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記錄瞭從1964年到1990年,鄧小平會見外國元首和中外記者時的談話內容,涉及中國的改革開放、對外交往政策、颱灣問題、香港問題、西藏問題、對毛澤東的評價等問題。
本書編委會主要成員有:逄先知、於友先、馮蕙、聶震寜、謝春濤、馮俊科、王媛等人,其中多人長期從事毛澤東生平、鄧小平思想的研究和編輯工作,參與編寫《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圖書。
*一部分:與外國首腦會談錄
中國本世紀的目標是實現小康
(1979年12月6日,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的談話)
社會主義首先要發展生産力
(1980年5月5日,會見幾內亞總統杜爾時的談話)
我國經濟建設的曆史經驗
(1982年5月6日,會見利比裏亞國傢元首多伊時的談話)
中國的對外政策
(1982年8月21日,會見聯閤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時的談話)
一心一意搞建設
(1982年9月18日,陪同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書記
金日成去四川訪問途中的談話)
總結曆史是為瞭開闢未來
(1988年9月5日,會見捷剋斯洛伐剋總統鬍薩剋時的談話)
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準則建立國際新秩序
(1988年12月21日,會見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時的談話)
壓倒一切的是穩定
(1989年2月26日,會見美國總統布什時的談話)
保持艱苦奮鬥的傳統
(1989年3月23日,會見烏乾達共和國總統穆塞韋尼時的談話)
結束過去,開闢未來
(1989年5月16日,會見戈爾巴喬夫時的談話)
社會主義的中國誰也動搖不瞭
(1989年10月26日,會見泰國總理差猜時的談話)
結束嚴峻的中美關係要由美國采取主動
(1989年10月31日,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剋鬆時的談話)
中國永遠不允許彆國乾涉內政
(1990年7月11日,會見加拿大前總理特魯多時的談話)
第二部分:與記者訪談錄
會見印度尼西亞和越南新聞代錶團
(1964年9月28日)
與阿拉伯也門共和國新聞代錶團友好談話
(1973年8月27日)
會見尼日利亞新聞工作者
(1973年8月28日)
會見委內瑞拉記者
(1973年9月2日)
會見剛果(布)新聞代錶團
(1974年5月20日)
會見日本記者代錶團
(1974年6月3日)
會見紮伊爾 新聞代錶團
(1974年6月18日)
會見贊比亞共和國新聞代錶團
(1974年8月16日)
會見《讀賣新聞》編輯局長榖川實雄一行
(1974年8月20日)
會見加拿大新聞代錶團
(1974年10月1日)
會見日本共同社加盟社社長訪華團
(1974年10月12日)
*一次會見法國地方大報集團代錶團
(1974年10月16日)
會見美國報紙主編協會代錶團和美聯社董事長保爾?米勒
(1975年6月2日)
會見日中記者會友好訪華團
(1975年7月21日)
會見新西蘭新聞代錶團
(1975年9月5日)
會見美聯社董事會代錶團
(1977年9月6日)
會見英籍華人作傢韓素音
(1977年9月29日)
第二次會見法國地方大報集團訪華團
(1977年10月26日)
在尼泊爾答記者問
(1978年2月4日)
會見美國《號角》編輯部代錶團
(1978年5月2日)
會見美國閤眾國際社訪華代錶團
(1978年5月19日)
會見日本廣播協會代錶團
(1978年6月5日)
會見泰國記者訪華團
(1978年6月7日)
再次會見紮伊爾 新聞代錶團
(1978年6月14日)
會見奧地利中國研究會訪華代錶團
(1978年8月6日)
會見日本新聞界各社評論負責人訪華團
(1978年9月6日)
會見泰國新聞代錶團
(1978年10月3日)
會見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新聞代錶團
(1978年10月10日)
在日本齣席記者招待會
(1978年10月25日)
會見日本新聞代錶團
(1978年11月2日)
在曼榖齣席記者招待會
(1978年11月8日)
會見美國專欄作傢羅伯特?諾瓦剋
(1978年11月27日)
會見美國記者亞奇?斯蒂爾
(1978年11月28日)
會見美國時代齣版公司總編輯多諾萬和
《時代》雜誌駐香港分社社長剋拉剋
(1979年1月24日)
在美國會見各媒體記者
(1979年1月31日~2月3日)
會見日本時事通訊社代錶團
(1979年5月16日)
會見英國知名人士代錶團
(1979年10月15日)
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編委會副主席弗蘭剋?吉布尼
(1979年11月26日)
會見埃及報社訪華團
(1980年1月7日)
會見日本《讀賣新聞》代錶團
(1980年3月29日)
接受美聯社駐京記者約翰?羅德裏剋采訪
(1980年4月11日)
接受意大利記者采訪
(1980年4月17日)
會見美國報界婦女俱樂部訪華團
(1980年4月20日)
接受盧森堡電視颱的采訪
(1980年4月29日
會見美國報紙發行人協會董事會訪華團
(1980年4月29日)
會見美國外交政策分析研究所和美國戰略新聞中心聯閤訪華團
(1980年6月3日)
會見美國和加拿大社論撰寫人訪華團
(1980年6月5日)
會見印度《勇士》雜誌主編剋裏相?庫馬爾
(1980年6月21日)
*一次接受意大利記者法拉奇采訪
(1980年8月21日)
第二次接受意大利記者法拉奇采訪
(1980年8月23日)
接受法國電視颱記者采訪
(1980年10月17日)
接受南斯拉夫記者采訪
(1980年11月7日)
接受西班牙記者采訪
(1980年11月24日)
會見隨密特朗來訪的法國記者
(1981年2月12日)
會見日中友好協會全國本部訪華代錶團
(1981年5月3日)
會見香港《明報》社長查良鏞
(1981年7月18日)
答丹麥記者問
(1981年10月22日)
會見南斯拉夫記者達拉?雅奈科維奇
(1981年11月13日)
會見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
(1983年6月26日)
會見美國新聞界人士組成的“重訪中國團”
(1985年3月25日)
答比利時記者問
(1985年4月17日)
接受齣席“*會”的港澳記者的采訪
(1984年5月25日)
會見培格曼齣版公司總經理馬剋斯韋爾
(1985年8月2日)
再次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編委會副主席弗蘭剋?吉布尼
(1985年9月10日)
會見美國高級企業傢代錶團及記者
(1985年10月23日)
接受《六十分鍾》節目記者邁剋?華萊士采訪
(1986年9月2日)
中國本世紀的目標是實現小康
(1979年12月6日,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的談話)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就“中國本世紀的目標是實現小康”的主題進行瞭談話。
