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8 9787302223047 9787302223054 9787302223030 9787302223337 9787302223320
YL12180
福建民居 定价49.80元 书号:9787302223047
浙江民居 定价99.00元 书号:9787302223054
北方民居 定价48.00元 书号:9787302223030
西南民居 定价69.00元 书号:9787302223337
赣粤民居 定价48.80元 书号:9787302223320
书名:福建民居(中国民居五书)
定价:49.80元
作者:李秋香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30222304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对自己有严格要求的人,代表的是一个锐意进取的企业。这样一个企业,必然对合作者有同样严格的要求。而他的合作者也是这样的一个集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研究所,这个不大的集体,其背后的积累却可以一直追溯到80年前,在爱国志士朱启钤先生资助下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60年前,梁思成先生把这份事业带到清华,一次系统地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而今天,在王贵祥教授和他的年长或年轻的同事们,以及整个建筑史界的同仁们的辛勤耕耘下,中国传统建筑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又一股强大的力量!强强联合一定能出精品!
壹·连城培田村住宅
一·建筑类型的演变
二·建筑形制
锁头屋
八间头和四点金
围龙屋
九厅十八井
三·住宅主要部分的组成与使用
内、外宇坪
中厅
上厅
天井
大屋间
花厅
横屋
茅厕和牲口圈
四·花园式住宅
修竹楼(竹雪园)
雪寓(小洞天)
五·木构架及装饰
大木装饰
小木装修雕饰
贰·南靖石桥村方圆楼
一·家族性集体住宅的形制
方形家族性集体住宅
外向的长方形家族性集体住宅
圆形家族性集体住宅
二·家族性集体住宅的建造与施工
家族性集体住宅建筑的建造
土墙施工技术
叁·浦城观前村住宅
一·观前村史
二·选址和布局
三·观前住宅
叶氏大厝
观前二弄3号饶加年宅
观前五弄56号余天孙宅
观前五弄65号余有莲宅
观前五弄100号张宅
肆·永安安贞堡
一·安贞堡所在的村落及其民居
村落形态
民居建筑形式
建房过程
二·安贞堡的建造背帚、选址和周边环境
安贞堡的建造背景
选址
周边环境
三·安贞堡的各部分建筑
上房
下房
厢房
厨房、餐厅、浴厕
扶厝
围屋
前楼
碉楼
围护墙
桥厅(过水廊)
天井
楼梯、给排水设施
四·安贞堡的装修与装饰
大木装饰
小木装修与装饰
五·总结
伍·福安楼下村大宅
一·大宅形制及特点
主体部分
楼层处理
房屋结构
墙体处理
局部装饰
住宅变体
二·住宅功能及使用
书名:浙江民居(中国民居五书)
定价:49.80元
作者:李秋香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30222305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中国民居五书》包括《北方民居》《浙江民居》《福建民居》《赣粤民居》以及《西南民居》,该套丛书历时2年编撰,图文并茂,汇集了学术界几代人的研究成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全面的民居建筑的科普读物。不但可以作为爱好者的启发之作,也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壹、永嘉楠溪江中游住宅
一、居住建筑发展的历史痕迹
花坛村的“宋宅”
楠溪江中游村落
村落营造
二、丰富变化的住宅形制
岩头、苍坡和芙蓉三村
长条形住宅和三合院
住宅质量
建筑风格
贰、建德新叶村居住建筑
一、新叶村住宅形制
二、形制的演变
三、住宅各部的使用功能及空间处理
厅堂
卧室
天井
厨房
书房
楼层
厕所
院门、宅门
山墙
住宅街巷
四、结构装修及建造
大木构架
大木构件
举架
五、装修和家具
窗
樘门
地板
家具
六、砖瓦石作
地面与墙体的做法
屋面及檐口的做法
七、立基造屋
叁、武义俞源村住宅
一、大型住宅
二、中型住宅
三、小型住宅
四、装饰与装修
大木作雕饰
小木作装修
砖石雕
彩画
地面
肆、武义郭洞村撷英
一、双泉古里
二、选址与规划
三、住宅形制
三合院
四合院;
“一字形”屋
变异型
四、住宅装饰
凡豫堂住宅的装饰
装饰的内容
装饰的分布
装饰风格
五、住宅的现状
伍、浙江峡口镇乡土住宅
一、功能布局
二、住宅建造
三、关于分家
四、中街13号徐开校宅
五、中街25号徐瑞阳宅
六、文昌阁巷1-4号徐文金宅
七.四方田1号郑百万宅
八、皆书巷9号刘文桂宅
九、大蒜铺16号江立本宅
十、中横街三弄11号周树根宅
十一、中横街三弄9号周朝柱宅
十二、刘家巷4号徐开训宅
十三、周家1号周华云宅
书名:北方民居
定价:48.0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版次:1
出版时间:2010年05月
开本:12k
作者:李秋香,罗德胤
装帧:平装
字数:223000
ISBN:9787302223030
《北方民居》历时2年编撰,图文并茂,汇集了学术界几代人的研究成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全面的民居建筑的科普读物。不但可以作为爱好者的启发之作,也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壹、山西襄汾丁村住宅
一、高堂华屋
二、住宅基本形制
三、住宅主要部分组成与使用
厅房
客房院
书房院
厨房院
大车院及场院
大门和二门
贰、陕西长武十里铺窑洞
