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催眠师手记 第一季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作者高铭著 焦虑症抑郁症社会沟通烧脑 推理纪实心理自助

正版 催眠师手记 第一季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作者高铭著 焦虑症抑郁症社会沟通烧脑 推理纪实心理自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铭 著
图书标签:
  • 催眠术
  • 心理学
  • 焦虑症
  • 抑郁症
  • 社会沟通
  • 推理
  • 纪实
  • 自助
  • 高铭
  • 心理自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道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20217
商品编码:28551390966
包装:平装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作者:高铭 
上市时间: 2018.6.1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书号:978-7-5596-2021-7 
产品线:心理/畅销书
是否精装: 否
是否系列书: 是
定价:48.00元 
开本:16 
成品尺寸:166*235
印张:24.75 
印刷工艺:内封印银
CIP分类:心理学-通俗读物 B84-49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之后,狂想代理人高铭再度发力。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案情;催眠不是为了沉睡,而是唤醒。其实,世界一切都很好,有问题的是我们。

编辑推荐:
观察这个世界,一只眼睛足够了,另一只,多用来看看自己。继《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之后,狂想代理人高铭再度发力,历时数年,深入催眠、心理诊所,接触真实案例,获悉珍贵一手资料,探寻人心深处潜藏的秘密,直面现代人精神的困境与焦虑,写成催眠师手记系列,打造一部如美剧般烧脑的心理推理纪实档案。

阅读催眠师手记系列之前,你应该知道的几件事:1“催眠师手记系列以催眠师*人称展开叙述,采取美国季播剧的形式,每季收录10余个故事,写成15篇文章。2高铭的书有两本*好看,《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和《催眠师手记》,前者写的是非正常人类的正常世界,后者则是关于正常人类的非正常精神空间。两者的共同点是:都不是瞎编的。3《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中的精神病患作者曾亲自接触,而本书中的案例资料,则通过催眠师得到,因为催眠师与心理分析师有必要保护患者的隐私。也正因如此,本书给人的震撼更大,因为这些案例中的问题我们多少都有,甚至更严重。这很现实,所以更可怕。4“催眠师手记系列的初衷,是希望读者把自己的内心摆在镜子前,正视自己。我们就像个容器,能承受的压力是有定量的,超过定量会很危险,所以要学会减压,尝试交流与倾诉,千万不要忽略沟通。5书中每一处空行,每一处不合逻辑的对话,每篇文章的排列顺序,悉数经过作者的精心编排,阅读时请不要忽略。6其实,世界一切都很好,有问题的是我们。
内容简介
这个世界只是一个假象
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假象之中
没有任何真正创造,也没有过任何突破
我们就像执行程序的电脑
就好像电脑不会明白自己正在执行程序那样
*
不同的是
我们非常坚定地相信
人类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因为,很少有人能明白真相
作者简介:
高铭,七十年代,生于北京,作家。
著有《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千魂》《催眠师手记》系列等。
内容推荐
"   
这个世界只是一个假象

   
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假象之中

   
没有任何真正创造,也没有过任何突破

   
我们就像执行程序的电脑

   
就好像电脑不会明白自己正在执行程序那样

    *
不同的是

   
我们非常坚定地相信

   
人类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因为,很少有人能明白真相

    如果福尔摩斯主攻心理学,而华生会催眠,他们的故事大概就是催眠师手记系列。

    案情提要

   
人之所以会恐惧,也许正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什么都知道。——《夜惊魂》

   
进入别人内心深处太久的话,自己也会迷失。——《迷失》

   
神恩如海,神威如狱。有些魔障,吃斋、诵经是破不了的。——《千手观音》

   
在梦里,所有的怪物,都是我们自己。——《半面人》

   
人的无限潜力来自哪里?训练?饮食?情绪?错,是记忆。人无法*自己,因为在记忆里,人是完美的。——《完美记忆》

   
在什么都没做之前,你不可能明白体会是件多重要的事。——《衣柜里的朋友》

   
我们宁愿相信没有神的存在,但我们又无法违背心里的渴求——模仿他。——《见证》

   
其实,人类从未正式进入21世纪,时间,一直停留在1999817日。——《时间线》

   
杀人的欲望,真的能遗传吗?——《完美谋杀》

    ……
   

番外二篇
 
   
《关于梦和催眠》

   
记忆当然可以瞬间千里,跨越时空,所以梦根本不需要时间流。

   
《潜意识与暗示》

   
既然现实只是虚幻,梦才是真实的。

    人物小传

   
催眠师(大学助教)

