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舟双楫(上下2册)第三辑 正版竖版繁体字/古代文艺理论 /中国国学经典书籍/杂学随笔文集大全

艺舟双楫(上下2册)第三辑 正版竖版繁体字/古代文艺理论 /中国国学经典书籍/杂学随笔文集大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包世臣 著
图书标签:
  • 艺舟双楫
  • 古代文艺理论
  • 中国国学经典
  • 杂学随笔
  • 文集
  • 繁体字
  • 竖版
  • 传统文化
  • 书籍
  • 正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55843
商品编码:28436246249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12-31
页数:364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艺文丛刊:艺舟双楫(上下)
作者:   (清)包世臣
市场价:    48元
ISBN号:    9787534055843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商品类型:   图书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   开本:32   语种:中文繁体
  出版时间:2017-01-01   版次:1   页数:
  印刷时间:2017-01-01   印次:1   字数:
编辑推荐

①内容经典。本书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艺术理论经典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②点校规范。本次以同治间重刻本为底本,予以标点整理。

内容简介

《艺舟双楫》包括“论文”“论书”及“附录”三部分。其中,“论文”多评析古文作法和作者所崇向者,亦录所作书序,及碑版等。书中有书信、题词、书跋、诗序、行状等体裁,皆包氏文彩之精华。“论书”二卷(别名《安吴论书》)为阐述学书的方法。上卷分《述书》上、中、下等三篇,及《历下笔谈》、《国朝书品》、《答熙载九问》、《答三子问》、《自跋草书答十二问》、《与吴熙载书》、《记两笔工语》、《记两棒师语》与《论书绝句》等,下卷有《(书谱)辨误》、《删定(书谱)》、《(十七帖)疏证》、《邓石如传》以及诸题跋杂论等,均包氏论书之精华。

 作者简介

包世臣(1775—1855)清朝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号倦游,又号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多称其为“包安 十吴”。官新喻知县,关心时政,主张抗英。 工书、师承邓石如,初学唐宋,后法北碑,对咸丰、同治年问的书风颇有影响。著有《安吴四种》。


《艺舟双楫》第三辑:文人心事的风雅载道 《艺舟双楫》第三辑,一部承载着深厚古代文艺传统与文人雅趣的经典文集。本书精选大量珍贵史料,以竖版繁体字呈现,力求复原古籍的质感与韵味,引领读者穿越时空,与古代文人墨客神游于艺文殿堂。 本辑内容广博,涵盖了古代文艺理论的诸多面向,从诗词歌赋的创作法则,到书画音律的审美意趣,再到园林建筑的意境营造,无不细致入微,鞭辟入里。本书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注重实践的指导,收录了大量古代名家名作的赏析与解读,帮助读者理解创作背后的思想情感与艺术匠心。 更为可贵的是,《艺舟双楫》第三辑也收录了丰富多样的杂学随笔。这些随笔或谈古论今,或抒发情怀,或考据辨析,或寄情山水,字里行间流露出古代文人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与独特的人生感悟。它们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的心灵,启发着我们对生活、对艺术、对人生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书的编辑精良,考证严谨,充分展现了中国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无论是对古代文艺理论的深入探讨,还是对文人生活方式的生动描摹,亦或是对历史文化细节的细致梳理,都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艺舟双楫》第三辑,不仅是一部供学术研究的参考典籍,更是一本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历史爱好者以及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人士阅读的佳作。它能帮助读者: 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精髓: 洞悉诗、文、书、画、乐等艺术门类的创作规律与审美标准。 领略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感受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生活的感悟,以及高雅的情趣。 丰富个人知识储备: 学习历史、哲学、民俗等方面的知识,拓展视野。 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赏析,培养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体验传统文化之美: 在品读繁体竖版古籍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当下研究与传承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它犹如一座艺海的舟楫,载着我们探索无尽的艺术宝藏;又仿佛是智慧的双楫,引领我们在国学经典的海洋中自在遨游。 《艺舟双楫》第三辑,是献给所有渴望触摸古代文脉、体味传统韵味的读者的珍贵礼物。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妨翻开此书,让古人的智慧与情怀,成为你心灵深处的一抹静谧与慰藉。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艺舟双楫》,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部真正的“大全”。它囊括了古代文艺理论的精髓,又以杂学随笔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国学的深厚底蕴。我原本只是抱着了解一些艺术理论的心态去阅读,但最终却收获了远超预期的知识和感悟。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闪光点。 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片段,它们让冰冷的理论变得有温度,让遥远的古代变得亲切。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豁达、从容、对艺术的虔诚和对生活的热爱,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这套书不仅是艺术爱好者的案头必备,更是任何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拥有的经典之作。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学问,最终是要回归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评分

