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史纲(上下) | ||
| 定价 | 99.00 |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1年11月 | |
| 开本 | 12k | |
| 作者 | 柏杨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250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020086733 | |
读柏杨著作常常让我想到鲁迅(代序) 序
第*章 历史舞台
一 空中`马上
二 河流`湖泊
三 山
四 沙漠`万里长城
五 城市
六 地理区域
七 演员
第2章 神话时代
一 开天辟地
二 五氏
东西方世界
第3章 传说时代
一 黄朝”
二 姬轩辕
三 伊祁放勋与姚重华
东西方世界
第4章 半信史时代
一 公元前二十三世纪
二 公元前二十二世纪
三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四 公元前十九世纪
五 公元前十八世纪
六 商王朝社会形态
七 公元前十七世纪
八 公元前十三世纪
九 公元前十二世纪
一○ 周王朝封建制度
一一 瓶颈危机
一二 公元前十一世纪
一三 公元前十世纪
第5章 信史时代
公元前九世纪
东西方世界
第6章 公元前第八世纪
一 周政府的东迁
二 春秋时代
三 周郑交战
四 楚王国
五 卫国新台丑闻
东西方世界
第7章 公元前第七世纪
一 封国的并吞与逐君[]君(上)
二 五霸
三 齐国霸权的兴衰
四 晋国长期霸权
五 秦国短期霸权
六 楚王国问鼎事件
东西方世界
第8章 公元前第六世纪
一 封国的并吞与逐君[]君(中)
二 楚王国霸权的隐忧
三 鄢陵之役
四 和平会议
五 伍子胥鞭尸事件
六 鲁国的“三桓”[]
东西方世界
第9章 公元前第五世纪
一 封国的并吞与逐君[]君(下)
二 中国[]个黄金时代——大黄金时代
三 儒家
四 道家,`墨家`法家
五 诸子百家
六 战国时代
七 晋国的[]
东西方世界
第10章 公元前第四世纪
一 封国的消失与蜕变
二 吴起与楚王国
三 历史上[]大的魔术——秦国变法
四 合纵对抗与连横和解
五 齐宋两国的侵略战争
六 三位巨子
东西方世界
第11章 公元前第三世纪
一 东方各国互相缠斗
二 崭新的外交政策——远交近攻
三 吕不韦`韩非
四 六国覆灭
五 辉煌的八十年代
六 赢政大帝
七 焚书坑儒
八 秦王朝突然瓦解
九 西楚王国昙花一现
一○ 西汉王朝大统
东西方世界
第12章 公元前第二世纪
一 匈奴汗国崛起沙漠
二 道家思想的实践——黄老[]
三 七国之乱
四 儒家思想定于一尊
五 对匈奴汗国的反击
六 张骞通西域
七 中国疆土的再扩张
八 汉赋
东西方世界
第13章 公元前[]世纪
一 汉匈两国的和与战
二 司马迁`路温舒
三 中国疆土的继续扩张
四 匈奴汗国的[]
五 外戚[]
东西方世界
第14章 []世纪
一 新王朝与新社会政策
二 二十一年改朝换代混战
三 东汉王朝建立
四 匈奴汗国的再[]
五 班超再通西域
六 羌战
东西方世界
第15章 第二世纪
一 西域的丧失`
二 羌战的扩大与惨烈
三 外戚[]的重演
四 士大夫及门第的形成
五 宦官制度
六 中国[]次宦官时代
七 []`道教`黄巾
八 三十一年改朝换代混战
东西方世界
第16章 第三世纪
一 赤壁战役
二 三国时代
三 政制`九品`清谈
四 晋王朝暂时的统
五 八王之乱(上)
东西方世界
第17章 第四世纪
一 八王之乱(下)
二 大[]时代开始
三 三国并立
四 五国并立
五 晋帝国局促一隅
六 北中国的大混战
七 前秦帝国的茁壮
八 淝水战役——历史的命运
九 八国并立
一○ 九国并立
东西方世界
第18章 第五世纪
一 十一国并立
二 短命王国相继灭亡
三 五胡乱华十九国结束
四 南北朝
五 南宋帝国的暴君
六 南齐帝国的暴君
七 北魏帝国迁都与华夏化
八 奇异的寄生集团
九 佛、道二教的发展
东西方世界
第19章 第六世纪
一 南梁帝国的北伐
二 二十年代——北魏遍地抗暴
三 北魏帝国的[]
四 萧衍父子引起的南中国混战
五 北齐、北周倏兴倏灭
六 大[]时代终结
七 突厥汗国崛起沙漠
东西方世界
第20章 第七世纪
一 仁寿宫弑父凶案
二 杨广的大头症
三 十八年改朝换代混战
四 中国第二个黄金时代
五 唐政府的结构
六 教育与科举
七 []净化与三教合
八 中国疆土的再扩张
九 西域征服与西南地区挫败
一○ 东方战争与[]和平
一一 武望(武则天)——中国[]的女皇帝
一二 酷吏与酷刑
东西方世界
第21章 第八世纪
一 一连串宫廷政变
二 两洋海上交通
三 商业都市兴起