一、黄土高原的窑洞
靠崖窑和沟崖窑
窑院
箍窑
窑洞的十里铺
二、窑洞的构造及施工
窑洞的构成
挖窑过程
窑洞的装修
三、窑院的构成及功能
窑洞的分类和位置
厨窑
水井和渗井
杂窑
门楼
盘炕
卫生厕所和其他
叁、河北蔚县民居
一、住宅形制
二、住宅匠作
三、住宅实例
西古堡东楼房院
西古堡的苍竹轩
水涧子西堡吴峻、吴峰宅
宋家庄韩许宅
四、装饰及其他
木材与木雕
砖材来源
砖作仿木构垂花门
照壁
山墙与正街立面
挑檐木
石雕
肆、北京四合院
一、四合院的基本格局
典型四合院布局
四合院的并联组合形式
带花园的四合院
四合院中的庭院景观
二、四合院的建筑类型
大门
垂花门
正房
厢房
耳房
倒座房
后照房
游廊
照壁与院墙
三、四合院的建造过程
测平定向
夯土筑基
石作
木料加
榫卯
叠梁架屋
砖作
瓦作
木装修
雕饰
油饰彩画
书名:西南民居
作者:吴正光
定价:49.00元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223337
出版日期:2010-05-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对自己有严格要求的人,代表的是一个锐意进取的企业。这样一个企业,必然对合作者有同样严格的要求。而他的合作者也是这样的一个集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研究所,这个不大的集体,其背后的积累却可以一直追溯到80年前,在爱国志士朱启钤先生资助下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60年前,梁思成先生把这份事业带到清华,一次系统地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而今天,在王贵祥教授和他的年长或年轻的同事们,以及整个建筑史界的同仁们的辛勤耕耘下,中国传统建筑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又一股强大的力量!强强联合一定能出精品!
壹·苗族民居
一·建筑形制
二·功能划分
三·建造过程
贰·四川丹巴藏寨碉房
一·基本形制
二·功能布局
三·住宅的建造习俗
四·梭坡乡莫洛村格鲁甲戈宅
五·中路乡克格依村东波波宅
六·聂呷乡甲居村拉尔布泽朗居
七·革什扎乡布科村多吉白玛宅
八·东谷乡井备村嘉初格绒宅
叁·湖北宣恩土家族村落一彭家寨
一·村寨历史
二·环境特色
三·建筑特色
吊脚楼的构造特点
建筑细部特色
建筑空间特色
四·民族文化资源
薅草锣鼓
八宝铜铃舞
宣恩耍耍
舞草把龙
过年
五·保护价值研究
建筑美学价值
历史保护价值
科学研究价值
肆·永宁摩梭族民居与丽江纳西族民居
一·永宁摩梭族民居
永宁社会历史
村落特征
建筑特征及居住行为
构造行为仪式
二·丽江纳西族民居
丽江社会历史
古城环境
纳西族居住行为与建构仪式
三·东巴文化与纳西族民居
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与纳西族建筑文化
四·永宁地区与丽江地区建筑差异考
社会历史与经济因素
文化现象解释
伍·广西龙脊壮族干栏住宅
一·干栏住宅布局
交通空间——门楼
礼仪中心——堂屋
生活中心——火塘间
休憩空间——卧室
粮食晾晒、存储和加工空间——晒台、谷仓及碓房
横屋和配楼
二·干栏建筑的构造特点
三·干栏住宅的建造过程
准备工作
砍伐木料
加工木料
起架、安梁
找平、挂瓦
安装楼板、隔墙、门窗
入宅归火
四·结语
书名:赣粤民居
定价:48.80元
作者:李秋香等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3022233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赣粤民居》历时2年编撰,图文并茂,汇集了学术界几代人的研究成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全面的民居建筑的科普读物。不但可以作为爱好者的启发之作,也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壹 广东侨乡村围龙屋
一·围龙屋的典型形制
二·两类围龙屋和三种发展模式
老祖屋
大型住宅
华侨屋
三·围龙屋形制的诞生和演进
四·围龙屋的风水讲究
五·围龙屋的结构、构造和施工
贰 广东南社村住宅
一·村子的规划
二·南社住屋
住宅基本类型
村中重要住宅
住宅门饰
家祀
叁 江西流坑村居住建筑
一·村落布局
二·住宅的平面形制
单进前后堂式
前后两进武
三进式住宅
三·住宅的主要组成部分
厅堂
天井
小客厅
门及门饰
肆 江西汪山土库
一·总体布局
二·形制特征
三·空间特征
四·部分主体建筑
祖堂
保仁堂
退思堂
六房
望庐楼
稻花香馆
大房仓
三雕艺术
收到《中国民居五书》的时候,我正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性差异感到非常困惑。不同地区的民居,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还是人文习俗的塑造?这套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一一解开了这些疑问。它将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最具代表性的民居类型,如福建的土楼、浙江的徽派建筑、北方的四合院、西南的吊脚楼、以及赣粤的围屋,分别进行深入的解读。我尤其对福建的土楼和赣粤的围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土楼那庞大而坚固的结构,是如何在地震和盗匪频发的环境中保护居住者的?它内部的公共空间和居住单元是如何划分的?而赣粤地区的围屋,作为一种集体的居住空间,又是如何体现宗族观念和社会结构的?书中对浙江民居的描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那份江南的婉约与雅致,是如何体现在建筑细节中的?