1978年12月,黨在北京召開瞭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瞭建設四個現代化的進程,確定瞭以改革開放、發展國民經濟為新時代的政策和目標。鄧小平認為,要在中國實現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國情齣發。隨後,1979年3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以會長馬爾科姆?麥剋唐納為團長的英中文化協會執行委員會代錶團時,*一次建設性地提齣瞭“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他說:“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現在我們的技術水平還是你們50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紀末能達到你們70年代的水平,那就很瞭不起。”
“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提齣,說明鄧小平對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有瞭比較準確的定位。
1979年10月4日,鄧小平在各省、市、自治區黨委*一書記座談會上,把“中國式的現代化”目標中的“人均收入”修正為“人均國民生産總值”,以此作為衡量國民經濟提高的標準,並明確要提高經濟水平,必須要堅持改革開放,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他說:“現在我們的國民生産總值人均大概不到300美元,要提高兩三倍不容易。我們還是要艱苦奮鬥。就是降低原來的設想,完成低的目標,也得很好地抓緊工作,要全力以赴,抓得很細,很具體,很有效。”
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大平正芳就中國未來的規劃問:中國的現代化藍圖究竟是如何構想的?中國將來會是什麼樣的情況?
鄧小平就中國將來的發展目標胸有成竹,他迴答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傢’。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瞭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産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傢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産總值人均一韆美元,也還得付齣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後的。所以,我隻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
這是鄧小平首次闡述中國現代化建設實現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小康”目標的定位,把本來很抽象的社會經濟目標形象具體化,使這一現代化的目標更易於為廣大人民群眾理解和掌握,同時,它采用世界上通用的衡量標準,將中國的生産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人均國民生産總值與世界各國進行比照,有較好的參考性,可以依照對照情況適時調整相關政策和措施,對中國共産黨完善現代化發展戰略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針對“小康”目標的闡述,鄧小平進行瞭形象貼切的解說,它既是“四個現代化*低目標”,又可以讓人民“日子好過”,使“社會存在的問題比較順利地解決”。鄧小平客觀冷靜地分析國情,並不盲目冒進,他指齣:“中國這樣的底子,人口這樣多,耕地這樣少,勞動生産率、財政收支、外貿進齣口都不可能一下子大幅度提高,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不可能很快。”因此,他認為把目標放低一點好,可以輕易實現目標並*越目標。同時,鄧小平強調:“目標定低一點是為瞭防止産生急躁情緒,避免又迴到“左”的錯誤上去。”
鄧小平指齣,“小康”的現代化,是根據中國國情製定的可行目標,是中國式的現代化,不是西方的,它要依靠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他充滿信心地說:“如果我們的國民生産總值真正達到每人平均1000美元,那我們的日子比他們2000美元還要好過。”
鄧小平這次提齣達到“小康”水平的目標後,又對這個目標作過深入調查研究,進行瞭多次調研、論證、思索,進一步明確小康目標。1980年6、7月間,鄧小平先後到陝西、四川等地進行考察。7月22日,鄧小平在聽取河南省委工作匯報後說:“對如何實現小康,我作瞭一些調查,讓江蘇、廣東、山東、湖北、東北三省等省份,一個省一個省地算賬。我對這件事*感興趣。8億人口能夠達到小康水平,就是一件很瞭不起的事情。”
為瞭實現目標,鄧小平在考察調研的基礎上進一步作精心設計和規劃,明確提齣到本世紀末人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800~1000美元,進入小康社會。
在1981年11月的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指齣:“力爭用20年的時間使工農業總産值翻兩番,使人民的消費達到小康水平。到那時,我們國傢的經濟就可以從新的起點齣發,比較快地達到經濟比較發達國傢的水平。”
1982年8月,鄧小平在會見美籍華人科學傢李政道時,對“小康”目標的描述更為明朗:“我們提齣20年改變麵貌,不是鬍思亂想、海闊天空的變化,隻是達到一個小康社會的變化,這是有把握的。小康是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1萬億美元,人均800美元。社會主義製度收入分配是閤理的,赤貧的現象可以消滅。到那時,國民收入的1%分配到科學教育事業,情況就會大不同於現在。”
鄧小平對實現遠大的目標充滿信心,他認為先要打好基礎,循序漸進,隨後要加快發展的步伐,他說:“搞瞭一二年,看來小康目標能夠實現。前十年打基礎,後十年跑得快一點。”
鄧小平著眼於中國國情,隨後於1987年,創造性地設計齣中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步驟、具體要求,到20世紀80年代末,人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500美元;20世紀末達到1000美元;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傢水平。這“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完整地描繪齣從新中國成立到21世紀中葉,這一百年間,中國國民經濟不斷增長、國民生活水平由*初的解決溫飽、到實現小康、再到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藍圖。
就此,鄧小平確定瞭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和實施步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