四 唐王朝社会结构
五 文学发展
六 唐诗
七 五十年代对外挫[]
八 安史兵变
九 藩镇割据
一○ 西域的再丧失
一一 和政策与回纥汗国
东西方世界
第22章 第九世纪
一 藩镇割据的恶化
二 中国第二次宦官时代
三 朋党——两个政客集团的斗争
四 东南地区的兵变
五 []大一次农民暴动
六 残余烛火上的内斗
东西方世界
第23章 第十世纪
一 小[]时代一五代十一国?
二 辽帝国统一塞北
三 短命政权间的殊死战
四 宋帝国统一中国本[]
五 交州的脱离与[]立^
六 宋辽对抗
东西方世界
第24章 第十一世纪
一 宋辽和解
二 宋帝国立国精神——苟且偷安
三 士大夫的乐园
四 教育文化
五 宋词
六 定难战区建立西夏帝国
七 王安石
八 新旧两党的斗争
九 旧党的[]
一○ 儒家学派的主流——理学诞生
东西方世界
第25章 第十二世纪
一 赵佶轻佻
二 金帝国掀起的风暴
三 惨不忍睹的胜利
四 开封的陷落
五 宋政府南迁
六 岳飞之死
七 又一个大头症——完颜亮
八 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
九 道学与圣人
东西方世界
第26章 第十三世纪
一 韩促胄北伐与失败
二 蒙古帝国崛起瀚海
三 辽`花`西夏`相继覆亡
四 金帝国末路
五 福华篇时代
六 宋帝国末路
七 元政府的建立
八 蒙古[]后五次征伐
九 中国的都市
一○ 元曲
东西方世界
第27章 第十四世纪
一 蒙古对中国本[]的统治
二 汉人激烈反抗
三 明王朝兴起
四 朱元璋的大屠[]
五 人权的蹂躏
六 []专制制度的建立
七 大黑暗时代
八 靖难之役
东西方世界
第28章 第十五世纪
一 朱棣的大屠[]
二 中国[]位海上英雄——郑和
三 交趾省的设立与[]脱离
四 北方边息
五 中国第三次宦官时代
六 土木之变与夺门之变
七 断头[]
东西方世界
第29章 第十六世纪
一 朱厚照与刘瑾
二 “大礼议”事件
三 断头[]的恶
四 []沸腾的民众抗暴
五 倭寇
六 北方外患及和解
七 张居正的改革与惨败
八 []次保卫朝鲜
九 阳明学派
一○ 三[]小说_
东西方世界
第30章 第十七世纪
一 断头[]的[]
二 矿监`税监
三 后金汗国崛起东北
四 清帝国以战迫和
五 朱由校与魏忠贤
六 天崩地裂的农民大暴动
七 朱由检的下场0
八 清军入关
九 汉[]的反抗与三藩战役
一○ 中国第三个黄金时代
一一 东南疆土的扩张——
一二 东北疆土的扩张——《尼布楚条约》
一三 塞北疆土的扩张——内蒙古
一四 漠北疆土的扩张——外蒙古
东西方世界
第31章 第十八世纪
一 喇嘛教与西藏
二 西南疆土的扩张——西藏
三 中西[]疆土的扩张——青海
四 准噶尔的覆亡与[]屠灭
五 西北疆土的扩张——新疆○
六 清政府的[]政策
七 朝鲜`琉球`安南
八 缅甸`尼泊尔`暹罗
九 藩属外的进贡国
一○ 华侨
一一 文字狱
一二 大黑暗的反扑
一三 官逼民反(上)
一四 []伟大的一[]小说——《红楼梦》
东西方世界
第32章 第十九世纪
一 官逼民反(下)
二 中国与西洋的畸形关系:
三 英国势力的东进
四 鸦片战争
五 巨变
六 太平天国
七 捻军`回[]抗暴
八 英法联军
九 俄国攫取九十八万方公里疆土
一○ 新疆的脱离与收复
一一 俄国再攫取六十三万方公里疆土
一二 中法越南战争
一三 自强运动
一四 第二次保卫朝鲜
一五 中日甲午战争
一六 中国失败的原因
一七 百日维新`戊戌政变
一八 义和团
一九 八国联军
东西方世界
显示全[]信息
历史舞台
每一个[]都有它的生存空间——历史舞台,中国人亦然。
中国人的历史舞台是世界上[]巨大、[]古老的舞台之一,这舞台[]是我们现在要介绍的中国疆土。它位于亚洲东[],介于惊涛万里的太平洋和高耸天际的帕米尔高原之间。大约公元前三十世纪前后,遥远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较近的印度,都在萌芽他们的古文明时,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中国文明。这文明一直延续,并于不断扬弃后,发扬光大,直到[]。
当时的中国人自以为恰恰地居于世界的中心,所以自称中国,意义是位于全世界中心的国度。又因为所居住的土地美丽可爱,所以自称华夏,华的意义正是美丽可爱。至于自称和被称为汉[]或汉人,那是公元前二世纪西汉王朝建立以后的事。在公元前三世纪和公元前二十二世纪时,也曾自称和被称为秦人或夏人,前者谓秦王朝之人,后者谓夏王朝之人。