    1
11日生,摩羯座,O型血,异性恋,生于北京。爱跑步,爱组装模型,爱国际象棋与玻璃器皿。厌恶太过明亮的环境,厌恶多汁的水果,厌恶狗叫、戒指、下雨天。喜欢黑、浅灰与灰白。

   
心理分析师(心理咨询师)

    11
1日生,天蝎座,B血型,性取向、籍贯与出生地不详。爱钱,爱站在窗侧发呆(绝不站在窗前),爱半躺着看书,爱吃零食与金属器皿。厌恶看TV剧,厌恶榴莲,厌恶所有含酒精的饮料及无用的装饰摆设。喜欢纯白、银白、浅蓝与黑。


"

目录
"0
搭档

1
夜惊魂

2
迷失

3
千手观音

4
半面人

5
完美记忆

6
你的花园

番外篇:关于梦和催眠

7
衣柜里的朋友(上篇)

8
衣柜里的朋友(下篇)

9
见证

10
黑暗中的隐藏者

11
暴君

12
时间线

番外篇:潜意识与暗示

13
完美谋杀

14
摇篮里的混蛋(上篇)

15
摇篮里的混蛋(下篇)

16
安魂曲

17
无罪的叹息

尾注(代后记)
"
精彩书摘
"   
完美谋杀

   
坐下后他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不停的吸鼻子、动动手指,或者是神经质的皱一下眉。如果我没猜错的话,眼前的这位中年人正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并因此而不安。我望向搭档,发现他此时也正在望着我,看来他也注意到了。

   
搭档:……*近睡得不好?

   
中年男人:不是*近,我有三、四年没睡好了。

   
搭档:这么久?为什么?

   
中年男人:说来话长,他叹了口气。我总是做噩梦,还经常神绪不宁。所以我才来找你们的。

   
搭档点点头:工作压力很大吗?

   
中年男人:不,这些年已经好很多了。

   
搭档:家庭问题?

   
中年男人:我们感情很好,并没有任何问题。我老婆是那种凡事都依附男人的那种女人,基本对我言听计从,很多人羡慕得不得了。我儿子也很好,非常优秀。总之,没有任何问题。

   
搭档:噩梦?

   
中年男人:对,噩梦。说到这儿他的脸色越来越凝重。

   
搭档:什么样的噩梦?

   
中年男人严肃地看着搭档停了一会儿:……说这个之前我想问一件事儿。

   
搭档:请讲。

   
中年男人:行为会遗传吗?

   
搭档:行为?行为本身不会遗传,行为心理会遗传,但是那种遗传有各种因素在内,包括环境因素,这是不能独立判断的,必须综合。

   
中年男人认真地点点头:原来是这样,看来我找对人了。

   
搭档:现在,能说那个噩梦了吗?

   
中年男人:好,是这样:大概从三、四年前起,我经常会梦到我把老婆杀了。

   
搭档用难以察觉的速度重新打量了一下他:是怎么杀的?

   
中年男人犹豫了几秒钟:各种方式。

   
搭档:如果可以的话,能说一下吗?

   
中年男人略微有些紧张,并因此深吸了一口气:……我会用刀,用绳子,用枕头,扭断她的脖子,用锤子……而且杀完之后还会用各种方式处理尸体……每当醒来的时候,我总是一身冷汗。

   
搭档显得有些惊讶:你是说,你会完整的梦到整个事件?包括处理尸体?

   
中年男人:对,在梦里我是预谋好的,然后把尸体拖到事先准备好的地方处理。

   
搭档:怎么处理?

   
中年男人:……这个……比如肢解,放一浴缸的硫酸,为了防止硫酸溅出来,还用一大块玻璃板盖在浴缸上,还有火烧,或者开车拉到某个地方,埋在事先挖好的坑里。

   
搭档:你会梦到被抓吗?

   
中年男人:“*初的时候会有,越往后来处理的越好,基本没有被抓的时候。

   
搭档:那你为什么要杀她?

