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婚姻价值的变革:一个乡镇里的离婚现象研究(1978-2012)
定价:42.00元
售价:26.0元,便宜16.0元,折扣61
作者:陈讯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087482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这是一本关于社会变迁如何重塑个体最亲密关系的书籍,它的标题——“婚姻价值的变革:一个乡镇里的离婚现象研究(1978-2012)”——直接切入了研究的核心。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是因为它所描绘的时间跨度——1978年至2012年,恰恰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转型、思想观念快速演变的时期。从那个年代开始,人们对婚姻的理解,从最初的“从一而终”、“为了家庭牺牲一切”,逐渐演变到对个人幸福、情感满足、以及生活品质的更高追求。而“离婚现象”的研究,更是直接触及了这种价值变革最直观的体现。作者选择“一个乡镇”作为研究对象,这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因为乡镇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既保留着传统的地域文化,又最早受到现代社会思潮的影响。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在一个具体的乡镇背景下,呈现出婚姻价值的多元化和动态性。它是否会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访谈,展现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乡镇居民,在面对婚姻问题时,其观念的转变和行为的选择?它是否会分析,经济因素、社会习俗、以及个体意识的觉醒,是如何在乡镇这个独特的场域中,共同作用,塑造了当地的离婚图景?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变迁的微观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婚姻价值的变革:一个乡镇里的离婚现象研究(1978-2012)”瞬间吸引了我,它精准地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社会变迁与个体情感之间关系的思考。我之所以对此书充满期待,是因为它提出的“变革”二字,预示着一场深刻的价值重塑。从1978年到2012年,这三十多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思想解放,社会结构多元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婚姻观,即以稳定、责任、传宗接代为核心的价值观,必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者选择在一个“乡镇”进行研究,这一细节尤为重要。乡镇往往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典型区域,那里的社会关系更为紧密,信息传播虽然不如城市快捷,但却有着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影响力。我非常想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中,离婚现象是如何被观察和记录的?它是否反映了更为普遍的社会趋势,抑或是存在着地域性的特殊性?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是哪些具体因素,比如经济压力、个体独立意识的觉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婚姻内部的沟通障碍,成为了导致婚姻走向终结的关键?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深深吸引,“婚姻价值的变革:一个乡镇里的离婚现象研究(1978-2012)”。这让我联想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社会经历了多么巨大的变迁,而这些变迁是如何渗透到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家庭,并改变着我们对于“婚姻”这个概念的理解。1978年,中国刚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与现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到了2012年,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聚焦于一个“乡镇”的“离婚现象”,这让我觉得非常有代表性,也充满了人文关怀。乡镇作为连接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枢纽,其内部的婚姻变化往往更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转型轨迹。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来展现不同时期,人们对婚姻的期望、对离婚的态度以及最终做出选择的原因。它是否会探讨,在那个特定的乡镇,经济发展、教育水平、人口流动、以及女性地位的提升,是如何一步步地影响着婚姻的稳定性,并最终导致离婚率的变化?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出,在这些看似统计数字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个体情感的挣扎与抉择,以及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
评分这是一本探讨社会变迁下婚姻价值观如何悄然转型的著作,标题就充满了力量感。“婚姻价值的变革:一个乡镇里的离婚现象研究(1978-2012)”——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深深的好奇心。我总是对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却又切实影响着每个人生活的微观变化感兴趣。1978年到2012年,这三十多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改革开放的初期到经济腾飞的鼎盛,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最亲密的人际关系,都经历着怎样的洗礼?而“离婚现象”这个看似冰冷的数据背后,又承载了多少情感的纠葛、价值的碰撞、个体选择的无奈与觉醒?作者选择了一个“乡镇”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这更让我觉得贴近生活,因为乡镇是中国社会最普遍的形态,那里的变化往往更能代表社会整体的脉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那些曾经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婚姻模式,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被重新定义,又或者,是被悄然瓦解的。那些在乡镇里发生的真实故事,一定比任何理论都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揭示出婚姻与家庭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复杂面向。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标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婚姻的看法或许还带着浓厚的传统色彩,门当户对、传宗接代是重要的考量;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个体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对爱情、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也日益强烈;而进入新世纪,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着人们的观念。作者聚焦于1978-2012这三十多年间一个乡镇的离婚现象,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深度的社会学视角。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仅仅是在罗列离婚率的数字,更是在追溯这些数字背后的人物故事,是那些在婚姻中寻求突破、无奈选择离开,或是坚守的个体的真实写照。我非常好奇,在那个特定的乡镇背景下,经济因素、文化习俗、家庭结构、以及女性地位的变化,是如何共同作用,催生了离婚现象的增长或演变?这本书是否会探讨,曾经被视为“家丑”的离婚,在当时是如何被社会接纳或排斥的?它是否会揭示出,在这些婚姻的裂痕中,潜藏着怎样的社会结构性问题,或者,是对个体价值实现的呐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