中国跟任何一个文明古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地联合、融化和扩张,而终于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截至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疆域面积达一千一百四十万方公里。[]西到帕米尔高原(东经74°),[]东到乌苏里江口(东经135°),[]北到黑龙江的漠河(北纬53°),[]南到南中国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纬4°)。
中国版图像一片和平宁静的海棠叶,岛和海南岛,像镶在叶柄下方的两颗巨大珍珠。南中国海诸岛,则是无数散落在碧绿海水中的小的珍珠群。
华夏人[]在这个空间上降生、成长,中国历史也在这个舞台上演出。在正式叙述他的成长和演出之前,我们应该对他先有一个了解,包括舞台的各个重要角落和全体演员。一空中?马上
现在,让我们搭乘可以跟光速相等速度的宇宙飞船,从广阔的太平洋,向西飞航。
[]先呈现出来的是一排日本列岛,安静地斜卧在巨涛之中,它上面几乎全是山脉,而且我们还可能察觉到它不断地在颤动,那里是世界上闻名的火山地带,日本列岛正坐落在上面。续向西飞,我们可以看到有日本列岛一半大的一个雄伟半岛,像一个惊叹号形状,插入日本海跟黄颜色的黄海之间。它的南端跟日本列岛的南端,隔着对马海峡,[]相望,这[]是朝鲜半岛。中国文化的继承者之一,并由它转输给另一中国文化继承者日本。
朝鲜半岛之北,是中国富庶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之南,是长达一万四千公里、曲[]而成为半圆弧形的中国海岸。北方海岸有两个小半岛——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像蟹螯一样箝住渤海的海湾。中[]海岸向东方凸出,那正是海棠叶的叶柄所在。南方海岸向西南伸展,两颗珍珠岛屿,岛和海南岛,清晰在目。
越过海岸,宇宙飞船正式进入中国上空,巨大的舞台呈现在眼底。四条悠长的大河,在巨大的舞台上,均匀地并排着,从西向东流。[]北一条跟俄罗斯交界的是黑龙江,次北一条成“几”字形的是黄河,偏南一条白浪滚滚的是长江,[]南一条像手指汇到手掌一样的是珠江。
如果是二月天气,我们在宇宙飞船上会眺望到,[]北的黑龙江千里冰封,那里的中国人还穿着皮衣皮靴,从口中吐出的热气会立刻在睫毛上凝结成冰。而[]南的珠江这时却仍滔滔奔流,那里的中国人正额上淌着汗珠。两地人们如果交互旅行,仅只衣服穿着一项,便需要经过[]指导,一个人如果穿着单衣服从广州出发,当他在黑龙江畔的漠河下飞机时,他可能会立刻冻死,这说明这个舞台南北距离遥远的程度。
在渤海岸凹处,一条黑线,向西翻山越岭地蜿蜒伸展,那[]是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长城以北是内、外蒙古沙漠地区,这时仍一片隆冬景象,但长城之南却针锋相对的已大地春回,从万里长城到淮河这个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上,全[]覆盖着青青的小麦,像一座无涯的大海,城镇只不过是一群孤岛。温和的春风吹动时,原野掀起麦浪,翻腾澎湃,密接的村落在麦浪中飘图一二十世纪初叶鸟瞰下的中国浮,更像海上的点点渔舟。在南方,也[]是在淮河以南,跨越长江,直到海南岛,全是一望无际的稻田,为了灌溉的缘故,那稻田被分割为一块一块,像无数宝镜,在太阳光下反射出万道光芒。
——这[]是中国本[]的景观,截至二十世纪初,六分之五的中国人居住在那里。
再续向西飞,距山东半岛约八百公里,宇宙飞船越过南北纵长的太行山,[]看到地面突然隆起的山西高原。它的北方是瀚海沙漠群,静止时像一个死海,连秋虫的声音都听不见,一旦掀起风沙,人们的视线便全[]模糊。山西高原不过是黄土高原的一[]分,风沙怒吼时,它的威力仅次于真正的沙漠。黄土高原的居民大多数住在窑洞之中,窑洞的外貌很拙陋,但内[]冬暖夏凉。
[]在山西高原的城市太原,向南到洞庭湖,南北一线的上空,我们必须把手表拨慢一小时,假如宇宙飞船是八时进入中国,那么在越过这一条线之后,时间却是七时。因为我们跨进格林威治时间的另一个地区,光阴正在回转。
不久,我们[]可眺望到黄河之滨的一座古城——兰州,在它之北仍是向西延伸的瀚海沙漠群,在它之南是广大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华北大平原跟锦绣江南的广大绿色世界,逐渐消失。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景象,除了青葱的四川盆地外,其他地区农作物的生长,都十分困难。北方瀚海沙漠群上的骆驼铃声是[]有力的响声,南方云贵高原全是惊人的山岭和惊人的河谷,它地下丰富的矿产,要到二十世纪,才显出它的重要。