   
中年男人看着自己的膝盖沉默了好久才开口:我不知道……杀人的欲望,真的能遗传吗?他带着一脸绝望的表情抬起头。

   
我和搭档对看了一眼。

   
搭档:你的意思是说……”

   
中年男人:大概在我不到九岁那年,我爸把我妈杀了。

   
搭档怔了一下:呃,你看到的?

   
中年男人紧紧抿着自己下唇点了点头。

   
搭档:……你父亲当着你的面?

   
中年男人:是的。

   
搭档:原因呢?

   
中年男人:我不是很清楚,但据我奶奶说……哦,对了,我是奶奶带大的;据她说,我妈算是个悍妇了,而且…………而且,我爸杀她的原因是她有外遇。

   
搭档:明白了,是在某次争吵之后就……”

   
中年男人:对。

   
搭档:你父亲被判刑了吗?不好意思,我不是要打听隐私,而是……”

   
中年男人:没关系,那时候我还小,再说那也是事实;判了,极刑,所以我是奶奶带大的。

   
搭档:下面我可能会问的稍微深一些,如果你觉得问题让你不舒服,可以不回答,可以吗?

   
中年男人:没事儿,你问你的,是我跑来找你们说这些的,尽管问就是了。

   
搭档:嗯,谢谢。你对当时还有什么印象吗?

   
中年男人:那时候我还小,就是很多东西在我看来似乎…………似乎不是很清晰,或者有些现象被夸大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搭档:明白,童年的扭曲记忆。

   
中年男人点点头:嗯,我亲眼看着那一切发生,印象*深的是:血喷出来的时候像是有自己的意志一样,洒向空中,然后溅到地上。而且……后来我曾经梦到过那天的情况。

   
搭档:跟困扰你的噩梦不同?

   
中年男人:不一样,这个不算是噩梦。只是在梦里重现我爸杀……她的时候,血喷到地上并没有停止,而是流向我。

   
搭档:嗯?怎么解释?

   
中年男人:就好像是血有着我妈意志……而且我知道血的想法。

   
搭档:为什么这么说?

   
中年男人皱着眉在努力回忆着:就是说,血是情绪的,它热切的流向我站着的地方,在梦里我能知道那是我妈舍不得我的表现……这么说可能有点古怪。

   
搭档:不,一点儿都不古怪,我能理解。

   
中年男人:嗯,反正就是那样。

   
搭档:那个梦后来再没有过?

   
中年男人:本来也没几次,大概从我三十岁之后就再也没有过了。

   
搭档:我注意到从你重现当时的场景到你梦见自己杀妻,中间有几年空白,那期间没有类似的梦吗?

   
中年男人:没有,那几年再正常不过了。

   
搭档:能描述一些你杀妻的噩梦吗?

   
中年男人:我说过的,我几乎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杀了她…………你是要我举几个例吗?

   
搭档点点头:对。

   
中年男人带着尴尬的表情挠了挠头:说我印象*深的几次吧。有一次是我梦到自己勒死了她,然后拖到浴室里。我还记得当时浴室里铺满了装修用的那种厚塑料膜,把瓷砖和马桶还有洗手盆什么的都盖上了,但是在下水口的地方留了个洞。你能明白吧?在梦里我都设计好了一切,就等着实施杀人了。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剔骨刀、钢锯,还有野外用的小斧头把她的尸体弄成一块一块的,大概是茶杯那么大。然后分别装进几十个小袋子里,准备带出门处理掉。这些全做好后我把铺在浴室的塑料膜都收拾干净,浴室看上去就像是往常一样,很干净,除了下水道口有一点点血迹。

   
搭档:在梦里就是这么详细的?

   
中年男人:对。

   
搭档:还有吗?

   
中年男人:还有一次是梦到我把她闷死了,然后装进很大的塑料袋并放进一个旅行箱。在半夜的时候,我拎着箱子轻手轻脚地走楼梯去了车库,把旅行箱放进后后备箱,然后开车去了郊外的一个地方,那里有我事先挖好的一个很深的坑。然后我把尸体从塑料袋子里拖出来扔进去,同时还扔进去一些腐败的肉和发热剂,*后倒上了一桶水,再埋上……很详细是吧?

