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艺文丛刊:艺舟双楫(上下) |
| 作者: | (清)包世臣 |
| 市场价: | 48元 |
| ISBN号: | 9787534055843 |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 | 语种:中文繁体 |
| 出版时间:2017-01-01 | 版次:1 | 页数: |
| 印刷时间:2017-01-01 | 印次:1 | 字数: |
| 编辑推荐 | |
①内容经典。本书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艺术理论经典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②点校规范。本次以同治间重刻本为底本,予以标点整理。 |
| 内容简介 | |
《艺舟双楫》包括“论文”“论书”及“附录”三部分。其中,“论文”多评析古文作法和作者所崇向者,亦录所作书序,及碑版等。书中有书信、题词、书跋、诗序、行状等体裁,皆包氏文彩之精华。“论书”二卷(别名《安吴论书》)为阐述学书的方法。上卷分《述书》上、中、下等三篇,及《历下笔谈》、《国朝书品》、《答熙载九问》、《答三子问》、《自跋草书答十二问》、《与吴熙载书》、《记两笔工语》、《记两棒师语》与《论书绝句》等,下卷有《(书谱)辨误》、《删定(书谱)》、《(十七帖)疏证》、《邓石如传》以及诸题跋杂论等,均包氏论书之精华。 |
| 作者简介 | |
包世臣(1775—1855)清朝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号倦游,又号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多称其为“包安 十吴”。官新喻知县,关心时政,主张抗英。 工书、师承邓石如,初学唐宋,后法北碑,对咸丰、同治年问的书风颇有影响。著有《安吴四种》。 |
读完《艺舟双楫》,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部真正的“大全”。它囊括了古代文艺理论的精髓,又以杂学随笔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国学的深厚底蕴。我原本只是抱着了解一些艺术理论的心态去阅读,但最终却收获了远超预期的知识和感悟。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闪光点。 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片段,它们让冰冷的理论变得有温度,让遥远的古代变得亲切。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豁达、从容、对艺术的虔诚和对生活的热爱,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这套书不仅是艺术爱好者的案头必备,更是任何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拥有的经典之作。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学问,最终是要回归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评分《艺舟双楫》的另一个让我惊喜之处,在于其“言古”。书中的每一个字句,都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让我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作者在引述前人的论述时,并非照搬照抄,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批判,使得这些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想象作者当年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对艺术进行如此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尤其让我感触的是,书中对于“道”的追寻。艺术的最高境界,往往与“道”紧密相连。作者并没有将“道”说得玄之又玄,而是将其融入到具体的艺术创作过程中,让我们看到,原来“道”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我们的一笔一划,一草一木之间。这种将哲学思考与艺术实践融为一体的论述方式,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见到的。它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初次翻开《艺舟双楫》,就被其古朴典雅的封面所吸引。这套书,虽名为《艺舟双楫》,但其内容之广博,远超我最初的想象。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抱有浓厚兴趣,尤其钟爱那些能窥探古人心灵、体悟创作奥妙的文字。读《艺舟双楫》之前,我曾阅读过不少关于绘画、书法、诗歌的专著,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未能真正触及艺术的精髓。而这套书,就像一叶扁舟,载着我悠游于艺术的浩渺江河之中。 刚开始阅读上册,便被其清晰的脉络和深刻的见解所折服。作者并未局限于某一门类的艺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从诗词歌赋的意境营造,到山水丹青的虚实相生,再到书法篆刻的形神兼备,无不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神韵”和“气韵”的探讨,这并非简单的技法阐述,而是触及了艺术家内心的感悟和精神世界的升华。我常常在阅读某一段时,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回想起自己曾经欣赏过的那些传世名作,再对照书中的理论,顿时豁然开朗,仿佛一下子就能理解那些作品为何能流传千古,成为不朽的经典。
评分《艺舟双楫》的下册,则展现了更加“杂学”的魅力。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问并非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彼此呼应的。这本书正是如此。它不仅仅是艺术理论的集合,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生活随笔。作者旁征博引,将历史典故、人生哲理、自然景物都巧妙地融入其中,读来既增长了见识,又感悟了人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趣”的论述,这种“趣”并非庸俗的趣味,而是源于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察,对自然万物奥秘的洞悉,以及对自身心灵深处情感的挖掘。 读到下册的篇章,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月下独酌,品味人生的甘苦;在山间漫步,感悟天地的造化;在案头伏案,挥洒淋漓的才情。文字之间,充盈着一种淡泊宁静又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这对于身处喧嚣尘世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滋养。我常常在疲惫之余,翻开这本书,便能从中汲取力量,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挑战。
评分在阅读《艺舟双楫》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烁今”。虽然是古代的著作,但其思想的深度和前瞻性,却丝毫没有过时。书中对于创作过程中“笔墨”与“意象”关系的阐述,对于“点”与“线”的抽象表达,对于“疏”与“密”的构图哲学,即使放到当代艺术创作中,也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曾将书中的一些观点分享给学习艺术的朋友,他们都表示深受启发。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艺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又不失灵动的笔触。他既能娓娓道来,将复杂的理论解释得浅显易懂,又能引经据典,让那些抽象的艺术概念变得生动鲜活。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宏大叙事与个体感悟融为一体的写作方式,使得《艺舟双楫》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可以反复品读的艺术启蒙读物。它让我明白,艺术的创作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精神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