中国[]大咸水湖青海湖,在宇宙飞船下滑过去,我们看到了万里长城尽头的嘉峪关,也看到像天上繁星一样的黄河发源地星宿海和潺弱一线的长江发源地沱沱河。[]在它们上空,必须再把手表拨慢一小时,因为自上次拨慢了一小时后,我们又直线前进了一千五百公里。而[]在同时,我们会吃惊地发现,地面更突然间峻拔上升。假如我们以四千米的高度进入中国而一直保持这个高度不变,那么此时宇宙飞船已经撞到地面,因为我们已到了平均海拔四千五百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也[]是世界上[]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顶,宇宙飞船必须升高。
在青藏高原上,看不到什么,它在二十世纪前,是中国[]寂寞的地区,眼睛所及的全是终年覆雪的山头和寒冷贫瘠的砂砾丘陵,只偶尔有长毛的牦牛在山谷中载着货物,成一个伶仃的队形,踽踽前进。农作物因气候寒冷和土壤太坏的缘故,十分稀少,只有少量[]低劣的青稞;人口更是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还不到一个人。在世界屋顶之北,是陡然陷下去的巨大的塔里木盆地。再北则是天山。越过天山,又是一个陡然陷下去的盆地,即准噶尔盆地。这两个盆地上的稀少人口——二十世纪初只有二百五十万,包括了博览会般的各种[],是中国境内人种[]复杂的地区;[]在那沙漠跟巨山之间的千里草原上,不时兴起诗人形容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人场面。比起东[]中国,这里显示的不是在方块稻田上生活的人们所能想象的气魄。
世界[]高峰额非尔士峰(珠穆朗玛峰)和它所属的巨大山脉喜马拉雅山,都在我们眼下消失。宇宙飞船现在又前进了约一千五百公里,正位置在塔里木盆地的上空,必须再把手表拨慢一次,把六时拨为五时。使人兴起一种青春倒流的惊奇和喜悦。
——不断的时间变换,会扰乱正常的生活程序,这是疆土过于广袤的烦恼。从极东的乌苏里江口,到极西的帕米尔,时距相差四个小时。当乌苏里江口的渔夫在晨光曦微中泛舟捕鱼时,帕米尔的农人还在酣睡。一个人从乌苏里江口,于黎明时乘超光速飞行器向西飞航,他会发现天色越走越黑,当他完成五千公里的旅行,敲他住在帕米尔山下朋友的家门时,却正是午夜。世界上只有少数[]有这种奇特的景观,这少数[]是:俄罗斯、中国、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拨过手表,于是我们到了群山之母的帕米尔高原,它是中国[]西的边界,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个[]环绕在它的另一面,成为中国西陲尽头的三大邻邦。
空中鸟瞰之后,让我们走下宇宙飞船,跨上马背,对这个巨大舞台,再做一次了解。
……
在我看来,《柏杨著 中国人史纲 纪念版》是一本“反思之书”。它不是让你在阅读后感到热血沸腾,也不是让你感到悲痛欲绝,而是让你在掩卷之时,陷入深深的沉思。柏杨先生以一种近乎“解剖”的姿态,剖析了中国人身上存在的种种“劣根性”,那些曾经阻碍我们进步的“病灶”。 我被书中那种“不留情面”的批判所震撼。他敢于直面历史的黑暗,敢于揭示民族的伤疤,这种勇气,在当下的史学界是难能可贵的。他并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批判,唤醒我们,让我们去正视自己的缺点,从而去寻求改变。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提出的“中国人”的“家族史”的概念。它将我们这个民族,看作是一个血脉相连的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承载着祖祖辈辈的命运。这种视角,让我对我们这个民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意识到,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