北方民居的厚重与实用,又如何在寒冷的冬季发挥作用?西南地区的民居,无论是吊脚楼还是其他特色建筑,都展现了与大自然的巧妙融合,以及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除了建筑本身,书中对民间艺术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精美的木雕、石刻、砖雕,以及壁画、彩绘,无不展现了古人的匠心独运和艺术才华,它们不仅是建筑的点缀,更是文化的传承。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情感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民间建筑的书籍。《中国民居五书》的出现,简直让我欣喜若狂。这套书以福建、浙江、北方、西南、赣粤五个极具代表性的区域为切入点,全面地展现了中国民居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我一直对福建那些依山而建、规模宏大的土楼感到着迷,它们不仅是建筑奇迹,更是客家文化和宗族凝聚力的象征。而浙江那些临水而居、粉墙黛瓦的民居,则勾勒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江南画卷,充满了文人的雅致和生活的情趣。北方民居的厚重与内敛,如四合院,则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和等级观念。西南地区那些悬空而立的吊脚楼,以及融合了多民族特色的建筑,更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赣粤地区的民居,如客家围屋,则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集居住、防御、生产功能于一体,体现了早期移民的艰辛与智慧。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不仅仅是对建筑外观的描绘,更是深入挖掘了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包括当地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甚至宗教信仰。同时,书中对民间艺术的呈现也极为精彩,那些精美的雕刻、彩绘,不仅是建筑的点缀,更是承载着历史故事和文化寓意的符号。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沉淀着岁月痕迹的老建筑情有独钟,它们不像现代高楼大厦那样冰冷,却有着一种温暖而厚重的人情味。《中国民居五书》这套书,正好满足了我对中国民间建筑的探索欲。它以五种极具代表性的区域民居——福建民居、浙江民居、北方民居、西南民居、赣粤民居——为主题,为我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我一直对福建的土楼感到非常好奇,它们是如何在山林之间建造出如此庞大而坚固的集体住宅?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背后,又承载着怎样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而浙江那些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民居,又为何能成为人们心中理想的家园?北方民居,特别是四合院,则是我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的美好想象,它所蕴含的家庭观念和邻里关系,是如何在建筑空间中得到体现的?西南地区那些依山而建的吊脚楼,以及融合了多民族特色的建筑,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少数民族独特的生存智慧。赣粤地区,如客家围屋,更是让我惊叹于其设计的多功能性和集体防御性,是早期移民适应环境的杰出范例。这本书不仅仅是建筑图录,更是对中国各地人民生活智慧、文化传承、以及审美情趣的一次深度解读。书中对民间艺术的描绘,如那些精美的雕刻、彩绘,更增添了书籍的艺术价值,也让我看到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体现在最朴实无华的生活之中,而民居,正是这种文化的最佳载体。《中国民居五书》这套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选取了福建、浙江、北方、西南、赣粤五个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各地民居的独特风貌。我曾经对福建土楼为何会是那种奇特的圆形或方形结构感到疑惑,它们在防御外敌、内部生活组织上,又有哪些独到之处?浙江那些依水而建、粉墙黛瓦的民居,又是如何将自然之美融入建筑,营造出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北方民居的厚重与严谨,如四合院,又体现了怎样的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伦理秩序?西南地区那些建在山坡上的吊脚楼,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适应潮湿多雨的环境?赣粤地区的民居,如客家围屋,更是让我惊叹于其设计之精巧,既是家园,也是堡垒,更是一种集体生活方式的体现。