搭档皱着眉点了下头:非常详尽,已经到了可怕的地步。你把尸体直接掩埋,以及用腐烂的肉,还有发热剂、水,是为了加速尸体腐败?

   
中年男人:对,就是那样。

   
搭档:在梦里你做这些的时候会感到恐惧吗?

   
中年男人:不,非常冷静。好像事先预谋了很久似得。

   
搭档:现实中你考虑过这些吗?

   
中年男人:怎么可能,从来不。甚至醒来之后我会吓得一身冷汗,或者……想吐。

   
搭档:你的冷静和预谋其实只会在梦里才有对吧?

   
中年男人:就是这样的……我对此也不明白是为什么,会不会是我说的那样?我的基因中就有杀人的欲望?

   
搭档:目前看我不会这么认为,你父亲杀你母亲并不是为了满足杀人欲望,是因事而起的冲动性犯罪。

   
中年男人显得很紧张:我不怕你笑话,对那种梦我想过很多,难道说我和父亲都是被某种可怕的……什么东西……操控着,做了那一切?我是不是有问题?我…………”

   
搭档:你怕有一天你因为梦到太多次而真的这么做了,所以你才会来找我们。

   
中年男人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是的,就是这样。有一次在梦里杀完我老婆之后,我抬头看了一眼镜子……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表情,和三十多年前我父亲当时的表情一模一样……”

   
搭档看了看他,又看了看我,扬起眉。

   
我摇摇头,搭档点了点头。

   
我的意思是今天没办法做催眠,因为我把握不了重点,他表示赞同。

    中年男人走后,搭档歪坐在书桌旁把一只手和双腿都搭在桌上,闭着眼似乎在假寐。

   
我靠在窗边看着搭档:看上去很离奇对吧?

   
他轮流用手指缓慢地敲击着桌面:这世上不存在无解,只存在未知。

   
我:那,答案……”

   
搭档睁开眼:答案……应该就在他心底。

   
我:嗯,我们开始吧。

   
搭档微微点了下头,眯着眼睛琢磨了好一阵才开口:看不出暴力倾向。

   
我:一点儿都没有,他说到那些的时候没有一丝兴奋和冲动,只有恐惧。

   
搭档舔了舔嘴唇:你觉得像单纯的模仿么?

   
我:行为上的模仿?不像,过于还原了,理论上应该扭曲才对。

    “
是啊……”说着搭档叹了口气,真奇怪,为什么他会用这么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心里的东西呢?

   
我:会不会真的是他太太有问题?

   
搭档:嗯?应该不会,假如真的是家庭问题,他很容易就找到原因了,也不会这么内疚,你注意到他内疚的表情了吧?所以我觉得他的家庭生活应该是平静并且令他满意的。

   
我:那,工作压力吗?

   
搭档:也不大可能,他并没提到过工作压力和梦的关系,如果是工作压力或者生活压力的话,他肯定会多少说起一些,但是刚刚他一个字都没提起过,也就是说,工作和生活这两方面没给他造成任何困扰。正因如此他才会开头就问嗜杀是否会遗传。还有,他说过有时梦醒后会有呕吐感,这意味着他对此反应是生理加心理的……那个词儿叫什么来着?

   
我:你是指行为和心理双重排斥?

   
搭档:对对,就是这个。所以我认为原因应该集中在他目睹父杀母上。

   
我:不对吧?我能理解目睹父杀母事件给他造成的心理冲击,但是问题是目前他梦中重复着父亲的行为,你是说他用迁移的方式发泄不满?可理论上讲不通啊,他怎么会用母亲作为迁移对象来发泄呢?难道说在他的生活中另有别的女人?

   
搭档:迁移?我没说迁移……他生活中是否另有女人……杀妻,然后借此避免离婚带来的损失……不可能,这样的话这个梦过于直接了……嗯,对,不可能的……”

   
我:如果是杀戮现场给他留下了扭曲印象呢?他提过血,以及……”

   
搭档跳起来打断我:啊?啊?你刚才说什么?

   
我愣住了:杀戮现场?

   
搭档:不不,后一句是什么?

   
我:他提过血……怎么了?