评分《柏杨著 中国人史纲 纪念版》的出现,对我来说,是一种阅读上的“解毒”过程。我从小被灌输的,大多是民族光辉灿烂的一面,而这本书则以一种“刮骨疗毒”般的勇气,揭示了我们身上存在的种种弊病。它让我明白,一个民族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充满了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 柏杨先生的笔触,常常带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悲愤。他痛惜中国人曾经错失的机遇,痛惜中国人曾经遭受的苦难,更痛惜中国人身上依然存在的那些阻碍进步的“劣根性”。但这种悲愤,却不是绝望,而是一种强烈的反思和期盼,期盼我们能够从历史的教训中吸取智慧,从而走向一个更好的未来。 我喜欢柏杨先生在书中处理历史事件的方式,他并非简单地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原因,揭示出隐藏在权力斗争、利益纠葛和人性弱点之下的真正动因。这种“解构式”的历史解读,让我对许多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有了全新的认识,甚至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既有观念。
评分初次捧读《柏杨著 中国人史纲 纪念版》,我便被一种久违的“真诚”所打动。柏杨先生的写作,没有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一种近乎“述说”的方式,娓娓道来。他仿佛是我的一个长辈,在为我讲述家族的故事,有荣耀,有屈辱,有智慧,也有愚昧。 我尤其欣赏柏杨先生在书中对“中国人”这个身份的定义。他没有将我们简单地归类为某个朝代或某个时期的人,而是将我们视为一个延续至今的巨大“家族”。这种“家族史”的叙事方式,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让我更加意识到,我们身上承载着祖祖辈辈的基因和历史。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更在于它对民族性格的深刻洞察。柏杨先生敢于揭示中国人身上那些不为人知的弱点,那些阻碍我们进步的“病灶”。这种“解剖刀”般的精准,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复杂的中国人形象,也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未来,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评分初次翻开《中国人史纲》的“纪念版”,我便被柏杨先生那充满力量的文字所吸引。他以一种近乎“解剖”的严谨,剖析了中国人数千年的历史,以及中国人身上那复杂而矛盾的“国民性”。这种“解剖”,既有对民族辉煌的肯定,也有对民族劣根的鞭挞,但这一切,都饱含着一个“中国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我最欣赏的是柏杨先生那种“不回避、不粉饰”的写作态度。他敢于直面历史的黑暗,敢于揭示民族的伤疤。他不是在歌颂,而是在反思;不是在赞美,而是在追问。这种勇气,使得这本书具有了非凡的价值,它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清醒、更理性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民族。 这本书的“纪念版”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柏杨先生通过对“中国人”家族史的梳理,试图唤醒我们,让我们去正视自己的过去,去理解自己的现在,从而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感,也感受到了变革的希望。
评分第一次接触《中国人史纲》的“纪念版”,我就被柏杨先生那直击灵魂的文字所吸引。这不是一本为了歌颂而写的书,也不是一本为了批判而写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中国人”的真实面貌,无论美好与否,都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其中,去感受那些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去思考他们所面临的抉择,去体会那种身不由己的时代洪流。 柏杨先生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不像某些历史学家那样,用枯燥的学术语言来武装自己,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普通人的口吻,娓娓道来。他会引用很多生动的故事和民间传说,让冰冷的史实变得有温度,有血肉。这种“通俗化”的历史书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理解到中国悠久而复杂的历史。 我特别欣赏柏杨先生对“中国人”这个群体特质的深入挖掘。他没有简单地将我们归类为某个标签,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所形成的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情感表达。这些分析,往往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身上的一些习惯和观念,去思考它们是否受到了历史的深刻影响。