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建筑外观的描绘,更是深入挖掘了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民俗,以及古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书中对各地民间艺术的呈现,如那些精美的木雕、石刻,更是让我看到了古人对手工艺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它们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评分我收到这套《中国民居五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一直被它厚重的体量和丰富的内容所“压迫”,仿佛踏入了一座知识的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我本就对历史建筑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建筑,它们不像宫殿庙宇那样宏伟庄严,却更加贴近普通人的日常,也更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中国民居五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情怀。五本书分别聚焦了福建、浙江、北方、西南和赣粤这五个极具代表性的区域,这让我得以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地了解中国民居的多样性。我一直在想,福建的土楼是如何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屹立不倒的?浙江的园林式民居又如何将自然美景融入日常生活?北方民居的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有哪些显著的差异?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居又承载着怎样的图腾崇拜和祭祀文化?赣粤地区的围屋又是如何集居住、防御、生产功能于一体的?这些疑问都将在书中找到答案。而且,书中对民间艺术的描绘也同样吸引我,无论是精美的木雕、石雕,还是生动的壁画、剪纸,这些装饰性的元素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吉祥寓意,它们是古老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我仿佛能听到悠扬的戏曲声,闻到饭菜的香味,看到老人们围坐在院子里聊天的场景。
评分我一直觉得,每一座老房子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每一处民居都诉说着一个民族的故事。这套《中国民居五书》就如同一个巨大的宝藏,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国各地民间建筑世界的门户。五本书分别聚焦福建、浙江、北方、西南、赣粤地区,这几个区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人文历史差异巨大,由此孕育出的民居风格也千姿百态。我尤其好奇福建土楼为何能够如此大规模、如此坚固地屹立至今?它们是如何解决通风、采光、以及内部居民生活需求的?在浙江,那些江南水乡的民居,是如何将建筑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营造出那种宁静致远的氛围?北方的四合院,那严谨的布局和厚重的木结构,又蕴含着怎样的家庭伦理和社会观念?西南地区的民居,如吊脚楼,在适应湿热多雨的环境方面,又展现了怎样的独到之处?赣粤地区的民居,例如客家围屋,更是让我惊叹其设计之巧妙,集居住、防御、生产功能于一体,是早期移民智慧的结晶。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建筑本身的介绍,更在于它对建筑背后文化、历史、民俗的深入挖掘。书中对各地民间艺术的描绘,如那些精美的雕刻、彩绘,也让我看到了古人对手工艺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它们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评分我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兴趣由来已久,总觉得那些历经风雨的老房子里,藏着我们民族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智慧。这套《中国民居五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五本书分别涵盖了福建、浙江、北方、西南和赣粤地区,这几个地区在地理、气候、人文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也孕育出了截然不同的民居风格。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福建的土楼会是那种巨大的圆形或方形?它们在防御功能上有多强大?浙江的园林民居又是如何将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北方民居那种厚重、内敛的气质又是如何形成的?西南地区那些悬空的吊脚楼,在技术上是如何实现的?又反映了当地居民怎样的生活方式?赣粤地区,如客家围屋,更是集居住、防御、生产于一体的奇特建筑,其内部的格局又是如何安排的?这本书最让我欣喜的是,它不仅介绍了建筑本身,更深入地探讨了建筑背后的文化、历史、民俗,甚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例如,书中对各地民居的布局、朝向、材料选择的分析,都与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而书中对民间艺术的描绘,如那些精美的雕刻、彩绘,更是让我看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文化的载体,传递着祝福、吉祥和历史的记忆。