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1版) |
| 作者 | 王阶,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编写组 |
| 定价 | 48.00元 |
| 出版社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2367787 |
| 出版日期 | 2011-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321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自2010年7月1日起,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9号)(以下简称“新《规范》”)正式施行,2002年版《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同时废止。新《规范》旨在提高中医病历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中医医疗质量。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1版)》的编写目的,旨在落实《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执行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规范建设的相关规定。《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1版)》编写的基本原则是:①突出《规范》重点,注重《规范》内涵;②着重中医病历的特点和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法律性;③强化中医临床医师基本功训练,规范医师病历书写行为;④体现和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⑤吸收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的病历;⑥编写工作由参与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修订工作的项目组专家完成。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1版)》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中医病历书写通则;②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包括门急诊病历书写内容与要求,门急诊各类记录内容及要求,住院病历书写内容及要求,各类住院病历记录内容及要求举例,各主要临床科室病历书写要点、各类知情同意书模板等);③中医病历检查评价标准;④附录(包括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电子病历基本要求等)。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通知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1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要求 1.1 文字、格式及用语要求 1.2 病历书写人员资格要求 1.3 病历书写的时限 1.4 病历的修改 1.5 病历书写基本要求 1.6 病历排列顺序 2 门(急)诊病历书写内容及要求 2.1 门诊初诊记录 2.2 门诊复诊记录 2.3 急诊初诊记录 2.4 急诊抢救记录 2.5 急诊留观病程记录 2.6 门(急)诊病历首页 3 住院病历书写内容及要求 3.1 入院记录 3.2 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 3.3 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 3.4 病程记录 3.5 日常病程记录 3.6 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3.7 疑难病例讨论记录 3.8 交班记录 3.9 接班记录 3.10 转出记.录 3.11 转入记录 3.12 阶段小结 3.13 抢救记录 3.14 有创诊疗操作记录 3.15 会诊记录 3.16 术前小结 3.17 术前讨论记录 3.18 麻醉术前访视记录 3.19 麻醉记录 3.20 手术记录 3.21 手术安全核查记录 3.22 手术清点记录 3.23 术后病程记录 3.24 麻醉术后访视记录 3.25 出院记录 3.26 死亡记录 3.27 死亡病例讨论记录 3.28 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 3.29 医嘱 3.30 体温单 4 各主要临床专业病历书写特点 4.1 心血管专业 4.2 呼吸专业 4.3 脾胃病专业 4.4 内分泌专业 4.5 肾病专业 4.6 血液专业 4.7 神经专业 4.8 风湿病专业 4.9 肿瘤专业 4.10 外科专业 4.11 骨伤专业 4.12 泌尿专业 4.13 肛肠专业 4.14 皮肤专业 4.15 妇科专业 4.16 儿科专业 4.17 老年病专业 4.18 针灸专业 4.19 推拿专业 4.20 眼科专业 4.21 耳鼻喉专业 5 知情同意书 5.1 我国关于患者知情同意权的相关法律条文 5.2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关于知情同意书的文件要求 5.3 一般情况告知模板 5.4 中医临床各科知情同意书模板 5.5 各科通用知情同意书模板 6 中医病历质量检查评价标准 6.1 门(急)诊病历质量检查评价标准 6.2 住院病历质量检查评价标准 7 附录 7.1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7.2 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 7.3 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 7.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修订印发中医住院病案首页的通知 7.5 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7.6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7.7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7.8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七章 医疗损害责任) 7.9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7.10 处方管理办法 7.11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7.12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
| 编辑推荐 | |
|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1版)》突出《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重点,注重内涵。 规范医师病历书写行为,强化中医临床医师基本功。 吸收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的病历。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修订工作项目组专家编写。 专家解读,配套要求,示范应用。 |
| 文摘 | |
| 【规范要求】 1.入院记录是指患者入院后,由经治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及查体、辅助检查获得有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归纳分析书写而成的记录。可分为人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 人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应当于患者人院后24小时内完成;24小时内人出院记录应当于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应当于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 2.入院记录的要求及内容。 1)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出生地、职业、人院时间、记录时间、发病节气、病史陈述者。 2)主诉是指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 3)现病史是指患者本次疾病的发生、演变、诊疗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应当按时间顺序书写,并结合中医问诊,记录目前情况。内容包括发病情况、主要症状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伴随症状、发病后诊疗经过及结果、睡眠和饮食等一般情况的变化,以及与鉴别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资料等。 Ⅰ.发病情况:记录发病的时间、地点、起病缓急、前驱症状、可能的原因或诱因。 Ⅱ.主要症状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描述主要症状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缓解或加剧因素,以及演变发展情况。 Ⅲ.伴随症状:记录伴随症状,描述伴随症状与主要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Ⅳ.发病以来诊治经过及结果:记录患者发病后到人院前,在院内、院外接受检查与治疗的详细经过及效果。对患者提供的药名、诊断和手术名称需加引号(“”)以示区别。 Ⅴ.发病以来一般情况:结合十问简要记录患者发病后的寒热、饮食、睡眠、情志、二便、体重等情况。 与本次疾病虽无紧密关系但仍需治疗的其他疾病情况,可在现病史后另起一段予以记录。 4)既往史是指患者过去的健康和疾病情况。内容包括既往一般健康状况、疾病史、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手术外伤史、输血史、食物或药物过敏史等。 5)个人史,婚育史、月经史,家族史。 |
| 序言 | |