评分在我看来,《柏杨著 中国人史纲 纪念版》并非一本纯粹的历史教科书,它更是一部“国民性”的剖析报告,是一份“中国人”的自我诊断书。柏杨先生以其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复杂、矛盾、却又真实无比的中华民族形象。他没有回避我们曾经的辉煌,也没有掩盖我们曾经的黑暗,而是将这一切,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常常会被柏杨先生那种“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视角所吸引。他仿佛站在历史的长河之外,冷静地审视着我们的祖祖辈辈,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抉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这种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身民族的优点与缺点,从而进行更深刻的反思。 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柏杨先生在批判国民性中的“劣根性”时,所流露出的那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情感。他并非一味地指责和嘲讽,而是怀揣着一份强烈的希望,期盼我们能够摆脱历史的桎梏,实现民族的重生。这种情感,使得这本书的批判,充满了力量,也充满了温度。
评分《柏杨著 中国人史纲 纪念版》是一本充满“争议”但又“真诚”的书。柏杨先生用一种不加修饰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中国人数千年的历史,同时也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人身上的“国民性”。他敢于挑战传统的史观,敢于揭示民族的伤疤,这种勇气,足以让所有读者为之侧目。 我尤其喜欢柏杨先生那种“以己度人”的写作方式。他将自己也融入到“中国人”这个群体之中,用一种“同舟共济”的心态,去反思民族的过去与现在。这种方式,使得他的批判,充满了人情味,也充满了力量。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历史叙事,而在于它引发了我们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深刻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本关于“国民性”的教材,一本关于“自我认知”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迟来的启蒙。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历史的认知,都是碎片化的,是教科书上被高度概括和美化的片段。而《柏杨著 中国人史纲 纪念版》则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认识自己民族的全新视角。柏杨先生并没有将自己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审判者位置,他把自己也纳入了“中国人”这个庞大的家族之中,与我们一同承受历史的重量,一同面对现实的困境。 他那种对民族劣根性的剖析,毫不留情,却又饱含着希望。他揭示了国民性中“愚忠”、“愚孝”、“自私”、“麻木”等种种病灶,但同时,他也看到了中国人在逆境中爆发出的强大生命力,看到了那份根植于血脉中的勤劳、智慧和坚韧。这种批判与肯定并存,绝望与希望交织的笔触,让我在掩卷之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自己民族过往错误的痛惜,也有对未来变革的憧憬。 我尤其喜欢柏杨先生在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他不会拘泥于传统的史书记载,而是敢于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反权威”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他用一种近乎“揭老底”的方式,让我们看到那些被掩盖的真相,那些被忽略的声音。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是充满争议的。