   
搭档:血?血!该死!我关注梦境本身太多,忽略了*重要的东西。

   
我:什么?

   
搭档:记得他说过血流向自己吗?他三十岁之前梦到过的。

   
我:有印象,那个怎么了?

   
搭档:听录音你就知道了。说着他抓起录音笔摆弄了一阵后回放给我听。

    “……
血是活的,热切的流向我站着的地方,在梦里我能知道那是我妈舍不得我的表现……”搭档关了录音笔看着我。

   
我费解地看着他,因为我没明白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搭档无奈地摇了摇头:他梦里表现*重要的部分并非是暴力本身,而是冷静地处理尸体,你不认为这很奇怪吗?

   
我:把处理尸体和暴力倾向作为一体来看是错误的?

   
搭档:就是这样,不应该把这两件事儿看做一体,杀人是杀人,处理尸体是处理尸体。杀人代表着暴力本身,而处理尸体则意味着别的。如果我没推断的话,处理尸体本身才是他情感的表现。

   
我:你把我说糊涂了,你的意思是他有恋尸癖?

   
搭档:不不,你误解我的意思了,我是说,处理尸体这个事儿的结果,而不是心理。

   
我:结果?处理尸体可以避免法律责……啊?难道你是说……”

   
搭档露出一丝笑容:再想想。

   
我仔细理了一遍这句话,然后望着搭档。

   
搭档举起手里的录音笔,又放了一遍刚刚的录音。

   
仔细想了一会儿后我终于明白了:我懂了……你指的是……他提过是被奶奶带大的。

   
搭档点点头:正是这个,我忽略的正是这个。

   
我:……这么说就合理了。

   
搭档:是的……”

   
我:安全起见,还是确认一下吧。

   
搭档:当然,不过就是不确认也基本可以肯定十有八九就是这个原因。

   
我:那催眠的重点不应该是梦本身,而是他没有父母后的心理对吧?

   
搭档:非常正确。

   
我:嗯,没想到居然会是这样……”

   
搭档重新把双腿翘在书桌上:是啊……兜了个不小的圈子。


    梦中杀妻的中年男人第二次来的时候已经是快一周后了。

   
搭档:又做那个梦了吗?

   
中年男人点了下头:有一次。

   
搭档:还是……”

   
中年男人:对,这次是把分尸后分别封在水泥里……”

   
搭档:那个……我能问一下你小时候的情况吗?

   
中年男人:好。

   
搭档:你父母对你好吗?

   
中年男人:都很好。虽然他们经常会吵架,但都是关起门来,不让我看到的。而且他们并没把气撒到我身上。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以为他们是开玩笑。

   
搭档:你母亲有外遇的事儿,你察觉到了吗?

   
中年男人:没有,我那时候还小,傻吃傻玩儿,什么都不懂,都是后来我奶奶告诉我的。我妈对我可以说是溺爱,我记得有一次我跟别的孩子闹着玩儿,把胳膊蹭破了好大一块,我妈就带着我把那个孩子和孩子的家长一起打了一顿。

   
搭档:这么凶悍?

   
中年男人笑了下:对,她就是这样一人。所以你可能想象不到她细声软语跟我说话的样子。

   
搭档:你父亲呢?

   
中年男人:我印象中他不怎么爱说话,他喜欢我的表现不像我妈那样搂着抱着,而是陪着我玩儿,坐在我身边陪着我看书,看动画,只是陪着,不吭声儿。

   
搭档:在出事之前,你丝毫没有感受到家庭不和气氛?就是冷战那种。

   
中年男人想了想:我不记得有过,可能是没留意过吧?没什么印象了。

   
搭档:出事后?

   
中年男人停了好一阵:之后一切都变了。

   
搭档:不仅仅是经济原因吧?

   
中年男人:嗯,很多人都会对我指指点点的议论……可是奶奶一个人带我,经济能力有限,又不可能搬家或者转学。虽然离开小学之后读中学稍微好了一点儿,但是居住的环境改变不了。所以基本上……还是会被人指指点点。奶奶有时候夜里会抱着我哭,直到把我哭醒。奶奶会跟我说很多,但是当时我不懂,也只是跟着哭。

   
搭档:……还在世吗?

   
中年男人:去世了,我大学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去世了,为此我还休学了一年。

   
搭档:你还有别的亲戚吗?

