都蕴含在看似不起眼的笔记之中。这提醒我们,在研究和欣赏艺术时,不能只关注那些宏大的叙事和显赫的作品,也要留心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和角落。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艺术的肌理,也承载着历史的温度。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那些古老的笔记,不仅仅是文字记录,更是精神的传承。它们告诉我们,艺术的道路从来就没有“容易”过,但正是这份“不容易”,才造就了如此璀璨的艺苑风采。我真心感谢作者,能够为我们呈现如此丰富而有深度的艺术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