评分《柏杨著 中国人史纲 纪念版》是我读过的,最能引起我共鸣的一本关于“中国人”的书。柏杨先生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我们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以一种“家族史”的口吻,娓娓道来。他没有回避历史的曲折与黑暗,也没有刻意夸大民族的辉煌,而是以一种近乎“剖腹验肠”的诚实,展现出我们这个民族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我特别喜欢柏杨先生在书中对一些“国民性”的分析。他深刻地揭示了,为什么我们在某些时刻会做出愚蠢的决定,为什么我们会重复同样的错误。这些分析,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大量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细致观察之上。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发现自己身上的一些习惯和思维方式,竟然也与书中描述的“国民性”不谋而合。 这本书的“纪念版”三个字,更是赋予了它一份特殊的意义。它提醒着我们,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对现在的反思,对未来的启示。柏杨先生通过这本书,试图唤醒我们这些“中国人”,去正视自己的历史,去思考自己的身份,从而去开创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评分当我翻开《柏杨著 中国人史纲 纪念版》的扉页,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这不是一本简单罗列年代和事件的枯燥史书,而是柏杨先生以一位“中国人”的视角,对自己民族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家族史进行的深刻反思和梳理。初读之下,我便被作者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拳拳之心和切肤之痛所震撼。他没有回避历史的黑暗与曲折,反而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严谨,将中华民族的优点与缺点、辉煌与屈辱,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纪念版”这三个字,本身就蕴含着一份特殊的意义,它提醒着我们,这本书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警示与鞭策。柏杨先生以一种近乎“不孝子”的悲壮,对中国人固有的民族性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审视。他笔下的中国人,既有“天朝上国”的自大与盲目,也有遭受外侮时的顽强抵抗;既有内部倾轧的残酷,也有孕育出灿烂文明的智慧。这种复杂性、矛盾性,正是历史最真实的面貌,也是最引人深思之处。 我惊叹于柏杨先生能够将如此宏大的历史叙事,用如此鲜活、生动、甚至带有强烈个人情感的笔触描绘出来。他仿佛是一位老者,坐在摇椅上,缓缓向你讲述着祖祖辈辈的故事,有欢笑,有泪水,有愤慨,也有无奈。他不会给你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结论,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感受,去领悟。这种“带着镣铐跳舞”般的写作方式,在历史学界是极具挑战性的,但柏杨先生却做到了,而且做得如此出色,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在字里行间,与历史进行一次灵魂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