   
中年男人:外公和外婆那边出事儿后就没有任何联系了,也许那边还有亲戚吧?但是没有任何往来,所以也就不知道……”

   
搭档:你父亲这边呢?

   
中年男人:我爸是独子,也有一些远亲,但是自从家里出事儿后也没任何联系了。

   
搭档:可以想象的出……你现在的家庭,怎么样?

   
中年男人:我老婆和儿子?他们都很好。嗯……可能是因为我妈那个事儿吧?所以虽然我妈在我面前从没表现出凶悍的那一面,但我很排斥强悍的女人,所以在找老婆的时候有些挑剔,尤其性格上。

   
搭档:你昨天提过,你太太是很依附男人的那种女人。

   
中年男人:对,她不会跟我争执,生气了就自己找个地方闷坐着,*多一个小时就没事儿了,也正因如此,后来我都刻意收敛一些,尽可能地对她好。

   
搭档:你儿子呢?跟你像吗?

   
中年男人:长得像,但是性格一点儿也不像。说到这儿他笑了下,从小我就算是比较听话的那种,但他非常非常淘,而且很聪明。据他们老师说他从没有哪节课能安安静静上完的,不过他成绩很好,老师也就容忍了,只是私下跟我抱怨抱怨,但并没指责。

   
搭档微笑着:这不很好吗?再说男孩不就是这样吗?说起来你的家庭很完美,令人羡慕。

   
中年男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没那么夸张……也所以,我对于那个梦会……会很害怕。

   
搭档点了下头:嗯,好,我都知道了。这样,稍等一下后就进行催眠,然后我们就能准确的告诉你是怎么回事儿。

   
中年男人:真的?

   
搭档:真的。

   
中年男人:今天?
    
搭档:对,在催眠之后。

    催眠进行的非常顺利,重点就是上次我和搭档商量过的——失亲后童年的状况和心理。情况基本上和我们推断的一样,也就是说,我们找到了噩梦问题点的所在。

   
在催眠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保留了他在催眠状态下所挖掘出潜意识中的记忆。

    回到书房后中年男人一直沉默不语,看上去是回忆起童年的遭遇让他有些难过。

   
搭档:……现在好点了吗?

   
中年男人:嗯,好多了,没事儿,你说吧。

   
搭档:你是不是察觉出原因了?

   
中年男人想了想:恐怕还得您来指点下,我真的不是很清楚。

   
搭档点点头,把水杯推到他面前:是这样,稍微有那么一点儿绕,但是我尽可能说详细些,如果你不明白就打断我,可以吗?

   
中年男人:好。

   
搭档:你在梦中杀妻,同暴力倾向、遗传、以及目睹父杀母造成的阴影都沾了一点儿关系,但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渴望自己能有个完整的童年,就如同你儿子现在的环境一样。

  