《艺舟双楫》的另一个让我惊喜之处,在于其“言古”。书中的每一个字句,都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让我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作者在引述前人的论述时,并非照搬照抄,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批判,使得这些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想象作者当年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对艺术进行如此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尤其让我感触的是,书中对于“道”的追寻。艺术的最高境界,往往与“道”紧密相连。作者并没有将“道”说得玄之又玄,而是将其融入到具体的艺术创作过程中,让我们看到,原来“道”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我们的一笔一划,一草一木之间。这种将哲学思考与艺术实践融为一体的论述方式,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见到的。它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初次翻开《艺舟双楫》,就被其古朴典雅的封面所吸引。这套书,虽名为《艺舟双楫》,但其内容之广博,远超我最初的想象。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抱有浓厚兴趣,尤其钟爱那些能窥探古人心灵、体悟创作奥妙的文字。读《艺舟双楫》之前,我曾阅读过不少关于绘画、书法、诗歌的专著,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未能真正触及艺术的精髓。而这套书,就像一叶扁舟,载着我悠游于艺术的浩渺江河之中。 刚开始阅读上册,便被其清晰的脉络和深刻的见解所折服。作者并未局限于某一门类的艺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从诗词歌赋的意境营造,到山水丹青的虚实相生,再到书法篆刻的形神兼备,无不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神韵”和“气韵”的探讨,这并非简单的技法阐述,而是触及了艺术家内心的感悟和精神世界的升华。我常常在阅读某一段时,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回想起自己曾经欣赏过的那些传世名作,再对照书中的理论,顿时豁然开朗,仿佛一下子就能理解那些作品为何能流传千古,成为不朽的经典。

评分

《艺舟双楫》的下册,则展现了更加“杂学”的魅力。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问并非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彼此呼应的。这本书正是如此。它不仅仅是艺术理论的集合,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生活随笔。作者旁征博引,将历史典故、人生哲理、自然景物都巧妙地融入其中,读来既增长了见识,又感悟了人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趣”的论述,这种“趣”并非庸俗的趣味,而是源于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察,对自然万物奥秘的洞悉,以及对自身心灵深处情感的挖掘。 读到下册的篇章,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月下独酌,品味人生的甘苦;在山间漫步,感悟天地的造化;在案头伏案,挥洒淋漓的才情。文字之间,充盈着一种淡泊宁静又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这对于身处喧嚣尘世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滋养。我常常在疲惫之余,翻开这本书,便能从中汲取力量,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挑战。

评分

在阅读《艺舟双楫》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烁今”。虽然是古代的著作,但其思想的深度和前瞻性,却丝毫没有过时。书中对于创作过程中“笔墨”与“意象”关系的阐述,对于“点”与“线”的抽象表达,对于“疏”与“密”的构图哲学,即使放到当代艺术创作中,也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曾将书中的一些观点分享给学习艺术的朋友,他们都表示深受启发。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艺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又不失灵动的笔触。他既能娓娓道来,将复杂的理论解释得浅显易懂,又能引经据典,让那些抽象的艺术概念变得生动鲜活。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宏大叙事与个体感悟融为一体的写作方式,使得《艺舟双楫》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可以反复品读的艺术启蒙读物。它让我明白,艺术的创作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精神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