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470-2017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规程

DB11/T 1470-2017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钢筋连接
  • 灌浆连接
  • 套筒连接
  • DB11/T 1470-2017
  • 建筑工程
  • 结构工程
  • 施工技术
  • 质量控制
  • 钢结构
  • 混凝土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建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城建科技促进会
ISBN:14702018
商品编码:28445298167

具体描述

DB11/T 1470-2017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规程

标准编号:DB11/T 1470-2017 定价:15.00 中文标准名称: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规程 英文标准名称: 语言:简体中文版、英文版(联系客服QQ335718200翻译) 发布日期:2017-09-13 实施日期:2018-01-01


建筑结构工程领域相关技术规程选介 本节旨在介绍几部在建筑结构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这些标准对于保障工程质量、提升施工安全性和延长结构使用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读者对特定标准(如DB11/T 1470-2017《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规程》)已有明确认知,我们将聚焦于其他几个在结构设计、材料应用及施工工艺方面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规范,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建筑工程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 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基础规范: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作为中国土木工程领域最为基础和核心的规范之一,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了钢筋和混凝土结构构件、结构整体在正常使用和极限状态下的设计原则、计算方法、构造要求以及材料性能标准。 核心内容概述: 1. 材料性能确定: 详细规定了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划分、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及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参数取值范围。对钢筋的种类(如HPB300、HRB400等)及其力学性能指标给出了明确界限。 2. 基本假定与作用效应分析: 确立了结构设计中的基本假定,如平截面假设、材料的本构关系等。对荷载组合、地震作用分析(包括反应谱法、时程分析等)的计算框架进行了规范。 3. 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 这是规范的核心部分,涵盖了构件抗弯、抗剪、抗扭及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性设计。对于受弯构件,详细阐述了正截面和斜截面的受力分析模型,包括受拉钢筋和受压区混凝土的应力分布假设。特别关注了钢筋的锚固长度和保护层厚度的构造要求,以确保受力可靠性。 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主要关注结构的适用性,包括对裂缝宽度和刚度的验算。对不同使用环境(如潮湿、腐蚀环境)下的裂缝控制等级进行了细化要求,确保结构的气密性和耐久性。 5. 特殊结构与构造要求: 涵盖了对剪力墙、框架节点域、基础设计以及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抗震设计部分是该规范的重点和难点,它对延性、耗能能力提出了严格的构造措施和承载力要求,以确保在遭遇强震时结构仍能保持一定的抗毁性。 此规范是所有后续具体结构技术规程(如涉及连接、砌体、抗震详图等)制定和执行的理论基石。任何涉及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和验收的活动,都必须以该规范为准绳。 --- 二、 砌体结构工程的强制性标准:GB 50003-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列的另一重要结构形式——砌体结构,其设计与施工也有着严格的规范体系。GB 50010-2010主要关注钢筋混凝土,而GB 50003-2011则专注于砖、石、砌块等材料的结构应用。 核心内容概述: 1. 材料性能标准: 对烧结普通砖、多孔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抗压和抗拉强度取值进行了详细界定。它强调了砌体结构中砂浆强度的重要性,并规定了不同用途砂浆的配合比和强度等级。 2. 承载力计算: 规定了墙体、柱和圈梁等主要受力构件的抗压强度折减系数和承载力验算公式。由于砌体材料的非均匀性和抗拉性能极差,规范对偏心受压和受剪构件的处理尤为谨慎,引入了大量的构造加强措施。 3. 抗震设计与构造: 针对我国多发地震的国情,本规范对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包括对构造柱、拉结钢筋的间距、墙体的厚度控制、墙身与楼板的拉结等。这些构造措施旨在通过增加结构的延性和整体性,避免砌体在地震中发生脆性破坏。 4. 防潮与耐久性: 强调了砌体结构在地下室、潮湿环境下的构造处理,如防潮层的设置位置和技术要求,以防止结构受潮导致强度下降和冻融破坏。 此规范确保了砖混结构和采用砌块的剪力墙结构在不同荷载和环境条件下的安全性。 --- 三、 钢结构设计的关键性指导文件:GB 50017-2017《钢结构设计规范》 在现代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结构中,钢结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GB 50017-2017为钢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指导。 核心内容概述: 1. 钢材选用与性能: 详细分类了用于结构工程的各种钢材牌号(如Q235、Q345等),并根据构件的受力状态和重要性,对钢材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及韧性提出了差异化的要求。 2. 连接设计: 钢结构的核心在于连接。本规范对焊接、螺栓连接(包括摩擦型和承压型连接)的设计参数、焊缝的等级评定、疲劳验算等进行了详尽规定。其中对螺栓的预拉力控制和焊缝的无损检测要求,直接关系到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3. 构件强度与稳定性: 规定了梁、柱等主要构件的强度验算,并特别强调了钢结构构件的稳定性问题。由于钢材细长比的影响,抗弯、抗压和抗扭失稳的计算是本规范的重点,引入了屈曲长度系数和各种截面分类(如细长、紧凑截面)的设计考量。 