磨铁  2018.5.25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 探索意识的边界,解构灵魂的迷宫 作者:高铭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是一场深入意识深处的探险,一次对人类心灵奥秘的深刻追问。 在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的洪流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困惑、挣扎,甚至是压抑。焦虑、抑郁、社交的鸿沟,这些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心理挑战,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的脚步,模糊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而《催眠师手记:第一季》,正是作者高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功底,为我们打开的一扇通往理解这些挑战的窗户。 这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说教,也不是悬浮的哲学思辨。它以一种近乎纪实的笔触,记录了一位催眠师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案例。这些案例,有的来自被社会视为“边缘”或“异常”的个体,有的则来自于我们身边看似“正常”却内心饱受煎熬的普通人。高铭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所经历的痛苦、以及他们寻求改变的历程,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重新定义“正常”与“异常”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句广为流传的口号,本身就揭示了作者的核心关切:在普遍认定的“正常”范畴之外,隐藏着怎样的无限可能?又是什么将某些个体推向了我们所定义的“疯狂”?《催眠师手记:第一季》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挑战了我们对“正常”和“异常”的固有认知。 我们常常倾向于将那些行为举止不符常理的人视为“疯子”,而将那些拥有超凡智慧或独特思想的人视为“天才”。然而,高铭在他的手记中,却向我们展示了这两者之间模糊而微妙的界限。一些被社会贴上“精神病”标签的个体,其内在的逻辑、感受和世界观,在经过催眠的深入探索后,可能会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独特性和深刻性。他们的“异常”,或许只是因为他们以一种我们不熟悉的方式,体验着这个世界。 通过催眠,高铭带领读者一同潜入这些个体的内心深处。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压抑的记忆、被忽视的情感、被扭曲的认知。当被催眠者在意识的浅层意识之外,进入更深层的潜意识时,那些隐藏的真相便开始浮现。这不仅仅是治疗的过程,更是一场对人类心智复杂性的探索。作者笔下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部微型的心理推理剧,需要读者跟随他的引导,一步步剥开迷雾,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 从焦虑到抑郁:走进现代人的心灵困境 现代社会,压力无处不在。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信息爆炸的冲击,都可能成为我们内心焦虑和抑郁的导火索。《催眠师手记:第一季》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些普遍存在的心理困境,并试图通过催眠这一独特的方式,提供一种理解和解脱的可能。 书中,你可能会读到关于长期失眠的白领,他们每晚在辗转反侧中与无休止的思绪搏斗;你可能会读到关于社交恐惧症的年轻人,他们渴望融入却又被内心巨大的恐惧所阻碍;你还可能读到那些长期被抑郁情绪笼罩的人们,他们感受不到生活的色彩,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 高铭并不回避这些痛苦,反而以一种充满同情和尊重的态度,深入探究这些情绪的根源。他通过催眠,试图帮助被催眠者找到导致他们痛苦的原始创伤,或是那些长期被忽略的心理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叙述充满了智慧和耐心。他使用的语言,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也在参与这场心灵的疗愈。 社会沟通的断层:理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人是社会性动物,但在这个日益原子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误解、隔阂、甚至冲突,常常在不经意间产生。《催眠师手记:第一季》也触及了社会沟通中的诸多难题。 书中的某些案例,或许就描绘了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导致个体在亲密关系中反复出现沟通障碍;或许是由于长期的误解和偏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逐渐崩塌。高铭通过催眠,试图挖掘这些沟通障碍背后的心理机制。他会引导被催眠者去理解对方的视角,去感受对方的情绪,去化解那些深埋心底的怨恨和不满。 这种深入到潜意识层面的沟通理解,超越了日常语言的层面。它不是简单的说服或解释,而是通过体验式的连接,去搭建人与人之间理解的桥梁。作者在描述这些案例时,既展现了催眠的强大力量,也反思了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烧脑的推理,纪实的深度:一场智慧与情感的双重洗礼 “烧脑”和“推理”在这里并非指悬疑小说的情节设计,而是指作者在剖析复杂心理现象时所展现出的逻辑深度和思维的精妙。每一次催眠的深入,都像是在破解一个复杂的谜团。被催眠者内心深处的隐喻、象征,以及潜意识的流动,都需要催眠师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准的解读。 高铭在叙述过程中,会巧妙地穿插心理学、哲学、甚至社会学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并非堆砌,而是服务于对案例的深入分析。他用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带领读者一同思考:为什么这个人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个梦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信息?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他现在的人格? “纪实”的风格,则保证了这本书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作者笔下的每一个故事,都源于真实的临床案例,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的斟酌。这种真实的力量,使得书中的情感更加动人,也使得作者的观点更具说服力。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听故事,更是在学习一种观察和理解人心的方式。 心理自助的启示:照亮前行的道路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他人故事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我们自己的书。通过别人的经历,我们得以反观自身。书中展现的各种心理困境,我们或多或少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影子。而催眠师的引导和治愈过程,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心理自助启示。 虽然本书并非直接提供“如何做”的心理自助指南,但它通过真实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理解和接纳自我的重要性。它鼓励我们勇敢地面对内心的阴影,去探索那些被压抑的欲望和恐惧。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困境,也总有改变的可能,总有走向疗愈的路径。 阅读《催眠师手记:第一季》,你或许会感到震撼,会感到共鸣,会感到困惑,但最重要的是,你会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启迪。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审视他人,审视这个复杂而迷人的世界。它是一场关于意识的旅行,一次关于灵魂的探索,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力量的赞歌。 如果你渴望了解人性的深度,如果你想理解那些隐藏在“正常”面具下的真实情感,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条理解内心困境的道路,那么,《催眠师手记:第一季》,将是你不可错过的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催眠师手记》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引人入胜,有一种神秘又沉静的气质,非常符合我对“催眠师”这个职业的想象。拿到书的时候,纸张的质感也很舒服,闻起来有淡淡的油墨香,这对于一个爱书的人来说,无疑是加分项。我本身对心理学和人类思维的奥秘就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压力和焦虑无处不在,能有一本书深入探讨这些话题,并且是以“手记”这种更加贴近真实的叙述方式,实在让人期待。我总觉得,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而催眠,或许就是打开这些角落的一把钥匙。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讲述催眠师的职业生涯,更像是在解剖我们自己,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驱动力,以及那些常常让我们感到困扰的情绪根源。我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原来那些看似“不正常”或者“难以理解”的心理现象,背后都有着其独特的逻辑和形成过程。高铭这个名字,我也耳有所闻,知道他是一位对人文、哲学、心理学都有着深刻洞察的作者,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让我能够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找到与自己和解、与世界相处的新方式。