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走进他们的居住空间。《中国民居五书》这本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次绝佳的机会。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历史,也不是艰深晦涩的理论,而是通过对五大区域(福建、浙江、北方、西南、赣粤)民居的细致描绘,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代代相传的智慧。我曾对福建的土楼感到非常好奇,那些巨大的圆形建筑,是如何在过去那个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建造出来的?它们内部的生活是如何组织的?而浙江那些粉墙黛瓦、依水而建的民居,又为何能如此宁静而充满诗意?北方民居的四合院,则是我一直以来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的美好想象,它所蕴含的宗法观念和邻里关系,是如何体现在建筑空间的?西南地区那些建在山坡上的吊脚楼,又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适应潮湿的环境?赣粤地区的民居,如客家围屋,其设计理念更是让我惊叹,它既是家园,也是堡垒,更是社会关系的体现。这本书不仅仅关注建筑的形态,更深入地挖掘了建筑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甚至是哲学思想。书中对民间艺术的精彩呈现,如那些精美的雕刻、彩绘,也让我看到了古人对手工艺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评分说实话,当我看到《中国民居五书》这个书名时,第一反应是它会不会过于学术化,过于枯燥?毕竟,关于建筑的书籍,我曾经读过一些,很多都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图纸,让我望而却步。但当我真正翻开这套书,我惊喜地发现,它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中国民居五书》的文字非常生动,而且叙述逻辑清晰,即使是对建筑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它不仅仅是罗列建筑的样式和结构,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每一个地区民居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在讲到福建土楼时,作者没有简单地介绍它的圆形或方形结构,而是详细讲述了客家人迁徙的历史,以及土楼在防御外敌、内部和谐共处方面的作用。在谈到浙江民居时,则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对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当地居民的审美情趣如何在建筑中得到体现。北方民居的厚重与坚实,西南民居的奇巧与灵动,赣粤民居的实用与艺术,都被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来。而且,书中对民间艺术的描绘也极为精彩,那些精美的木雕、石刻、彩绘,不仅仅是建筑的点缀,更是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哲学的符号。阅读这套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些古老的村落,亲身感受着每一栋建筑的温度,聆听着它们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中国民居五书》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立刻勾起了我对中国各地独特建筑风貌的好奇。五本书分别聚焦福建、浙江、北方、西南和赣粤地区,这简直是将中华大地上最富地域特色的民居一次性呈现在我眼前。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老房子情有独钟,它们不仅仅是砖瓦木石的堆砌,更是几代人生活轨迹、审美情趣、乃至社会变迁的无声见证。想象一下,在福建,那些依山而建、层叠错落的土楼,仿佛一座座坚固的堡垒,诉说着客家人的坚韧与团结;在江南水乡的浙江,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伴随着小桥流水,勾勒出一幅幅诗意的画卷,它们轻盈灵动,充满了文人的雅致;而北方那厚重朴实的四合院,则透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和家族观念,在冬日暖阳下,散发着安定与祥和的气息;西南地区的吊脚楼,悬空而立,在群山峻岭间显得格外别致,展现了少数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至于赣粤地区,那些风格迥异的客家围屋和广府民居,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光是这样构思,就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会非常丰富,涵盖了建筑的结构、材料、装饰,更包含了背后的文化、习俗、甚至传说。我尤其期待能从中了解到不同地区民居在应对当地气候、地理环境方面的独特设计,比如北方民居的保暖措施,南方民居的通风采光,以及西南地区应对湿热的策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形”,更是关于建筑的“神”,它将带我走进那些鲜活的生活场景,感受历史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