4. 疲劳与防火: 针对承受反复荷载的结构(如桥梁、重型工业厂房),规范对疲劳极限和应力循环次数进行了详细的校核要求。同时,对钢结构的防火保护措施提出了明确的技术标准,规定了不同耐火等级要求的构件所需达到的耐火时间。 --- 四、 施工质量控制的通用性标准:GB 50300-201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虽然前述规范侧重于“设计计算”,但GB 50300-2013则聚焦于“施工实现”与“质量验收”。它是所有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和竣工验收的纲领性文件。 核心内容概述: 1. 验收等级划分: 明确规定了分部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合格标准,即“合格级”和“优良级”的判定条件。 2. 验收程序与组织: 规定了从施工准备验收、隐蔽工程验收、分项工程验收直至竣工验收的完整流程,包括各方责任主体(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签字确认要求。 3. 质量控制要点: 将施工质量控制点划分为一般项目和主要项目。对于主要项目,要求必须进行检验批的抽样检测和评定,确保关键工序的质量受控。例如,在钢筋工程中,钢筋的搭接长度、保护层厚度就是必须严格检验的主要项目。 4. 技术档案管理: 强调了质量验收记录、检测报告、材料合格证等技术资料的归档要求,确保工程质量有据可查,是工程投入使用后的重要依据。 这几部标准和规程,分别从设计理论、材料应用、结构体系多样性以及施工过程控制四个维度,构成了当前工程建设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体系,共同确保了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与耐久。它们与地方性、专业性更强的规程(如针对特定连接技术的规程)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技术法规网络。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我个人在工地现场多年摸爬滚打的经验来看,一本好的技术规程,它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理论的严谨性,更在于其实操的可行性和指导性。这本书的出现,我个人觉得填补了一个相当重要的空白。以往在钢筋连接方面,尤其是涉及到灌浆这类相对新兴的技术,施工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模糊地带,或者说标准不够细致,这极易导致施工质量的参差不齐,甚至出现隐患。而这本规程,我猜想(也希望如此)能够提供一套非常详细、可操作性强的指导,从材料选择、工艺流程、到质量检测、注意事项,都能够面面俱到。想象一下,在寒冷或高温环境下,在紧张的工期压力下,手头有一本这样的“圣经”,能够清晰地指导你每一步该怎么做,遇到问题如何判断,那该是多么安心的一件事。这对于提高工程整体的可靠性和施工人员的信心,都将是巨大的推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简洁大气,封面采用了深蓝色作为主色调,搭配烫金的标题和标准编号,显得专业且有分量。当我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光滑,印刷清晰,字迹工整,阅读起来十分舒适,不会有廉价感。尽管我主要关注的是技术内容本身,但优秀的装帧的确能提升阅读体验,让人在开始学习之前就感受到一种严谨的态度。书本的整体尺寸也比较适中,既方便携带,又能在书桌上平铺,方便查阅。我尤其欣赏的是它所使用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封底的简要介绍虽然没有太多惊喜,但其用词的精准和专业性,已经预示了内容的高质量。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外观和触感上都给我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让我对即将深入的技术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一直秉持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理念,尤其是在接触技术性很强的读物时。这本书的题目就非常直接明了,点出了其核心内容——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这让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在我的认知里,这种连接方式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的技术细节,比如,它会对不同直径、不同钢号的钢筋,如何选择合适的套筒和灌浆材料进行详细的阐述吗?它是否会提供具体的施工步骤,并且配以清晰的图例,以便于一线施工人员理解和操作?此外,在质量控制方面,我认为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出详细的检测方法和标准,让使用者能够准确地判断连接质量是否合格,从而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评分

我一直对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尤其是那些能够显著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性和效率的新技术、新工艺。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种代表着行业进步方向的技术。它不仅在性能上具有优势,而且在施工便捷性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然而,任何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都离不开完善的技术标准和规程的支撑。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在体系结构上是如何设计的?它是否能清晰地阐述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原理,包括其力学性能、耐久性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同时,我更关心的是,在实际工程应用层面,它能否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指导,包括设计依据、施工工艺、质量控制、以及验收标准等全方位的要求?我希望能从中找到关于如何确保工程质量、规避施工风险的宝贵信息。

评分

说实话,对于这类技术规程,我通常是通过朋友推荐或者在行业展会上偶然接触到的。这次偶然看到这本书的介绍,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标准化的推动,而标准化工作做得越细致、越科学,就越能有效地指导实践。钢筋套筒灌浆连接作为一种重要的连接方式,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灌浆材料、不同规格的钢筋,给出详细的适用范围和具体的施工要求。另外,对于一些关键的工艺细节,比如灌浆孔的设计、灌浆压力和时间的控制、以及养护等环节,如果能有明确的图示和操作说明,那就更完美了。我期待它能成为工程技术人员手中一把得力的工具,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