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缩略语一览表
前言
章 欧洲组织机构框架
第二章 欧洲的社会合作伙伴
第三章 欧洲联盟在劳动法领域的限
第四章 欧洲劳动法:拖车车厢,还是火车头?
重要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欧洲劳动法》从20世纪90年代初版以来,在欧洲深受读者欢迎,该书定期再版,至今已出版至第13版。其内容覆盖面广、信息更新及时,具有性和实务指导性。全书分为总论、个人劳动法与集体劳动法三大部分。分册为原书的“总论”部分,主要着眼于形成欧洲联盟法律的机构性框架。章讨论了主要的欧洲条约(如《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联盟条约》等)、欧盟的主要机构(欧洲议会、欧洲联盟理事会、欧洲联盟委员会和欧洲法院)及立法程序、欧盟与国际劳工组织的关系等问题;第二章主要介绍欧洲的社会合作伙伴,特别是欧洲企业组织、欧洲公共企业中心、欧洲手工与中小企业协会和欧洲工会联合会;第三章则涉及欧洲联盟有关劳动法事项的管辖限问题;本书总论的第四章详细考察了欧洲劳动法的起源和发展,尤其是联盟经济与社会事务之间的关系,并重视劳动者的基本社会利宪章和行动计划,目的在于实施该宪章。
欧洲劳动法从最初的欧洲共同体发展到现在的欧洲联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现在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其立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欧洲在劳动法领域的发展与协调,尤其是在个人利保护、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平等就业、劳动安全与健康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模板。《欧洲劳动法》一书所包含的法规、学者们的先进理念、欧洲法院的案例及法官的判案思路等对于我们国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法律制度时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罗杰·布兰潘,是比利时鲁汶大学法学院荣退教授。他曾作为客座教授,先后访问过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佐治亚大学、肯塔基大学与密歇根州立大学、法国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巴黎大学以及日本上智大学等高校。布兰潘教授现为荷兰蒂尔堡大学教授,讲授比较与国际劳动法以及全球化等课程。他从1992年以来一直是弗莱芒皇家科学院院士。布兰潘教授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法学院院长(1984—1988)、国际劳资关系协会主席(1986—1989)、比利时参议院议员(1987-1989)、国际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协会荣誉主席,曾获匈牙利塞格德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97)。布兰潘教授系《国际法律百科全书》和《国际劳动法与劳资关系百科全书》主编,他还担任《国际劳动法期刊》和《比较劳动法与劳资关系》(2010年第10版)等书总编。
作为一名对欧洲社会发展趋势颇为关注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劳动法时,将法律条文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他并没有将劳动法仅仅视为一套冰冷的规则,而是将其看作是社会力量博弈、价值观念演变以及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的产物。例如,书中关于女性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章节,不仅梳理了相关的法律规定,还探讨了性别平等等社会议题对劳动法制带来的深远影响。这种深入的社会学式解读,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欧洲社会变迁的精彩图景。当然,要完全消化书中庞大的信息量,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我这样平时工作繁忙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这个对欧洲劳动市场运作模式一直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国家法律体系差异时的严谨态度。他没有简单地将各国的劳动法条文进行堆砌,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法律制度形成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考量。比如,在探讨非典型就业(如零工经济、兼职等)的规制时,书中对不同国家为平衡灵活性和劳动者保护所采取的不同策略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这让我对“欧洲模式”的灵活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了解到,即使在统一的欧盟框架下,各国在具体的劳动者权益保障上依然存在显著差异,这反映了欧洲文化多样性和社会政策选择的多样性。当然,书中对一些前沿问题的探讨,例如数字经济对劳动关系带来的挑战,虽然提供了不少思考方向,但对于这些新兴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似乎还在探索之中,这也让我意识到,劳动法的进步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评分读完《欧洲劳动法》,我深切感受到了欧洲劳动法体系的复杂性与精妙之处。作者罗杰·布兰潘先生以其卓越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欧洲劳动法发展的全景图。书中对于劳动合同解除的规定,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律争议,分析得尤为透彻。我惊讶于不同国家在“合理理由”解雇方面的不同界定,以及这些界定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公平理念。本书在提供详实法律信息的同时,也引导读者思考劳动者在日益变化的经济环境下面临的挑战。尽管如此,对于书中涉及的一些国际私法性质的劳动争议管辖问题,我希望能有更具体、更深入的案例分析来佐证理论,这样对于理解实际操作中的难点会更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确实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大部头,尤其是其在国际比较法视角下对欧洲劳动法进行的深度剖析。作者对每一个章节的论述都极具条理性,逻辑清晰,即使是关于相对复杂的工会权利和集体谈判的章节,也能够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让读者逐渐把握其精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工作时间灵活化和工作生活平衡的讨论,作者通过列举不同国家的具体实践,例如德国的弹性工作制和法国的“断联权”,生动地展示了各国在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同时,如何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这种在理论高度和实践细节之间取得平衡的写作风格,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不过,对于那些期望快速了解某个具体国家劳动法细枝末节的读者而言,本书可能过于宏观和理论化,而未能提供足够操作性的指南。
评分读完这本《欧洲劳动法》,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尚未解答的困惑。从整体上看,本书提供了一个相当全面且深入的视角来审视欧洲各国劳动法的现状与发展。作者罗杰·布兰潘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对不同国家在劳动合同、工作时间、解雇保护、工会权利以及集体谈判等核心领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比较。书中不仅罗列了各个国家的主要法律条文和司法判例,更着重于分析这些法律背后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发展逻辑。例如,关于集体谈判权的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法国、德国等国家在这方面的不同路径,以及欧盟层面的协调努力,这对于理解当前欧洲社会经济治理的复杂性非常有帮助。然而,对于一些非法律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书中某些章节的专业术语和理论分析可能需要反复咀嚼,甚至借助其他辅助资料才能完全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