评分

《催眠师手记》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出一种沉静而神秘的气息,仿佛邀请读者一同踏入一个未知的心理领域。我个人一直对人类思维的深层运作机制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复杂情绪和行为动机。作者高铭的名字,在我看来,已经代表了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和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这本书以“手记”的形式,我推测一定充满了真实案例的细节和作者的个人感悟,这比冰冷的理论知识更能打动人心。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催眠师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和思考娓娓道来,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职业。这本书,我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自我的新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那些影响我情绪和行为的潜在因素,并学习如何去化解它们。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连接的智慧,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触及灵魂深处的故事充满渴望,而《催眠师手记》的标题就如同一个钩子,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催眠的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人类内心迷宫的窗户。我喜欢那些带有纪实色彩的叙述,因为它们往往比虚构的故事更能引起共鸣,更能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找到自己的影子。想象一下,一个经验丰富的催眠师,在静谧的房间里,用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引导着来访者一步步深入自己的潜意识,去揭开那些被遗忘的记忆,去化解那些纠缠不清的心结。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哲学意味。高铭的笔触,我猜测一定是细腻而充满智慧的,他能够捕捉到那些微小的表情变化,那些潜台词中的深意,并将它们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带我经历一场思想的冒险,去探索那些我们常常忽视的、却又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心理暗流。我希望它能教会我一些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的方法,让我能够更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而不是被焦虑和抑郁所吞噬。它或许不像一本教条式的心理学教材,但它所蕴含的智慧,一定能润物细无声地滋养我的心灵。

评分

这本《催眠师手记》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有料”,光看简介里提到的“焦虑症、抑郁症、社会沟通、烧脑、推理、纪实、心理自助”这些关键词,就知道这本书绝非泛泛之辈。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所面临的困境,无论是个人内心的挣扎,还是与人交往时的隔阂,其根源都深藏在我们的心理层面。而催眠,作为一种能够深入潜意识的手段,似乎拥有着解决这些问题的独特潜力。我非常好奇,高铭是如何通过催眠师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态的。他笔下的故事,是否会充满了反转和意想不到的结局,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推理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全新的视角,去解读那些让我们感到困惑的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也许,通过理解催眠的过程,我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那些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并找到改变它们的方法。它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更是一种自我探索和成长的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一个精神向导,在迷茫的时候,给我一些启示,在低落的时候,给我一些力量。

评分

拿到《催眠师手记》的时候,我便被它浓厚的学术气息和人文关怀所吸引。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心理健康领域的读者,我深知理解个体心理的复杂性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是多么重要。这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呈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去窥探一位专业催眠师的内心世界和工作实践。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那些困扰现代人的心理难题,比如持续的焦虑感、难以摆脱的抑郁情绪,以及在复杂社会互动中产生的种种摩擦。作者高铭的专业背景和深刻洞察力,让我相信他能够以严谨而不失温度的方式,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带我进入一个更加理性、更加深刻的思考层面,去理解人类行为的驱动力,去探索潜意识的奥秘。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种自我疗愈和成长的契机。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获得更多关于如何调整心态、改善沟通、提升自我认知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