|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通知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1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要求 1.1 文字、格式及用语要求 1.2 病历书写人员资格要求 1.3 病历书写的时限 1.4 病历的修改 1.5 病历书写基本要求 1.6 病历排列顺序 2 门(急)诊病历书写内容及要求 2.1 门诊初诊记录 2.2 门诊复诊记录 2.3 急诊初诊记录 2.4 急诊抢救记录 2.5 急诊留观病程记录 2.6 门(急)诊病历首页 3 住院病历书写内容及要求 3.1 入院记录 3.2 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 3.3 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 3.4 病程记录 3.5 日常病程记录 3.6 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3.7 疑难病例讨论记录 3.8 交班记录 3.9 接班记录 3.10 转出记.录 3.11 转入记录 3.12 阶段小结 3.13 抢救记录 3.14 有创诊疗操作记录 3.15 会诊记录 3.16 术前小结 3.17 术前讨论记录 3.18 麻醉术前访视记录 3.19 麻醉记录 3.20 手术记录 3.21 手术安全核查记录 3.22 手术清点记录 3.23 术后病程记录 3.24 麻醉术后访视记录 3.25 出院记录 3.26 死亡记录 3.27 死亡病例讨论记录 3.28 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 3.29 医嘱 3.30 体温单 4 各主要临床专业病历书写特点 4.1 心血管专业 4.2 呼吸专业 4.3 脾胃病专业 4.4 内分泌专业 4.5 肾病专业 4.6 血液专业 4.7 神经专业 4.8 风湿病专业 4.9 肿瘤专业 4.10 外科专业 4.11 骨伤专业 4.12 泌尿专业 4.13 肛肠专业 4.14 皮肤专业 4.15 妇科专业 4.16 儿科专业 4.17 老年病专业 4.18 针灸专业 4.19 推拿专业 4.20 眼科专业 4.21 耳鼻喉专业 5 知情同意书 5.1 我国关于患者知情同意权的相关法律条文 5.2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关于知情同意书的文件要求 5.3 一般情况告知模板 5.4 中医临床各科知情同意书模板 5.5 各科通用知情同意书模板 6 中医病历质量检查评价标准 6.1 门(急)诊病历质量检查评价标准 6.2 住院病历质量检查评价标准 7 附录 7.1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7.2 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 7.3 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 7.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修订印发中医住院病案首页的通知 7.5 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7.6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7.7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7.8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七章 医疗损害责任) 7.9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7.10 处方管理办法 7.11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7.12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
这本《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1版)》简直是中医临床工作者的及时雨!我是一名初入中医行业不久的住院医师,在日常工作中,最头疼的就是病历书写。以前都是跟着带教老师一点点学,但总觉得零散,不成体系。拿到这本书后,我感觉像找到了主心骨。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医病历书写的每一个环节,从病史采集的要点,到诊断的逻辑,再到治疗方案的记录,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尤其是关于“四诊合参”的记录,这本书给出了非常细致的示范,如何将望、闻、问、切的所得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证候诊断,这一点我以前总是把握不好,现在有章可循了。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案例丰富,让我能快速理解抽象的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每当我写病历遇到瓶颈时,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灵感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对于想要提升病历书写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同行,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它不仅规范了“怎么写”,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深入思考“为什么这么写”,从而真正提升临床思维能力。
评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我一直关注着中医病历书写的发展。这本《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1版)》的出版,无疑为行业树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病历书写“精细化”的强调。过去,我们可能会因为经验丰富而省略一些细节,但这本书提醒我们,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系到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书中对于“辨证论治”在病历书写中的体现,给出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如何将复杂的证候脉络清晰地呈现在病历中,如何准确记录每一味药的剂量、用法、疗程,以及疗效的评估,都进行了详细的规范。这对于保证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以及推动中医研究的标准化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中医特色”的突出,它在强调规范性的同时,并没有削弱中医独特的诊疗思维,反而通过规范的书写,让中医的辨证施治过程更加清晰、透明。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中医病历书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指导年轻医生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我刚拿到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无非就是一本教条式的工具书。但当我翻阅之后,才发现自己错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既有高度的理论指导性,又有极强的实践操作性。它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复杂的规范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操作步骤,辅以大量的实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中医病历书写要素”的梳理,它将中医病历的构成清晰地划分开来,每个部分都有具体的填写要求和注意事项。特别是对于“主观病史”、“客观检查”和“诊断与治疗”这几大块,书中的示范非常到位,让我能直观地理解如何将患者的陈述、医生的体查结果以及我的辨证思路有机地整合到病历中。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高水平的病历书写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教会我如何写出一份合格的病历,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提升了临床思维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评分一直以来,中医病历书写都存在着标准不一、格式混乱的问题,这给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不少阻碍。这本《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1版)》的出现,可以说是在恰当的时间解决了这一痛点。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于“循证中医”理念的融入。它在坚持中医传统的同时,也引入了现代医学的一些先进理念,例如对于病历数据化的要求,这对于未来中医大数据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书中对于“不良反应”的记录,以及“疗效评价”的量化,都做得非常细致,这不仅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患者,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我注意到书中还提到了“电子病历”的书写规范,这充分体现了编者与时俱进的眼光。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著作,它将有力地推动中医病历书写向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评分我是一名退休多年的老中医,这些年一直关注着中医的发展。看到这本书,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规范,更是一份传承。它将许多我们老一辈中医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用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年轻一代的中医能够更容易地学习和掌握。书中对于“中医诊断”的论述,回归了本源,强调了“辨证”的核心地位,这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它提醒我们,写病历是为了更好地诊治,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书中的很多条目,我读来深有感触,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埋头写病历的情景。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保留了中医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的规范要求,是一本老少咸宜、非常实用的中医病历书写指南。它不仅对临床医生有帮助,对于中医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